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2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变冬油菜栽培方式,提高和发展油菜生产 被引量:147
1
作者 官春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5,共3页
针对我国冬油菜现行栽培方式存在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提出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的栽培方式,并介绍部分实践结果,以说明这一栽培方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冬油菜 栽培方式 生产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6
2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8 位作者 董洋阳 倪晓诚 杨波 龚金龙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661-2672,共12页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采用手栽、机插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在苏南太湖稻区常熟(31.4°N)、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32.3°N)与兴化(32.6°N)和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5°N)3个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与手栽相比,机插和直播每667 m2分别减产20—50 kg和80—180 kg,且表现出随纬度升高,减产幅度加大的规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减产20—30 kg和80—100 kg、30—40 kg和90—110 kg、40—50 kg和160—180 kg;同一地区,减产幅度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常规稻大于杂交稻。机插和直播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机插缩短11—14 d,直播缩短25—30 d,并呈纬度越高缩短天数越多的趋势;各生育阶段均有缩短,播种至拔节缩短最多,占总缩短天数的60%以上;同一类型品种,随纬度升高,拔节、抽穗、成熟依次延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多;同一地区,缩短天数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多。机插和直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尤其是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在苏北只有81.8%和77.4%;不同地区,机插和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因品种类型而异,苏南以早熟晚粳较高,苏中为迟熟中粳,苏北为中熟中粳。【结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有较大影响,据此按照江苏大面积水稻单产600 kg的目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适宜范围与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做了初步区划,即手栽、机插在苏南、苏中、苏北都是适宜的,而直播在苏南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区 栽培方式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8
3
作者 邓飞 王丽 +3 位作者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30-1942,共13页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在郫县,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r=0.775*),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则呈显著负相关(r=0.757*);在雅安,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50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水稻增产;在雅安,50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增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水稻 干物质生产 产量
下载PDF
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65
4
作者 陈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89-393,共5页
对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进行了综合论述 ,对水稻直播栽培、育苗移栽的方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分析了育苗移栽、机械插秧、抛秧、大垄双行栽培和乳苗抛栽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研究进展 ,提出了今后水稻栽培方式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直播栽培 育苗移栽 机械插秧 抛秧 大垄双行栽培 乳苗抛栽
下载PDF
玉米宽窄行种植产量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73
5
作者 刘武仁 冯艳春 +6 位作者 郑金玉 刘凤成 朱晓丽 何志 李勇 裴攸 曹雨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63-65,共3页
1997~2001年通过对玉米宽窄行种植的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宽窄行种植可促进生长发育,根系数量增多,叶面积大,干物重增加,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 玉米 宽窄行种植 产量 栽培方式 生长发育 根系数量 叶面积 品种
下载PDF
稻麦两熟地区不同栽培方式超级稻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被引量:61
6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7 位作者 龚金龙 常勇 吴桂成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稻最高,直播稻最低。机插稻和直播稻主茎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尤其是直播稻,主茎产量比例达27.5%,二次分蘖群仅5%左右,而手栽稻主茎产量比例小(16.7%),二次分蘖群产量占近20%。一次分蘖群产量比例不同栽培方式间变化幅度较小,都在65.84%67.09%之间。手栽稻分蘖发生叶位数多,且茎蘖成穗率高,单株成穗数多;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10叶位,其中第5至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以1/5、1/6、1/7发生和成穗为主。机插稻分蘖发生比较集中,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3叶至第7叶位,第4至第7叶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4、2/4、1/5为主,但主要依靠1/4成穗。直播稻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5叶位,其中第1至第4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发生较多,但仅在1/1、2/1、1/2有成穗,且成穗率很低。3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各栽培方式主茎及优势叶位分蘖群生产力高、穗部性状好,对产量贡献大,产量的85%以上来自这些茎蘖。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是不同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加单株成穗数,充分发挥分蘖群的调控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中应根据各种栽培方式的实际,应用各自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通过密、肥、水等的精确合理调控,促进优势叶位分蘖早发、多发,抑制无效叶位分蘖发生,提高群体质量,发掘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超级稻 分蘖特性 群体生产力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9
7
作者 齐华 梁熠 +3 位作者 赵明 王敬亚 吴亚男 刘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4-139,共6页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春玉米群体结构调控效益的影响,旨在通过栽培方式的调控,构建合理的玉米冠层微环境,提高群体生产力,为玉米高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宽窄行搭配(Tr3:76 cm×38 cm)与等行距种植相比较,株型下...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春玉米群体结构调控效益的影响,旨在通过栽培方式的调控,构建合理的玉米冠层微环境,提高群体生产力,为玉米高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宽窄行搭配(Tr3:76 cm×38 cm)与等行距种植相比较,株型下部平展,上部叶片紧凑,使玉米植株形态得到优化,有利于光的截获和光能的利用。增强了群体内的通风透光能力,在宽行和窄行测定中Tr3穗位下层的透光率分别比等行种植高76.1%和25.7%,穗位层的透光率与等行相比也有显著差异,辐射分布得到改善,尤其是增加了植株中下部的透光率,提高光能利用率;冠层内CO2浓度表现为穗位上部>穗位下部>穗位中部,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在穗位及穗位下层的CO2分布存在差异且达到显著水平。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在花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且后期下降缓慢,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处理;而同为宽窄行处理,Tr1和Tr2由于空间水平结构配置不合理,个体间竞争激烈,导致光和CO2分布不合理,持绿性降低,叶片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不足,最终导致产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群体结构 玉米 群体光分布 产量性状
下载PDF
我国主要菜区耕层土壤盐分总量及离子组成 被引量:58
8
作者 黄绍文 高伟 +1 位作者 唐继伟 李春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5-977,共13页
【目的】评价全国主要菜区温室、大棚和露地菜田土壤盐分及离子组成状况,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蔬菜合理施肥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我国北方3个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南方4个区域(华中、西南、华东、... 【目的】评价全国主要菜区温室、大棚和露地菜田土壤盐分及离子组成状况,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蔬菜合理施肥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我国北方3个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南方4个区域(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地区)主要蔬菜种植区不同栽培方式典型菜田耕层土壤展开调查,共采集501个土壤样品,分析了盐分总量及其离子组成。【结果】1)全国主要菜区设施(温室和大棚)菜田土壤盐分总量及其各离子含量(NO_3^-、SO_4^(2-)、Cl^-、Na^+、K^+、Ca^(2+)、Mg^(2+))均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土壤,盐分总量平均高69.3%,离子组成增加幅度在36.2%170.0%之间。2)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土样数比例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土壤,但设施菜田土壤盐化程度总体上较轻,居于轻度盐化水平的比例占38.2%,处于中度盐化以上水平的比例仅占4.7%。3)设施菜田土壤盐分总量及主要盐分离子(NO_3^-、SO_4^(2-)和Ca^(2+))含量积累总体上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后降并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在连续种植5 6年时达到高峰期,之后因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而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土壤。4)设施菜田土壤盐分离子组成以NO_3^-和SO_4^(2-)为主,其次是Ca^(2+),分别占盐分总量的27.9%、26.9%和15.3%。露地菜田土壤主要盐分离子组成总体上是SO_4^(2-)>NO_3^->Ca^(2+)、HCO_3^-,分别平均占盐分总量的29.0%、21.1%、16.1%和14.1%,但西北地区露地菜田土壤盐分离子组成以HCO_3^-为主,其次是SO_4^(2-)、NO_3^-和Ca^(2+)。【结论】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土样数比例虽然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土壤,但土壤盐化程度总体上较轻,盐分离子主要是NO_3^-、SO_4^(2-)和Ca^(2+),NO_3^-、SO_4^(2-)含量大于Ca^(2+)含量;露地菜田主要盐分离子是SO_4^(2-)、NO_3^-、Ca^(2+)和HCO_3^-,含量为SO_4^(2-)>NO_3^->Ca^(2+)、HC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菜区 栽培方式 土壤盐分 盐分离子组成
下载PDF
浅谈屋顶绿化 被引量:42
9
作者 白钊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年第5期117-118,共2页
从屋顶绿化的起源与发展说明了它在生态环境及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浅述了屋顶花园在设计及施工中涉及的一些常见内容,进一步说明了屋顶绿化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屋顶绿化 屋顶花园 施工 植物选种 栽培方式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7
10
作者 王敬亚 齐华 +6 位作者 梁熠 王晓波 吴亚男 白向历 刘明 孟显华 许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3-115,120,共4页
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宽窄行配比可使其群体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较慢,漏光损失较少,净光合速率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为获得玉米高产奠定了... 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宽窄行配比可使其群体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较慢,漏光损失较少,净光合速率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为获得玉米高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方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6
11
作者 杨富军 赵长星 +2 位作者 闫萌萌 王月福 王铭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7-752,共6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麦后夏直播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采用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方式可促进花生叶片生长,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且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麦后夏直播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采用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方式可促进花生叶片生长,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且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的时间较长;植株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较高和胞间CO2浓度较低,光合效率显著提高.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方式下花生单株生产力较高,荚果产量显著增加,经济系数明显提高.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均可改善夏直播花生叶片光合特性,提高花生产量.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夏直播花生生育期较短、单株生产力低等不利因素,是一项实用的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夏直播花生 功能叶片 光合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机械旱直播方式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被引量:54
12
作者 孙永健 郑洪帧 +4 位作者 徐徽 杨志远 贾现文 程洪彪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0-18,共9页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形成机制,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一次浅旋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水稻产...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形成机制,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一次浅旋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品种与直播处理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与保护酶活性、根系伤流强度、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不同直播处理下,F优498在产量及生长发育特性各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徐稻4号。与B3相比,同一品种下机械旱直播各处理均能优化群体茎蘖数,提高成穗率,保证齐穗期适宜的LAI,提高了高效叶面积率,并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剑叶净光合速率与保护酶活性、根系伤流量及茎秆抗倒伏能力,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不同机械旱直播处理下,B2比B1处理能进一步提高机直播水稻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并延缓LAI的衰减、增强根系活力及茎秆的抗倒能力,提高了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为最佳的机械旱直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作物 生长 水稻 直播 栽培方式 产量
下载PDF
豫南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 被引量:54
13
作者 姜明波 翟顺国 +1 位作者 潘晓波 杜元中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机械化插秧 水稻品种 豫南稻区 栽培方式 技术 籼型杂交稻 劳动效率 稻麦两熟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范艺宽 韩锦峰 +4 位作者 李社潮 赵松峰 刘扬 王根恒 王德勤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1998年第4期1-4,共4页
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烤烟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5种栽培方式中(平栽、垄栽、垄深栽、平栽一次培土成垄、平栽二次培土成垄),以平栽二次培土成垄效果最好。烟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产量高,品... 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烤烟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5种栽培方式中(平栽、垄栽、垄深栽、平栽一次培土成垄、平栽二次培土成垄),以平栽二次培土成垄效果最好。烟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产量高,品质好,香吃味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栽培方式 生长发育 产质 烟草
下载PDF
水稻旱作栽培方式及调亏灌溉指标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梁森 韩莉 +1 位作者 李慧娴 连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9,共7页
1998~ 1999年 ,对水稻旱作栽培技术中的地膜覆盖、露地栽培与水作稻进行对比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水稻旱作在正常年份比水作稻耗水量减少 5 0 %~ 6 0 % ,节省灌溉水 4 0 %~ 5 0 % ,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 1.5~ 2 .5倍 ,其效益优于玉米... 1998~ 1999年 ,对水稻旱作栽培技术中的地膜覆盖、露地栽培与水作稻进行对比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水稻旱作在正常年份比水作稻耗水量减少 5 0 %~ 6 0 % ,节省灌溉水 4 0 %~ 5 0 % ,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 1.5~ 2 .5倍 ,其效益优于玉米、大豆等旱作物。通过对水稻旱作不同调亏灌溉指标对比试验 ,初步摸清了旱作水稻需水量及需水规律 ,掌握了水稻旱作需水量与产量的变化规律 ,找出了水稻旱作各生育期土壤水分的适宜灌溉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作 栽培方式 调亏灌溉指标 对比试验 需水量 产量 水资源
下载PDF
叶幕微气候与葡萄生理、产量和品质形成之间基本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张大鹏 姜红英 +1 位作者 陈星黎 许雪峰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本实验在北京地区生态条件下,建立了叶幕微气候和葡萄生长发育及生理(营养生长、有机物质代谢、产量和品质诸构成因素的器官生理)之间的基本关系,明确了叶幕微气候对葡萄整体生理的深刻影响;论证了叶幕微气候(尤其是叶幕光能总截... 本实验在北京地区生态条件下,建立了叶幕微气候和葡萄生长发育及生理(营养生长、有机物质代谢、产量和品质诸构成因素的器官生理)之间的基本关系,明确了叶幕微气候对葡萄整体生理的深刻影响;论证了叶幕微气候(尤其是叶幕光能总截留)对果实品质形成的决定作用,为北京地区及其类似气候条件下的葡萄栽培方式改良提供了叶幕微气候调控方面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幕微气候 栽培方式 葡萄 生理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垄作栽培对高产田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7
作者 马丽 李潮海 +4 位作者 付景 郭学良 赵霞 高超 王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7141-7150,共10页
试验于2006—2007年在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提高了夏玉米光合速率Pn、叶片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且其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12:00达到最大... 试验于2006—2007年在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提高了夏玉米光合速率Pn、叶片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且其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12:00达到最大值,而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Ci有所降低,其日变化与Pn相反,呈倒抛物线型。垄作栽培夏玉米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均有所增加。与平作相比,垄作后期叶面积衰减较慢,籽粒蜡熟期和成熟期垄作比平作叶面积指数分别高6.4%和3.7%,减少了漏光损失,垄作栽培延长了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转移,有利于后期玉米籽粒充实,千粒重显著高于平作,产量提高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栽培方式 夏玉米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氮磷钾不同用量及配比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李冬梅 魏珉 +2 位作者 张海森 孔祥波 王秀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7期262-265,共4页
在日光温室内,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和配比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氮素的用量和比例可以显著提高黄瓜产量、单株果实数和单果重,适量增氮可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进一步加大用量和比例则使之降低... 在日光温室内,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和配比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氮素的用量和比例可以显著提高黄瓜产量、单株果实数和单果重,适量增氮可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进一步加大用量和比例则使之降低,增氮显著降低Vc含量,增加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增磷对黄瓜产量、单株果实数和单果重亦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果实可溶性蛋白没有明显影响,大量增磷可以降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增磷可明显降低Vc含量,但显著提高果实硝酸盐含量;同时增加氮磷提高黄瓜产量,但果实硝酸盐含量较对照增加95%。增钾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对单株果实数和单果重影响不大,可以增加黄瓜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Vc和可溶性糖含量,但相对于增氮、增磷,增钾使Vc下降的幅度较小,显著降低果实硝酸盐含量,且用量和比例越大,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黄瓜 产量和品质 配比 可溶性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 硝酸盐含量 Vc含量 氮磷钾用量 栽培方式 增产效果 单果重 果实 比例 实数 单株 增氮 氮素 适量
下载PDF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素调控对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19
作者 李旭毅 孙永健 +4 位作者 程洪彪 郑宏祯 刘树金 胡蓉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3-781,共9页
以Ⅱ优498水稻为试材,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栽培4种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N 180 kg/... 以Ⅱ优498水稻为试材,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栽培4种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N 180 kg/hm2。在此施氮量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氮肥运筹措施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6∶3∶1最佳,扩行减株稀植栽培方式以5∶2∶3最佳,抛秧栽培温江点和汉源点分别为4∶1∶5和5∶2∶3最佳。不同栽培方式在温江点均可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提高群体颖花量和生物产量而获得高产;汉源点三角形栽培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不仅生物产量极显著提高,还维持了较高的收获指数(H I),增产潜力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方式。此外,宽窄行栽培较扩行减株稀植栽培具有一定的边际效应,生态条件和氮肥调控措施的改变对其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与后期群体大小和温光条件有关;抛秧栽培抽穗前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采取适宜的氮肥后移措施来提高其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是其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氮素调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1
20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13 位作者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30-2141,共12页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晚粳稻 栽培方式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