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C,C/C-SiC梯度基、纳米基、双元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文川 邓景屹 +1 位作者 杜海峰 魏永良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71-476,共6页
采用C和SiC共沉积的CVI技术制备了C/C ,C/C SiC梯度基、纳米基和双元基复合材料 .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微观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各种材料微观结构 .结果表明 ,SiC加入到碳基体里改变了热解碳的微观结构并导致... 采用C和SiC共沉积的CVI技术制备了C/C ,C/C SiC梯度基、纳米基和双元基复合材料 .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微观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各种材料微观结构 .结果表明 ,SiC加入到碳基体里改变了热解碳的微观结构并导致了C/C复合材料性能的改善 .每种材料都各具特点 .由于它们密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梯度 双元 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碳/碳
原文传递
用化学气相渗法制备炭纤维增强炭-碳化硅梯度基复合材料 被引量:10
2
作者 邓景屹 刘文川 +1 位作者 魏永良 王作明 《炭素》 1995年第2期4-8,共5页
本文叙述了用化学气相渗法(CVI)制备炭纤维增强C—SiC梯度基复合材料,通过改变原料气体成分配比控制基体微观结构的变化,给出各工艺参数选择的依据及控制的要声点,分析了材料微观结构。
关键词 炭纤维 炭化硅 梯度 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渗
下载PDF
炭纤维增强C—SiC梯度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邓景屹 刘文川 +2 位作者 魏永良 王作明 高守山 《炭素》 1996年第1期18-23,共6页
对梯度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摩擦性能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评价,分析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梯度基复合材料具有与C/C材料相当的力学性能和相似的断裂行为;它的抗氧化性能明显好于C/C材料;摩擦实验表明,C/C仍是最好的摩擦... 对梯度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摩擦性能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评价,分析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梯度基复合材料具有与C/C材料相当的力学性能和相似的断裂行为;它的抗氧化性能明显好于C/C材料;摩擦实验表明,C/C仍是最好的摩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 复合材料 结构 炭纤维增强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C-SiC梯度基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文川 邓景屹 魏永良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6,共6页
采用CVI工艺均热法共沉积技术制备了碳纤维增强C-SiC梯度基复合材料。C和SiC的原料气体分别是C2H2和CH3SiCl3,Ar和H2分别是载流和稀释气体。基体微观结构的变化通过控制原料气体的成分配比获得。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和... 采用CVI工艺均热法共沉积技术制备了碳纤维增强C-SiC梯度基复合材料。C和SiC的原料气体分别是C2H2和CH3SiCl3,Ar和H2分别是载流和稀释气体。基体微观结构的变化通过控制原料气体的成分配比获得。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利用金相技术、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技术、TEM和SEM技术观察和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材料的组织结构特点是:在微观上是梯度的,即围绕着纤维的基体成分连续地从碳变化到SiC;在宏观上,它属于均质的热结构复合材料。弥散在基体中的SiC起到基体改性的作用,基体壳层外边的SiC起到涂层的作用,因此它的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C/C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复合材料 结构与性能 化学气相渗 共沉积
下载PDF
高炉炉衬厚度检测技术
5
《柳钢科技》 2012年第6期47-47,共1页
1多头热电偶法 在一个保护套管内装有数支长度不等的热电偶,然后将其安装在需要检测的砖衬内,通过测量各支热电偶的温度变化来推断砌体的侵蚀情况。当各点温度和各点之间的温度梯度基本稳定,当砖衬逐渐被侵蚀至某一部位,该部位电... 1多头热电偶法 在一个保护套管内装有数支长度不等的热电偶,然后将其安装在需要检测的砖衬内,通过测量各支热电偶的温度变化来推断砌体的侵蚀情况。当各点温度和各点之间的温度梯度基本稳定,当砖衬逐渐被侵蚀至某一部位,该部位电偶就会被破坏,温度信号会出现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技术 高炉炉衬 热电偶法 厚度 温度变化 保护套管 温度信号 梯度
下载PDF
用于VBR视频通信量预测的梯度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素梅 常胜江 +3 位作者 苏晓星 熊涛 申金媛 张延炘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14-817,共4页
提出采用梯度径向基函数(GRBF,gradientradialbasisfunction)神经网络实现VBR(variablebitrate)视频通信量的预测,由于GRBF神经网络采用差分输入,能够消除由于局部平均值随时间变化而造成的不稳定性,特别适合于非平稳时间序列预测。仿... 提出采用梯度径向基函数(GRBF,gradientradialbasisfunction)神经网络实现VBR(variablebitrate)视频通信量的预测,由于GRBF神经网络采用差分输入,能够消除由于局部平均值随时间变化而造成的不稳定性,特别适合于非平稳时间序列预测。仿真结果显示,G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误差(相对均方误差)为2.9×10-3,而其它几种常见预测模型的预测误差在(1.6~8.5)×10-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径向函数 神经网络 VBR 视频通信量 正交最小平方
原文传递
含Mo梯度钨合金液相烧结过程中的液相定向迁移
7
作者 禹辉锆 曹顺华 +1 位作者 金莹 朱杰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1-686,共6页
在液相烧结制备的含Mo梯度W-Ni-Fe合金中,对液相迁移或液相再分布的控制极为关键。液相迁移的驱动力为液相迁移压(Pm),而液相迁移压主要由界面张力和晶粒尺寸的变化所引起。本研究从实验角度探究W(Mo)-Ni-Fe体系中界面张力和晶粒尺寸对... 在液相烧结制备的含Mo梯度W-Ni-Fe合金中,对液相迁移或液相再分布的控制极为关键。液相迁移的驱动力为液相迁移压(Pm),而液相迁移压主要由界面张力和晶粒尺寸的变化所引起。本研究从实验角度探究W(Mo)-Ni-Fe体系中界面张力和晶粒尺寸对液相迁移的影响,并通过动力学模型来描述Mo的扩散和液相迁移。结果表明界面张力梯度与晶粒尺寸梯度均有助于液相的迁移,并且算得由晶粒尺寸和Mo分布梯度诱导的液相迁移速率分别为4.807×10-4kg/m2s和8.117×10-4kg/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重合金 液相迁移 晶粒尺寸梯度 界面张力梯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