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桐柏山北麓土壤pH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6
1
作者
温皓天
董秋瑶
+4 位作者
王攀
宋超
杨振京
赵元艺
严明疆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5-305,共11页
【目的】探明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特征,为当地区域农业酸碱调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0~20 cm、150~200 cm)分析,利用方差以及回归分析量化了不同因素对pH值的空间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以酸性为主...
【目的】探明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特征,为当地区域农业酸碱调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0~20 cm、150~200 cm)分析,利用方差以及回归分析量化了不同因素对pH值的空间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以酸性为主,pH均值5.66;深层土壤以中性为主,pH均值7.07。半方差分析表明,球状模型为研究区土壤pH值的最佳拟合模型,同时结构性因素为影响区域内pH值分布的主导因素。空间分布上,pH低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与传统农业分布区高度重合,高值区位于南侧山区,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回归分析显示,成土母质是研究区表层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可以单独解释24.8%的空间变异;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有9.2%和8.8%的独立解释土壤pH值空间变化的能力。地貌类型的解释能力较低(5.6%)。【结论】土壤母质等结构因素对研究区表层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与半方差分析结果相近;人为因素同样影响着区域内pH值的空间分布情况,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可能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值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桐柏山
北麓
原文传递
题名
桐柏山北麓土壤pH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6
1
作者
温皓天
董秋瑶
王攀
宋超
杨振京
赵元艺
严明疆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第四纪年代学与水文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出处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5-305,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53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217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398)资助。
文摘
【目的】探明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特征,为当地区域农业酸碱调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0~20 cm、150~200 cm)分析,利用方差以及回归分析量化了不同因素对pH值的空间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以酸性为主,pH均值5.66;深层土壤以中性为主,pH均值7.07。半方差分析表明,球状模型为研究区土壤pH值的最佳拟合模型,同时结构性因素为影响区域内pH值分布的主导因素。空间分布上,pH低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与传统农业分布区高度重合,高值区位于南侧山区,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回归分析显示,成土母质是研究区表层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可以单独解释24.8%的空间变异;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有9.2%和8.8%的独立解释土壤pH值空间变化的能力。地貌类型的解释能力较低(5.6%)。【结论】土壤母质等结构因素对研究区表层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与半方差分析结果相近;人为因素同样影响着区域内pH值的空间分布情况,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可能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
土壤PH值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桐柏山
北麓
Keywords
Soil pH
Spatial vari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North foot of Tongbai Mountain
分类号
S153.4 [农业科学—土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桐柏山北麓土壤pH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温皓天
董秋瑶
王攀
宋超
杨振京
赵元艺
严明疆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