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冷杉种群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73
1
作者 任青山 杨小林 +4 位作者 崔国发 王景升 黄瑜 WEI Xiao hua LI Qingli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669-2677,共9页
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是西藏东南部地区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树种,主要分布在色季拉山海拔3600~4400m区域,并成为阴坡高山林线的优势树种。通过对色季拉山林线群落交错区域的定位调查,分析了急尖长苞冷杉的... 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是西藏东南部地区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树种,主要分布在色季拉山海拔3600~4400m区域,并成为阴坡高山林线的优势树种。通过对色季拉山林线群落交错区域的定位调查,分析了急尖长苞冷杉的个体生长、种群结构与动态以及林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20m处为森林郁闭上限,该区域存在两种类型的高山林线,阳坡为渐变型林线,林线树种为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阴坡为急变型林线,林线树种为急尖长苞冷杉。阳坡与阴坡林线分布海拔上限分别为4570m和4390m,阳坡高于阴坡180m;阳坡与阴坡林线群落交错区垂直宽度分别为250m和70m,阳坡比阴坡宽180m。(2)阴坡海拔3700~3800m属急尖长苞冷杉分布的最适范围,种群径级结构表现为典型的反"J"型,种群密度约380株/hm2;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型,属于扩展型种群。(3)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形成初期的20a和生长发育的60~160a分别经历了强烈的环境筛选和竞争自疏,以及后期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死亡波动,200a左右为急尖长苞冷杉的生理寿命,种群后期基本稳定,400a左右为极限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急尖长苞冷杉 林线 种群结构 动态
下载PDF
长白山东坡不同海拔长白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0
2
作者 于健 徐倩倩 +4 位作者 刘文慧 罗春旺 杨君珑 李俊清 刘琪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5,共12页
为了解高山林线附近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选取长白山东坡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过渡性植物群落长白落叶松(又称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为研究对象,并建立不同海拔高度长白落叶松的3个年轮宽度年表,研究不同生境长白落叶松径向... 为了解高山林线附近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选取长白山东坡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过渡性植物群落长白落叶松(又称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为研究对象,并建立不同海拔高度长白落叶松的3个年轮宽度年表,研究不同生境长白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利用冗余分析对不同海拔的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高海拔年轮年表的统计特征更显著,比低海拔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更加敏感;(2)高海拔径向生长主要受上年生长季前期和生长季气温的限制,尤其是上年6月和8月气温的限制作用,低海拔径向生长主要与降水量有关,受当年9月降水量和当年8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的共同影响;(3)林线内树木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强于林线外,林线外小生境的异质性及干扰事件频发可能掩盖了树木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林线下方可能是检验林线处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平均状态的最佳位置;(4)不同海拔年轮年表与气候因子的冗余分析与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冗余分析可以有效地量化树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该研究为全球变暖背景下长白山东坡长白落叶松林的管理及该区域气候重建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林线 长白落叶松(黄花落叶松) 冗余分析 树木年轮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岷江冷杉种群的生存分析 被引量:41
3
作者 程伟 吴宁 罗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9-353,共5页
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岷江上游地区,岷江冷杉林一般在2 80 0~380 0m之间呈带状分布并且在阴坡形成林线。为了对岷江上游林线地段的岷江冷杉种群进行生存分析,在岷江上游林线附... 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岷江上游地区,岷江冷杉林一般在2 80 0~380 0m之间呈带状分布并且在阴坡形成林线。为了对岷江上游林线地段的岷江冷杉种群进行生存分析,在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弓杠岭(33°0 2′39″N,10 3°4 3′11″E)设置了10个样地,使用侧生轮枝计数或WinDENDRO系统对个体年龄进行确定。调查数据经匀滑技术处理,编制了岷江冷杉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岷江冷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_Ⅲ型。2)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高于后期,说明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死亡率高,种群后期比较稳定。3)林线地段岷江冷杉林整个生长期中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期,一个出现在幼苗向幼树过渡时期(0~4 0年),另一个出现在中龄时期(180年)。岷江上游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可能和林线地段的温度较低、积雪厚度、风向、水分等环境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林线 岷江冷杉 种群 生存率 特定时间生命表 存活曲线
下载PDF
长白山不同海拔岳桦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44
4
作者 周永斌 吴栋栋 +1 位作者 于大炮 隋琛莹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4,共7页
通常认为,随着林木不断接近其海拔分布极限,光合作用产量不断下降,导致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碳供应限制),或者低温限制了碳投资(生长限制)。植物组织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的含量反映了植物... 通常认为,随着林木不断接近其海拔分布极限,光合作用产量不断下降,导致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碳供应限制),或者低温限制了碳投资(生长限制)。植物组织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的含量反映了植物碳供应与碳吸收的平衡。为了检验“碳供应限制”和“生长抑制”假说,我们对长白山海拔1700~2050m的自然生境下生长的岳桦(Betula ermanii)的叶片和枝条组织的NSC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岳桦叶片的NSC含量随海拔升高变化不显著,枝条的NSC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叶片和枝条中淀粉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比值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林线附近的岳桦林木不存在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生长限制导致长白山岳桦林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桦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海拔 林线 长白山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林线附近峨眉冷杉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27
5
作者 沈泽昊 方精云 +1 位作者 刘增力 伍杰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2期1288-1293,共6页
通过对贡嘎山海螺沟海拔 35 80m处 1.0hm2 峨眉冷杉 (AbiesfabriCraib)林的定位调查 ,分析了峨眉冷杉的个体生长、种群结构与动态、干扰及更新特征。结果表明 :1)林线附近的环境胁迫影响了个体的形态发育和高、径生长 ,但对其更新繁殖... 通过对贡嘎山海螺沟海拔 35 80m处 1.0hm2 峨眉冷杉 (AbiesfabriCraib)林的定位调查 ,分析了峨眉冷杉的个体生长、种群结构与动态、干扰及更新特征。结果表明 :1)林线附近的环境胁迫影响了个体的形态发育和高、径生长 ,但对其更新繁殖无明显影响 ;2 )静态生命表和种群生存曲线反映了 2 0a以前和 6 0~ 140a分别经历的强烈环境筛选和竞争自疏 ,以及后期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死亡率波动 ,峨眉冷杉寿命极限为 40 0a左右。 3)林线种群遭受高频率、小规模的林隙干扰。尽管 86 .4%的林隙由多木形成 ,但死亡的峨眉冷杉以枯立为主导致林隙较小 ;病害、冰雪和死树的打压是林隙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风不是这里林线环境的主要自然干扰。 4)峨眉冷杉的幼苗表现了相当的耐荫性 ,尽管其更新依赖林隙的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嗄山 峨眉冷杉 林线 种群动态 更新 干扰 高山
下载PDF
小五台山北台林线附近的植被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于澎涛 刘鸿雁 崔海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23-528,共6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对小五台山林线的范围进行了划分 ,探讨了林线附近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并对林线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小五台山北台北坡的林线是一种渐变式的林线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对小五台山林线的范围进行了划分 ,探讨了林线附近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并对林线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小五台山北台北坡的林线是一种渐变式的林线 ,其海拔高度范围为 2 6 2 0~ 2 80 0m .林线中草本植物组成丰富 ,其多样性高于亚高山草甸和山地针叶林 .从林线中心向亚高山草甸和森林带 ,物种替代率逐渐升高 ,在林线的边缘达到最高 .桦、白扦、华北落叶松可作为环境变迁研究中的生态指示种 .定量地给出了各主要树种在研究区内分布范围的气候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五台山 林线 植被-气候关系 物种多样性 暖温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生态意义 被引量:37
7
作者 姚永慧 张百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84-2094,共11页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其巨大的块体产生了显著的夏季增温作用,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都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高原自然条件严酷,山区气象观测台站很少,气象资料极度匮乏;如果依靠台站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获得高原气温的空间分布数据,会由...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其巨大的块体产生了显著的夏季增温作用,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都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高原自然条件严酷,山区气象观测台站很少,气象资料极度匮乏;如果依靠台站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获得高原气温的空间分布数据,会由于插值点过少而产生较大误差并可能掩盖一些空间信息,因而难以全面反映高原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基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估算的青藏高原气温数据,详细分析各月气温及重要等温线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林线和雪线数据,初步探讨了高原气温空间分布格局对高原地理生态格局的重要影响。研究表明:①等温线的海拔高度自高原东北部、东部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等温线在高原内部比东部边缘高500~2000 m,表明相同海拔高度上气温自边缘向高原内部逐渐升高。㈡高原西北部的羌塘高原、可可西里为高原的寒冷区,全年有7个月的气温低于0℃,3~4个月的气温低于-10℃;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北坡—冈底斯山南坡)和中部(冈底斯山北坡—唐古拉山南坡)是高原的温暖区,全年有5个月的气温能达到5~10℃,有3个月的气温能超过10℃,尤其是拉萨—林芝—左贡一带在3500~4000 m以下的地区最冷月均温也能高于0℃。③北半球最高雪线和林线分别分布于高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表明高原气温空间分布特征对本地的地理生态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林线 雪线 等温线 空间格局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岩白菜(虎耳草科)不同海拔居群的繁殖分配 被引量:34
8
作者 王赟 胡莉娟 +1 位作者 段元文 杨永平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资源分配策略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用于繁殖的相对资源比例(即繁殖分配)与植株的生活史特征、个体大小及植株的生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藏东南色季拉山一个阴坡上海拔4200m~4640m范围内6个不同居群的虎耳草科多年生草... 资源分配策略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用于繁殖的相对资源比例(即繁殖分配)与植株的生活史特征、个体大小及植株的生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藏东南色季拉山一个阴坡上海拔4200m~4640m范围内6个不同居群的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的繁殖分配特征,结果发现:(1)繁殖器官生物量、营养器官生物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花数目、花序轴长度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而叶数目随海拔变化不大,繁殖分配值则先降低后升高,转折点在林线过渡带(海拔4400m)处;(2)各居群(海拔4300m居群除外)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而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分配则负相关,但各居群的显著性不同;(3)各居群繁殖器官生物量与植株个体大小(营养器官生物量)呈不同程度的异速增长,而繁殖分配则与植株个体大小负相关;(4)各居群植株都存在一个繁殖所需的个体大小阈值,而且这一阈值在林线以下区域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在林线以上区域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并不是影响岩白菜繁殖分配策略的唯一生态因子,不同居群的生境状况和植株个体大小都与其资源分配策略密切相关,高山地区林线的存在对植物资源的权衡方式会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分配 个体大小依赖 繁殖阈值 林线 多年生植物
原文传递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林线的稳定性 被引量:31
9
作者 杨小林 崔国发 +2 位作者 任青山 王景升 黄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0,共7页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α和β指数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林线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海拔和坡向决定了林线植物群落分布类型与物种组成,林线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阳坡高于阴坡。②阳坡林线森林群...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α和β指数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林线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海拔和坡向决定了林线植物群落分布类型与物种组成,林线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阳坡高于阴坡。②阳坡林线森林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规律;而阴坡则表现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的规律。③物种替代率为阴坡高于阳坡;在林线过渡带边缘物种替代率高且物种种类变化明显,而在林线过渡带区域内物种替代率变化幅度较小,表现出林线边缘环境对物种具有较强的筛选作用。④林线以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主要受草本植物种类的影响。林线生态过渡带结束,阴、阳坡的物种组成差异缩小,植被群落类型也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林线 群落 多样性指数 稳定性
下载PDF
游动分割窗技术在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中的应用:以四川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为例 被引量:28
10
作者 石培礼 刘兴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9-194,共6页
以样带上样方间的距离系数为指标 ,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辨析了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林线附近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结果表明 ,Bray_Curtis距离、相对欧氏距离、弦距离与平方欧氏距离的峰值和峰宽具有很好的重合性 ,上述距离系数均能... 以样带上样方间的距离系数为指标 ,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辨析了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林线附近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结果表明 ,Bray_Curtis距离、相对欧氏距离、弦距离与平方欧氏距离的峰值和峰宽具有很好的重合性 ,上述距离系数均能作为判定林线交错带群落的边界和宽度的优良指标 ,其中 ,平方欧氏距离更能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交错带植被的变异。样带上距离系数的峰值区和峰宽对生态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有较为敏感的指示意义 ,游动分割窗技术是交错带判定和群落划分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 生态交错带判定 游动分割窗技术 四川 岷江冷杉林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老秃顶子林线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晓春 周晓峰 +2 位作者 李淑娟 孙龙 牟长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12-2421,共10页
运用样带样方法和年轮气候学方法对大海林地区的气候因子和样地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近 30 a来老秃顶子地区气候变暖明显 ,尤其是冬季增温最明显 ,月份增温中以 2月份最大 ;寒冷时期 (12月份、翌年 1和 2月份 )和温暖时期 (6~ 9... 运用样带样方法和年轮气候学方法对大海林地区的气候因子和样地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近 30 a来老秃顶子地区气候变暖明显 ,尤其是冬季增温最明显 ,月份增温中以 2月份最大 ;寒冷时期 (12月份、翌年 1和 2月份 )和温暖时期 (6~ 9月份 )的温度都有增加 ,但是寒冷时期温度的增加幅度较大 ;冬季与夏季温差稍有减少 ,但积温有所增加 ,整年的热量正在增加。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海林地区增温对老秃顶子林线结构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样地调查和分析可知 ,全球变暖导致林线中上部幼苗、幼树的更新和存活增多 ,森林密度加大 ,树木平均年龄降低 ,年龄结构呈倒 J字型 ,并且多呈聚集分布 ;而在林线的下部 ,幼苗更新很少 ,主要以中龄林存在 ,并且多呈零散分布形式。通过年轮分析得出 ,气候变暖导致林线树木径生长和高生长增加 ,而且增加的趋势和近 30 a来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表明林线树木年轮指数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强 ,而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弱 ,并且年轮指数与温暖时期温度和积温呈正相关 ,而与寒冷时期温度和年平均温度呈负相关 ,表明温暖时期温度和积温控制着林线的海拔高度 ,而寒冷时期的温度和年平均温度主要对林线树种类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敏感度分析看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林线 年轮 敏感度 岳桦
下载PDF
长白山林线主要木本植物叶片养分的季节动态及回收效率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佳庆 王晓雨 +4 位作者 郭焱 王守乐 周莉 代力民 于大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5-171,共7页
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的季节动态和回收效率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长白山高山林线上分布的3种主要木本植物——岳桦(Betula ermanii),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和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为... 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的季节动态和回收效率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长白山高山林线上分布的3种主要木本植物——岳桦(Betula ermanii),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和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中N、P、K、Ca、Mg、Fe等6种养分元素含量,分析在林线处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岳桦和笃斯越橘叶片中养分元素的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即:N、P、K含量在生长季内逐渐降低,而Ca的含量逐渐增加;Mg在生长季旺盛期最低,而Fe含量却最高。牛皮杜鹃作为常绿灌木,叶片养分的季节动态与其余两种植物明显不同,表现为在生长季初期6种养分元素含量最低。岳桦和笃斯越橘植物叶片中N、P、K、Fe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但笃斯越橘叶片的养分回收率更高,反映了笃斯越橘更能适应相对贫瘠的环境。3种林线植物叶片中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长白山林线上土壤中养分的分布没有对林线上3种主要的木本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 叶片 养分元素 季节动态 回收率
下载PDF
芦芽山林线白杄生长季径向生长动态 被引量:26
13
作者 董满宇 江源 +3 位作者 杨浩春 王明昌 张文涛 郭媛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6-964,共9页
高山林线作为树木分布的高度上限,是全球范围最重要的植被过渡带之一,其树木生长显著受到外界极端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点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于2009年5–9月,对山西省芦芽山林线组成树种白杄(Piceameyeri)生长季内树木径向生长进行了... 高山林线作为树木分布的高度上限,是全球范围最重要的植被过渡带之一,其树木生长显著受到外界极端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点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于2009年5–9月,对山西省芦芽山林线组成树种白杄(Piceameyeri)生长季内树木径向生长进行了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白杄茎干日变化主要受到树木蒸腾作用日变化的影响,茎干呈现出白天脱水收缩与夜间吸水膨胀的循环变化;生长季白杄径向生长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长时段:1)茎干水分恢复时段,2)茎干快速生长时段,3)茎干脱水收缩时段。在茎干水分恢复时段,白杄茎干径向累积变化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土壤温度是茎干快速生长时段影响茎干径向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同时它也影响着白杄茎干径向生长的开始。在茎干脱水收缩时段,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茎干径向累积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白杄径向生长最大速度出现在6月末,其主要受到光周期(即白昼长短)影响,是对林线处极端环境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 生长季 白杄 径向生长 林线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锡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本文用定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雪线和林线的高度、温度、降水和湿度特征。在空间变化上,雪线和林线的同步性在于它们都由气候因子中的温度和降水决定的;而两者的差异性在于雪线主要受降水及其年分配控制,林线主要受温度及其年... 本文用定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雪线和林线的高度、温度、降水和湿度特征。在空间变化上,雪线和林线的同步性在于它们都由气候因子中的温度和降水决定的;而两者的差异性在于雪线主要受降水及其年分配控制,林线主要受温度及其年较差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冰川 雪线 林线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岷江冷杉种群(Abies faxoniana Rehd.et Wild)的生态学特点 被引量:20
15
作者 程伟 罗鹏 吴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0-303,共4页
在松潘县弓杠岭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针对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及个体生长及与海拔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样地分别位于林线下方、林线及树线区,个体年龄采用WinDENRO系统或侧生轮枝计数的方法确定.结果发现:(1)岷... 在松潘县弓杠岭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针对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及个体生长及与海拔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样地分别位于林线下方、林线及树线区,个体年龄采用WinDENRO系统或侧生轮枝计数的方法确定.结果发现:(1)岷江冷杉种群更新与样地海拔高度、干扰强度有关.(2)岷江冷杉的个体生长过程可分为生长期、成熟期、过熟期3个阶段,但随着海拔的升高,这3个时期生长速度的差异变得不明显.(3)3个样地内岷江冷杉种群随海拔升高,其平均高度呈现由高到低,胸径由大到小,个体数量由多到少的变化趋势.(4)岷江冷杉种群大中型立木中出现由于病腐导致空心树的比例随海拔升高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 岷江冷杉 种群 岷江上游 种群 生态学 海拔高度 干扰强度
下载PDF
芦芽山不同海拔白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彪 江源 +2 位作者 王明昌 董满宇 章异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6-752,共7页
高山林线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林线形成机制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为了检验高山林线形成是由碳限制还是生长限制决定,并探讨林线树种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选择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芦芽山,沿3个海拔梯度测定了林线树种白杄... 高山林线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林线形成机制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为了检验高山林线形成是由碳限制还是生长限制决定,并探讨林线树种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选择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芦芽山,沿3个海拔梯度测定了林线树种白杄(Picea meyeri)各组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白杄总体及各组织NSC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林线树木不存在碳限制;白杄NSC源、汇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源-汇比在3个海拔之间没有差异,表明源-汇平衡关系对海拔的适应性,林线树木碳源活动没有受到限制;各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说明树木生长的环境越寒冷,树木组织中表现出越明显的保护策略,也可能暗示林线区域的树木更多地受到生长限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生长限制"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源.汇平衡 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 白杄 林线
原文传递
芦芽山林线华北落叶松径向变化季节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董满宇 江源 +2 位作者 王明昌 张文涛 杨浩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430-7439,共10页
利用点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对芦芽山林线树种华北落叶松树木茎干的径向变化进行了一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华北落叶松茎干径向日变化规律及茎干累积变化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茎干日变化在温暖季和寒冷季存在着相反的变化模式... 利用点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对芦芽山林线树种华北落叶松树木茎干的径向变化进行了一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华北落叶松茎干径向日变化规律及茎干累积变化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茎干日变化在温暖季和寒冷季存在着相反的变化模式。在温暖季,茎干径向日变化归因于空气温度导致树木蒸腾作用强度的日变化而使茎干组织水分发生变化;在寒冷季,茎干径向日变化主要是因为空气温度通过热力学原理导致的"茎干冻融作用"。华北落叶松年内茎干径向变化存在4个不同阶段:1)春季茎干水分恢复期,2)夏季茎干快速增长期,3)秋季茎干脱水收缩期,4)冬季茎干相对稳定期。在不同阶段,影响华北落叶松茎干径向变化的环境因子并不一致。土壤温度为生长季中控制华北落叶松茎干径向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 林线 径向变化 季节特征 华北落叶松
下载PDF
山体基面高度对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的影响——山体效应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韩芳 张百平 +2 位作者 谭靖 朱运海 姚永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1-788,共8页
根据收集到173个林线数据,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贡献率,以此来确定山体基面高度(山体效应的简明表达形式)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经度和山体基... 根据收集到173个林线数据,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贡献率,以此来确定山体基面高度(山体效应的简明表达形式)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经度和山体基面高度对林线分布高度的贡献率分别为30.60%、26.53%、42.87%。以北纬32o为界线,对其以北、以南区域也分别进行了分析,基面高度的贡献率达到24.10%和39.11%。分析不同尺度和区域山体基面高度作用于林线的贡献率不难发现:在欧亚大陆东南部以基面高度代表的山体效应对于林线高度的影响显著,明显地超过了纬度和经度。基面高度的作用受气候条件和海陆位置影响较小,不论大陆内部或沿海,基面高度分异对山地垂直带分异的影响都相对独立和稳定。该结果定量地表明了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高度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山体效应 定量化 山体基面高度 林线 纬度 经度
原文传递
林线附近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非生长季磷素形态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林 吴彦 +3 位作者 吴宁 孔璐 刘琳 胡红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457-3464,共8页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了岷江上游林线附近不同植被类型(高寒灌丛草甸、雪山杜鹃灌丛和岷江冷杉林)非生长季0—2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总磷平均含量(857.32mg·kg-1)较高,但活性磷含量仅占总...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了岷江上游林线附近不同植被类型(高寒灌丛草甸、雪山杜鹃灌丛和岷江冷杉林)非生长季0—2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总磷平均含量(857.32mg·kg-1)较高,但活性磷含量仅占总磷的10%左右。生物态磷含量占总磷含量的60%以上,表明土壤磷素受生物作用影响较大。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无机磷主要以D.HCl-Pi(稀盐酸提取无机磷)和C.HCl-Pi(浓盐酸提取无机磷)形态存在,活性无机磷和NaOH-Pi含量较少。高寒灌丛草甸土壤D.HCl-Pi和C.HCl-Pi含量均显著高于岷江冷杉,表明其含有更多的钙结合态磷。土壤有机磷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NaOH-Po是有机磷主要的构成形态,占总磷含量的39.39%—53.69%。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磷形态间差异较大,岷江冷杉林下土壤NaHCO3-Po和NaOH-Po含量最高,高寒灌丛草甸则含有更多的C.HCl-Po。低温和凋落物积累是造成林线附近土壤有机磷含量较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林线 Hedley磷素分级法 植被类型
下载PDF
长白山林线树种岳桦幼树叶功能型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21
20
作者 胡启鹏 郭志华 +1 位作者 孙玲玲 王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594-3601,共8页
通过研究沿不同海拔岳桦幼树叶功能型性状,揭示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随海拔升高,岳桦叶面积(LA)逐渐降低,比叶重(LMA)增加,但LMA较高的可塑性指数表明其适应更依赖叶片的薄厚变化;②岳桦叶绿素含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但... 通过研究沿不同海拔岳桦幼树叶功能型性状,揭示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随海拔升高,岳桦叶面积(LA)逐渐降低,比叶重(LMA)增加,但LMA较高的可塑性指数表明其适应更依赖叶片的薄厚变化;②岳桦叶绿素含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但类胡萝卜素Car和Car/Chl显著升高,Chlb和Car/Chl表现出较高的可塑性指数,更倾向于吸收蓝紫光和保护光合器官;③岳桦叶氮含量(Narea和Nmass)在海拔1800—1900m间最低,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均表现较高,但Chl/Nmass却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Nmass比Narea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指数,对光能的吸收更依赖Nmass对Chl的贡献,高海拔主要将更多的氮投资于光合器官的保护(1900m以上),低海拔则更倾向于光合生产(1800m以下);④随海拔升高,MDA增加,但随之抗氧化物质DS、Pro和APX活性增加,负责对活性氧的抵御和清除,但APX活性最大的可塑性指数表明活性氧的清除更依赖于酶促系统,但在海拔1900m以上,APX活性差异不显著,生理抗性逐渐下降,限制岳桦继续向高海拔生长;⑤抗氧化物质可塑性指数最高,叶绿素和叶形态次之,叶氮最低,表明随海拔升高,岳桦林以保护自身的生存为最主要的适应策略机制,然后以增加吸收光能的Chlb及LMA指标为主要生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桦 海拔 林线 叶功能型性状 可塑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