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论泗州戏源流及艺术表现 |
蒋宗霞
|
《戏曲研究》
|
2006 |
7
|
|
2
|
喜忧参半说怀梆——怀梆现状调研感思 |
李红艳
|
《东方艺术》
|
2015 |
0 |
|
3
|
寻找失落的艺角艺术 |
吕树坤
|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4
|
简论豫剧改革家樊粹庭的戏剧观念 |
徐芳芳
|
《戏曲研究》
CSSCI
|
2012 |
0 |
|
5
|
东风又放花千树——看第七届安徽省艺术节的戏曲演出 |
王长安
|
《戏曲研究》
|
2005 |
0 |
|
6
|
精心塑造人物形象——我对《大祭桩》中黄桂英的理解与把握 |
刘娟娟
|
《戏剧丛刊》
|
2005 |
0 |
|
7
|
勿忘思维的整体性——看第二届安徽省艺术节的戏剧演出 |
王长安
|
《黄梅戏艺术》
|
1990 |
0 |
|
8
|
古老的豫剧为什么能充满活力 |
安葵
|
《戏曲研究》
|
2006 |
0 |
|
9
|
论“两下锅”对戏曲发展的意义 |
吴海肖
|
《戏曲研究》
CSSCI
|
2015 |
0 |
|
10
|
“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多重原因探究 |
徐芳芳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1
|
对亳州梆剧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
潘睿杰
|
《戏剧之家》
|
2015 |
2
|
|
12
|
中华豫剧源流与其现代化的进程 |
张大新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3
|
论亳州梆剧的文化承续及演进佳境 |
张鹏飞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4
|
梆剧“打击乐”的作用与运用 |
邱福青
|
《戏剧丛刊》
|
2005 |
0 |
|
15
|
阜阳市中学生电影评论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中秋倍思亲义演晚会” |
刘浩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6
|
我演《三板正堂》的点滴体会 |
李景芝
|
《戏剧丛刊》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