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鳍标记对唐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明中 林小涛 +2 位作者 许忠能 徐采 姚达章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0-937,共8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完全切除背鳍、臀鳍、尾鳍或双侧胸鳍后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临界游泳速度来评价切鳍标记对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速度增量(ΔU)为36 mm/s,持续时间(Δt)分别为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 本研究通过测定完全切除背鳍、臀鳍、尾鳍或双侧胸鳍后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临界游泳速度来评价切鳍标记对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速度增量(ΔU)为36 mm/s,持续时间(Δt)分别为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的条件下,唐鱼临界游泳速度会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鳍组织完整的唐鱼[体长(24±1)mm],在不同持续时间(Δt)条件下,其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acrit)为(251.98±11.04)^(333.78±12.44)mm/s;同等条件下,切除唐鱼的背鳍或臀鳍均不会对其绝对临界游泳速度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切除尾鳍或胸鳍后其临界游泳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切除尾鳍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平均下降47.20%,切除胸鳍后平均下降22.98%,后二者间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研究表明,背鳍切除可作为野外唐鱼短期标记-重捕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鱼 临界游泳速度 鳍组织切除 标记- 迁移
原文传递
苹小吉丁林间扩散行为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马志龙 姚艳霞 阿地力·沙塔尔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3-180,共8页
[目的]掌握苹小吉丁成虫在林间的自然扩散行为规律,以制定合理的害虫监控策略。[方法]于伊犁巩留县五乡栽培苹果园内采用标记-重捕法监测苹小吉丁雌雄试虫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扩散数量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对扩散速度进行了分析,同... [目的]掌握苹小吉丁成虫在林间的自然扩散行为规律,以制定合理的害虫监控策略。[方法]于伊犁巩留县五乡栽培苹果园内采用标记-重捕法监测苹小吉丁雌雄试虫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扩散数量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对扩散速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林间种群数量进行了预估。[结果]结果表明:苹小吉丁在林间的扩散对方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向北面、南面及东北面进行扩散,分别回捕到标记释放总虫数的3.2%、3.2%和2.7%;东南面和西南面均未回捕到标记试虫。随着回捕点距离的增加,标记试虫回捕数量逐渐降低,扩散至5 m处的数量最多,占标记释放总虫数的6.6%,最远扩散至北面35 m,说明标记试虫由果园北面迁出的潜在性较大,扩散距离整体呈指数分布趋势(R2=0.9262)。苹小吉丁雄虫扩散速度高峰出现在第3 d,为1.7 m·d^(−1);而雌虫扩散速度高峰出现在第12 d,达到2.5 m·d^(−1)。随着释放时间的推移苹小吉丁雌雄虫的扩散率逐渐上升。由种群数量预估方程计算得知,试验田间苹小吉丁估计种群数量为2253头,雌成虫估计值为1262头,雄成虫估计值为989头。[结论]苹小吉丁在林间具有一定的自然扩散能力,最远可达35 m,且雌虫的扩散能力要强于雄虫。林间种群数量预估结果能为苹小吉丁发生动态预测和控制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小吉丁 标记- 扩散行为 种群数量评估
下载PDF
基于标记–重捕模型开展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种群监测的方法及案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肖文宏 胡力 +1 位作者 黄小群 肖治术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7-265,共9页
红外相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革新,特别是基于标记–重捕模型框架通过非损伤取样方式对物种数量和密度等种群参数的可靠估计,为保护濒危物种和评估保护成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对于身体上具有独特天... 红外相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革新,特别是基于标记–重捕模型框架通过非损伤取样方式对物种数量和密度等种群参数的可靠估计,为保护濒危物种和评估保护成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对于身体上具有独特天然标记的动物(如多数猫科动物),可依据红外相机拍摄身体上的独特斑点或条纹鉴别个体,再运用标记–重捕模型,估计动物种群数量、密度等参数。本文概述了标记–重捕模型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国内外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出的空间标记–重捕模型。总结了从相机布设到数据分析的具体流程、操作原则,并以青城山家猫为实例,展示了应用红外相机数据通过空间标记–重捕模型估计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基本步骤。最后展望了该模型在种群动态、景观廊道设计、资源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标记 数据分析 密度估计
原文传递
基于红外相机数据评估华南地区豹猫的种群密度和活动节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剑焕 李敬华 +4 位作者 杨浩炫 欧梓键 郑玺 Anthony J.Giordano 陈辈乐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99,共11页
可靠的种群密度数据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要。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中国分布最广且常见的猫科动物,但野生种群密度估算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香港新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开展红外相机调查,... 可靠的种群密度数据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要。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中国分布最广且常见的猫科动物,但野生种群密度估算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香港新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开展红外相机调查,利用空间标记-重捕法估算当地豹猫的种群密度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活动节律。本次调查以网格方式布置红外相机,在约1.5 km^(2)的研究范围之内设置了19个相机位点,每个位点安装2台相机以获取豹猫身体两侧花纹来进行个体识别。连续12个月调查共捕获113次有效的豹猫拍摄事件,当中仅61次事件的照片足够清晰以进行个体识别。基于种群封闭的要求,我们以2个月为单位将12个月的数据分为6个采样期去分析豹猫种群密度,结果显示仅两个采样期的估算值最为准确,分别为0.64±0.31(0.26–1.55)只/km^(2)和0.87±0.48(0.31–2.40)只/km^(2),是已知全球豹猫密度最高的地点之一。结果还发现,雨季研究地点的豹猫并无明显的日活动节律,在旱季则偏夜行-晨昏行性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日间活动;雨季和旱季的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是首次以个体识别配以空间标记-重捕模型对中国大陆地区豹猫种群密度调查的研究;我们也提出一些关于红外相机架设方法的建议,以提高照片个体识别的准确度并增加重捕次数,最后提高密度估算的准确度。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豹猫适应性极强,在活动节律上表现出极高的可塑性,在严格保护下可以恢复健康的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标记-模型 种群密度 活动节律 相机陷阱 小型猫科动物 食肉目 香港
原文传递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云塔村雪豹种群动态 被引量:3
5
作者 初漠嫣 梁书洁 +8 位作者 李沛芸 贾丁 阿卜杜赛麦提·买尔迪亚力 李雪阳 姜楠 赵翔 李发祥 肖凌云 吕植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8-88,共11页
种群监测可为物种研究和保护提供关键信息和依据。雪豹(Panthera uncia)作为亚洲高山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和旗舰种,一直是研究和保护的重点,但其难以到达的栖息地、隐秘的行踪和广阔的家域使其监测工作开展难度较大,雪豹种群动态研究... 种群监测可为物种研究和保护提供关键信息和依据。雪豹(Panthera uncia)作为亚洲高山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和旗舰种,一直是研究和保护的重点,但其难以到达的栖息地、隐秘的行踪和广阔的家域使其监测工作开展难度较大,雪豹种群动态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在2013年10月至2019年1月期间,使用当地社区维护的红外相机,监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沿保护分区内青海省玉树州哈秀乡云塔村雪豹种群的密度和动态,共识别出35只雪豹个体。基于数据质量较好的2015、2016、2017年连续3年的红外相机数据各年截取3个月数据,使用空间标记-重捕模型估算种群数量和密度,发现当地雪豹种群和成年个体密度基本维持稳定,种群增长率为1.02,但监测期间雪豹个体更替明显,平均个体更替率为0.44,并且围绕两片雪豹核心利用区域发生了领域取代。推测雪豹种群具有较多个体更替和领域取代是因为种群处在雪豹潜在扩散通道上,或调查范围未覆盖完整种群。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雪豹进行较为长期的种群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体现了动态监测的重要性,也显示出以当地社区为主体监测哺乳动物种群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种群动态监测 红外相机法 空间标记-模型
原文传递
标记重捕技术用于钉螺生态的现场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子松 尹洪智 +12 位作者 赵联国 王洪 郭时芬 吴同铭 赖玉华 毛勇 罗锡芳 熊艳 Justin Remais 沙开友 邱东川 辜学广 R.C.Spear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获得西昌市钉螺的生态数据,并评价采用标记重捕技术研究钉螺生态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一年每月在西昌市钉螺孳生地选择3条沟渠,应用Bailey's Triple Catch技术,捕获、标记和重捕钉螺,计算钉螺的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 目的 获得西昌市钉螺的生态数据,并评价采用标记重捕技术研究钉螺生态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一年每月在西昌市钉螺孳生地选择3条沟渠,应用Bailey's Triple Catch技术,捕获、标记和重捕钉螺,计算钉螺的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经χ2检验有6个月捕获钉螺存在不随机的偏差,每米沟渠钉螺数量在83~4 13只,一些月份钉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结果在此范围之外。结论 标记重捕技术可用于钉螺生态的研究,为取得更好的结果,建议延长捕获钉螺的间隔时间,并保证捕螺的随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标记技术 Bailey’s TRIPLE CATCH
下载PDF
标记-重捕技术研究果园异色瓢虫种群动态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军和 朱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7-29,共3页
利用标记-重捕技术,对果园异色瓢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6月14日至6月28日生防美国杂交杏李园异色瓢虫的种群数量为1058.97头,存活率为0.5534,新增数量为525.48头,将理论标记异色瓢虫在种群中的总数和实际标记释放总数进行配... 利用标记-重捕技术,对果园异色瓢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6月14日至6月28日生防美国杂交杏李园异色瓢虫的种群数量为1058.97头,存活率为0.5534,新增数量为525.48头,将理论标记异色瓢虫在种群中的总数和实际标记释放总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95%置信区间上下限相差不超过59.43头,试验结果和理论值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 异色瓢虫 果园 种群数量 存活率
下载PDF
两栖类种群数量的快速调查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熊姗 张海江 李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9-816,共8页
准确快速地评估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是目前两栖动物监测研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该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繁殖点调查法与被动集成应答器(PIT)标记重捕法相结合的种群评估方法,仅需获得短期两栖动物重捕数据,基于开放式种群的标记重捕模型分析,... 准确快速地评估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是目前两栖动物监测研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该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繁殖点调查法与被动集成应答器(PIT)标记重捕法相结合的种群评估方法,仅需获得短期两栖动物重捕数据,基于开放式种群的标记重捕模型分析,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两栖动物繁殖种群数量。该调查与分析方法有如下优点:繁殖点调查法利用了两栖动物集群繁殖的生物学习性,克服了个体分布不集中的难点;以繁殖种群为调查对象,避免了不同季节的种群数量的波动;基于PIT标记在个体识别方面的优越性,通过多次重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以四川省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蟾蜍为代表物种,以5d野外调查的标记重捕数据准确快速地估算其种群数量。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种群数量调查方法,对于珍稀物种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种群数量 标记 POPAN模型
下载PDF
基于标记重捕法的沙蒿金叶甲种群扩散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杰 李岳诚 张大治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2-917,共6页
沙蒿金叶甲是沙蒿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危害严重,导致大量沙蒿死亡。本文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景观中选择了一块以沙蒿为主要建群种的实验样地,2013年7月利用标记重捕技术调查了该样地沙蒿金叶甲的... 沙蒿金叶甲是沙蒿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危害严重,导致大量沙蒿死亡。本文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景观中选择了一块以沙蒿为主要建群种的实验样地,2013年7月利用标记重捕技术调查了该样地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变动及其扩散规律。结果显示,该样地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总数为1505.13±1184.90,平均种群密度为4.79头/m2,平均存活率为0.7605,平均迁入率为0.5488,平均新增数量为741.72头。沙蒿金叶甲扩散距离主要集中在距中心点0-900 cm之间,但在100 cm范围内扩散的个体最多;扩散方位主要集中在东北方向,向其他方位扩散数量相对较少。沙蒿金叶甲的扩散规律与其生物学特性以及沙蒿的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 沙蒿金叶甲 种群密度 标记 种群扩散
下载PDF
神奇的标记重捕法
10
作者 何杰 查语炘(图) 《课堂内外(智慧数学)(小学版)》 2024年第6期46-49,55,共5页
最近一段时间,常常关注新闻的同学可能会看到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想要知道一个地区的生态恢复得怎么样,就要看这个地区的动物种群的恢复情况,比如青藏高原上鼠兔的数量,三峡水库中鱼的数量,长江里江豚的数量等等。
关键词 标记 动物种群 加快推进 生态恢复 三峡水库 生态修复 新闻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标记重捕法对模式产地霸王岭睑虎种群资源调查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一帆 翟晓飞 +2 位作者 陶星宇 王同亮 汪继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0-424,共5页
霸王岭睑虎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是海南岛特有种,自2002年被命名以来,因种群数量小、分布区窄、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种群资源现状尚不清楚。2018年7—8月,根据霸王岭睑虎种群分布... 霸王岭睑虎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是海南岛特有种,自2002年被命名以来,因种群数量小、分布区窄、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种群资源现状尚不清楚。2018年7—8月,根据霸王岭睑虎种群分布,在模式产地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2个样区,首次采用植入电子标签的标记重捕法对种群密度、性比、窝卵数、成幼比等开展调查,并比较了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样区A种群密度为846只/hm^2,性比1.6∶1,成幼比7∶1;样区B种群密度为591只/hm 2,性比1.2∶1,成幼比10∶1。窝卵数为1~3枚,87%的窝卵数为2枚。身体量度特征(除吻长外)在两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进一步补充了霸王岭睑虎的基础生态学资料,可为资源状况评估和保护提供依据。此外,本研究证实了植入电子标签是对睑虎属Goniurosaurus物种野外标记研究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对动物进行长期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岭睑虎 种群现状 标记 模式产地
下载PDF
模拟实验探究动物标记重捕法的估算值问题
12
作者 陈帮强 梁碧波 《生物学通报》 CAS 2024年第4期55-57,共3页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中介绍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不足为背景,利用塑料碗、塑料杯等用具,以黄豆、黑豆为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是:1)估算值最好要重复,在实验中重复值都有所不同。2)种子量相同,第一次捕获的种子量越大...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中介绍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不足为背景,利用塑料碗、塑料杯等用具,以黄豆、黑豆为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是:1)估算值最好要重复,在实验中重复值都有所不同。2)种子量相同,第一次捕获的种子量越大,估算值越接近实际值。3)捕获量一定时,随种子量增大,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增大。4)在标记易脱落的过程中,估算值易偏大于实际值。5)捕获个体数占总个体数30%以上,得到的估算值与实际值更接近。该方案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实验场地不受限制,极易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标记 科学性
下载PDF
对“标记重捕法”模拟实验的教具创新与方案改进
13
作者 倪沁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5,共3页
以往“标记重捕法”的模拟实验,在教具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上存在着单一性。为了使该模拟实验更加优化和贴近真实情境,本文对该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以便能更好地模拟“标记重捕法”实验的操作过程,避免异常情况造成的误差。
关键词 标记 模拟实验 创新教具
下载PDF
松墨天牛监测及诱捕效果评价
14
作者 徐丽丽 孟子翔 +2 位作者 刘云鹏 解春霞 郑华英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4,45,共5页
为更好地对松墨天牛进行监测和诱杀,研究使用标记重捕法进行松墨天牛监测并选取3种引诱剂在林间诱捕,结果表明:在羽化初期诱集到的雄虫数量高于雌虫;添加天牛信息素可以有效提高引诱剂的效果,引诱到的雌虫数量高于雄虫;试验地内标记回捕... 为更好地对松墨天牛进行监测和诱杀,研究使用标记重捕法进行松墨天牛监测并选取3种引诱剂在林间诱捕,结果表明:在羽化初期诱集到的雄虫数量高于雌虫;添加天牛信息素可以有效提高引诱剂的效果,引诱到的雌虫数量高于雄虫;试验地内标记回捕率11.56%,占总诱捕量的6.45%,估算试验地内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为9 330头,雌虫4 582头,雄虫4 748头;北京中捷四方引诱剂的诱集数量、诱集纯度、诱集时效在3种引诱剂中最优,但对羽化1—20 d天牛的诱集效果不如杭州费洛蒙。以松墨天牛监测为目标时可以使用北京中捷四方引诱剂,以松墨天牛诱杀为目标时建议使用杭州费洛蒙引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引诱效果评价 标记 松材线虫 种群数量
下载PDF
例谈不同因素对标记重捕法估算值的影响与计算
15
作者 王家付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0-72,共3页
标记重捕法实施有许多前提条件。本文先以不同重捕方式对种群数量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再应用模型法定量计算不同因素对标记重捕法估算值的影响,尝试阐明定性计算法、定量计算法在分析种群数量时的各自特点,以及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定量法计... 标记重捕法实施有许多前提条件。本文先以不同重捕方式对种群数量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再应用模型法定量计算不同因素对标记重捕法估算值的影响,尝试阐明定性计算法、定量计算法在分析种群数量时的各自特点,以及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定量法计算种群数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 影响因素 模型构建
下载PDF
关注大情境下真实问题的深度挖掘——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分析
16
作者 上官兴星 《中学生物教学》 2024年第7期72-73,共2页
1原题呈现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1原题呈现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 深度挖掘 高考 情境
下载PDF
应用标记重捕技术对长丘山区钉螺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子松 杨羽 +7 位作者 徐亮 山建忠 毛勇 蒋朝东 万学祥 李莉 时锐戈 Justin Remais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06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获得长丘山区钉螺的生态数据,为研究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6~11月期间每月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孳生地选择3条沟渠,应用Bailey's triple catch技术,捕获、标记和重捕钉螺,计算钉螺的数... 目的 获得长丘山区钉螺的生态数据,为研究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6~11月期间每月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孳生地选择3条沟渠,应用Bailey's triple catch技术,捕获、标记和重捕钉螺,计算钉螺的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钉螺数量在87~845只/m(沟渠)之间,6、7月份死亡率的结果在有效范围之外,7月捕获钉螺存在不随机的偏差。结论 应用标记重捕技术可获得钉镙数量的数据,但是钉镙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建议延长捕获钉螺的间隔时间,比较不同间隔时间下的钉镙生态数据的准确性,并保证捕螺的随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标记技术: Bailey's TRIPLE CATCH METHOD
下载PDF
标记重捕法在中华白海豚种群动态研究的应用及建议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文治 陈钊贤 +2 位作者 曾晨 Leszek Karczmarski 吴玉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6-596,共11页
早期的中华白海豚考察主要依赖样线调查法了解其资源分布,而近期研究更多采纳标记重捕法获取种群动态信息。在辨识个体的基础上,后者能够获取多种种群参数开展种群生存力分析。本文回顾在我国海域开展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动态研究进展及各... 早期的中华白海豚考察主要依赖样线调查法了解其资源分布,而近期研究更多采纳标记重捕法获取种群动态信息。在辨识个体的基础上,后者能够获取多种种群参数开展种群生存力分析。本文回顾在我国海域开展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动态研究进展及各地区种群标记重捕数据的累积情况;通过数据模拟评估努力值如何影响种群大小统计的误差和偏差;综合阐述野外考察方案设计、标志筛选和数据处理对数据分析的潜在影响;强调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和模型选择的重要性;最后,针对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方法获取中华白海豚种群信息时的常见误解提出我们的意见。本文旨在帮助完善我国中华白海豚的后期资源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种群动态 个体辨识 标记
下载PDF
海南睑虎种群密度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陶星宇 翟晓飞 +2 位作者 王同亮 崔硕 汪继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7,共5页
关于睑虎属Goniurosaurus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种描述和系统进化等方面,对种群密度量化的研究较少。为研究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睑虎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种群的资源现状,2019年7-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2个不同海拔梯度... 关于睑虎属Goniurosaurus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种描述和系统进化等方面,对种群密度量化的研究较少。为研究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睑虎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种群的资源现状,2019年7-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2个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区(A样区551~688 m和B样区289~448 m),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分别采用Schnabel法和Lincoln指数法进行种群密度估算。结果显示:采用Schnabel法估算的种群密度A样区为501只/hm^2,B样区为1999只/hm^2;采用Lincoln指数法估算的种群密度A样区为583只/hm^2,B样区为1403只/hm^2。结果表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睑虎 种群密度 标记
下载PDF
扁颅蝠的扩散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礼标 洪体玉 +5 位作者 韦力 朱光剑 张光良 巩艳艳 杨剑 胡慧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4-250,共7页
我们于2002~2007年在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采用标记重捕法对扁颅蝠的扩散行为进行研究,共标记669只(成体316只,亚成体353只;雌雄分别为293只和376只),重捕到139只(重捕率20.8%)。结果表明,大部分扁颅蝠雌雄后代在性成熟前发生扩散,其亚... 我们于2002~2007年在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采用标记重捕法对扁颅蝠的扩散行为进行研究,共标记669只(成体316只,亚成体353只;雌雄分别为293只和376只),重捕到139只(重捕率20.8%)。结果表明,大部分扁颅蝠雌雄后代在性成熟前发生扩散,其亚成体扩散率无性别差异(雄性82.2%,雌性66.7%;P>0.05)。对成年雌雄两性扩散率(雄性76.5%,雌性58.5%)的分析亦未见性别差异(P>0.05),但亚成体和成体合并结果显示雄蝠扩散率(80.7%)高于雌蝠(62.3%,P<0.01)。此外,我们还测量了扩散的距离,雄性后代的扩散距离(787.5±26.980m,n=37)比雌性(517.4±25.308m,n=24)远(P<0.01);在出现扩散的61只后代中,仅有一只(0.7%)雄性亚成体扩散到其它的竹林,其余个体均在出生竹林内的不同竹筒之间进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行为 婚配制度 标记 扁颅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