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机采模式下棉花株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7
1
作者 李建峰 王聪 +4 位作者 梁福斌 陈厚川 田景山 康鹏 张旺锋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5,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和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1膜3行等行距(76 cm+76cm+76 cm)低密度、1膜6行宽窄行(66 cm+10 ...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和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1膜3行等行距(76 cm+76cm+76 cm)低密度、1膜6行宽窄行(66 cm+10 cm)高密度及1膜3行等行距(76 cm+76 cm+76 cm)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进行试验。【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生育前期生长旺盛,叶面积指数与光吸收率迅速增加至最高值;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下降幅度分别为10.4%~13.6%、3.7%~4.2%,低于其他两种处理,且干物质积累量较高。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实现高产的生理基础主要是: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增长迅速,干物质积累较快;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下降缓慢,能维持较高水平,光合生产能力较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行距 配置方式 冠层结构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敖和军 方远祥 +3 位作者 熊昌明 程兆伟 刘武 邹应斌 《作物研究》 2008年第4期263-269,共7页
为了探明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光能截获的影响,2006和2007年,选用3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湖南省长沙、桂东和永州3个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主要研究了等行距、宽行窄株、宽窄行3种插植方式下的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特性、... 为了探明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光能截获的影响,2006和2007年,选用3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湖南省长沙、桂东和永州3个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主要研究了等行距、宽行窄株、宽窄行3种插植方式下的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特性、群体生长特征、光能利用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3个超级稻采用宽窄行插植方式的平均产量为9 387 kg/hm2,分别比宽行窄株和等行距处理高2.4%和4.3%。采用宽窄行和宽行窄株插植,在不降低群体有效光合辐射截获量的同时,可提高中下部叶片的光截获量,从而提高群体的光合利用率,增加籽粒充实度,实现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栽培 行距 光能利用
下载PDF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张永科 黄文浩 +1 位作者 何仲阳 马永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8-103,共6页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植栽培 行距 密度 品种
下载PDF
适宜机插株行距提高不同穗型粳稻产量 被引量:31
4
作者 胡雅杰 邢志鹏 +12 位作者 龚金龙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李德剑 沙安勤 周有炎 刘国林 陆秀军 刘国涛 朱嘉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3-44,共12页
为探明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合理机插株行距配置、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物质生产特征,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宁粳3号和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淮稻10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株行距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叶面积指数... 为探明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合理机插株行距配置、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物质生产特征,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宁粳3号和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淮稻10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株行距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行距30cm机插,扩大株距,利于形成大穗而高产;中穗型2种行距机插平均产量相当,但行距30cm机插生育后期透风透光条件好,利于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产量潜力高;小穗型行距25cm机插显著增加穗数而高产。大穗型行距30cm机插抽穗、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大,粒叶比高,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期群体质量优,生育中后期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从而物质积累量高;中穗型行距30cm机插生物学产量略低,但收获指数高;小穗型行距25cm机插群体基本苗多,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大,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物质积累量高。因此,大、中穗型宜采用行距30cm机插,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机插,并配套相应株距,能充分发挥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耕作 光合 行距 穗型 机插粳稻 产量
下载PDF
棉花机采模式下株行距配置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李建峰 梁福斌 +3 位作者 陈厚川 王聪 张旺锋 康鹏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90-1396,共7页
【目的】研究机采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达到适宜机采、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方法】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一膜3行等行距低密... 【目的】研究机采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达到适宜机采、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方法】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一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一膜6行宽窄行高密度及一膜3行等行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育进程、果枝始节高度、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两种基因型棉花花铃期(开花-吐絮)生长发育较快,其中杂交棉鲁棉研24号果枝始节高度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6.3%、2.8%;喷施脱叶催熟剂6 d后,棉株脱叶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9.8%~11.4%,棉铃吐絮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8.7%~12.1%;单铃重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4.0%~8.0%、6.3%~17.4%;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鲁棉研24号收获籽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符合机械化采收要求,杂交棉鲁棉研24号能充分发挥单株结铃数多及铃重较高的优势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行距 种植模式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和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9
6
作者 黄洁 王萍 +2 位作者 许瑞丽 陆小静 张振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9期1271-1275,共5页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株行距和施肥量对华南5号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株行距和施肥量条件下,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比株行距大。密植(0.6~0.8m)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以0.8m株行...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株行距和施肥量对华南5号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株行距和施肥量条件下,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比株行距大。密植(0.6~0.8m)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以0.8m株行距最佳,而疏植(1.2~1.4m)有利于提高单株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收获指数和茎径。施肥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茎径、株高和单株薯数,但降低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丰产栽培技术要兼顾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鲜薯重和鲜薯淀粉含量。建议在土壤肥力差和少施肥时,用0.6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等且较高施肥时,采用0.8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上且优越水肥管理,采用1.0m株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行距 施肥 产量 生长
下载PDF
夏大豆群体结构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宋启建 吴天侠 +1 位作者 邱家驯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1.0—1.5万株/亩为宜,相同密度下株行距愈接近,则产量意高,因而建议均匀种植。文中分析讨论了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原因,并对结论的应用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行距 产量 大豆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胡雅杰 钱海军 +7 位作者 曹伟伟 邢志鹏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郭保卫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3-506,共14页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苗机插 毯苗机插 行距 产量 产量构成 穗部性状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魏鑫 徐建辉 张巨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7-118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和品质的变化规律,为新疆棉花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机采棉新陆早50号为材料,研究行距(66+10)cm、(72+4)cm和(76+76)cm三种种植方式,对机采棉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和品质的变化规律,为新疆棉花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机采棉新陆早50号为材料,研究行距(66+10)cm、(72+4)cm和(76+76)cm三种种植方式,对机采棉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棉花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66+10)cm的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72+4)cm,且峰值较(72+4)cm高0.19 cm,生育后期下降缓慢。(76+76)cm种植模式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虽高于(66+10)cm,但其生育后期下降幅度较大,且峰值较(66+10)cm低0.28。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呈"慢-快-慢"变化趋势,六户地(66+10)cm种植模式小于(72+4)cm,133团(66+10)cm种植模式小于(76+76)cm。【结论】从棉花生长发育到所形成的冠层结构,具有的光合特性至棉纤维品质及机采质量综合比较评价,三种种植模式对大田生产推广的适宜度比较为:(76+76)cm>(66+10)cm>(72+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行距 品质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施肥与株行距对王草生产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许岳飞 毕玉芬 +2 位作者 涂旭川 赵小社 孙涛 《草原与草坪》 CAS 2006年第2期24-27,共4页
研究了不同施肥和株行距处理对王草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施肥处理中,以处理FT5(尿素150 kg/hm2.a+复合肥300 kg/hm2.a)效果最好,说明N、P、K 3元素互作效应高于N元素单效应,平衡施肥有利于王草的分蘖和干物质的积累,可提高王草... 研究了不同施肥和株行距处理对王草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施肥处理中,以处理FT5(尿素150 kg/hm2.a+复合肥300 kg/hm2.a)效果最好,说明N、P、K 3元素互作效应高于N元素单效应,平衡施肥有利于王草的分蘖和干物质的积累,可提高王草的个体鲜重和鲜草产量;株行距对王草的生产性状也产生显著影响,株行距太小,不利于王草的生长,试验表明最佳株行距处理DT4(行距×株距为70 cm×50 cm),在此株行距下,王草各项生产性状均极显著(P<0.01)地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草 施肥 行距 生产性状
下载PDF
适宜机插株行距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 被引量:20
11
作者 崔思远 曹光乔 +1 位作者 张文毅 朱晓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7-43,共7页
为了比较不同行距插秧机的作业效果,以及机插秧不同株行距组合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江苏靖江、张家港和黄海农场3地进行了连续2 a田间定位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行株距分别为:30 cm×11 cm、25 cm×14 cm、25 cm×11 c... 为了比较不同行距插秧机的作业效果,以及机插秧不同株行距组合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江苏靖江、张家港和黄海农场3地进行了连续2 a田间定位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行株距分别为:30 cm×11 cm、25 cm×14 cm、25 cm×11 cm 3种株行距组合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水稻漏插率方面,2012年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高,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2013年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仍最高,25 cm×14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窄行距大株距有利于降低水稻漏插率,但在伤秧率、倒秧率方面和每穴平均株数方面,3个品种的不同处理之间均无统一规律;分蘖稳定后各试验点茎蘖数均为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高,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大株行距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产量方面各处理每公顷有效穗数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最终各处理实际产量表现为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较好,故插秧机行株距为25 cm×11 cm较适合于江苏省水稻机械化种植。该研究可为江苏省水稻插秧机机具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作物 生长 行距 插秧效果 茎蘖动态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油用牡丹‘凤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静萱 吉文丽 +3 位作者 刘玲 魏双雨 李程程 张延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208,共7页
以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9种不同株行距对植株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优化油用牡丹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大株行距有利于提高平均冠幅、分枝量、新... 以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9种不同株行距对植株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优化油用牡丹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大株行距有利于提高平均冠幅、分枝量、新枝基径和单株叶面积(LA),降低株高和新枝长度,对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Chl)有明显促进作用,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1.0m行距各配置植株个体生长发育最好,单株结实量最高。0.6m行距各配置株高及单株叶面积最大,植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徒长,光合生理指标和产量最低。产量受到单株结实量和种植株数的共同影响,以0.5m×0.8m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最高,为1211.11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行距 生长发育 光合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周勋波 孙淑娟 +2 位作者 陈雨海 杨国敏 杨荣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2-326,共5页
以夏大豆鲁豆4号为材料,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18cm×18cm,B:27cm×12cm,C:36cm×9cm,D:54cm×6cm,E:81cm×4cm,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夏... 以夏大豆鲁豆4号为材料,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18cm×18cm,B:27cm×12cm,C:36cm×9cm,D:54cm×6cm,E:81cm×4cm,研究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为合理配置株行距、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间干物质变化因株行距不同而产生差异,A处理在播种后0—70d处于中等水平,第80d达到最高,D处理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E处理在播种后第80d时比A处理低20%;不同层次干物质积累重心随行距加大有上移趋势。A和B处理叶面积指数(LAI)高峰值持续约20d,C、D、E处理在播种后60d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育期间A、B和C处理的圳平均值比D、E处理平均值高17.7%。随行距变小透射率降低、光截获率、株粒数和百粒重上升而产量增加。说明夏大豆在雨灌农业条件下,均匀分布可提高群体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行距 光利用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施氮量及打顶留叶长度对云烟97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查宏波 石磊 +3 位作者 卯志勇 黄韡 倪霞 赵芳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43,共5页
为探索云烟97在云南省昭通市的适宜栽培措施,进行了株行距、施氮量和打顶留叶长度对云烟97的农艺性状和中、上部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影响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烟株株高有极显著差异,茎围、节距、有效叶数、腰叶长、顶叶长和... 为探索云烟97在云南省昭通市的适宜栽培措施,进行了株行距、施氮量和打顶留叶长度对云烟97的农艺性状和中、上部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影响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烟株株高有极显著差异,茎围、节距、有效叶数、腰叶长、顶叶长和顶叶宽有显著差异,脚叶长宽和腰叶宽度无显著差异。顶部第1、3片叶在打顶15 d内,叶片长宽生长量呈上升趋势,之后趋缓。株行距50 cm×120 cm、施N 75kg/hm2、打顶留叶长度(20±5)cm,烟株第3片叶叶长和叶宽增长量最大,分别为16.2 cm和4.9 cm。株行距60 cm×100 cm、施N 60 kg/hm2、打顶留叶长度(30±5)cm,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较好。在种植密度16665株/hm2的条件下,云烟97的栽培株行距50 cm×120 cm或60 cm×100 cm,施N 75 kg/hm2,烟株打顶留叶长度(20±5)cm或(30±5)cm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行距 施氮量 打顶留叶长度 云烟97 农艺性状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苏明 黄洁 +2 位作者 甘学德 许瑞丽 叶剑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6-9,共4页
在0.8~1.0 m行距和0.15~0.25 m株距条件下,采用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海南省种植短蔓型甘薯品种广薯79,结果表明:加宽行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鲜薯重、干物率、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加宽株... 在0.8~1.0 m行距和0.15~0.25 m株距条件下,采用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海南省种植短蔓型甘薯品种广薯79,结果表明:加宽行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鲜薯重、干物率、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加宽株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和大中薯比率。在9个处理中,0.8 m×0.1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收获最高的鲜薯产量,(0.9~1.0 m)×(0.15~0.20 m)株行距配置方式获得较高的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行距 产量 生长 影响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落叶期农田防护林防风效果的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赛克 赵媛媛 +3 位作者 包岩峰 刘辰明 丁国栋 高广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7-165,共9页
探究落叶期不同结构乔灌木农田防护林带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对于减轻风季(10月-翌年5月)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风蚀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风洞模拟技术,以"2行1带"式乔灌木林带为研究对象,按照1:100的... 探究落叶期不同结构乔灌木农田防护林带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对于减轻风季(10月-翌年5月)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风蚀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风洞模拟技术,以"2行1带"式乔灌木林带为研究对象,按照1:100的缩尺比例,设计了不同疏透度、不同行距的林带模型,分析不同结构林带的风速廓线、防风效能和有效防护比,揭示落叶期不同结构林带空气流场特征和防风效果。结果表明:乔、灌木林带对空气流场垂直结构产生了不同影响,乔木林带对气流具有分层作用,风影区位于林带后5倍树高处(5H),灌木林带对气流具有抬升作用,风影区紧邻林带;疏透度较低的林带风速削弱作用更明显,疏透度45%、58%的乔木林带主要防风效能区间分别为20%~25%和15%~20%,疏透度36%、54%的灌木林带主要防风效能区间分别为10%~20%和5%~15%;在疏透度相近的条件下,行距对乔木林带防护效果的影响较小,在相同防风效能下不同行距乔木林带的累积有效防护比相差不到5个百分点,行距对灌木林带防护效果能产生较明显的影响,4cm行距灌木林带相比2.5cm行距林带在相同防风效能下的累积有效防护比高18~25个百分点;本研究中,乔木林带和灌木林带最优配置均为低疏透度(乔木45%、灌木35%)宽行距(乔木6 cm、灌木4 cm)模式。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构建农田防护林带时,应当充分考虑林木落叶期的结构特征,针对乔木、灌木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搭配,在合理的林带疏透度范围内,适当增大林带行距,以提高林带的防风能力,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 风洞 有效防护面积 防风效能 林带结构 行距 风速廓线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齐穗期粳稻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小朋 王术 +3 位作者 黄元财 贾宝艳 王岩 曾群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29-3336,共8页
以辽宁稻区3种穗型粳稻及杂交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齐穗期粳稻光截获能力、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和光转化效率以及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光能截获密切相关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减小而先降低后升高.一天之内消光系数(K... 以辽宁稻区3种穗型粳稻及杂交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齐穗期粳稻光截获能力、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和光转化效率以及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光能截获密切相关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减小而先降低后升高.一天之内消光系数(K)的变化同样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不同株行距配置间K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产量与各冠层消光系数、上部3叶叶倾角呈正相关.在光能利用率方面,产量与剑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呈正相关.在高密度(15 cm×25 cm)和低密度(20 cm×30 cm和20 cm×35 cm)株行距配置下,水稻分别可以提高光截获能力和光转化效率,却分别受到倒伏和单位面积穗数的限制而无法获得高产稳产.株行距为15 cm×30 cm和20 cm×25 cm配置下,可以确保足够穗数,优化冠层结构并降低倒伏风险,为高产优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齐穗期 冠层结构 消光系数 光合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木薯/花生模式下的产量表现及其经济产出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子凡 黄洁 +1 位作者 魏云霞 孙鸿锐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9,共5页
研究了4种木薯株行距配置0.8 m×0.8 m(M_1)、0.6 m×1.0 m(M_2)、0.8 m×(1.0 m+0.6 m)(M_3)、0.6 m×(1.0 m+0.8 m)(M4),木薯单作与相应木薯/花生体系的产量表现和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 研究了4种木薯株行距配置0.8 m×0.8 m(M_1)、0.6 m×1.0 m(M_2)、0.8 m×(1.0 m+0.6 m)(M_3)、0.6 m×(1.0 m+0.8 m)(M4),木薯单作与相应木薯/花生体系的产量表现和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和产值当量(VOE)均大于1,木薯实际产量亏损(AYLc)均大于0,木薯偏土地当量比(PLER-C)均高于木薯在间作和单作中所占的土地面积之比,即4种间作模式均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且对木薯来说均具有间作优势;M3间作处理中花生相对于木薯的竞争力(Apc)和花生实际产量亏损(AYLp)大于0,而经济产出则比M3单作木薯高出了237元/667 m2,总的实际产量亏损(AYL)为1.07,在4种间作处理中数值最大。故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M3木薯株行距配置的间作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木薯-花生间作体系 产量 经济效应
下载PDF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新彦 李有明 +2 位作者 马现斌 刘海英 刘金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7-88,共2页
以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为材料,在66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探讨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玉米产量显... 以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为材料,在66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探讨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玉米产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距 产量
下载PDF
水稻株行距配比的优化和株高密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20
作者 黄敏 蒋鹏 +4 位作者 谢小兵 施婉菊 曾燕 Md.Ibrahim 邹应斌 《作物研究》 2011年第1期1-3,共3页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合理的株行距配比和栽插密度,在分析水稻株高与栽插密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水稻合理株行距配比的黄金分割优选法,即依赖于水稻株高(x,cm)的株行距配比为:行距(cm)=0.309 x,株距(cm)=0.191 x,建立了水稻株高密...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合理的株行距配比和栽插密度,在分析水稻株高与栽插密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水稻合理株行距配比的黄金分割优选法,即依赖于水稻株高(x,cm)的株行距配比为:行距(cm)=0.309 x,株距(cm)=0.191 x,建立了水稻株高密度(y,穴/m2)的幂函数模型:y=169437x-2(R2=1)。应用该方法确定的目前生产上具代表性水稻品种的株行距和栽插密度,符合当前水稻高产栽培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行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