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占全 张明 +9 位作者 关汝明 金元哲 张薇薇 楚世文 王效刚 孙玲 程玉海 王丽君 攸翔 王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评价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 1998年 8月~ 1999年 11月收治HOCM 34例 ,入选行PTSMA 2 6例。利用Sigwart法行PTSMA ,注入 96 %~ 99%无水酒精消融间隔支前后记... 目的 评价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 1998年 8月~ 1999年 11月收治HOCM 34例 ,入选行PTSMA 2 6例。利用Sigwart法行PTSMA ,注入 96 %~ 99%无水酒精消融间隔支前后记录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心电图变化。在消融前及术后 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 (IVS)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宽度。结果 术前平均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为 (72 .8± 2 4.6 )mmHg(1mmHg =0 .133kPa) ,术中球囊加压后为 (30 .6± 18.5 )mmHg ,术后为 (2 4.3± 17.6 )mmHg,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术前室间隔平均厚度为 (2 3.0 0± 6 .0 3)mm ,术后 2周为 (2 0 .5 5± 5 .38)mm。术前左室流出道宽度为 (6 .5 4± 2 .36 )mm ,术后 2周为 (11.36± 3.37)mm(P <0 .0 1)。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 )为 3.4± 0 .6 ,术后 2周为 1.6± 0 .8。术后CPK与CPK Mb峰值分别为 (10 5 0± 5 14)U/L与 (131± 78)U/L。术中及术后可见短阵室速、结性逸搏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 1例发生永久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安装永久性双腔起搏器。出现下壁及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者各 1例。结论 PTSMA能显著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治疗HOCM的近期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导管插入术 PTSMA 化学消融术
原文传递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6
2
作者 伍熙 崔颢 +6 位作者 王婧金 肖明虎 鲁洁 郑欣馨 郭颖 王水云 黄晓红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将阜外医院2011年3月至2016年1月住院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根据有无房颤将研究对象分为房颤组和无... 目的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将阜外医院2011年3月至2016年1月住院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根据有无房颤将研究对象分为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其临床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09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入选,其中合并房颤54例(17.5%)。房颤组与无房颤组在年龄[(51.2±10.1)岁比(43.1 ± 14.4)岁]、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2.8±0.5比2.6±0.6)、病程[6.0(4.0,10.0)年比3.0(1.0,6.0)年]、左心房内径[(45.1±7.0)mm比(42.6 ± 7.4)mm]、B型利钠肽前体[2 007(1 565,3 199)pmol/L比1 509(729,2 921)pmol/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男性患者,年龄、NYHA分级、病程以及左心房内径为房颤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而女性患者只有年龄和病程为房颤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04,95% CI 1.01~1.08, P〈0.01)、NYHA分级差(OR=2.00,95% CI 1.08~3.70,P〈0.05)、病程长(OR=1.08,95% CI 1.01~1.15,P〈0.05)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NYHA分级差和病程长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
原文传递
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新选择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冉 蒋志新 单其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6-189,共4页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的特征在于非对称性心肌肥厚,常发生在主动脉瓣下区域,且容易引起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梗阻,梗阻越重,临床症状越重,预后...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的特征在于非对称性心肌肥厚,常发生在主动脉瓣下区域,且容易引起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梗阻,梗阻越重,临床症状越重,预后也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射频消融术 室间隔 治疗 左心室流出道 心肌肥厚 非对称 主动脉瓣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不增加心律失常风险:小样本一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拓胜军 刘丽文 +7 位作者 周梦垚 左蕾 张建蕾 李静 王静 李晓娟 张威 胡芮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6-420,共5页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评估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Liwen术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致心律失常风险。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西京医院行Liwen术式治疗HOCM患者35例,分别在Liwen术式治疗HOCM术...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评估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Liwen术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致心律失常风险。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西京医院行Liwen术式治疗HOCM患者35例,分别在Liwen术式治疗HOCM术前以及术后1年,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获取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以及心率变异性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消融前后最大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室性早搏总数、成对室性早搏总、多源室性早搏以及Lown′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消融前后室上性早博总数、成对室上性早博总数、室上性心动过速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消融前后最大QT以及最大QTc无显著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消融前后心率变异性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wen术式治疗HOCM不增加术后短期心律失常风险,其远期风险需要大样本长期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10
5
作者 阚通 秦永文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7年第3期265-267,共3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现就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黄恺悦 许勇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4期663-667,共5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指并非完全因心脏负荷异常引起的左心室室壁增厚,是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重,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高,现就此疾病近年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射频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石蕴琦 李占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5期291-293,共3页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2%,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约占HCM的25.0%,从婴儿到老年整个生命进程中均可发病.20世纪90年代HC...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2%,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约占HCM的25.0%,从婴儿到老年整个生命进程中均可发病.20世纪90年代HCM的年死亡率为1.5%,目前降至0.5%[1],获益于现代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药物治疗是该病的基础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起搏器、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心脏移植等.双腔起搏于20世纪90年代被积极应用于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起搏器改善HCM患者症状的益处主要来自安慰剂效应[2].所以,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差的、有症状的HCM,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但因缺乏临床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哪种方法更加适合,证据尚不充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心肌切除术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 被引量:8
8
作者 陈胜龙 何建桂 《新医学》 2009年第3期191-193,共3页
人工心脏起搏器分为临时性心脏起搏器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两类。随着对心脏起搏血流动力学认识的不断加深,起搏器传感器技术的研制与改进,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展。该文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作一简介。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直立低血压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肖莉 饶邦复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3年第5期354-356,共3页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上有相当难度 ,本文综述近年来该病治疗的进展 。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双心腔起博治疗 药物疗法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室间隔切除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金标准 被引量:7
10
作者 Joseph A Dearani Hartzell V Schaff Steve R Ommen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7-311,共5页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间隔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几乎与HCM文献报道同时出现。现在越来越清楚的表明,间隔切除术是一种缓解流出道梗阻症状最可靠的治疗方法。间隔切除术在HCM治疗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1)对梗阻的患病率及...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间隔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几乎与HCM文献报道同时出现。现在越来越清楚的表明,间隔切除术是一种缓解流出道梗阻症状最可靠的治疗方法。间隔切除术在HCM治疗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1)对梗阻的患病率及其影响认识更加清楚;(2)通过与酒精消融术的比较,使我们对该术式的认识更加清楚。下面我们介绍一下Mayo医院外科治疗HCM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治疗方法 切除术 金标准 室间隔 HCM 梗阻症状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PTSMA治疗老年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隐月 王瑜 +1 位作者 郑友娇 何嫚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05-0008,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其包括梗阻性与非梗阻性两种类型,前者的发生与室间隔肥厚引起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升高有关。对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尚缺乏有效治愈手段,但随着对发病机制研...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其包括梗阻性与非梗阻性两种类型,前者的发生与室间隔肥厚引起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升高有关。对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尚缺乏有效治愈手段,但随着对发病机制研究的加深,临床出现了多种新型治疗手段,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i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就是其中之一,该术式能有效降低左心室道压力阶差,促使患者病情缓解,同时还具备了创伤小、安全性高的优点。本次研究在参考大量文献基础上就PTSMA在老年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展开阐述,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老年患者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下载PDF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仿真模型构建及应用
12
作者 韩宇鹏 张涛 +4 位作者 王鹏 胡芮 赵宏亮 刘丽文 徐灿华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目的:构建一种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仿真模型,探究不同激励电压、不同消融时间对消融区域的影响。方法:以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术前CT数据为基础,利用Mimics软件实现心脏各区域组织的分割与三维表面重建,通过SolidWorks软件将... 目的:构建一种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仿真模型,探究不同激励电压、不同消融时间对消融区域的影响。方法:以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术前CT数据为基础,利用Mimics软件实现心脏各区域组织的分割与三维表面重建,通过SolidWorks软件将重建后的各部分转化为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与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中建立的电极针结构结合在一起,得到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设置电磁、热多物理场边界条件,并对组织温度分布以及消融时间、激励电压对消融区域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利用该模型可以实现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的仿真分析,且不同的激励电压、不同的消融时间对有效消融区域具有明显的影响。结论:构建的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仿真模型为后续开展多种因素对消融结局的影响提供了模型基础,对进一步研究实际临床治疗中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COMSOL Multiphysics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模型构建 有限元仿真 射频消融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及进展
13
作者 徐克 孙阳 汪道文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03-106,110,共5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因是编码肌小节蛋白或肌小节相关结构蛋白的基因变异,目前肥厚型心肌病已成为青少年猝死的头号病因,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对非梗阻...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因是编码肌小节蛋白或肌小节相关结构蛋白的基因变异,目前肥厚型心肌病已成为青少年猝死的头号病因,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对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死亡率更高,诊治更加困难。现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角度出发,对以往及近期有关的治疗手段尤其是介入和手术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14
作者 姚舜禹 罗素新 黄毕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397-401,共5页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为主要表现,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缺乏针对梗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特异性药物。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药物研发的进展,针对梗阻性肥厚的...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为主要表现,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缺乏针对梗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特异性药物。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药物研发的进展,针对梗阻性肥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的药物——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应运而生。目前的试验结果表明,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可有效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该药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但长期的疗效目前尚在进行临床试验评估。现就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在OHCM中的作用机制并结合近期的临床试验结果及在未来OHCM中的治疗地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 流出道梗阻 短期预后
下载PDF
术前房性早搏与肥厚型心肌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15
作者 蒙延海 聂长荣 +6 位作者 张燕搏 卢涛 胡恩慈 尚基高 朱昌盛 陆政阳 王水云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6076-6082,共7页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患者不同术前房性早搏(PACs)负荷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288例无心房颤动史的OHCM患者术前及围手术...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患者不同术前房性早搏(PACs)负荷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288例无心房颤动史的OHCM患者术前及围手术期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室间隔肌心肌切除术,术前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243例(84.4%)患者存在PACs,45例(15.6%)患者无PACs。以100次/24 h的PACs数目作为截定点,211例(73.3%)患者低负荷PACs(PACs数目<100次/24 h),32例(11.1%)患者高负荷PACs(PACs数目≥100次/24 h)。66例OHCM患者发生POAF,其中非PACs组3例(6.7%),低负荷PACs组47例(22.3%),高负荷PACs组16例(50.0%)。低负荷PACs组、高负荷PACs组患者POAF发生率均高于无PACs组患者(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负荷PACs(P=0.02)和年龄(P<0.01)能独立预测OHCM患者POAF发生。结论术前高负荷PACs的OHCM患者(PACs数目≥100次/24 h)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POAF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负荷PACs和年龄是预测OHCM患者POAF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搏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原文传递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术后心电的变化
16
作者 刘莎 马志玲 +3 位作者 邵虹 耶闯 高超 付国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 通过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UCG)观察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接受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心电变化以及结构改变是否对心电活动造成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诊断为HOCM接受PI... 目的 通过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UCG)观察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接受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心电变化以及结构改变是否对心电活动造成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诊断为HOCM接受PIMSRA治疗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既往史、危险因素、纽约心功能分级等;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分别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心率、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ST段改变情况以及传导阻滞变化情况;采用经UCG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征)。对上述指标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连续纳入99例患者,年龄(44.7±13.8)岁,67.7%为男性,41.4%患有心力衰竭。在接受PIMSRA后,与术前比较,在术后1周中最快心率比例显著减小,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总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最大ST段抬高值比例显著升高;术后6个月,最快心率,室早总数、短阵室速、最大ST段抬高值相比术前无统计学差异;8例(8.1%)术后1周出现一过性传导阻滞和干扰性脱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干扰性脱节及加速性交界性心律4例、室内传导阻滞1例),而术前、术后6个月均正常;1例(1.0%)出现永久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术前比较,在术后1周,6个月室间隔厚度,流出道压差均显著性减小(P<0.05),NYHA I级比率,SAM征阴性比率均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余指标未发现显著增加或减小。结论 PIMSRA术后1周室早总数增多,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增高,消融部位ST段抬高值增加,8.1%患者术后1周出现各种一过性传导阻滞和干扰性脱节及交界性心律。1.0%患者术后出现永久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动态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方法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熊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6期889-893,共5页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征、左室流出道梗阻和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该病可通过药物、外科手术、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等方式治疗,从而改善...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征、左室流出道梗阻和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该病可通过药物、外科手术、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等方式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及预防心源性猝死。现就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方法的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射频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全胸腔镜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术的可行性
18
作者 叶永火 窦志 +2 位作者 谢灯 陈远翔 谢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索全胸腔镜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术的可行性及早期效果。方法收集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9.3±13.3)岁(30~77岁),术前室间隔厚度为(1.83±0.21)mm、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 目的探索全胸腔镜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术的可行性及早期效果。方法收集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9.3±13.3)岁(30~77岁),术前室间隔厚度为(1.83±0.21)mm、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76.90±27.61)mmHg(1 mmHg=0.133 kPa),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均阳性。患者均接受全胸腔镜下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术,同期行二尖瓣二孔成形术3例。结果全组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93.00±18.68)min,体外循环时间(137.70±20.49)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0.70±4.30)h。术后室间隔厚度为(1.18±0.26)mm、LVOTGP为(13.46±9.46)mmHg,均较术前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二尖瓣均为轻微反流,无中度以上反流,SAM征消失。随访3~12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无死亡,无室间隔穿孔、左心室流出道残留梗阻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全胸腔镜入路经主动脉切口可更好地暴露梗阻的室间隔组织,保留胸廓的完整性,避免损伤二尖瓣前叶,早期效果良好,是一种良好的手术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改良Morrow手术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改良Morrow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艳超 许斌 +2 位作者 王生伟 郭鸿昌 来永强 《中国医药》 2023年第3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索行改良Morrow术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联合二尖瓣成形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外科治疗的100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术前评估、术... 目的探索行改良Morrow术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联合二尖瓣成形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外科治疗的100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配合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行二尖瓣成形术将患者分为单一手术组(51例)和联合手术组(49例),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手术。联合手术组3例患者心脏复跳后二尖瓣反流为中度以上关闭不全,再次进行二尖瓣成形术,效果满意。联合手术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长于/高于单一手术组[(121±39)min比(108±47)min、(77±30)min比(64±36)min、(10.9±4.8)mmHg(1 mmHg=0.133 kPa)比(8.6±2.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伤口渗血、出血等情况,均康复出院,出院前2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基本正常。联合手术组于出院前再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35例存在二尖瓣轻度反流、14例无反流。2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无死亡。2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术后心房颤动、心功能Ⅰ级、压力性损伤、脑梗死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Morrow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安全可行,做好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是取得良好手术疗效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改良Morrow术 二尖瓣成形术 围手术期管理
下载PDF
高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4
20
作者 孟璟 胡厚源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期44-47,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不能解释的左心室肥大为特征、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的心肌疾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因左室流出道存在梗阻,故症状明显,且更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性猝死等严重事件,且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目前以药物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不能解释的左心室肥大为特征、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的心肌疾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因左室流出道存在梗阻,故症状明显,且更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性猝死等严重事件,且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目前以药物治疗、室间隔心肌酒精消融术、外科手术为主。现就心率慢而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具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且伴有晕厥、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治疗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高危 心脏猝死 室间隔心肌酒精消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