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褐斑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及综合防治对策探讨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青 袁斌 +3 位作者 张建宏 洪正杰 金亚雄 张志华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4-485,共2页
应用10种杀菌剂防治桑树褐斑病,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桑褐斑病有比较优异的防治效果,与其他药剂相比效果极显著且药效稳定,并对家蚕安全无毒,值得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使用25%丙环唑乳油、10%... 应用10种杀菌剂防治桑树褐斑病,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桑褐斑病有比较优异的防治效果,与其他药剂相比效果极显著且药效稳定,并对家蚕安全无毒,值得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使用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桑褐斑病,推荐使用浓度25%丙环唑乳油500μg/ml(有效成分,下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2.22μg/ml,施药3~4次。在化学药剂防治同时,结合清除病源、栽植抗病强的桑品种、加强桑园管理、改善桑园通风透光条件等综合措施,可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杀菌剂 丙环唑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在云南省不同地域桑园的发生危害及防控要点 被引量:17
2
作者 柴建萍 余凌翔 +7 位作者 谢道燕 高东芬 郭石生 饶正荣 杨曙光 洪正杰 张云波 陈松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2-537,共6页
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是云南蚕区的桑树主要病害。于2007、2008年调查以上2种病害在海拔由低到高的蒙自、保山、楚雄、陆良、祥云、鹤庆6县(市)坝区桑园的发生情况是: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随调查地域的海拔升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春末夏初... 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是云南蚕区的桑树主要病害。于2007、2008年调查以上2种病害在海拔由低到高的蒙自、保山、楚雄、陆良、祥云、鹤庆6县(市)坝区桑园的发生情况是: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随调查地域的海拔升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春末夏初、夏末初秋是桑褐斑病危害高峰期,重病区陆良、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可达71.18、68.80,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桑里白粉病在各调查点桑园均呈零星分布危害,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夏末初秋是桑里白粉病危害主要时期。根据2种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正常年份陆良、保山、鹤庆坝区桑园重点防治桑褐斑病,兼治桑里白粉病,楚雄、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褐斑病为主,2种病害在蒙自坝区桑园的发生危害较轻,不作为重点防治病害;当桑园田间调查病情指数为2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并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蚕区 褐斑病 里白粉 发生时期 情指数 防治
下载PDF
桑树褐斑病的药剂防治效果初报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泽林 《四川蚕业》 1999年第1期25-26,共2页
近年来桑褐斑病在我市部分地方危害日益严重,该病叶片呈现褐色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小病斑,病斑周围叶色变黄,轮廓清楚,随病势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有时病斑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 近年来桑褐斑病在我市部分地方危害日益严重,该病叶片呈现褐色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小病斑,病斑周围叶色变黄,轮廓清楚,随病势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有时病斑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为2~10mm,病斑边缘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淡茶褐色或灰色,其上环生白色粉质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防治效果 低干养成 多菌灵 褐斑病 势加重 扩展期 暗褐色 洗衣粉
下载PDF
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江秀均 柴建萍 +5 位作者 占世丰 杨振国 谢道燕 倪婧 达爱斯 罗雁婕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桑褐斑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分别采用4种方法从发病桑树分离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并以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比较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对离体桑树叶片感染率的影... 桑褐斑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病原为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 Bri et Cav)。分别采用4种方法从发病桑树分离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并以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比较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对离体桑树叶片感染率的影响及观察病斑数随接种时间的变化情况,筛选简便、有效的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鉴定方法。除组织块分离法外,采用分生孢子团块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改良稀释单孢分离法均可分离得到纯的病原菌株。离体桑树叶片以不同浓度菌液和不同接种方式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斑数以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病原菌以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和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均可有效感染离体桑树叶片,其中菌落悬浮液涂抹法处理叶片的病斑数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108.83和60.00;用于接种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105^-5×10^5m L^-1有利于离体桑树叶片感染致病;随着接种病原菌后的时间延长,发病桑树叶片的病斑数逐渐增加。上述对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菌株致病性测定方法,可为桑褐斑病病原菌株的致病性分化研究和桑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原菌 分离 离体接种
下载PDF
云南蚕区采集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江秀均 钟健 +3 位作者 柴建萍 苏振国 黄俊荣 白兴荣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3-978,共6页
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 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各菌株的r DNA-ITS序列。对菌株PCR产物测序后比对Gen 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桑褐斑病病原菌的r DNA-ITS同源序列,应用MEGA5.2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云南省不同蚕区感病桑树分离的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桑褐斑壳丰孢P.maculans的r DNA-ITS序列(登录号:GU214670.1)、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Fckl.)Wolf]r DNA-ITS序列(登录号:AB435069.1)的遗传距离很近,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聚为同一分支,其中编号BS、DY、ML、QJ的菌株与来自印度的桑球腔菌的序列相似度达到100%。由此认为,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有性态为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原菌 r DNA-ITS序列 褐斑壳丰孢 球腔菌 云南蚕区
下载PDF
桑褐斑病被害叶对蚕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泽林 陈继久 《蚕桑通报》 2013年第1期30-31,共2页
为探索桑褐斑病被害叶桑叶质量的变化,分别就该病叶片对4龄结茧率、虫蛹统一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产卵量、良卵率及实用孵化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是全龄使用桑褐斑病被害叶(病情指数34.67%)相比全龄使用正常叶其4龄结茧... 为探索桑褐斑病被害叶桑叶质量的变化,分别就该病叶片对4龄结茧率、虫蛹统一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产卵量、良卵率及实用孵化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是全龄使用桑褐斑病被害叶(病情指数34.67%)相比全龄使用正常叶其4龄结茧率、虫蛹统一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下降4.88、6.95、35.04、42.58、16.93个百分点,而产卵量、良卵率和实用孵化率却分别降低16.55、12.07和8.08个百分点。应重视和加强桑褐斑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叶质量 种茧育
下载PDF
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高通量测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兴楠 罗龙辉 +1 位作者 黄裕鑫 刘吉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桑褐斑病是一种发生较为普遍的真菌性病害。从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收集桑褐斑病病样,结合科赫氏法则,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桑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桑褐斑病病原菌的主要类群;通过水合氯醛透明反... 桑褐斑病是一种发生较为普遍的真菌性病害。从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收集桑褐斑病病样,结合科赫氏法则,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桑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桑褐斑病病原菌的主要类群;通过水合氯醛透明反应观察桑褐斑病病原菌在宿主桑树叶片中的定植状态。结果表明,侵染陕西安康桑树的桑褐斑病病原菌为桑新褐斑壳丰孢Neophloeospora maculans;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生长速度缓慢,分生孢子为透明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有隔膜;菌丝主要寄生在桑叶的气孔与叶脉周边;病原菌rDNA序列全长5512 bp,GC含量51.16%。上述结果确定了侵染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桑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为桑褐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真菌 褐斑病 褐斑壳丰孢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宁南县桑树病虫害发展趋势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华荣 冉龙平 罗贤燕 《四川蚕业》 2016年第2期44-44,12,共2页
宁南县是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重点产区,现有桑园面积14666.7hm^2(22万亩),在海拔1600m以下地区推广“6215”桑园栽植模式,桑园宽行内套种马铃薯、黄豆等经济作物,增加蚕农收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桑园套种方式的改变,桑红蜘蛛、桑粉虱... 宁南县是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重点产区,现有桑园面积14666.7hm^2(22万亩),在海拔1600m以下地区推广“6215”桑园栽植模式,桑园宽行内套种马铃薯、黄豆等经济作物,增加蚕农收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桑园套种方式的改变,桑红蜘蛛、桑粉虱、桑蓟马、桑螟虫、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等桑树虫害的发生增多,危害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 宁南县 螟虫 里白粉 褐斑病 粉虱 蓟马 蚕期 叶产量 树害虫
下载PDF
云南省主要蚕区在晚霜危害下桑褐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谢道燕 柴建萍 +8 位作者 田梅金 杜伟 郭石生 高东芬 饶正荣 杨曙光 洪正杰 张云波 陈松 《中国蚕业》 2011年第4期32-36,共5页
从云南省各县(市)的调查情况看,由于2009年的晚霜气候因素的影响,桑褐斑病的初发病期比正常年份推迟发病15~30 d;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是保山市、楚雄县、陆良市、祥云县、鹤庆市)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夏末秋初是桑褐斑... 从云南省各县(市)的调查情况看,由于2009年的晚霜气候因素的影响,桑褐斑病的初发病期比正常年份推迟发病15~30 d;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是保山市、楚雄县、陆良市、祥云县、鹤庆市)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夏末秋初是桑褐斑病危害的高峰期,重病危害区祥云点桑园10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68.07,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86.36,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和女桑。根据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祥云、鹤庆坝区的桑园在夏末、早秋季提早防治桑褐斑病,楚雄、陆良坝区桑园在早秋季开始防治桑褐斑病,保山地区的桑褐斑病零星发生,危害较轻,可不做为重点防治,并且还要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晚霜危害 情指数 发生规律 防治时期
下载PDF
桑褐斑壳丰孢菌pmcam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时相分析
10
作者 肖圣燕 程隆基 +4 位作者 许凯 蔡威 江秀均 白兴荣 朱峰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2,共8页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AMK)作为钙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桑褐斑...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AMK)作为钙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pmcamk的序列全长,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pmcamk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宿主后不同时期以及其分生孢子在水中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期深入了解桑褐斑壳丰孢菌Ca^(2+)信号转导途径与孢子萌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camk的cDNA序列全长为1 422 bp,由1 221 bp的开放阅读框和201 bp的3′非翻译区组成,GenBank登录号为MK713976。pmcamk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0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45.5 kD,等电点为6.28。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桑褐斑壳丰孢菌与小麦叶枯病菌的CAMK同源性最高,属于CAMKⅠ类群并且聚类在同一进化分支。在桑褐斑壳丰孢菌侵染桑树的早期阶段(0.25、 0.5、1 d),pmcamk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侵染后2、3、4、6 d其表达量逐渐下降。这与不同时间阶段桑褐斑壳丰孢菌在水中萌发过程中pmcamk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推测PmCAMK在桑褐斑病菌孢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褐斑壳丰孢菌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基因克隆 表达时相
下载PDF
基于ISSR标记的云南桑褐斑壳丰孢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江秀均 倪婧 +3 位作者 李镇刚 杨振国 苏振国 柴建萍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8-536,共9页
为明确云南省桑褐斑病病原菌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分离自云南省不同县市的58株桑褐斑壳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水平上,Nei’s多样性指数H为0.276 3,Shnano... 为明确云南省桑褐斑病病原菌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分离自云南省不同县市的58株桑褐斑壳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水平上,Nei’s多样性指数H为0.276 3,Shnanon信息指数I为0.421 0,表明云南桑褐斑病病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保山和曲靖的菌株种群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945 0,亲缘关系最近,保山和蒙自的菌株种群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870 6,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居群每代迁移数N_(m)为1.889(>1),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利用NTSYS软件按UPGMA方法聚类分析,58株桑褐斑壳丰孢菌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1.00之间,当相似系数为0.73时,可将58个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但菌株并没有按地理来源聚为不同的组,表明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褐斑壳丰孢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浅谈宁南县桑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开莉 《四川蚕业》 2015年第3期45-46,共2页
宁南县桑树病虫种类多,上世纪80年代多以红蜘蛛、膏药病、褐斑病等零星为害为主。近年来,随着蚕桑基础的不断壮大,加上恶劣气候的影响,桑树病虫种类和发生为害程度不断增加,为害损失日趋严重,桑树红蜘蛛、桑蓟马、桑粉虱、桑褐斑病上升... 宁南县桑树病虫种类多,上世纪80年代多以红蜘蛛、膏药病、褐斑病等零星为害为主。近年来,随着蚕桑基础的不断壮大,加上恶劣气候的影响,桑树病虫种类和发生为害程度不断增加,为害损失日趋严重,桑树红蜘蛛、桑蓟马、桑粉虱、桑褐斑病上升为主要病虫,桑螟、桑白粉病在个别地区呈现零星为害。桑树病虫害已成为影响我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 宁南县 虫种类 褐斑病 粉虱 蓟马 为害程度 蚕儿 树害虫
下载PDF
几种生物农药防治桑褐斑病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涂勇 王向东 陈伟 《中国蚕业》 2007年第3期25-26,共2页
应用不同生物农药防治桑褐斑病,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0.5%0S施特灵AS(稀释300倍)对桑褐斑病防治效果显著且稳定,在药后7d和15d时,相对防效均在75%以上,优于50%多菌灵WP(稀释1000倍,生产上常用药)的处理及其它供试生物防治制剂,值得在... 应用不同生物农药防治桑褐斑病,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0.5%0S施特灵AS(稀释300倍)对桑褐斑病防治效果显著且稳定,在药后7d和15d时,相对防效均在75%以上,优于50%多菌灵WP(稀释1000倍,生产上常用药)的处理及其它供试生物防治制剂,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褐斑病 药效试验
下载PDF
施甸县桑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国育 苏炳启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第S2期142-143,共2页
施甸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于立体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宜种桑养蚕。"十五"以来,全县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把蚕桑产业作为继烤烟、蔗糖... 施甸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于立体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宜种桑养蚕。"十五"以来,全县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把蚕桑产业作为继烤烟、蔗糖之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植和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施甸县
下载PDF
云南蚕区主要桑树品种褐斑病感染率调查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冉瑞法 《云南农业科技》 2008年第B08期140-141,共2页
经过近几年对云南蚕区主要桑树品种褐斑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发现农桑系列及女桑对桑褐斑病有较强的抗性,通过栽桑区各品种感病率和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与温度、雨量等气候因素和品种叶片的特性联系较大。
关键词 褐斑病 气候因素 品种 特性
下载PDF
桑褐斑病叶的营养成分变化及对家蚕的健康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江秀均 柴建萍 +3 位作者 陆鹏飞 谢道燕 苏振国 白兴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82-1686,共5页
【目的】明确桑褐斑病叶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对家蚕健康的影响。【方法】在桑褐斑病暴发季节,采集健康桑叶和感病桑叶,测定其营养成分的含量,并结合养蚕试验分析桑褐斑病叶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感病桑叶中的粗蛋白、粗纤维、总... 【目的】明确桑褐斑病叶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对家蚕健康的影响。【方法】在桑褐斑病暴发季节,采集健康桑叶和感病桑叶,测定其营养成分的含量,并结合养蚕试验分析桑褐斑病叶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感病桑叶中的粗蛋白、粗纤维、总糖、可溶性还原糖、氨基酸总量的含量显著下降,粗灰分和矿质元素(除P含量降低外)的含量极显著增加。养蚕生物试验表明,被害叶对家蚕的虫蛹统一生命率、幼虫体重、幼虫期和消化吸收率影响较大,但对茧质的影响不明显。【结论】桑叶感染桑褐斑病后对桑叶的营养成分和家蚕的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对褐斑病普遍发生的蚕区应合理计划采叶,避免在褐斑病危害严重时才用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营养成分 家蚕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第十讲 云南主要桑树病害及防治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泽 《云南农业》 2015年第10期73-74,共2页
云南桑树病害以桑褐斑病、桑疫病、桑里白粉病为主,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1桑褐斑病桑褐斑病全省蚕区都有发生,平均发病率在50%以上,秋季发病严重时病情指数可达4~5级。1.1病症及发生规律发病初期,为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病... 云南桑树病害以桑褐斑病、桑疫病、桑里白粉病为主,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1桑褐斑病桑褐斑病全省蚕区都有发生,平均发病率在50%以上,秋季发病严重时病情指数可达4~5级。1.1病症及发生规律发病初期,为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少而小,病叶尚可饲蚕。受害重的桑叶,呈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病斑多而大,病斑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粉质块,病斑连接成片,使病叶枯萎,提早脱落或整叶腐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里白粉 叶产量 秋季发 安全间隔期 夏伐 细菌性黑枯 剪梢 蚕区
下载PDF
桑褐斑病被害株与桑叶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泽林 宋友全 《蚕桑茶叶通讯》 2015年第2期3-5,共3页
为探索桑褐斑病被害株桑叶产量的变化,在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分别就患病和正常桑树的桑叶性状及产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患病桑树(病情指数39.63%)对桑叶产量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对春季桑叶产量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 树栽培 虫防治 褐斑病 叶产量
下载PDF
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江秀均 柴建萍 +1 位作者 苏振国 罗雁婕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3-529,共7页
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是近几年鉴定的云南蚕区桑园发生桑褐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培养基及碳源和氮源、p 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褐斑壳丰孢的... 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是近几年鉴定的云南蚕区桑园发生桑褐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培养基及碳源和氮源、p 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褐斑壳丰孢的菌丝适宜在PDA培养基和PDA+1%桑叶碎片培养基(简称PDA桑叶培养基)上生长,其中PDA桑叶培养基是最佳的产孢培养基;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物质分别是麦芽糖、蛋白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产孢量最大,而在所有有氮源和无氮源物质的培养基上均不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p H值为6-9,而p H 6时产孢量最大;在22-28℃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连续黑暗条件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的致死温度条件为50℃水浴处理10 min。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桑褐斑壳丰孢有很强的营养利用和环境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褐斑壳丰孢 生物学特性 培养条件
下载PDF
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对桑褐斑病病菌的联合毒力
20
作者 苏振国 江秀均 +3 位作者 李玲利 杨振国 柴建萍 白兴荣 《中国蚕业》 2022年第4期11-14,共4页
为明确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对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联合毒力,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嘧菌酯和戊唑醇单剂对桑褐斑壳丰孢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毒力;在单剂毒力的基础上采用毒性比率法测算了嘧菌酯和戊... 为明确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对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联合毒力,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嘧菌酯和戊唑醇单剂对桑褐斑壳丰孢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毒力;在单剂毒力的基础上采用毒性比率法测算了嘧菌酯和戊唑醇的增效配比范围,并采用共毒系数法明确了最佳增效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和戊唑醇对桑褐斑壳丰孢菌菌丝的半抑制浓度(EC 50)分别为2.27 mg/L和0.26 mg/L,对桑褐斑壳丰孢菌分生孢子的EC 50分别为12.84 mg/L和20.47 mg/L;增效系数测定在嘧菌酯与戊唑醇的质量比分别为35∶1、20∶1、13∶1、9∶1、6∶1、4∶1时对桑褐斑壳丰孢菌的毒性比率分别为1.86、1.69、1.78、1.75、1.73、1.70,均大于1.69,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嘧菌酯与戊唑醇的质量比在25∶1时共毒系数最高为260.91,对桑褐斑壳丰孢菌的EC 50为0.67 mg/L。该结果可以为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防治桑褐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戊唑醇 褐斑病 褐斑壳丰孢菌 毒性比率 增效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