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及乳制品加工中的美拉德反应 被引量:30
1
作者 马志玲 王延平 +1 位作者 吴京洪 张展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0,共3页
针对乳及乳制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由于发生美拉德反应不仅使乳制品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还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乳制品的质量,对乳制品中美拉德反应的历程、产生的标示物及其测定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乳制品加工 美拉德反应 标示 质量 测定方法
下载PDF
现代旅游中的符号经济 被引量:22
2
作者 彭兆荣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8-34,共7页
现代旅游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其符号价值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经济能力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叙事,在旅游活动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表述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在旅游经经济扮演着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 现代旅游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其符号价值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经济能力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叙事,在旅游活动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表述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在旅游经经济扮演着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现代旅游中的符号价值、符号对游客所形成的吸引力以及商业经济的符号化表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当代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再生产中的一些“符号化经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旅游 符号价值 标示 吸引力 社会叙事
下载PDF
乳制品中的Maillard反应标示物及其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永红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5-49,共5页
乳制品中的Maillard反应标示物既可作为乳制品热处理程度的指标,还可用于不同热处理乳制品的鉴别。介绍了在评价乳制品热处理程度以及区分不同乳制品中常用的几种Maillard反应标示物。这些标示物包括糠氨酸、乳果糖、糠醛类化合物、荧... 乳制品中的Maillard反应标示物既可作为乳制品热处理程度的指标,还可用于不同热处理乳制品的鉴别。介绍了在评价乳制品热处理程度以及区分不同乳制品中常用的几种Maillard反应标示物。这些标示物包括糠氨酸、乳果糖、糠醛类化合物、荧光化合物等。此外,还介绍了可溶性乳清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过氧化物酶等热处理标示物,这些标示物与Maillard反应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也是评价乳制品热处理程度以及区分不同乳制品时常用的指标,可与Maillard反应标示物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制品 MAILLARD反应 热处理 标示
下载PDF
化学发光技术在核酸分子杂交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晓宇 《现代临床医学》 1995年第2期65-68,共4页
化学发光的发现历史悠久,但把化学发光技术与核酸分子杂交结合起来,建立化学发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却是近几年的事。1983年Heller和Schneider首先将化学发光技术引入了核酸的分析,这是继建立发光免疫技术之后,化学发光技术应用的又一个... 化学发光的发现历史悠久,但把化学发光技术与核酸分子杂交结合起来,建立化学发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却是近几年的事。1983年Heller和Schneider首先将化学发光技术引入了核酸的分析,这是继建立发光免疫技术之后,化学发光技术应用的又一个新的领域。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还不多,本文试就化学发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有关的应用作一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反应 化学发光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杂交分析 DNA探针 核酸杂交技术 化学发光体系 自显影 标示 靶DNA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能量共振转移的纸芯片检测三磷酸腺苷
5
作者 李田霞 陈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7-370,共4页
三磷酸腺苷(ATP)是活体组织中的一种重要基质,是细胞内能量的“分子货币”,也被看作细胞生存和细胞损伤的标示物,因此,ATP的检测具有深远的生物研究和临床诊断意义。本研究以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Ps)为能量供体,氧化碳球(OCNPs)为能量... 三磷酸腺苷(ATP)是活体组织中的一种重要基质,是细胞内能量的“分子货币”,也被看作细胞生存和细胞损伤的标示物,因此,ATP的检测具有深远的生物研究和临床诊断意义。本研究以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Ps)为能量供体,氧化碳球(OCNPs)为能量受体,构建了一种基于上转换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的纸芯片,实现了对ATP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该纸芯片检测ATP的线性范围为0.5~200 nmol/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5,检出限为0.36 n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芯片 标示 三磷酸腺苷
下载PDF
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被引量:61
6
作者 许海玉 黄璐琦 +1 位作者 卢鹏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网络药理学应用到中药研究中,有利于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但是,鉴于中药有效物质的复杂性特点,进行体内过程分析,明确进入体内的成分,是将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研究的前提。为此,提出体内ADME过程与... 网络药理学应用到中药研究中,有利于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但是,鉴于中药有效物质的复杂性特点,进行体内过程分析,明确进入体内的成分,是将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研究的前提。为此,提出体内ADME过程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体内ADME过程 方剂代谢指纹 药代标示
原文传递
血必净注射液及其药代标示物对脓毒症大鼠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8和IL-1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0
7
作者 孙梦杰 屠亚茹 +2 位作者 欧阳慧子 常艳旭 何俊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及其药代标示物对脓毒症大鼠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及其药代标示物对脓毒症大鼠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血必净组、药代标示物组、左氧氟沙星组(阳性对照组),静脉注射给药后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并于给药后5 h于大鼠眼眦静脉取血,离心取上清液。将取得的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TNF-α、IL-1、IL-6、IL-8和IL-10的含量。[结果]血必净组、左氧氟沙星组和药代标示物组在给药5 h后,脓毒症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和IL-8有显著降低。[结论]血必净注射液以及其药代标示物能够显著抑制因炎症刺激造成的炎性因子的过度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药代标示 脓毒症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脂质组学在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华 陈淋 +2 位作者 张男 苗华 赵英永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24-1329,共6页
由于饮食结构的转变,高脂血症目前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脂质组学技术对高脂血症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已取得一些显著成果。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 由于饮食结构的转变,高脂血症目前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脂质组学技术对高脂血症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已取得一些显著成果。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脂质组学在高脂血症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探讨高脂血症影响的脂质标示物,以及降脂药物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脂质组学技术 高脂血症 标示 作用机制 化学途径
原文传递
代谢组学技术在高脂血症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华 苗华 +3 位作者 田婷 冯亚龙 陈丹倩 赵英永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3-569,共7页
随着代谢组学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代谢组学在疾病的研究和临床诊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代谢组学技术在高脂血症临床和动物病理模型研究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于已报道的文献,本文主要综述了代谢组学在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随着代谢组学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代谢组学在疾病的研究和临床诊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代谢组学技术在高脂血症临床和动物病理模型研究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于已报道的文献,本文主要综述了代谢组学在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药物治疗以及临床研究等的应用进展,可为高脂血症的研究及代谢组学在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 模型 临床研究 标示
原文传递
用蚯蚓溶酶体作为检测土壤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3
10
作者 肖能文 刘向辉 +1 位作者 李薇 戈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6-519,共4页
蚯蚓体腔细胞内的溶酶体能积累中性红染料.当受到环境胁迫时,溶酶体膜容易破裂,染料就逐步泄露到细胞质中,使细胞染成红色.中性红的保持时间(neutral red retention time,NRRT)可反映溶酶体受损情况.用不同浓度乙草胺和不同浓度Se处理... 蚯蚓体腔细胞内的溶酶体能积累中性红染料.当受到环境胁迫时,溶酶体膜容易破裂,染料就逐步泄露到细胞质中,使细胞染成红色.中性红的保持时间(neutral red retention time,NRRT)可反映溶酶体受损情况.用不同浓度乙草胺和不同浓度Se处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观察体腔细胞溶酶体中性红染色的保持时间.结果表明,随乙草胺和Se处理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NRRT缩短;NRRT与土壤中乙草胺残留的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与蚯蚓体内富集的Se也有明显的负相关.可见,蚯蚓溶酶体中性红染色保持时间是测定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标志物,在环境风险评价和土壤监测中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可作为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子爱胜蚓 中性红染色保持时间 乙草胺 SE 标示
下载PDF
炎性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柴锡庆 苏安英 +2 位作者 曾瑞红 张永红 温进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792-793,共2页
目的 研究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在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维生素D3 加高脂饲料法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动态观察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变化及其... 目的 研究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在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维生素D3 加高脂饲料法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动态观察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与实验前比较大鼠血清中CRP水平呈进行性升高 ,在实验 8天、 16天和 2 4天之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第 8天血清IL - 6水平与实验前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16天、 2 4天时的IL - 6水平与实验前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第 2 4天时大鼠IL - 6水平是实验前的 2 6倍。 (3)血浆ox-LDL的含量在第 16天与实验前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4)CRP与IL - 6之间有非常显著性相关 ,(r=0 994 ,P <0 0 0 1) ;IL - 6与ox-LDL之间有显著性相关 (r=0 912 ,P <0 0 5 )。结论 CRP、IL - 6和ox -LDL水平的升高贯穿于AS发生发展的始终 ,3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而且与AS的形态学变化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标示 动脉粥样硬化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发病机制 大鼠
下载PDF
参附配伍减毒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佳伟 何家乐 +6 位作者 马增春 梁乾德 王宇光 谭洪玲 肖成荣 汤响林 高月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参附配伍对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旨在从尿液中发现参附配伍作用的内源性标记物,从内源性代谢物角度解释参附配伍的作用规律。方法:连续7天给予雄性Wistar大鼠不同配伍的参附水煎液20g/kg,收集尿液,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 目的:研究参附配伍对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旨在从尿液中发现参附配伍作用的内源性标记物,从内源性代谢物角度解释参附配伍的作用规律。方法:连续7天给予雄性Wistar大鼠不同配伍的参附水煎液20g/kg,收集尿液,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参附配伍对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结果:参附合并组与合煎组相比,泛醌、马尿酸的含量下降,甲硫氨酸含量上升。泛醌、泛酸、核黄素、甲硫氨酸等可能通过抗氧化的方式来减轻附子的毒性,并影响着线粒体的功能。结论:参附配伍可以减轻附子的毒性,并且代谢组学为参附配伍减毒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附子 配伍减毒 内源性标示 尿液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参附配伍对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家乐 赵佳伟 +6 位作者 马增春 梁乾德 王宇光 谭洪玲 肖成荣 汤响林 高月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743-2747,共5页
运用UPLC-Q-TOF/MS技术研究人参与附子配伍对大鼠血清中内源性标记物的影响,旨在发现人参对附子减毒作用的内源性标记物及其分子机制。连续7 d给予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不同配伍的参附水煎液20 g·kg-1,收集血清,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 运用UPLC-Q-TOF/MS技术研究人参与附子配伍对大鼠血清中内源性标记物的影响,旨在发现人参对附子减毒作用的内源性标记物及其分子机制。连续7 d给予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不同配伍的参附水煎液20 g·kg-1,收集血清,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参附配伍对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参附合并组中,谷胱甘肽、磷脂酰胆碱、柠檬酸含量下降,同时抗坏血酸、尿酸、D-半乳糖、色氨酸、L-苯丙氨酸的含量上升。说明参附合煎液中附子对心脏产生了毒性影响。参附合煎组中与空白组对比表现出了类似或者稍弱的趋势,但是大部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参附合煎组与合并组,可以得出参附配伍减毒的科学性。结果可见,人参与附子配伍可以减轻附子的心脏毒性,柠檬酸、谷胱甘肽、磷脂酰胆碱、尿酸可作为附子造成心脏毒性的潜在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附子 增效减毒 内源性标示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有氧运动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其生物化学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苗华 张旭 赵英永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8-82,101,共6页
目的:应用基于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的代谢组学平台研究有氧运动对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阐明其生物化学作用机制。方法:用高脂饲料喂饲大鼠6周,同时进行有氧运动干预。采用UPLC-MS测定正常组、模型组及有氧运动... 目的:应用基于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的代谢组学平台研究有氧运动对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阐明其生物化学作用机制。方法:用高脂饲料喂饲大鼠6周,同时进行有氧运动干预。采用UPLC-MS测定正常组、模型组及有氧运动组大鼠血清,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研究对照组、模型组及有氧运动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采用Markerlynx软件鉴定生物标示物。结果:结果显示鉴定的代谢产物包括9个溶血卵磷脂、5个脂肪酸、2个鞘脂和1个氨基酸;在高脂血症模型中,高脂饲料干扰了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类代谢产物的正常代谢;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类代谢产物是是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脂血症的生物标示物;有氧运动对鉴定的生物标示物存在不同程度的逆转作用,改善了异常的脂质代谢途径。结论:研究表明,UPLC-MS平台可用于观察有氧运动对高脂血症治疗的大鼠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类代谢产物是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脂血症的生物标示物,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的异常代谢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生物化学作用机制。有氧运动对这些生物标示物有不同程度的逆转作用,表明有氧运动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有氧运动 代谢组学 超高压液相色谱 质谱 标示
原文传递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肾损伤及抗炎抗病毒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明 刘丹 +3 位作者 陈淋 陈丹倩 陈华 赵英永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49-1556,共8页
代谢组学研究整体代谢轮廓的特点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相吻合,代谢组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肾损伤及抗炎抗病毒的活性评价和生物化学作用机制的研究。本文对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肾损伤及其... 代谢组学研究整体代谢轮廓的特点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相吻合,代谢组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肾损伤及抗炎抗病毒的活性评价和生物化学作用机制的研究。本文对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肾损伤及其抗炎抗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氨基酸、脂肪酸、磷脂、糖类等代谢产物是上述疾病的主要生物标示物,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磷脂代谢、三羧酸循环、能量代谢等是参与这些疾病的主要生物代谢途径。中药对这些异常的代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代谢组学的研究鉴定了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生物标示物,并阐明了其生物化学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血清 中药 标示 化学机制
原文传递
三硝基甲苯血红蛋白加合物与白内障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玉瑛 李学琴 +4 位作者 姚明 方家龙 李君 孙龙尧 王雅文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5期260-261,共2页
利用三硝基甲苯血红蛋白加合物(TNT-Hb)这一生物标志物对三硝基甲苯(TNT)的生产现场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在于观察加合物水平与白内障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现场调查结果证实TNT-Hb的水平与TNT所致眼白内障... 利用三硝基甲苯血红蛋白加合物(TNT-Hb)这一生物标志物对三硝基甲苯(TNT)的生产现场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在于观察加合物水平与白内障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现场调查结果证实TNT-Hb的水平与TNT所致眼白内障的发病率和晶体损害程度都密切相关,不但为TNT所致白内障的机理探讨提供了依据,也提出TNT-Hb这一生物标志物可作为危险性评价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硝基甲苯 血红蛋白加合 标示 白内障
原文传递
帕妥珠单抗与厄洛替尼对荷瘤小鼠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磊 赵羲和 李凯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评价对比厄洛替尼、帕妥株单抗单药及联合用药对人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瘤细胞株疗效。方法nu/nu裸鼠90只,分别种植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Calu-3、QG56、乳癌细胞株KPL-4各30只。经过2-3W,肺癌荷瘤鼠平均瘤体积约100mm2、乳癌荷瘤鼠... 目的评价对比厄洛替尼、帕妥株单抗单药及联合用药对人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瘤细胞株疗效。方法nu/nu裸鼠90只,分别种植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Calu-3、QG56、乳癌细胞株KPL-4各30只。经过2-3W,肺癌荷瘤鼠平均瘤体积约100mm2、乳癌荷瘤鼠平均瘤体积50mm2时,开始给药。3种肿瘤小鼠分别口服厄洛替尼(50mg/kg/d)和腹腔注射帕妥株单抗(负荷量12mg/kg,随后每周注入6mg/kg,)及二者联用。培养特定天数后用测径器分析瘤体大小、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肿瘤标示物(肺癌:Cyfra21.1,乳腺癌:sHER2)、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每组有未经治疗的荷瘤小鼠做空白对照。结果厄洛替尼和帕妥株单抗处理组比对照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或0.01),二者合用效果更明显。厄洛替尼或帕妥株单抗处理组,肺癌血清Cyfra21.1含量和乳腺癌血清sHER2含量均比对照组低。厄洛替尼和帕妥珠单抗均能抑制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且二者联用时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结论厄洛替尼和帕妥株单抗对移植到小鼠的人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两药合用时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洛替尼 帕妥株单抗 血清肿瘤标示 D-二聚体 非小细胞肺癌 乳腺癌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猪、鸡可食性组织中喹噁啉类兽药残留标示物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义春 张丽芳 +1 位作者 张可煜 袁宗辉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为检测猪、鸡可食性组织中喹嗯啉类兽药残留标示物喹嗯啉-2-羧酸(QCA)和3-甲基喹嗯啉-2-羧酸(MQ—CA),建立了同时检测这2种残留标示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将样品碱水解,乙酸乙酯等液-液萃取,65℃氮气吹干,甲醇:0.5%... 为检测猪、鸡可食性组织中喹嗯啉类兽药残留标示物喹嗯啉-2-羧酸(QCA)和3-甲基喹嗯啉-2-羧酸(MQ—CA),建立了同时检测这2种残留标示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将样品碱水解,乙酸乙酯等液-液萃取,65℃氮气吹干,甲醇:0.5%甲酸水溶液(30:70)溶解,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结果显示,猪、鸡可食性组织中喹嗯啉类兽药残留标示物MQCA和QCA检测限为0.2~0.34μg/kg和0.5~0.9μg/kg,定量限为0.5~0.61μg/kg和0.77~1.31μg/kg。相对回收率在90.07%~106.8%范围内,日内变异系数≤13.69%,日间变异系数≤15.43%。MQCA和QCA在2~100μg/kg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结果表明,本方法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猪、鸡可食性组织中喹嗯啉类兽药残留标示物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嗯啉类 残留标示 喹嗯啉-2-羧酸 3-甲基喹嗯啉-2-羧酸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原文传递
先锋褐煤二硫化碳和甲醇萃取物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丁曼 赵云鹏 +1 位作者 窦有权 魏贤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分别以CS2和甲醇为溶剂,辅以超声波对先锋褐煤进行常温萃取,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GC/M S )分析萃取物的组成及结构。结果表明,两种萃取物中共检测到124种有机化合物;CS2萃取物中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 分别以CS2和甲醇为溶剂,辅以超声波对先锋褐煤进行常温萃取,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GC/M S )分析萃取物的组成及结构。结果表明,两种萃取物中共检测到124种有机化合物;CS2萃取物中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占CS2萃取物总量的52.08%,从C14~C30(除C23外)烷连续分布;甲醇萃取物中含氧和含氮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甲醇萃取物总量的39.28%和20.95%;此外还检测到多种生物标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CS2萃取 甲醇萃取 GC MS 标示
下载PDF
LC-MS代谢组学技术在肾毒性评价及生物标示物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宇辉 袁圣钧 +3 位作者 陈华 陈丹倩 魏锋 赵英永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91-1696,共6页
肾毒性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毒副作用,导致机体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的异常。为此,肾毒性作用机制以及疾病诊断、药物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肾毒性研究与评价中,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已应用于评价... 肾毒性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毒副作用,导致机体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的异常。为此,肾毒性作用机制以及疾病诊断、药物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肾毒性研究与评价中,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已应用于评价肾毒性和鉴定生物标示物,并且快速而准确地预测和诊断肾毒性。在查阅国内文献3篇和国外文献44篇的基础上(1999-2014),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基于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在化学药物、中药、化学试剂、重金属等诱导的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 质谱 肾毒性 标示 氨基酸代谢 脂类代谢 胆汁酸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