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壳胶粒增韧改性聚丙烯研究 3.冲击断裂行为和增韧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周天寿 刘念才 徐祥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45-549,共5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方法研究了核壳胶粒与聚丙烯 ( PP)反应共混物试样的冲击断裂行为 .通过对冲击断裂表面分区显微分析 ,揭示了冲击断裂的断面形态和形变特征 .结合冲击测试实验数据和断面显微分析结果 ,对核壳胶粒增韧改性 PP的增韧机理... 用扫描电子显微方法研究了核壳胶粒与聚丙烯 ( PP)反应共混物试样的冲击断裂行为 .通过对冲击断裂表面分区显微分析 ,揭示了冲击断裂的断面形态和形变特征 .结合冲击测试实验数据和断面显微分析结果 ,对核壳胶粒增韧改性 PP的增韧机理作了探讨 .结果表明 ,PP断面上可以区别出以银纹化机理为主的脆性断裂特征和以剪切屈服为主的韧性断裂特征 ,提高试样冲击断裂韧性主要是基体聚合物的剪切屈服 ,同一断面上可以同时出现脆性断裂与韧性断裂的断裂特征 ;核壳胶粒改性 PP共混物的增韧机理是核壳橡胶粒子的空穴化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胶粒 增韧机理 冲击断裂行为 改性
下载PDF
核壳胶粒增韧改性聚丙烯研究Ⅰ.反应共混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天寿 刘念才 徐祥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224-1227,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聚丙烯(PPgGMA)作为界面改性剂,采用粒径可控的反应性核壳胶粒与PP进行反应共混,研究了反应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质.用化学分离结合光谱表征的方法,对熔融共混时发生的原位反应进行了表征...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聚丙烯(PPgGMA)作为界面改性剂,采用粒径可控的反应性核壳胶粒与PP进行反应共混,研究了反应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质.用化学分离结合光谱表征的方法,对熔融共混时发生的原位反应进行了表征;以共混物平衡扭矩为参数考察了界面改性剂对共混物熔体扭矩的影响;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共混物中PP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红外谱图上1 493 cm - 1及2 700~3 000 cm - 1处的吸收峰可用于共混反应的鉴定;与非反应共混相比,反应共混使熔体的平衡扭矩升高;PPgGMA对PP结晶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胶粒 反应共混 结晶 改性
下载PDF
核壳胶粒增韧改性聚丙烯研究 2.分散相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天寿 刘念才 徐祥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42-544,共3页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聚丙烯 ( PP- g- GMA)作为界面改性剂 ,采用尺寸可控的聚丙烯酸丁酯 ( PB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MMA)反应性核壳胶粒与聚丙烯 ( PP)进行反应共混 ,研究了核壳胶粒及胶粒核层交联度对 PP/PP- g- GMA/核...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聚丙烯 ( PP- g- GMA)作为界面改性剂 ,采用尺寸可控的聚丙烯酸丁酯 ( PB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PMMA)反应性核壳胶粒与聚丙烯 ( PP)进行反应共混 ,研究了核壳胶粒及胶粒核层交联度对 PP/PP- g- GMA/核壳胶粒共混物冲击力学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核壳胶粒在 0 .38~ 1 .58μm变化 ,较大尺寸的胶粒有利于增韧 ;随胶粒核层的交联剂浓度由 0增加到 5%,发现存在最适合于增韧的胶粒核层交联度 .研究还显示 ,核壳胶粒尺寸与核层交联度对 PP增韧的影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最适合于增韧的胶粒核层交联度 (交联剂浓度 )随胶粒尺寸变化而改变 ,这可用空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胶粒 增韧 改性 分散相性质
下载PDF
热敏乳液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4
作者 张玉娟 李仲晓 +1 位作者 李亚玲 蒲嘉陵 《信息记录材料》 2007年第6期19-24,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以通过三步法制得的具有亲油的核和亲水的壳的高分子微胶粒。首先,通过乳液聚合得到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与甲基丙酸甲酯的共聚物乳液(p-(BMA—MMA));利用(p-(BMA—MMA)乳液作为种子,用一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以通过三步法制得的具有亲油的核和亲水的壳的高分子微胶粒。首先,通过乳液聚合得到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与甲基丙酸甲酯的共聚物乳液(p-(BMA—MMA));利用(p-(BMA—MMA)乳液作为种子,用一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反应,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在乳胶粒表面包覆一层均匀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外壳,壳层聚合物的含量为5—15wt.%之间;最后,壳层表面的环氧基团与三乙醇胺盐酸盐反应,环氧基团转变为季铵盐,使外壳成为极性的亲水表面。核-壳型固体微胶粒可以在水中较好地分散并形成稳定的乳液。通过旋涂法将固体乳液颗粒和PVA的混合水溶液涂在铝版基上,室温下干燥,可得到乳液薄膜。实验发现,室温下核-壳乳液薄膜与水的接触角在16.1°-27.5°范围内,可经过150%短时间的烤版处理后,接触角将超过87°,表明乳液薄膜通过加热后完全由亲水性转为亲油性。同时,该乳液薄膜在烤版前很容易用中性水由版基上冲洗掉,但烤版后不再能够被洗掉。当在乳液薄膜中加入一种红外染料(最大吸收波长在830nm)后,该薄膜变得对830nm的LD激光敏感,并通过LD激光曝光和中性水显影后,得到阴图型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微胶粒 乳液薄膜 热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