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侧腕屈肌H反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郑超君 吕飞舟 +5 位作者 夏新雷 王立勋 马晓生 金翔 朱愈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3,共3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C6及C7神经根受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1.3%。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仍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对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且患者无法耐受相应症状者,手术治疗也不失...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C6及C7神经根受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1.3%。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仍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对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且患者无法耐受相应症状者,手术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近期研究证明NDI、SF-36、SF-12及VAS疼痛评分等评分系统都是较为可靠的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的方法,但由于个体对于不适及疼痛等的耐受能力不同,所以利用评分量表进行评估较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桡侧腕屈肌H反射是一项常规且可靠的评估C6及C7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神经电生理技术。故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术前及术后桡侧腕屈肌H反射的相关电生理参数的变化对C6或C7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进行客观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术后评估 H反射 神经电生理技术 应用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尺、桡侧腕屈肌内神经分布和血供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江华 陈刚 刘安堂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3-387,共5页
目的研究人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内神经分布、血供模式及肌肉结构。探讨将其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神经和血管支配肌肉束的可能性,指导临床切取部分肌肉移植重建运动功能的应用。方法以解剖学、血管造影、肌内神经染色等方法,研... 目的研究人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内神经分布、血供模式及肌肉结构。探讨将其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神经和血管支配肌肉束的可能性,指导临床切取部分肌肉移植重建运动功能的应用。方法以解剖学、血管造影、肌内神经染色等方法,研究神经和血管在两肌内的分布特点;电刺激神经支,检测相应肌束可否具有独立收缩功能及正常血供;测量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和肌纤维长度,并与相关肌肉比较。结果支配和供应两肌肉的主要神经和血管均在肌腹的近、中1/3结合部入肌,神经在肌内分成2支,分别在肌中央腱两侧沿长轴走向远端,直至肌肉的末端,且与血管紧密伴行;电生理证实,沿中央腱将肌肉分成的两部分在功能上具有独立性;该两肌的尺侧部和桡侧部生理横截面积和肌纤维长度与支配手的有关肌肉相近。结论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都可分成两个具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及血管供应、功能上相对独立的肌束,可用于转位移植重建运动功能,而且对供区的功能影响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分布 肉结构
原文传递
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志明 黄富国 +1 位作者 张世琼 项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36-338,共3页
臂丛神经损伤或小儿麻痹后遗症,因肌肉麻痹导致旋后功能障碍,影响手功能的发挥。为了寻找重建旋后功能的动力肌,解剖观察了50侧成年男尸的桡侧腕屈肌。发现该肌有多源性血管供血,主要来自肱动脉和桡动脉。由正中神经肌支支配肌肉... 臂丛神经损伤或小儿麻痹后遗症,因肌肉麻痹导致旋后功能障碍,影响手功能的发挥。为了寻找重建旋后功能的动力肌,解剖观察了50侧成年男尸的桡侧腕屈肌。发现该肌有多源性血管供血,主要来自肱动脉和桡动脉。由正中神经肌支支配肌肉运动;只要保留近侧1/3肌腹便能保证全肌的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根据解剖资料,设计了用桡侧腕屈肌远侧2/3段,经前臂尺侧到桡背侧,将肌腱于前臂极度旋后位,固定在桡骨茎突近端6cm~10cm的桡骨干上。临床应用4例,经平均3.2年随访,旋后功能恢复良好。认为,在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麻痹,或需用来重建其它运动功能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旋后功能 重建
下载PDF
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金明 杨占辉 +2 位作者 王伟 史宏伟 王军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3期305-307,共3页
目的观察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采用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的42例桡骨远端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桡骨短缩距离、掌倾角、尺偏角,比... 目的观察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采用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的42例桡骨远端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桡骨短缩距离、掌倾角、尺偏角,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屈伸度、旋转度、内收外展活动度以及Fernandez评分。结果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未出现桡动脉、桡神经及正中神经牵拉和直接切割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4,平均11周。末次随访时7例主动腕关节屈伸活动后感染酸胀。术后即刻桡骨短缩距离较术前减小,掌倾角、尺偏角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腕关节屈伸度、旋转度以及尺、桡偏度较术前增加,Fernandez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锁定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入路清楚、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可矫正骨折短缩、成角畸形,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远端骨折 手术入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人桡侧腕屈肌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发 薛黔 李文茂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388-390,共3页
目的 研究人桡侧腕屈肌亚部的划分及各亚部肌构筑的特征。为临床桡侧腕屈肌的移位特别是半肌移位提供较为详细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1.用童尸 5具取下桡侧腕屈肌共 10侧进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 2 .用成年男尸 10具桡侧腕屈肌 2 0... 目的 研究人桡侧腕屈肌亚部的划分及各亚部肌构筑的特征。为临床桡侧腕屈肌的移位特别是半肌移位提供较为详细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1.用童尸 5具取下桡侧腕屈肌共 10侧进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 2 .用成年男尸 10具桡侧腕屈肌 2 0块 ,沿肌腱纵轴剖开桡侧腕屈肌 ,对其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进行肌构筑研究。结果  1.肌构筑特征 ,桡侧腕屈肌为羽肌 ;桡侧亚部 :肌重 13.79± 1.11g ,肌纤维长 4 .4 8± 0 .2 0cm ,羽状角 12 .82°± 1.4 4°,生理横切面积 2 .84± 0 .73cm2 ;尺侧亚部 ,上述指数分别为 :8.4 9± 2 .0 1g、4 .4 4± 0 .19cm、 6 .76°± 1.5 5°、1.79± 0 .4 2cm2 。 2 .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 ,桡侧腕屈肌支在肌的近 1 3深面入肌 ,主干发出第一支支配近侧的肌纤维 ,主干继续向下发出第二、第三支支配桡侧亚部和尺侧亚部。结论 根据肌内神经的分布特点桡侧腕屈肌可分为尺侧亚部和桡侧亚部。桡侧亚部产生的肌力是尺侧亚部的 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部 神经 构筑 解剖学
下载PDF
桡侧腕屈肌与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西迅 《中医正骨》 2012年第2期49-50,52,共3页
目的:探讨桡侧腕屈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转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方法:分别应用桡侧腕屈肌或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42例,其中应用桡侧腕屈肌者20例(A组),应用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者22例(B... 目的:探讨桡侧腕屈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转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方法:分别应用桡侧腕屈肌或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术治疗桡神经深支损伤42例,其中应用桡侧腕屈肌者20例(A组),应用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者22例(B组)。两组均用掌长肌移位重建伸拇功能。结果:经9个月至8.5年,平均3年随访。A组优16例,良3例,可1例,B组优1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采用Mann Whitney检验,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两组均未出现明显腕桡偏畸形,出现腕尺偏畸形情况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腕功能情况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比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腱移位 伸指 功能重建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桡侧腕屈肌H反射的可行性及其在颈7神经根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岚(综述) 洪震(审校) 朱愈(审校)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9年第1期46-48,共3页
H反射是在1918年由Hoffmann首次发现,由于它是一个真正的反射,因此可以用来检验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及神经元的兴奋性。当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主要针对周围神经病变时,它对于判断近端神经损伤,尤其是神经根疾病起到重要作用。作... H反射是在1918年由Hoffmann首次发现,由于它是一个真正的反射,因此可以用来检验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及神经元的兴奋性。当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主要针对周围神经病变时,它对于判断近端神经损伤,尤其是神经根疾病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单突触反射,理论上,H反射可以在任何肌肉中记录到,只要有一根确定的神经和一块确定的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反射 可行性 颈7神经根病
下载PDF
掌长肌腱分裂及小指短屈肌起点异常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尧 马建军 +1 位作者 陈飞雄 谢赛同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0-121,共2页
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侧前臂浅层掌长肌肌腱分裂及小指短心肌起点超过屈肌支持带,属少见变异,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掌长肌为一细长梭形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前面,肌腹小而腱细长,走行于桡侧腕屈肌的内侧... 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侧前臂浅层掌长肌肌腱分裂及小指短心肌起点超过屈肌支持带,属少见变异,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掌长肌为一细长梭形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前面,肌腹小而腱细长,走行于桡侧腕屈肌的内侧,其肌腱向下于94.06mm处分裂为前、后2条,分裂点距豌豆骨40.84mm,距桡骨茎突43.4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指短 掌长 分裂 支持带 肱骨内上髁 骨茎突 解剖学
下载PDF
卒中后偏瘫患者桡侧腕屈肌H反射测定指标的信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秀贞 刘静 +1 位作者 张艳明 霍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8年第10期697-703,共7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H反射的3个测定指标[H反射最大波幅和最大M波比值(Hmax/Mmax)、H反射回归线斜率和M波回归线斜率比(Hslp/Mslp)及H反射激活后抑制(PAD)]信度,及其与患者临床评定的相关性,选择可靠的H反射测定指标。方法选择...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H反射的3个测定指标[H反射最大波幅和最大M波比值(Hmax/Mmax)、H反射回归线斜率和M波回归线斜率比(Hslp/Mslp)及H反射激活后抑制(PAD)]信度,及其与患者临床评定的相关性,选择可靠的H反射测定指标。方法选择2016年1-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15例。对患者偏瘫侧正中神经所支配桡侧腕屈肌(FCR)进行连续2d的H反射检查,测定3个检测指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指标信度。同时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runnstrom分期进行临床评定,对H反射3个测定结果和临床评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max/Mmax测定信度最好,ICC=0.88;Hslp/Mslp的信度其次,ICC=0.85;而PAD的信度最低,ICC=0.2。Hmax/Mmax、Hslp/Mslp和临床上MAS、FMA、Brunnstrom分期均无相关性。结论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FCR的Hmax/Mmax和Hslp/Mslp信度最好,可以作为H反射测定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H反射 信度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颗粒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东升 孙洋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0-161,共2页
患者女,8岁。以右前臂包块伴手指麻木1年入院。患儿在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前臂包块生长,碰触后桡侧手指有麻木感。临床检查:右前臂远端桡侧腕屈肌及掌长肌间隙可扪及一约3.5cm×1.0cm大小之包块,质软,边界清,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正中神经 手指麻木 右前臂 临床检查 包块 麻木感
原文传递
劈开桡侧腕屈肌重建伸拇、伸指功能的初步探讨
11
作者 刘安堂 朱 +5 位作者 孙美庆 章建林 张盈帆 张文俊 朱晓海 江华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409-411,共3页
目的探讨将前臂桡侧腕屈肌劈开转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沿桡侧腕屈肌中央肌腱向近心端纵行剖开,形成尺侧部分和肱侧部分同时重建伸拇、伸指功能。术后按照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术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 目的探讨将前臂桡侧腕屈肌劈开转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沿桡侧腕屈肌中央肌腱向近心端纵行剖开,形成尺侧部分和肱侧部分同时重建伸拇、伸指功能。术后按照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术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组共3例患者,术后切VI均I期愈合,获随访12—36个月,疗效优者1例,良者2例,术后患者均未行肌腱松解,伸拇、伸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按照骨骼肌“亚部化”的原则,将桡侧腕屈肌劈开后转位,并同时重建两个功能的缺失,与传统的复杂重建术式相比,这一技术的多能性和简易性具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部 功能重建 内神经
原文传递
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一例
12
作者 郭志民 杨少伟 林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9-510,共2页
目的总结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收治1例因高处坠落伤致前臂旋后畸形2年的22岁男性患者。患者前臂旋后功能受限,固定于旋转中立位,主动旋后消失,被动旋后正常;屈肘肌肌力3级,屈腕肌肌力正常;肩、腕... 目的总结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收治1例因高处坠落伤致前臂旋后畸形2年的22岁男性患者。患者前臂旋后功能受限,固定于旋转中立位,主动旋后消失,被动旋后正常;屈肘肌肌力3级,屈腕肌肌力正常;肩、腕、掌指及指间活动正常。采用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结果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1年。患肢前臂旋后50°,旋后肌力4级,配合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在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肱桡肌功能障碍或已用于重建其他功能时,采用桡侧腕屈肌可较好地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旋后 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嵌合桡侧腕屈肌肌腱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
13
作者 程卓轩 张向明 +3 位作者 何松峡 魏鹏 项泱 於恩兴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3,共7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嵌合桡侧腕屈肌肌腱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6例6指指背软组织及伸肌腱联合损伤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 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嵌合桡侧腕屈肌肌腱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6例6指指背软组织及伸肌腱联合损伤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1.8 cm~2.5 cm×3.0 cm,伸肌腱缺损长度1.5~2.5 cm,采用同侧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嵌合桡侧腕屈肌肌腱游离移植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血运及成活情况,分别于术后第1、3、6、12、18、24个月通过门诊复诊及家访随访,外地不方便来院的患者通过微信、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主要随访内容为皮瓣的颜色、质地、外形、感觉及伤指各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术后6例6指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供区Ⅰ期愈合,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指背皮肤相似,外形不臃肿。3例缝接神经,皮瓣感觉恢复达S_(3)^(+),TPD分别为7.6 mm、7.9 mm、8.3 mm,平均7.93 mm;3例未缝接神经,感觉恢复达S_(3)^(+),供区无并发症,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结论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嵌合桡侧腕屈肌肌腱游离移植,具有血供可靠、回流充分、能桥接血管神经及肌腱、供区损伤小、术后效果满意的优点,是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掌浅支 手指 复合组织缺损 外科皮瓣 修复
原文传递
止血带对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桢 曹发奇 +1 位作者 夏天 刘国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1期1215-1217,共3页
目的观察止血带对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9—2019-12采用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的86例闭合型桡骨远端骨折,其中新鲜骨折45例,陈旧骨折41例。新鲜骨折中20例手术全程... 目的观察止血带对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9—2019-12采用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的86例闭合型桡骨远端骨折,其中新鲜骨折45例,陈旧骨折41例。新鲜骨折中20例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A组),25例不使用止血带(B组);陈旧性骨折中24例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C组),17例不使用止血带(D组)。比较4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2 d切口引流量、切口红肿数、白细胞水平升高数以及术后2 d疼痛VAS评分。结果 8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个月。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手术时间较D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切口引流量、切口红肿数、白细胞水平升高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疼痛VAS评分较其他3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时,并不必需使用止血带;但治疗陈旧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时使用止血带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骨远端骨折 微创掌入路 止血带
原文传递
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
15
作者 孔波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9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1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7)。对照组采用背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经桡... 目的:观察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1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7)。对照组采用背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折复位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显露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5.44%(43/57),高于对照组的55.36%(3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恢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低于对照组的17.86%(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提高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骨折复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背侧入路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远端骨折 入路 入路 关节功能 骨折复位 并发症
下载PDF
扩展的桡侧腕屈肌入路与传统桡骨远端掌侧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对比
16
作者 熊亮宇 黄海清 +1 位作者 邹水桃 丁静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5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究扩展的桡侧腕屈肌入路与传统桡骨远端掌侧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扩展的桡侧腕屈肌入... 目的探究扩展的桡侧腕屈肌入路与传统桡骨远端掌侧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扩展的桡侧腕屈肌入路,B组采用传统桡骨远端掌侧Henry入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影像学参数、疼痛程度及腕关节功能。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术前,桡骨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VAS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展的桡侧腕屈肌入路与传统桡骨远端掌侧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均有一定疗效,但扩展的桡侧腕屈肌入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较轻,可有效促进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远端C型骨折 扩展的入路 传统骨远端掌入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手法闭合性复位联合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康复治疗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李振 李荷英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13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究手法闭合性复位联合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康复治疗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及其对术后康复情况、肿胀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8例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 目的探究手法闭合性复位联合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康复治疗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及其对术后康复情况、肿胀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8例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79例仅行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观察组7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手法闭合性复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效果及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4周、术后12周的背伸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周、术后12周的肿胀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闭合性复位联合微创掌侧桡侧腕屈肌入路手术治疗创伤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骨远端骨折 手法闭合性复位 微创掌入路手术 康复效果 肿胀程度
下载PDF
小指指浅屈肌变异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蓝方 马建军 +5 位作者 石静宝 周志帅 陈柳一 杨智奎 刘雪亚 胡威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57,共1页
在制作上肢肌肉标本过程中,见小指指浅屈肌变异1例。查文献,未见此类型变异报道,现报道如下。在标本前臂前群肌中,桡侧腕屈肌尺侧、指浅屈肌桡侧浅面见一细长的变异肌束(图1)。
关键词 指浅 变异 小指 标本
下载PDF
正中动脉高位变异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莲莲 谭昭 +1 位作者 张国灵 袁立明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M0002-M0002,共1页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右上肢过程中发现正中动脉自腋动脉第3段发出,分支形成掌浅弓和变异拇主要动脉,报道如下。此标本正中动脉自腋动脉第3段(外径6.68mm)距离旋肱后动脉(外径4.00mm)10.10mm处发出,此处正中动脉外径为2.82mm;跨过正中...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右上肢过程中发现正中动脉自腋动脉第3段发出,分支形成掌浅弓和变异拇主要动脉,报道如下。此标本正中动脉自腋动脉第3段(外径6.68mm)距离旋肱后动脉(外径4.00mm)10.10mm处发出,此处正中动脉外径为2.82mm;跨过正中神经起始部,在臂部于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之间经肱二头肌内侧至肘窝,臂部长度227.00mm,后跨过旋前圆肌和桡侧腕屈肌,行于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与正中神经伴行经屈肌支持带深面至手掌掌腱膜深面,前臂长度(内上髁平面至屈肌支持带近侧缘)为237.8mm,分为2支:1支与尺动脉终支吻合形成掌浅弓,由掌浅弓上发出3条指掌侧总动脉和1条小指掌侧动脉;另1支为变异拇主要动脉,在拇收肌近侧端分2支,1支为拇指掌侧面桡侧缘动脉并发出分支穿过大鱼际肌与桡动脉分支吻合,另1支为示指桡侧动脉,在拇收肌远侧端与桡动脉变异支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变异 中动脉 指掌总动脉 支持带 正中神经 肱二头 旋肱后动脉
下载PDF
正中动脉发自尺动脉并吻合成掌浅弓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露 张赢 +1 位作者 许发良 聂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1-441,共1页
掌浅弓组成的形式变异早有记载,但左侧正中动脉发自尺动脉并吻合成掌浅弓较少见,作者在解剖1具福尔马林灌注的成年男性尸体,约50岁,身长160cm,发现其左前臂正中动脉起自尺动脉,并和尺动脉吻合成掌浅弓(图1,2),现报道如下:左... 掌浅弓组成的形式变异早有记载,但左侧正中动脉发自尺动脉并吻合成掌浅弓较少见,作者在解剖1具福尔马林灌注的成年男性尸体,约50岁,身长160cm,发现其左前臂正中动脉起自尺动脉,并和尺动脉吻合成掌浅弓(图1,2),现报道如下:左肱动脉在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尺动脉,桡动脉外径为2.6mm,尺动脉外径为3.4mm,尺动脉于距其起始处3.83cm处发出正中动脉,起始处外径1.5mm,穿经指浅、深屈肌间下行2.0cm(距桡骨颈平面下方5.47cm)处与正中神经伴行于桡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的深面(图1),然后经腕管入手掌,达掌腱膜深面处(代替桡动脉的掌浅支)与尺动脉的终支吻合成掌浅弓,掌浅弓分支正常(图2)。桡动脉直接绕过桡骨茎突,转向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部,发出拇主要动脉后,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右前臂正中动脉和掌浅弓均未见异常。了解此类变异在临床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时,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 掌浅弓 中动脉 合成 动脉 男性尸体 福尔马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