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世界公民》:格拉布街的中国批评者 |
陈西军
|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
2017 |
0 |
|
2
|
语言的音韵艺术和文学共同体的想象:再议《新格拉布街》中的理想读者 |
应璎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23 |
0 |
|
3
|
丧钟为谁而鸣——《新格拉布街》中教堂钟声的文化象征 |
应璎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4 |
1
|
|
4
|
多元融合文学创作视角下《新格拉布街》的文学创作 |
蔡晓琳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5
|
“格拉布街文人”:近代早期伦敦下层报人群体探究 |
张英明
陆伟芳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6
|
“格拉布街文人”到“第四等级”——工业革命前后伦敦报人群体透视 |
张英明
|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7
|
现实向现代的飞跃——《新格拉布街》中的异化现象 |
李倩
|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
2015 |
0 |
|
8
|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谈吉辛小说《新格拉布街》文学创作视角 |
陈颖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9
|
从多元融合的文学创作视角看吉辛《新格拉布街》 |
陈华妮
|
《芒种(下半月)》
|
2015 |
0 |
|
10
|
浅谈《新格拉布街》中的象征意象 |
李倩
|
《文教资料》
|
2013 |
0 |
|
11
|
论《新格拉布街》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韩跃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18 |
0 |
|
12
|
《新格拉布街》中“雾”的解读 |
应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3
|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新格拉布街》解读 |
李倩
刘须明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4
|
浅析《新格拉布街》中的女性形象 |
李倩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5
|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与“书荫幽谷的居民”——《新格拉布街》中的作家生存危机 |
应璎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