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和解决了电化学噪声技术在核电环境材料腐蚀损伤检测应用的关键问题,建立了基于零阻电流(ZRA)检测的SCC电化学噪声测试体系。采用小面积的Pt或表面热喷涂陶瓷涂层的工作电极材料作为对电极,研制适用于核电现场检测的多种电化学传感...探讨和解决了电化学噪声技术在核电环境材料腐蚀损伤检测应用的关键问题,建立了基于零阻电流(ZRA)检测的SCC电化学噪声测试体系。采用小面积的Pt或表面热喷涂陶瓷涂层的工作电极材料作为对电极,研制适用于核电现场检测的多种电化学传感器。运用Compact R IO模块化仪器和设计制作的基于ZRA电路的电化学噪声测试模块,实现电位-电流噪声的同步测量和采集。成功研制出便携式核电材料损伤检测系统。应用研制的测试系统和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了高温高压和动态水环境304不锈钢的电化学噪声谱特征。并初步实现了在役核电站辅助车间不锈钢管道表面直接腐蚀检测和钢厂动力锅炉连续排污管的现场腐蚀检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展开更多
核电厂事故时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特征是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重点关注问题。目前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单一气象场驱动进行预测分析不足以真实反映放射性核素事故时大气扩散特征。以某核电厂厂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核事故短期大气弥散...核电厂事故时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特征是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重点关注问题。目前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单一气象场驱动进行预测分析不足以真实反映放射性核素事故时大气扩散特征。以某核电厂厂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核事故短期大气弥散因子计算软件PAVAN(Potential Accident Consequence Assessments at Nuclear Power Plants)模拟不同气象场驱动情景下核电厂事故时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特征,以确定气象场驱动差异对事故时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气象场驱动条件下非居住区边界和规划限制区边界的短期大气弥散因子年均值最大值分别为单一气象场驱动条件的1.05和1.04倍,均出现在S方位。不同情景下非居住区边界大气弥散因子年均值最大值在CASE2和CASE4情景下相同,但出现方位不同,分别出现在S和NE方位;CASE4情景下大气弥散因子年均值变异程度大于CASE2情景;非居住区边界30 d内CASE2、CASE3和CASE4情景下短期大气弥散因子的最大值分布范围依次为(6.01E-5~7.78E-5)、(5.72E-5~7.79E-5)和(6.29E-5~7.79E-5)s/m3。不同情景下规划限制区边界大气弥散因子最大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ASE2>CASE4>CASE1>CASE3,依次出现在S、NE、S、NE方位;规划限制区边界30 d内CASE2、CASE3和CASE4情景下短期大气弥散因子的最大值分布范围依次为(1.17E-5~1.95E-5)、(1.09E-5~1.98E-5)和(1.24E-5~1.98E-5)s/m3。展开更多
文摘探讨和解决了电化学噪声技术在核电环境材料腐蚀损伤检测应用的关键问题,建立了基于零阻电流(ZRA)检测的SCC电化学噪声测试体系。采用小面积的Pt或表面热喷涂陶瓷涂层的工作电极材料作为对电极,研制适用于核电现场检测的多种电化学传感器。运用Compact R IO模块化仪器和设计制作的基于ZRA电路的电化学噪声测试模块,实现电位-电流噪声的同步测量和采集。成功研制出便携式核电材料损伤检测系统。应用研制的测试系统和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了高温高压和动态水环境304不锈钢的电化学噪声谱特征。并初步实现了在役核电站辅助车间不锈钢管道表面直接腐蚀检测和钢厂动力锅炉连续排污管的现场腐蚀检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文摘核电厂事故时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特征是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重点关注问题。目前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单一气象场驱动进行预测分析不足以真实反映放射性核素事故时大气扩散特征。以某核电厂厂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核事故短期大气弥散因子计算软件PAVAN(Potential Accident Consequence Assessments at Nuclear Power Plants)模拟不同气象场驱动情景下核电厂事故时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特征,以确定气象场驱动差异对事故时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气象场驱动条件下非居住区边界和规划限制区边界的短期大气弥散因子年均值最大值分别为单一气象场驱动条件的1.05和1.04倍,均出现在S方位。不同情景下非居住区边界大气弥散因子年均值最大值在CASE2和CASE4情景下相同,但出现方位不同,分别出现在S和NE方位;CASE4情景下大气弥散因子年均值变异程度大于CASE2情景;非居住区边界30 d内CASE2、CASE3和CASE4情景下短期大气弥散因子的最大值分布范围依次为(6.01E-5~7.78E-5)、(5.72E-5~7.79E-5)和(6.29E-5~7.79E-5)s/m3。不同情景下规划限制区边界大气弥散因子最大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ASE2>CASE4>CASE1>CASE3,依次出现在S、NE、S、NE方位;规划限制区边界30 d内CASE2、CASE3和CASE4情景下短期大气弥散因子的最大值分布范围依次为(1.17E-5~1.95E-5)、(1.09E-5~1.98E-5)和(1.24E-5~1.98E-5)s/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