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十年回顾(2001-2011) 被引量:1
1
作者 邵广昭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3-638,共6页
台湾的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教育及研究工作。2001年起行政部门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推动方案",科技部门于2002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学门"。随后各大学及"中研院"陆续新设或改组成... 台湾的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教育及研究工作。2001年起行政部门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推动方案",科技部门于2002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学门"。随后各大学及"中研院"陆续新设或改组成立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或中心,积极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科技部门以资助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农业部门则以与保育、经营管理及利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主。本文乃以2009年出版的Taiwan Global Change Research一书中DIVERSITAS一章为基础,其内容与生物多样性推动方案较相关的研究工作,摘录整理过去10年来的若干研究成果,包括分类学、长期生态、生态系模式、气候变迁、亲缘地理、遗传资源、栖地复育、数据库建置等领域。并依不同年度、学科领域、栖地类型、生物类别之关键词上网查询并统计发表的SCI论文的篇数,藉此一窥这10年来台湾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之能力及进展。最后再就生物多样性研究未来所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展望提供个人浅见,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研究 经营管理 分类学 长期生态 气候变迁 遗传资源 栖地 数据库建置
原文传递
防砂工程与河川物理栖地复育探讨——以石门水库苏乐溪及匹亚溪为例
2
作者 陈树群 吴俊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6-271,共6页
过往河川经历土砂灾害后,往往采用人为工程控制土砂,一方面保护下游水库库容,另一方面则快速达到集水区土砂稳定;但兴建工程方式在近年逐渐出现破坏河川栖地之反对声音。以石门水库集水区两条土砂灾害严重之河川(包括苏乐溪及匹亚溪)进... 过往河川经历土砂灾害后,往往采用人为工程控制土砂,一方面保护下游水库库容,另一方面则快速达到集水区土砂稳定;但兴建工程方式在近年逐渐出现破坏河川栖地之反对声音。以石门水库集水区两条土砂灾害严重之河川(包括苏乐溪及匹亚溪)进行探讨,由长期监测及河川物理栖地调查,说明防砂工程对河川复育之选择性及必要性,并强调防砂工程兴建需因应土砂量变化而进行长期调整概念,作为防砂工程与栖地复育相互依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物理栖地 栖地 五层分类法 石门水库集水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