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枣缩果病病原诊断初报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晓莲 赵光跃 +1 位作者 茆正川 徐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21,共3页
1992~1994年将在河北、河南采集的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鉴定、明确导致枣缩果病的病原有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sp.、细链隔孢菌AlternariatenuisNees.、... 1992~1994年将在河北、河南采集的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鉴定、明确导致枣缩果病的病原有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sp.、细链隔孢菌AlternariatenuisNees.、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3种弱寄生真菌和1种细菌。以上4种菌年累计分离率依次为14.90%、12.69%、11.47%、10.66%;而这4种菌占已出现菌落比分别为30.28%、25.79%、23.30%以及2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诊断
下载PDF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周琳 宋宏伟 于磊 《河南林业科技》 2002年第1期1-3,26,共4页
本文综述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关键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12种杀菌剂防治枣缩果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被引量:14
3
作者 宋宏伟 宋小菊 +4 位作者 刘俊磊 孙晓薇 周琳 孙文奇 荆自忠 《河南林业科技》 1999年第3期9-11,共3页
12 种杀菌剂田间防治枣缩果病试验结果表明:85 % 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为首选药剂,喷药防治区病果率为163 % ;其次可选用大生 M - 45 、退菌特+ 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植保膜+代森锰锌、杜邦福星,喷药防治区病果率分... 12 种杀菌剂田间防治枣缩果病试验结果表明:85 % 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为首选药剂,喷药防治区病果率为163 % ;其次可选用大生 M - 45 、退菌特+ 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植保膜+代森锰锌、杜邦福星,喷药防治区病果率分别为363 % 、338 % 、375 % 、45 % 、575 % ;代森锰锌、氯乳铜、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 多菌灵、枣缩果宁2 号、波尔多液则对枣缩果病防效较差或基本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防治 药效试验
下载PDF
枣缩果病病原子实体的诱导和鉴定 被引量:17
4
作者 郑晓莲 齐秋锁 +2 位作者 赵光耀 李秀娟 蒋占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8,共3页
1992~1996年作者对枣缩果病病原研究认为该病由Coniothyriumsp.(C.sp)、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和一种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等多病原引起。经室内外对上述... 1992~1996年作者对枣缩果病病原研究认为该病由Coniothyriumsp.(C.sp)、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和一种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等多病原引起。经室内外对上述病原菌的子实体诱导,以及越冬后自然病果上子实体的发现,病原菌C.sp.经再鉴定为C.olivaceumBon,另一病原菌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订名为群生小穴壳菌DothiorelagregariaSacc。至此明确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为C.olivaceum、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Dothiorelagregaria和一种细菌(待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实体诱导 原鉴定
下载PDF
枣缩果病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7
5
作者 高洁 《山西林业科技》 2006年第1期45-46,共2页
对太谷县的6处枣园的枣缩果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进行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树龄、枝龄、树势、气象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条件及栽培品种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过程 因素
下载PDF
新疆红枣缩果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孙洁 池振江 赵思峰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26-129,共4页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温度、pH值和湿度对新疆地区3株枣缩果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代表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致死中浓度。结果表明:3株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0C,适宜pH...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温度、pH值和湿度对新疆地区3株枣缩果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代表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致死中浓度。结果表明:3株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0C,适宜pH为6~1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pH为10,随着湿度增加,3株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率不断增加,AKS6T-1、KRL34TllL和KS44T14L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00%时孢子萌发率均最高,分别为88.33%、95.00%和92.00%。供试的8种杀菌剂中,70%代森锰锌WP对3株A.alternata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0.074、0.098、0.034g/L,故70%代森锰锌WP可作为防治枣缩果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新疆南疆矮化密植枣园三种红枣病害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栋海 李克福 赵思峰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5-108,共4页
以新疆南疆矮化密植枣园中发生的枣缩果病、枣果黑斑病和枣叶斑病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和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不同品种对3种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以及3种病害在田间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生,到... 以新疆南疆矮化密植枣园中发生的枣缩果病、枣果黑斑病和枣叶斑病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和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不同品种对3种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以及3种病害在田间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生,到8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随后随着枣果的成熟,病害逐渐减轻;枣果黑斑病在8月下旬开始发生,随后不断加重;枣叶斑病在5月上旬开始发生,随着叶片的不断长大,病害逐渐加重。枣棉间作和枣辣椒间作均会加重3种病害的发生,不同品种中,"灰枣"的缩果病、枣果黑斑病发生最轻,"骏枣"次之,而"赞皇大枣"发病最重,"赞皇大枣"叶斑病发生最轻,"灰枣"次之,而"骏枣"发生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 树叶斑 发生规律 种植模式 品种
原文传递
枣缩果病研究文献综述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随存 刘贤谦 +2 位作者 高洁 孙永明 李连枝 《山西林业科技》 2006年第4期8-10,共3页
查阅国内枣缩果病(F ru it shrink d isease)相关文献资料39篇,综述了枣缩果病研究历史、分布及危害、枣缩果病的病原、枣缩果病的传播途径、枣缩果病发病与果实生理指标的关系、枣缩果病的药物防治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枣缩果病奠定... 查阅国内枣缩果病(F ru it shrink d isease)相关文献资料39篇,综述了枣缩果病研究历史、分布及危害、枣缩果病的病原、枣缩果病的传播途径、枣缩果病发病与果实生理指标的关系、枣缩果病的药物防治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枣缩果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枣疯病和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范俊秀 《山西林业》 2009年第6期37-39,共3页
枣树是山区丘陵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因栽培区生态变化、感病寄主增加和管理较粗放等原因,枣树病害发生严重。本文介绍了枣疯病和枣缩果病研究进展以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 研究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素风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年第6期94-96,共3页
文章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为今后枣缩果病的研究与生产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枣缩果病病原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樱 郑晓莲 +1 位作者 赵光跃 茆正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39-143,共5页
1992~1994年在河北省和河南省8个县采集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的鉴定,查明导致枣缩果病原主要是:1.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 sp;2.细链隔孢菌Afternaria tenuis Nees;3 .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4... 1992~1994年在河北省和河南省8个县采集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的鉴定,查明导致枣缩果病原主要是:1.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 sp;2.细链隔孢菌Afternaria tenuis Nees;3 .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4.一种细菌.前三种均属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年份和地区的不同分离菌出现频率不完全一致.上述四种菌三年累计分离率分别为14.90%、12.96%、11.47%和11.11%,而这四种菌占已出现的菌落比率分别为30.28%、25.79%、23.30%和2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培养 接种 原鉴定
下载PDF
七种药剂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原贵生 刘惠娟 +1 位作者 刘贤谦 刘随存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30,共3页
为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选用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68.75%易保可分散粒剂+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世高可分散粒剂+90%新植霉素可... 为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选用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68.75%易保可分散粒剂+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世高可分散粒剂+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组合、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的抑菌能力最强;其次为20.67%万兴乳油、10%世高可分散粒剂和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4%绿盾农抗120水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交链孢菌 抑菌作用
下载PDF
枣缩果病与果实生理指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惠娟 刘随存 +3 位作者 刘贤谦 高洁 孙永明 李连枝 《山西林业科技》 2007年第1期19-21,32,共4页
从幼果期起,到枣缩果病(Fruit shrink disease)发病盛期,每隔10 d在山西农业大学枣园定点采集枣果,当开始发病后,每次采样将健果和病果分开,测定枣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Vc和部分矿质微量元素(Fe,P,Ca)及可溶性糖含量。研究结果表... 从幼果期起,到枣缩果病(Fruit shrink disease)发病盛期,每隔10 d在山西农业大学枣园定点采集枣果,当开始发病后,每次采样将健果和病果分开,测定枣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Vc和部分矿质微量元素(Fe,P,Ca)及可溶性糖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的发生与POD活性、Vc和可溶性糖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枣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 VC 可溶性糖 矿质微量元素
下载PDF
枣树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竹静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6期186-186,190,共2页
介绍枣树的主要病害如枣锈病、枣疯病、枣缩果病等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枣树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枣树不同品种缩果病抗性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昕 王振亮 +2 位作者 贺伟 孔德仓 姜奎年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9期152-158,共7页
为了明确枣树不同品种缩果病抗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进而为早期鉴别抗性枣树品种提供参考依据,在枣果生长时期内,定期采集田间对缩果病抗性不同枣树品种果实,测定并比较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 为了明确枣树不同品种缩果病抗性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进而为早期鉴别抗性枣树品种提供参考依据,在枣果生长时期内,定期采集田间对缩果病抗性不同枣树品种果实,测定并比较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基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枣树品种果实中保护酶的活性差异明显。枣果生长初期,POD活性大小与品种抗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但随着果实生长,抗病品种POD活性增幅多高于感病品种;在8月枣果生长关键时期,SOD、PAL活性大小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且抗病品种的SOD活性上升早于感病品种;同一时期不同品种CAT活性存在差异,但无一定规律可循。枣果发育不同时期POD、SOD和PAL3种酶活性大小与果实抗病性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可作为鉴别抗病品种的生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酶活性
下载PDF
行唐山地枣园枣缩果病综合防治技术
16
作者 樊素 《河北果树》 2024年第1期45-46,共2页
行唐县是中国大枣之乡和大枣文化之乡。枣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西北部山区地带九口子、上闫庄、口头3个山区乡镇。这些山地枣园水、电、路等综合配套体系比较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成本高,用工多、投资大、资金缺乏;尤其是枣园水分供... 行唐县是中国大枣之乡和大枣文化之乡。枣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西北部山区地带九口子、上闫庄、口头3个山区乡镇。这些山地枣园水、电、路等综合配套体系比较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成本高,用工多、投资大、资金缺乏;尤其是枣园水分供应上普遍没有灌溉能力,靠天吃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山区乡镇 文化之乡 综合防治技术 水分供应 西北部山区 行唐县
下载PDF
太谷枣区枣缩果危害及发病规律调查 被引量:5
17
作者 曲晓晨 《山西林业》 2007年第3期38-39,共2页
枣缩果病在太谷县杨家庄、南张等产区普遍发生,以杨家庄发病最重,两年中主栽品种壶瓶枣最高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达到73.60/和63.45。不同的品种对枣缩果病的抗病性不同,其中壶瓶枣发病最重,梨枣次之,赞皇枣和骏枣发病较轻。主要症状:... 枣缩果病在太谷县杨家庄、南张等产区普遍发生,以杨家庄发病最重,两年中主栽品种壶瓶枣最高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达到73.60/和63.45。不同的品种对枣缩果病的抗病性不同,其中壶瓶枣发病最重,梨枣次之,赞皇枣和骏枣发病较轻。主要症状:病果果柄褐色或黑褐色;个小、皱缩、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发病规律:7月下旬开始出现病斑,8月下旬至9月初进入发病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害 规律
下载PDF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被引量:4
18
作者 焦荣斌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枣缩果病拮抗菌的鉴定及其拮抗效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武自强 马荣 +1 位作者 游崇娟 梁英梅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1-1330,共10页
【目的】发掘有效生防菌株以控制枣缩果病,并探究生防菌株的拮抗特性。【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出2株对枣缩果病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STO-12和STO-45,通过PCR扩增得到其16S rRNA... 【目的】发掘有效生防菌株以控制枣缩果病,并探究生防菌株的拮抗特性。【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出2株对枣缩果病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STO-12和STO-45,通过PCR扩增得到其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分析和分子系统树的构建,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皿内对峙、显微观察及蛋白质抑菌试验等测定了菌株STO-45的拮抗效应。【结果】两拮抗菌株STO-12和STO-45均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但菌株STO-12能产生橘红色色素,且两菌株在大小、生理生化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上具有生理差异。这两株拮抗细菌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及发酵滤液均对枣缩果病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STO-45发酵滤液在0.8%的低体积浓度下即达到抑制中浓度,可使病原菌A.tenuissima MY5的菌丝及芽管部分畸形膨大,发酵液中的蛋白类物质可能是其拮抗物质之一。【结论】拮抗菌株STO-12和STO-45对枣缩果病的生物防治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抑菌机制及生物制剂的开发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极链格孢菌 枯草芽孢杆菌 鉴定 抑菌率
原文传递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锋 李英梅 +2 位作者 李瑞婷 陈志杰 严攀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3-126,共4页
应用聚集指标法和Taylor幂指数及Iwao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风雨气候因素、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刺吸式昆虫吸食传毒扩散共同引起的。运用Iwaom... 应用聚集指标法和Taylor幂指数及Iwao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病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风雨气候因素、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刺吸式昆虫吸食传毒扩散共同引起的。运用Iwao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β值,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1.96=3.842/D(1.463/m+0.083),N1.64=2.69/D(1.463/m+0.083);序贯抽样模型:T0(n)=5n±6.0053n,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可为枣缩果病林间抽样调查及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抽样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