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工工艺对桑叶乌龙茶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施英 廖森泰 +2 位作者 刘军 任德珠 邹宇晓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5-533,共9页
为了改进用新鲜桑叶制作桑叶乌龙茶的工艺技术,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制作桑叶乌龙茶的营养活性成分与理化性状指标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确定晒青程度、摇青次数、杀青温度、包揉次数以及干燥温度等工艺条件对桑... 为了改进用新鲜桑叶制作桑叶乌龙茶的工艺技术,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制作桑叶乌龙茶的营养活性成分与理化性状指标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确定晒青程度、摇青次数、杀青温度、包揉次数以及干燥温度等工艺条件对桑叶乌龙茶的品质和风味有重要影响。对上述重要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在晒青18 min、摇青3次、220℃杀青、包揉6次、90℃炒干的工艺条件下,制作桑叶乌龙茶的氨基酸、可溶性糖等营养保健成分保留率相对较高,香气成分形成的风味较好,具有良好的桑叶乌龙茶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乌龙茶 加工工艺 营养活性成分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法
下载PDF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桑叶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9
2
作者 施英 廖森泰 +5 位作者 肖更生 邹宇晓 刘军 刘凡 穆利霞 沈维治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6,共6页
桑叶茶的挥发性成分直接关系其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离鉴定技术,分析桑叶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样品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在萃取温度60℃、吸附时间40 min、250℃解吸5 min的条件下,获取样品的... 桑叶茶的挥发性成分直接关系其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离鉴定技术,分析桑叶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样品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在萃取温度60℃、吸附时间40 min、250℃解吸5 min的条件下,获取样品的GC/MS分析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0%,其精密度和重现性较好。在桑叶乌龙茶样品中共检测到醛类、酮类、酯类、烯烃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83种,其中醛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物质的40%以上。主要挥发性成分甲基庚烯酮、正己醛、2-甲基丁醛、β-紫罗兰酮以及α-环柠檬醛对桑叶乌龙茶甜香清新、略带花果味的香气特征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乌龙茶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桑叶茶系列产品开发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豆豆 谢晓润 +4 位作者 王让军 杨建东 邓文德 衡长林 赵亮 《甘肃高师学报》 2018年第5期55-57,共3页
研究了具有降糖、降脂、美容、润肠等多种功能的桑叶茶系列产品,主要产品有桑叶绿茶、桑叶红茶、槐花味桑叶茶、桑叶乌龙茶、桑叶抹茶,就其研究价值及生产工艺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目前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前景做了展望,为以后的实际生产... 研究了具有降糖、降脂、美容、润肠等多种功能的桑叶茶系列产品,主要产品有桑叶绿茶、桑叶红茶、槐花味桑叶茶、桑叶乌龙茶、桑叶抹茶,就其研究价值及生产工艺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目前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前景做了展望,为以后的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绿 桑叶 槐花味桑叶 桑叶乌龙茶 桑叶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桑叶乌龙茶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尹志亮 俞燕芳 +5 位作者 黎小萍 朱运华 石旭平 张贱根 胡丛武 闻燕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4-38,共5页
为优化桑叶乌龙茶制茶工艺,以优质桑品种农14为原料,对比考察了蒸青和炒青的杀青工艺,及高火和低火的烘干工艺对桑茶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蒸青和炒青处理可使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得到有效的保留,保留率分别为85%以... 为优化桑叶乌龙茶制茶工艺,以优质桑品种农14为原料,对比考察了蒸青和炒青的杀青工艺,及高火和低火的烘干工艺对桑茶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蒸青和炒青处理可使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得到有效的保留,保留率分别为85%以上;采用炒青处理可以保留更多的GABA,保留率为73.58%,而蒸青为52.24%,在DPPH清除率及亚铁离子螯合率上也显著高于蒸青处理。采用高火和低火的烘干实验结果表明,低火处理相对于高火保留了更多的氨基酸和GABA含量,氨基酸保留率分别为92.41%和88.99%,GABA保留率分别为62.16%和53.93%。以上处理对于桑叶乌龙茶中多糖及茶水浸出物含量影响差别不大。该研究为后续桑叶乌龙茶开发及规模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乌龙茶 GABA 游离氨基酸 抗氧化性 多糖
原文传递
粤桑11号不同叶位加工桑叶乌龙茶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仰勇 沈维治 《广东蚕业》 2021年第9期5-6,共2页
以粤桑11号桑品种不同叶位为原料,采用优化后的加工工艺制备桑叶乌龙茶,通过对所制茶样进行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多酚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叶位Ⅰ和叶位Ⅱ总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叶位Ⅲ;总多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叶位Ⅱ含量最高,其次是... 以粤桑11号桑品种不同叶位为原料,采用优化后的加工工艺制备桑叶乌龙茶,通过对所制茶样进行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多酚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叶位Ⅰ和叶位Ⅱ总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叶位Ⅲ;总多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叶位Ⅱ含量最高,其次是叶位Ⅲ,叶位Ⅰ含量最低;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含量均为叶位Ⅲ>叶位Ⅱ>叶位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桑11号 叶位 桑叶乌龙茶 成分 含量
下载PDF
不同杀青方法对桑叶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尹志亮 闻燕 +5 位作者 俞燕芳 黎小萍 朱运华 石旭平 王敏 张贱根 《蚕桑茶叶通讯》 2015年第6期1-3,共3页
为考察不同杀青方法对桑叶乌龙茶品质的影响,以桑品种强桑1号为原料,对比考察了蒸青和炒青的杀青工艺对桑茶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炒青的杀青工艺能保留更多的多糖组分。采用蒸青和炒青处理可使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得到... 为考察不同杀青方法对桑叶乌龙茶品质的影响,以桑品种强桑1号为原料,对比考察了蒸青和炒青的杀青工艺对桑茶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炒青的杀青工艺能保留更多的多糖组分。采用蒸青和炒青处理可使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得到有效的保留,保留率分别为90%以上,采用炒青处理可以保留更多的GABA,保留率为90.79%,而蒸青为68.23%。炒青处理在DPPH清除率及亚铁离子螯合率上低于蒸青处理。炒青或蒸青处理对于桑叶乌龙茶中茶水浸出物含量影响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乌龙茶 GABA 游离氨基酸 抗氧化性 多糖
下载PDF
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流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茂 邱国祥 +4 位作者 李景新 钟杨生 陈芳艳 林健荣 李文楚 《广东蚕业》 2022年第11期1-6,16,共7页
桑叶乌龙茶因含有桑多糖、桑多酚、游离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诱导脂肪细胞凋亡、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和肝脏脂肪再生等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四种桑叶乌龙茶(轻杀青、轻烘干;轻杀青、重烘干;重杀青、轻烘干;重杀青... 桑叶乌龙茶因含有桑多糖、桑多酚、游离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诱导脂肪细胞凋亡、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和肝脏脂肪再生等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四种桑叶乌龙茶(轻杀青、轻烘干;轻杀青、重烘干;重杀青、轻烘干;重杀青、重烘干)在加工工艺流程中茶多酚、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及活性物质稳定性进行分析。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T 8313—2018测定重杀青和轻杀青的茶多酚含量分别为0.52%、0.86%,重烘干和轻烘干的茶多酚含量分别为0.81%、0.74%,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T 8314—2013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重杀青和轻杀青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16%、0.19%,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0.01<P<0.05);重烘干和轻烘干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17%、0.18%,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重杀青和轻杀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26.40%、19.65%,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0.01<P<0.05);重烘干和轻烘干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24.74%、23.74%,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测定结果,发现不同的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各活性成分总体相对稳定,为桑叶茶制作工艺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乌龙茶 制作工艺 活性物质 多酚 糖分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流程(Ⅲ):加工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茂 李文楚 +4 位作者 李景新 邱国祥 钟杨生 陈芳艳 林健荣 《广东蚕业》 2020年第6期10-13,共4页
四种桑叶乌龙茶(轻杀青、轻烘干;轻杀青、重烘干;重杀青、轻烘干;重杀青、重烘干)在加工工艺流程中干物质含量、水浸出物、生物活性物质如茶多酚、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等含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对杀青温度、烘焙温度、烘焙时间进行... 四种桑叶乌龙茶(轻杀青、轻烘干;轻杀青、重烘干;重杀青、轻烘干;重杀青、重烘干)在加工工艺流程中干物质含量、水浸出物、生物活性物质如茶多酚、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等含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对杀青温度、烘焙温度、烘焙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优选试验,筛选出最佳工艺参数。由烘焙温度单因素试验确认99℃为最佳烘焙温度,此时综合指标(综合指标=40%茶多酚含量+35%可溶性总糖含量+25%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达12.08。由烘焙时间单因素试验确认3.7 h为最佳烘焙时间,此时综合指标高达10.73。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优化试验和正交统计分析得到最佳参数:杀青温度为140℃;烘焙温度为99℃;烘焙时间为5.7 h,此时综合指标高达12.36。影响桑叶乌龙茶综合指标的主次因素排序为:杀青温度>烘焙温度>烘焙时间。文章为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提供可行且优化的运作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乌龙茶 工艺流程 烘培温度 烘培时间 优化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