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产冬小麦茎中果聚糖代谢及氮素水平的调控 被引量:14
1
作者 姜东 于振文 +2 位作者 李永庚 韩红岩 余松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5,共7页
1996~ 1997年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鲁麦 2 2和鲁麦 14两个小麦品种茎中果聚糖含量及果聚糖代谢有关酶活性变化规律及不同施氮水平对两个品种产量和鲁麦 2 2果聚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茎中果聚糖从挑旗期到开花后 15~ 2 0天为积... 1996~ 1997年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鲁麦 2 2和鲁麦 14两个小麦品种茎中果聚糖含量及果聚糖代谢有关酶活性变化规律及不同施氮水平对两个品种产量和鲁麦 2 2果聚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茎中果聚糖从挑旗期到开花后 15~ 2 0天为积累时期 ,此时果聚糖含量高 ,果聚糖合成有关酶活性高 ;花后 2 0~ 30天果聚糖以分解为主 ,果聚糖含量下降速度快 ,果聚糖外水解酶活性较高。 2 10~ 330 kg/ hm2施氮量范围内 ,提高施氮量使鲁麦 2 2茎中果聚糖合成有关酶活性提高 ,促进了果聚糖的积累 ,但不利于果聚糖在灌浆中后期的分解输出。鲁麦 2 2以 330 kg/ hm2施氮量处理产量最高 ,达到了 981.5 g/ m2的超高产水平 ,鲁麦 14施氮量为 2 10 kg/ hm2时产量最高 ,为 730 g/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果聚糖代谢 施氮量 产量 酶活性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小麦花后不同器官果聚糖代谢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德龙 栗孟飞 +3 位作者 刘媛 程洪波 常磊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为探索干旱胁迫对小麦花后不同器官果聚糖生理代谢和转运的影响,以抗旱性有显著差异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干旱胁迫(drought stress,DS)和正常灌溉(well watered,WW)条件下,研究了小麦花后主穗颖壳和主茎不同节位果聚糖代谢转... 为探索干旱胁迫对小麦花后不同器官果聚糖生理代谢和转运的影响,以抗旱性有显著差异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干旱胁迫(drought stress,DS)和正常灌溉(well watered,WW)条件下,研究了小麦花后主穗颖壳和主茎不同节位果聚糖代谢转运动态规律及其与籽粒灌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不同器官果聚糖代谢转运受基因型、器官、花后天数和水分环境以及各因子互作显著影响;器官、花后天数和花后天数与水分互作是调控小麦花后果聚糖代谢转运的主要影响因子。小麦花后不同器官果聚糖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与正常灌溉处理相比,干旱胁迫缩短了果聚糖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5d),对果聚糖代谢的影响表现为"先促积累、后促降解"效应,此效应在抗旱品种陇鉴19和小麦颖壳、穗下节和倒二节等器官中更显著。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小麦花后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1-SST)活性,提高了果聚糖外水解酶(FEH)活性;果聚糖含量与FEH酶活性正相关。小麦粒重与不同器官的1-SST活性、倒二节和倒三节的FEH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灌浆速率与不同器官的果聚糖含量、颖壳和穗下节的FEH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显著促进了小麦不同器官果聚糖的转运和再分配,其转运率和对籽粒粒重的贡献率分别达6.86%~70.52%和0.07%~4.93%,其中,花前显著高于花后,陇鉴19高于Q 9086,穗下节和倒二节高于颖壳和倒三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胁迫 果聚糖代谢 积累转运 籽粒灌浆
下载PDF
PEG胁迫下不同菊芋品种果聚糖代谢响应对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孟良 孙雪梅 +2 位作者 王丽慧 李屹 李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4,共5页
以青芋1号、青芋2号菊芋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设4个胁迫强度处理(0%、10%、20%、30%),4个胁迫持续时间(12h、24h、36h、48h),研究干旱胁迫下菊芋幼苗叶片、茎段、根中果聚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青芋1号、青... 以青芋1号、青芋2号菊芋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设4个胁迫强度处理(0%、10%、20%、30%),4个胁迫持续时间(12h、24h、36h、48h),研究干旱胁迫下菊芋幼苗叶片、茎段、根中果聚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青芋1号、青芋2号两个菊芋品种在不同浓度的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果聚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首先出现在茎部,均在胁迫的12h时即出现了显著变化;叶和根均在24h时对胁迫产生显著感应,其中两个菊芋品种的叶中果聚糖含量均在胁迫浓度为30%、胁迫24h时出现显著变化;在不同浓度胁迫下,菊芋各部位(叶、茎、根)果聚糖含量整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青芋1号、青芋2号菊芋均在20%PEG胁迫下24h时达到其干旱响应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 PEG胁迫 果聚糖代谢
原文传递
嗜果聚糖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19M03的筛选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4
作者 孙大庆 齐贺 +5 位作者 邸子清 葛相麟 洪青平 杜新蕊 姚禹西 李洪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13-122,共10页
为探究乳酸菌果聚糖代谢机制和开发低果聚糖发酵食品,本研究对287株酸面团来源的乳酸菌进行果聚糖利用能力筛选,获得1株嗜果聚糖乳酸菌19M03,之后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果聚糖代谢机制分析。测序结... 为探究乳酸菌果聚糖代谢机制和开发低果聚糖发酵食品,本研究对287株酸面团来源的乳酸菌进行果聚糖利用能力筛选,获得1株嗜果聚糖乳酸菌19M03,之后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果聚糖代谢机制分析。测序结果表明,菌株19M03基因组含有1个染色体和9个质粒,基因组全长3246316 bp,GC相对含量44.53%,包含3084个编码基因、66个tRNA和16个rRNA。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分类学上菌株19M03属于植物乳植杆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在同源蛋白簇、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中,19M03共编码357个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和351个碳水化合物转运相关基因,其中与果聚糖代谢和转运相关的基因均有12个。根据这些基因在KEGG数据库中的代谢关系,提出19M03果聚糖代谢模型。该模型解析了果聚糖水解过程及其催化反应的细胞定位(既可胞内,又可胞外)、细胞膜中运输低聚果糖和果糖的特异转运蛋白(IIABC^(FOS)、IIABCD^(fru)、IIABC^(fru))、细胞内果糖分解代谢途径(n=4)和果糖合成代谢途径(n=1)及其所有相关酶的编码基因。此外,耐药和毒力基因分析证明19M03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总之,本研究筛选获得了1株嗜果聚糖乳酸菌19M03,并在全基因组水平揭示了19M03果聚糖代谢机制,这些结果可为阐明乳酸菌果聚糖代谢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为今后低果聚糖功能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优质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聚糖代谢 全基因组测序 代谢机制
下载PDF
高产滴灌春小麦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5
作者 杨龙龙 王荣荣 +3 位作者 赫芳芳 蒋桂英 郭柔谷 雷琪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8-1540,共13页
为明确新疆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不同茎节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向籽粒转运的水氮响应机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高产小麦品种新春38号(XC38)、新春45号(XC45)为材料,亏缺灌溉(W_(1),4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_(2),600... 为明确新疆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不同茎节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向籽粒转运的水氮响应机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高产小麦品种新春38号(XC38)、新春45号(XC45)为材料,亏缺灌溉(W_(1),4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_(2),6000 m^(3)·hm^(-2))为主区,施氮量N 0(0 kg·hm^(-2))、N_(1)(300 kg·hm^(-2))、N_(2)(400 kg·hm^(-2))为副区,分析了不同处理滴灌春小麦穗下节、倒二节、其余茎节中果聚糖(DP≥4)、蔗糖和NSC的积累、转运特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移,两品种各茎节茎鞘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活性、果聚糖(FC)、蔗糖(SC)和NSC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果聚糖外切水解酶(FEH)活性则呈现降低趋势,SPS、SS活性和SC含量均以W_(1)N_(1)处理最优,其他指标以W_(2)N_(1)处理表现最优。不同茎节相比,其余茎节中果聚糖、蔗糖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NSC含量最大,其NSC对产量的贡献率比倒二节、穗下节分别高23.12%~26.42%,70.43%~85.43%。两品种比较,XC45茎鞘中贮藏物质转运率高于XC38,其NSC对产量贡献率比XC38高1.36%~24.70%。产量与SPS、SS、FEH和SST活性及SC、FC、NSC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SC含量与SPS、SS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FC含量与FEH、SST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FC、NSC含量和SS活性对产量的正效应最大;增加NSC、FC含量和SST活性,降低SC含量和SPS活性,可提高两品种产量。水氮互作对NSC花前、花后转运率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的影响显著,且NSC花前转运率及对产量的贡献率大于花后。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量6000 m^(3)·hm^(-2)和施氮量300 kg·hm^(-2)有利于滴灌春小麦茎鞘NSC代谢、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氮互作 NSC代谢 果聚糖代谢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乐都紫皮大蒜叶片生长发育与果聚糖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田洁 边海燕 +2 位作者 铁原毓 张广楠 李屹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41-3047,共7页
为了探讨高原大蒜生长特性及其果聚糖代谢规律,分析叶片生长发育与果聚糖代谢的关系,本研究以"乐都紫皮大蒜"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期的大蒜叶片生长情况、生理指标及其果聚糖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随着生... 为了探讨高原大蒜生长特性及其果聚糖代谢规律,分析叶片生长发育与果聚糖代谢的关系,本研究以"乐都紫皮大蒜"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期的大蒜叶片生长情况、生理指标及其果聚糖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续,大蒜植株的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单株叶片数均稳步增加。叶片生理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总叶绿素含量在花芽分化之前快速上升,在抽薹期达到最大值2.32 mg/g FW;组织含水量在鳞茎膨大初期达到最大值89.06%,随后急剧降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大蒜叶片蔗糖:蔗糖1-果糖基转移酶基因(1-SST)和果聚糖外切水解酶基因(1-FEH)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幼苗期至鳞茎膨大初期,1-SST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1-FEH。1-SST的表达在全生育期表现为"升高-降低"的趋势,在抽薹期,1-SST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比幼苗期提高了17.51倍;1-FEH在全生育期的表达量均较低,呈现起伏波动的趋势,在收获期表达量最高,是苗期的2.41倍。综合分析说明,大蒜叶片叶绿素和果聚糖的合成高峰主要在抽薹期,抽薹期是大蒜叶片生长发育和果聚糖代谢的关键时期,大蒜可通过叶绿素的合成以及1-SST和1-FEH的差异表达进一步影响鳞茎果聚糖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大蒜 叶片发育 果聚糖代谢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