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192
1
作者 葛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98-706,共9页
20世纪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并校准了民国与 1 949年以后的各种土地利用调查、普查与遥感资料 ,对土地利用变化概貌、耕地、林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等进行了统计与比较分... 20世纪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并校准了民国与 1 949年以后的各种土地利用调查、普查与遥感资料 ,对土地利用变化概貌、耕地、林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等进行了统计与比较分析 ,用比较翔实的数据揭示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20世纪 中国 土地覆盖 耕地结构 林地
下载PDF
不同覆盖度林地和草地的径流量与冲刷量 被引量:112
2
作者 罗伟祥 白立强 +2 位作者 宋西德 刘天义 马志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0-35,共6页
本文通过径流场对降雨、径流、冲刷和土壤水分等的试验观测,用多项式回归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土壤雨前含水量是增加径流的主导因子,径流是增加冲刷量的主导因子;林地拦泥蓄水作用大于草地;防止冲刷的植被覆盖度临界值为98.37%,保... 本文通过径流场对降雨、径流、冲刷和土壤水分等的试验观测,用多项式回归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土壤雨前含水量是增加径流的主导因子,径流是增加冲刷量的主导因子;林地拦泥蓄水作用大于草地;防止冲刷的植被覆盖度临界值为98.37%,保持一次降雨允许冲刷量(200t/km^2)的植被覆盖度临界值为35.27%;陡坡耕地增加植被覆盖度对防治水土流失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度 林地 草地 径流量 冲刷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129
3
作者 巩杰 陈利顶 +2 位作者 傅伯杰 虎陈霞 卫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96,共4页
研究了安家坡小流域荒草地、山杏林地、农地、油松林地、灌木林地、弃耕地等地类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植被系统具有较强的养分表层富集功能;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 研究了安家坡小流域荒草地、山杏林地、农地、油松林地、灌木林地、弃耕地等地类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植被系统具有较强的养分表层富集功能;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在不同植被类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人工灌木植被对土壤的培肥作用高于乔木植被;农地弃耕(撂荒)有一定的土壤培肥作用;对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来说,在退耕还林还草时应优先考虑恢复灌木和草本等先锋植被;在土壤质量改善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乔木的间植;农地弃耕是一种节省人力物力而其生态环境效应又很好的双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壤养分 乔木 植被恢复 灌木 黄土丘陵区 林地 农地 效应研究 双赢
下载PDF
西安市污水污泥林地施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06
4
作者 张天红 薛澄泽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67-71,共5页
在杨树、泡桐和油松林地上施用不同量污泥一年后,供试树木在树高和地径的生长上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0~20cm的理化性质也起了有益的变化;土层100~120cm中硝态氮的含量均不大于30mg/kg,未引起地下水... 在杨树、泡桐和油松林地上施用不同量污泥一年后,供试树木在树高和地径的生长上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0~20cm的理化性质也起了有益的变化;土层100~120cm中硝态氮的含量均不大于30mg/kg,未引起地下水的污染;重金属均累积于土壤表层(0~20cm),未向下层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林地 生长响应 施肥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被引量:100
5
作者 李景刚 何春阳 +3 位作者 史培军 陈晋 辜智慧 徐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4-282,共9页
利用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长时间序列NOAA/AVHRR NDVI数据和2001年逐旬SPOT/VGT数据,获取了中国北方13省1980s初期、1990s初期、1990s末期和2000s初期地表土地覆盖特征,阐述了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耕地... 利用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长时间序列NOAA/AVHRR NDVI数据和2001年逐旬SPOT/VGT数据,获取了中国北方13省1980s初期、1990s初期、1990s末期和2000s初期地表土地覆盖特征,阐述了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特征的影响和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发现:(1)裸地、耕地等弱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而林地和草地等生态功能用地和混合功能用地持续减少是我国北方1983~1999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但在2000s初期,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表明国家自20世纪末期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发挥作用;(2)从1983~2001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重心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此外,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明显,区域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耕地利用强度一般随着距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少;(3)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以及农业产量变化与耕地变化关系密切,其中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与耕地面积成负相关,而农业产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表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非农用地量增加以及农业用地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中国北方13省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表土地覆盖 林地 草地 生态功能用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被引量:96
6
作者 丁文峰 丁登山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0-706,共7页
应用分形理论的相关模型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林地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地和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在 2 .32~ 2 .91之间 ,表现为 >0 .2 5mm的团聚体含量越低 ,其结构... 应用分形理论的相关模型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林地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地和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在 2 .32~ 2 .91之间 ,表现为 >0 .2 5mm的团聚体含量越低 ,其结构的分形维越高。分形维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林地和不同开垦年限农地表层土壤的物理性质随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变化而变化 ,即分形维越小 ,>0 .2 5mm的团粒含量越高 ,土壤容重也越小 ,土壤疏松 ,土壤通气度大 ,土壤涵蓄水分与供应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能力越好 ;分形维越大 ,>0 .2 5mm的团粒含量低 ,土壤容重也越大 ,土壤紧实 ,土壤通气度小 ,则土壤涵蓄水分与供应作物所需水分的能力越差。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植被遭到破坏、不合理的人为开垦 ,是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恢复和重建植被 ,增加地面覆盖 ,应为加速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破坏 团粒结构 分形特征 土壤容重 林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灌木林地水分环境特性研究 被引量:66
7
作者 杨新民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8-13,共6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试验示范区的多年定位观测试验 ,并结合调查数据 ,分析了该区灌木林地的土壤水分循环过程 ,大气降水分配特点 ,揭示了灌木林蒸腾耗水特征 ,以及土壤水分动态趋势 ,总结了沙棘、柠条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平衡规律 ,从而为黄土... 通过对黄土高原试验示范区的多年定位观测试验 ,并结合调查数据 ,分析了该区灌木林地的土壤水分循环过程 ,大气降水分配特点 ,揭示了灌木林蒸腾耗水特征 ,以及土壤水分动态趋势 ,总结了沙棘、柠条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平衡规律 ,从而为黄土高原绿化、灌木林的合理布局和经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林 蒸腾耗水 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 林地
原文传递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被引量:72
8
作者 杨存建 刘纪远 +1 位作者 张增祥 党承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以云南省为例 ,探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其中包括 4个步骤。首先 ,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坡度、植被指数、水体、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其次 ,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 ,并... 以云南省为例 ,探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其中包括 4个步骤。首先 ,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坡度、植被指数、水体、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其次 ,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 ,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对水体建立缓冲区 ,并与耕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再次 ,确定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 ,并在 GIS的支持下 ,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最后 ,利用降雨和温度数据进一步确定分别退耕还林和还草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旱地 林地 草地 云南 农业遥感 退耕还林 决策分析
下载PDF
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83
9
作者 史东梅 吕刚 +1 位作者 蒋光毅 卢喜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9,共5页
以退耕黄壤坡地为对照,对18年生黄壤马尾松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林地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演变为具有复层结构的针阔混交林后,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所提高,土壤表层粘... 以退耕黄壤坡地为对照,对18年生黄壤马尾松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林地土壤抗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演变为具有复层结构的针阔混交林后,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所提高,土壤表层粘粒含量和不同层次的砂粒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增大,林地土壤持水性和透水性得到了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林地土壤干筛团聚体以5~2 mm大团聚体为主,湿筛团聚体则以1~0.5 mm细团聚体为主,且在0~20 cm,20~40 cm,40~60 cm的土壤剖面中均高于对照地.马尾松林地微团聚体变化的总趋势是>0.01 mm的粗粉沙粒级的大团聚体减少,而<0.01 mm的微团聚体含量增加,尤其是0.005~0.001 mm的细粉沙粒级;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也综合反映在抗蚀性能方面,在0~20 cm,20~40 cm,40~60 cm三个土壤剖面层次其抗蚀性均高于对照地,表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抗蚀性 马尾松 林地
下载PDF
林地枯落物抗冲机理研究 被引量:65
10
作者 汪有科 吴钦孝 +2 位作者 赵鸿雁 刘向东 韩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5-80,共6页
根据以往的研究,应用力学原理提出了能量抗冲指标,避免了研究同一冲样抗冲性受雨强、坡度等因素影响的可变性,增强了研究对象的可比性。研究表明,参试枯落物的抗冲能力随其厚度递增,其中油松、山杨、沙棘、刺槐这些枯落物层下的土壤抗... 根据以往的研究,应用力学原理提出了能量抗冲指标,避免了研究同一冲样抗冲性受雨强、坡度等因素影响的可变性,增强了研究对象的可比性。研究表明,参试枯落物的抗冲能力随其厚度递增,其中油松、山杨、沙棘、刺槐这些枯落物层下的土壤抗冲能力也与其自身抗冲性一致。枯落物能减轻土壤冲失主要是由于它能降低径流速度。当有0.5cm枯落物层时,可降低径流速度8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抗冲性 径流速度 林地 植被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11
作者 李新爱 肖和艾 +5 位作者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林地 旱地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下载PDF
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69
12
作者 李跃林 彭少麟 +2 位作者 赵平 任海 李志安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548-552,共5页
对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 ,无论林地果园还是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机碳含量比较一般为 :林地 ... 对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 ,无论林地果园还是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机碳含量比较一般为 :林地 >果园 >草地。全氮的变化趋势也与有机碳一样 ,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 ,C N比为 10左右 ,其变化的幅度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有如下结果 :林地为 12 5 .82t·hm- 2 ;果园为 74 .6 6t·hm- 2 ;草地为88.5 3t·hm- 2 。据此认为 ,植树造林及森林保护是缓解大气CO2 浓度上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碳储量 鹤山 林地 果园 草地 植树造林 二氧化碳
下载PDF
贵阳花溪区石灰土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量:92
13
作者 宁晓波 项文化 +2 位作者 方晰 闫文德 邓湘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69-2177,共9页
选取贵阳市花溪区典型石灰土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石灰岩和土壤中7种重金属(Cu、Zn、Mn、Cd、Ni、Pb、Co)的含量特征,以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进行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选取贵阳市花溪区典型石灰土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石灰岩和土壤中7种重金属(Cu、Zn、Mn、Cd、Ni、Pb、Co)的含量特征,以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进行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林地石灰岩以Pb的平均含量(40.21mg·kg-1)最高,Zn的(5.78mg·kg-1)最低,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Pb>Ni>Mn>Co>Cu>Cd>Zn;林地土壤中以Mn的平均含量(451.16mg·kg-1以上)最高,Cd的(2.87mg·kg-1以下)最低,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在8.57%~63.10%之间,Zn的平均含量明显低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Cu、Mn、Cd、Pb、Ni、Co的平均含量高于或接近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石灰(岩)土类背景值。Cu、Zn、Mn、Ni、Co,Ni与Pb,Cd与Pb,Cd与Co来源相同的可能性较大,而Cd与Cu、Ni,Pb与Mn、Cu、Co的来源不同;石灰土偏碱性,富含Ca、Mg元素,有利于重金属Cd、Pb的累积。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多因子综合指数(内梅罗指数法)与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评价结果一致,林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在3.67以上,达到重污染程度,以Cd的污染指数(4.94以上)最高,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Pb(1.82以上),Zn、Mn污染程度最低,林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173.75以上,为中度生态危害程度,产生最大生态危害的是Cd,其次是Pb、Ni、Co、Cu,危害程度最小的是Mn、Zn,在相同的成土母岩和人为活动影响下,无林地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明显高于有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花溪区 石灰土 林地 重金属 相关分析 污染评价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下载PDF
太湖流域浙西区不同土地类型的面源污染产出 被引量:81
14
作者 李恒鹏 刘晓玫 黄文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1-408,共8页
以太湖流域浙西水利分区为研究区,采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对浙西区进行流域划分,选取以单一农业用地为主的子流域,利用GIS叠加分析方法,获取各子流域的降水、径流深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分析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径流量的统计关... 以太湖流域浙西水利分区为研究区,采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对浙西区进行流域划分,选取以单一农业用地为主的子流域,利用GIS叠加分析方法,获取各子流域的降水、径流深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分析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径流量的统计关系,建立该区年尺度的径流估算模型。基于林地、耕地为主的子流域水质监测数据,结合径流估算模型,分析占该区90%土地利用面积的林地、耕地与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区以林地为主的流域径流各水环境指标为:COD浓度为2.95 mg/l,BOD浓度为1.080 mg/l,总氮浓度为0.715 mg/l,总磷浓度为0.039 mg/l;耕地为主的流域径流水环境指标为:COD浓度为5.721mg/l,BOD浓度为3.097 mg/l,总氮浓度为2.092 mg/l,总磷浓度为0.166 mg/l。这一研究结果适合应用于太湖流域上游山区、丘陵地区年尺度面源污染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利分区 土地利用 面源污染 浙江 耕地 林地
下载PDF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 被引量:80
15
作者 姜勇 张玉革 +1 位作者 梁文举 闻大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4-550,共7页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较其它几种利用方式高,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产生较大影响;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极显著相关,但自然生态系统中碳与氮的相关性略高于农田生态系统(林地R =0.990,撂荒地 R =0.990,稻田 R =0.976,玉米地 R =0.980,P < 0.001,n =30);剖面中 C/N 随深度而 2 2 2 2下降,林地 C/N 较高,稻田 C/N 较低,玉米地与撂荒地相应土层中 C/N 相近;在 100 cm 深度内,林地土壤分别比稻田、玉米地、撂荒地每年多截获 4.25、2.87 和 4.48 t·ha-1有机碳,年增幅分别为 6.15%、3.26%和 5.09%;林地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稻田、玉米地和撂荒地(P 值分别达到 0.001、0.008 和 0.008),其它 3 种利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据此认为林地在增加碳储量及改善环境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地 碳储量 剖面分布 稻田 潮棕壤 林地 利用方式 撂荒 增幅 荒地
下载PDF
秦岭天然油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呼吸与CO_2释放 被引量:58
16
作者 刘建军 王得祥 +1 位作者 雷瑞德 吴钦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3,共6页
应用密闭呼吸筒法研究了油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1 )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和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高于和气温的相关性 ;(2 )通过建立土壤呼吸与根系生物量回归... 应用密闭呼吸筒法研究了油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1 )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和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高于和气温的相关性 ;(2 )通过建立土壤呼吸与根系生物量回归方程 ,计算出了根系呼吸量 ;(3 )锐齿栎林地年CO2 释放量为 2 8 2 5 2t·hm- 2 a- 1 ,其中矿质土壤呼吸占 67 5 0 % ,根系呼吸占 2 3 81 % ,凋落物层呼吸占 8 69% ;油松林地释放的CO2 量为 2 2 3 2 3t·hm- 2 a- 1 ,其中矿质土壤呼吸占 61 0 1 % ,根系呼吸占 3 1 1 4 % ,凋落物层呼吸占 7 8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锐齿栎 林地 土壤呼吸 CO2 二氧化碳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61
17
作者 张远 杨志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2-75,共4页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对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从林地生态系统水量平衡关系出发 ,分析林地生态需水的各种表现形式 ,并对林地生态需水量概念进行界定 ;(2 )提出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对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从林地生态系统水量平衡关系出发 ,分析林地生态需水的各种表现形式 ,并对林地生态需水量概念进行界定 ;(2 )提出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对其中的土壤最小含水定额和最小蒸散定额进行理论探讨 ;(3)按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 ,对黄淮海地区的林地合理面积进行规划 ;(4 )根据规划结果 ,在 GIS支持下计算研究区的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表明 ,黄淮海地区的林地合理面积为 7.80万 km2 ,占总面积的 1 8.85 % ,其每年所需的最小水量为 6 0 7亿 m3 ,其中 ,林地蒸散需水大约为 4 83亿 m3 ,土壤含水需要 1 2 5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最小生态需水量 生态需水 林地 计算方法 合理面积
下载PDF
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可持续经营 被引量:72
18
作者 温远光 刘世荣 陈放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阐述工业人工林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桉树工业人工林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 ,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桉树工业人工林林分的稳定性 ,减少林地养分流失 ,保持和提高林分土壤肥力 ,保护和恢复林地植被 ,提高工业人工林的生物多... 在阐述工业人工林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桉树工业人工林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 ,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桉树工业人工林林分的稳定性 ,减少林地养分流失 ,保持和提高林分土壤肥力 ,保护和恢复林地植被 ,提高工业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 ,以及强化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管理法规和产品认证制度等措施 ,实现桉树工业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林分 工业人工林 可持续经营 林地 养分流失 土壤肥力 产品认证制度 发展 生态问题
下载PDF
林地坡面的水动力学特性及其阻延地表径流的研究 被引量:50
19
作者 吴长文 王礼先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2-38,共7页
该文探讨了坡面水流的流态问题,通过野外试验分析,对经典的雷诺数流态区分理论提出了质疑,阐明了坡面流是介于层流和紊流之间的一种特殊水流运动。用运动波、扩散波近似理论模型,导出了人工降雨条件下林地坡面汇流、退水曲线方程的... 该文探讨了坡面水流的流态问题,通过野外试验分析,对经典的雷诺数流态区分理论提出了质疑,阐明了坡面流是介于层流和紊流之间的一种特殊水流运动。用运动波、扩散波近似理论模型,导出了人工降雨条件下林地坡面汇流、退水曲线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人工降雨试验资料,得出了试验区8种不同林分的坡面阻水指标和阻滞径流时间。该文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流 林地 阻延径流 模拟降雨
下载PDF
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林地的结构和异质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20
作者 曾辉 姜传明 《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8-383,共6页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林地组分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 ,重点研究了该组分在 1 988~ 1 996年期间的一般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 ,龙...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林地组分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 ,重点研究了该组分在 1 988~ 1 996年期间的一般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 ,龙华地区由于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林地受到强烈的分割和转化影响 ,总面积损失了 4 9% ,并导致碎裂化、相邻度等景观结构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林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 988~ 1 992年为大面积林地的碎裂化阶段 ,1 992~ 1 996年为小面积残遗斑块被大量转化阶段 ,最终使原来环绕龙华盆地周围的连续林地分布区域被分割成几个孤立的岛屿。1 988年工作区内林地呈低孔隙度水平的宏观异质性分布 ,1 992年呈随机分布 ,1 996年为高孔隙度水平的宏观异质性分布。研究还表明信息熵法和孔隙度指数可以优势互补 ,二者同时使用有助于全面了解景观异质性细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景观结构 林地 深圳市 景观异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