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83
1
作者 刘忠堂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大豆窄行密栽培是一项引自美国的大豆增产新技术 ,经消化、吸收、改造 ,已形成大垅窄行密植、小垅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三种栽培模式 ,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 ,一般可增产 2 0 %以上。已累计推广 6 7万hm2 ,获得... 大豆窄行密栽培是一项引自美国的大豆增产新技术 ,经消化、吸收、改造 ,已形成大垅窄行密植、小垅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三种栽培模式 ,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 ,一般可增产 2 0 %以上。已累计推广 6 7万hm2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豆窄行密植由于缩小了行距 ,扩大了株距使植株分布更均匀合理 ,增加了绿色面积 ,改善了受光条件 ,特别是改善了中、下层受光条件 ,是该项技术增产的生理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抗倒伏半矮秆的品种 ,深松深施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 窄行密植 栽培模式
下载PDF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72
2
作者 刘伟 张亚 蔡英丽 《食药用菌》 2017年第2期77-83,共7页
通过文献调研等,综述羊肚菌仿生栽培、菌材仿生栽培、菌根化栽培、林下栽培等模式,以及菌种的选择、补料、保育催菇等重要技术环节的发展进程,从栽培面积、地域特征、栽培模式3方面分析近年来我国羊肚菌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并提出加大... 通过文献调研等,综述羊肚菌仿生栽培、菌材仿生栽培、菌根化栽培、林下栽培等模式,以及菌种的选择、补料、保育催菇等重要技术环节的发展进程,从栽培面积、地域特征、栽培模式3方面分析近年来我国羊肚菌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并提出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不同区域差异化栽培,以及项目实施前考量投入产出比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演化 栽培模式 林下栽培 菌种技术 菌种退化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9
3
作者 巩雪峰 余有本 +2 位作者 肖斌 陈婵婵 金珊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85-2491,共7页
对陕南茶区的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及林篱茶园4种常见栽培模式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茶园... 对陕南茶区的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及林篱茶园4种常见栽培模式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和林篱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3种复合式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林茶复合栽培模式和大棚模式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栽培模式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下载PDF
一种新型栽培模式——气雾培的研究 被引量:64
4
作者 徐伟忠 王利炳 +1 位作者 詹喜法 章金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30-33,共4页
研究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各种栽培模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根域环境控制最优化以实现植物快速生长的理论基础,并就各种栽培模式的生长限制因子进行分析,形成了以气雾培为核心的植物快速生长栽培模式,阐明了气雾培对植物生长发育潜... 研究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各种栽培模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根域环境控制最优化以实现植物快速生长的理论基础,并就各种栽培模式的生长限制因子进行分析,形成了以气雾培为核心的植物快速生长栽培模式,阐明了气雾培对植物生长发育潜力发挥所起的关键作用,开发了用于生产与科研的各种气雾培栽培系统,并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结合实现了气雾培环境模拟控制的最优化精确化,达到植物生长潜力的最大化发挥,为巨型植物栽培与气雾培植物工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最后综合展望了该技术广阔的运用前景与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根域环境 气雾培 栽培系统
下载PDF
杜仲胶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47
5
作者 杜红岩 谢碧霞 邵松梅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95-99,共5页
 介绍了杜仲含胶细胞形态与分布,杜仲高产胶培育技术及杜仲果园栽培模式,杜仲胶的提取、分离以及杜仲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新进展;总结了杜仲胶开发的现状;阐述了杜仲胶产业化开发与培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杜仲 杜仲胶 含胶细胞 培育技术 栽培模式 提取 分离 高分子材料 研究进展 产业化发展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6
作者 张仁和 胡富亮 +4 位作者 杨晓钦 高杰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19-1627,共9页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了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产量平均达7.7、9.2、11.7和10.6 t hm^(-2),高产模式较对照产量分别提高20.1%、52.9%和3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8%、60.9%和45.1%。与当地农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提高了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实际量子产额(ΦPSII)和光化学猝灭(qP);延缓了叶片衰老;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9.0%、82.3%和56.1%。结果说明通过地膜覆盖、增加密度和氮肥运筹等关键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实现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30%以上的目标;其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显著增强玉米花后叶片光捕获能力与光化学效率,延缓叶片早衰,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模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金线莲种苗繁育及栽培模式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4
7
作者 邵清松 叶申怡 +3 位作者 周爱存 王红珍 张爱莲 徐建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实地考察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广西、云南等金线莲生产种植基地,查阅相关文献,对金线莲基原植物及主要栽培类型、种苗繁育技术、栽培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报道。种苗繁育方式主要包括种子无菌培养、离体快繁、人工种子以... 实地考察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广西、云南等金线莲生产种植基地,查阅相关文献,对金线莲基原植物及主要栽培类型、种苗繁育技术、栽培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报道。种苗繁育方式主要包括种子无菌培养、离体快繁、人工种子以及生物反应器扩繁,栽培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最后结合自身研究对金线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金线莲产业发展与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基原植物 栽培类型 种苗繁育 栽培模式
原文传递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探讨 被引量:44
8
作者 霍捷 王卫平 +3 位作者 滑帆 李文平 刘富强 高义平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38,共4页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近几年国内快速发展的一种草腐性食用菌,其栽培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营养健康、经济效益显著,还能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利用,实现生态环保和农业增效的双赢,因此推广栽培大球盖菇具有十分...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近几年国内快速发展的一种草腐性食用菌,其栽培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营养健康、经济效益显著,还能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利用,实现生态环保和农业增效的双赢,因此推广栽培大球盖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综合分析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模式现状,对大球盖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探索不同栽培模式、提高林下和露地栽培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和棚室空间利用率是实现大球盖菇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栽培模式 农作物秸秆 经济效益 规模化发展
下载PDF
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麦子粒中锌、铁、锰、铜含量和携出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李峰 田霄鸿 +1 位作者 陈玲 李生秀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46,共5页
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栽培模式、播种密度和施氮量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子粒中锌、铁、锰、铜含量与携出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地提高了子粒产量,5种栽培模式中覆膜栽培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效应,而增大播种密度在本试验... 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栽培模式、播种密度和施氮量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子粒中锌、铁、锰、铜含量与携出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地提高了子粒产量,5种栽培模式中覆膜栽培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效应,而增大播种密度在本试验条件下的增产作用较小;在30种处理组合下,4种微量元素在小麦子粒中含量的分布趋势均为铁>锰>锌>铜,表明这些元素的含量分布主要受作物自身遗传性状的控制,而人为的栽培措施的影响是有限的,不同处理组合对子粒中铁、锰和铜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对锌含量未表现出明显影响;补灌栽培与覆膜栽培相比,前者能显著提高子粒铜含量,施用N肥条件下,子粒锌、铜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N肥;覆膜栽培下铁、锰携出量高于其它4种栽培模式,施用N肥显著提高了小麦子粒中锌、铁、锰、铜携出量。此外,不同栽培模式、播种密度和施氮量下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的变异幅度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微量元素 小麦子粒 氮肥 播种密度
下载PDF
“十三五”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和科技进展及其展望 被引量:39
10
作者 周杰 夏晓剑 +4 位作者 胡璋健 范鹏祥 师恺 周艳虹 喻景权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4,共15页
“十三五”期间,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生产面积基本稳定,设施装备水平、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不断提高。本文分析了近5年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与科技发展情况,并从设施蔬菜生长发育与调控、抗逆机制与调控技... “十三五”期间,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生产面积基本稳定,设施装备水平、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不断提高。本文分析了近5年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与科技发展情况,并从设施蔬菜生长发育与调控、抗逆机制与调控技术、病虫害抗性机制与安全生产技术、水分养分高效利用、品质形成及优质调控以及设施类型与装备等方面总结了“十三五”以来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最后在分析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和科研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今后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和科研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建立完善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化设施蔬菜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提质增效 栽培模式 生长发育 抗逆 环境调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半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累积、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11
作者 张宏 周建斌 +3 位作者 刘瑞 张鹏 郑险峰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对夏玉米和冬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的累积、分配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栽培模式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夏玉米的氮素累积总量及各个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其余处理下成熟期夏玉米和... 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对夏玉米和冬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的累积、分配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栽培模式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夏玉米的氮素累积总量及各个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其余处理下成熟期夏玉米和冬小麦的氮素累积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的各器官除叶片的氮素累积量差异达显著外,其余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各器官对子粒氮素的贡献为垄沟>常规>覆草>控水;与不施氮肥相比较,施氮处理(N120kg/hm2和N240kg/hm2)显著增加了作物氮素累积量;两个施氮肥水平相比,高氮处理显著提高氮素累积量,但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转运和分配两个水平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呈现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施氮量 氮素累积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两种气候年型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2
作者 王永华 王玉杰 +4 位作者 冯伟 王晨阳 胡卫丽 轩红梅 郭天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26-2837,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T1)、相对于农民习惯栽培的节本增产增效栽培(T2)、超高产栽培(T3)和相对于超高产栽培的节本保产增效栽培(T4)等4种栽培模...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T1)、相对于农民习惯栽培的节本增产增效栽培(T2)、超高产栽培(T3)和相对于超高产栽培的节本保产增效栽培(T4)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总干重(TDRW)、总根长(TRL)以及不同土层中根干重密度(DRWD)、根长密度(RLD)的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小麦根系生长受栽培模式调控效应较大,在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冬小麦生育中后期不同栽培模式根系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1 m土层的TDRW、TRL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T1的根系生长高峰期出现较早,TDRW、TRL均于抽穗期达最大值,T2、T3、T4可延缓根系过早衰减,生长高峰推迟至开花期;不同土层中DRWD、RLD的分布表现不同,T1和T3的根系主要集中在上、中土层,下层土壤中分布相对较少,T2和T4有利于促进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深层土壤的根系分布,DRWD和RLD均明显增加。4种栽培模式相比,两种年型下T2、T3、T4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T1显著增加,年型产量差较小,对产量的调控效应强,而T1的年型产量差较大(570.3 kg.hm-2),说明其在应对异常气候对产量的缓解效应相对较差。【结论】综合考虑本试验研究结果和豫北高产灌区生态条件,小麦播量控制在120—150 kg.hm-2,每hm2施纯N180—240 kg、P2O575—90 kg、K2O 60—90 kg、有机肥3 000 kg,合理水肥运筹,结合机械深耕、宽窄行播种以及推迟追肥时期等多项调控措施优化集成的T2、T4两种栽培模式,能有效缓解异常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负面影响,实现高产稳产、节本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模式 根干重 根长密度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被引量:36
13
作者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28-1835,共8页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栽培模式 产量构成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 被引量:33
14
作者 侯云鹏 孔丽丽 +4 位作者 蔡红光 刘慧涛 高玉山 王永军 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559-3572,共14页
【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 【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玉米产量 滴灌施肥 栽培模式 干物质 养分积累转运
下载PDF
铁皮石斛产业化关键科学与技术的突破 被引量:33
15
作者 斯金平 王琦 +2 位作者 刘仲健 刘京晶 罗毅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23-2227,共5页
针对铁皮石斛繁殖难、种植难、产品单一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通过铁皮石斛基因组学研究,明确铁皮石斛为二倍体、有38条染色体、28 910个蛋白编码基因及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器官基因表达特异性,具有大量种子而种子没有胚乳、广泛生态适应性... 针对铁皮石斛繁殖难、种植难、产品单一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通过铁皮石斛基因组学研究,明确铁皮石斛为二倍体、有38条染色体、28 910个蛋白编码基因及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器官基因表达特异性,具有大量种子而种子没有胚乳、广泛生态适应性、多糖合成的基因调控机制,为铁皮石斛遗传工程育种和活性药用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攻克了结实难、发芽难等繁育难题,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实现种苗工厂化生产,奠定了铁皮石斛人工种植基础;建立了铁皮石斛育种体系,明确了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育成铁皮石斛系列专用品种(品系),解决了实生后代分离严重问题,支撑铁皮石斛产业升级;揭示了目标化合物动态变化规律、养分吸收机制,突破了栽培基质、光调控、精准采收等关键技术,建立了设施栽培、活树附生、岩壁附生、立体栽培、盆栽等系列栽培模式,实现种出铁皮石斛、种出好的铁皮石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基因组学 品种选育 种苗繁育 栽培模式
原文传递
立地与栽培模式对红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卢立华 汪炳根 何日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9-523,共5页
对实验中心范围内红椎林分的生长调查表明:红椎的生长受立地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上种植,其生长明显优于土层浅薄、贫瘠的土壤;在坡积土上的生长显著优于原积土。在同一个坡面上,7 年生红椎林,下坡蓄积达10... 对实验中心范围内红椎林分的生长调查表明:红椎的生长受立地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上种植,其生长明显优于土层浅薄、贫瘠的土壤;在坡积土上的生长显著优于原积土。在同一个坡面上,7 年生红椎林,下坡蓄积达107.80 m 3·hm - 2,而上坡仅为16.63 m 3·hm - 2。红椎的生长也受海拔的影响,在母岩、土壤、地位指数相同的条件下,红椎在低海拔的生长优于高海拔。栽培模式对红椎的生长也有影响,营造混交林能促进红椎的生长,且以异龄混交为优;混交比例不同生长亦有异,6年生红椎与马尾松不同比例混交试验显示,红椎与马尾松按1∶6 混交,红椎生长最好,其胸径生长量与红椎纯林比达到显著差异,树高生长量比纯林高8.2% ,林分蓄积量高138.9% ,但从生产经营目标和混交林效益综合考虑,按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椎 混交方式 栽培模式 立地
下载PDF
我国果园生草栽培研究概况(综述)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传和 陈杰忠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本文概述果园生草栽培模式及技术,讨论生草栽培对水土保持、改善果园环境及对土壤理化、微生物性状的影响,分析了生草栽培对果树生长发育及果实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效应。
关键词 果园生草栽培 栽培模式 栽培技术 生态效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鱼欢 冯佰利 +4 位作者 张英 刘鹏涛 何永艳 代惠萍 李生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29-1732,共4页
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在120kghm-2施氮水平和基本苗为130~150万hm-2下,研究常规栽培(CK)、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栽培模式下灌浆期冬小麦顶三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栽培模式下,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 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在120kghm-2施氮水平和基本苗为130~150万hm-2下,研究常规栽培(CK)、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栽培模式下灌浆期冬小麦顶三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栽培模式下,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降低缓慢,饱满指数及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灌浆前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常规栽培,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低;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POD、CAT参与了小麦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并通过协同作用来保护叶片,减轻活性氧伤害,延长功能期,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冬小麦 叶片衰老 活性氧代谢
下载PDF
我国甜菜栽培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9
作者 王燕飞 李翠芳 +1 位作者 李承业 张立明 《中国糖料》 2011年第1期55-57,共3页
综述了我国甜菜栽培模式的发展现状,从不同栽培方式、播期、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水等方面阐述了对甜菜产量、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甜菜 栽培模式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3号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薛亚光 王康君 +3 位作者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781-4792,共12页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98.2%和70.1%。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穗分化至抽穗期的氮、磷、钾的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同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