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杨树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 被引量:41
1
作者 贾黎明 刘诗琦 +2 位作者 祝令辉 胡建军 王小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测算我国杨树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我国杨树林总碳储量为261.84 Tg,碳密度为25.92 t/hm2,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为179.22 Tg,碳密度为23.67t/hm2;天然林碳储量为82.62 Tg,碳...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测算我国杨树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我国杨树林总碳储量为261.84 Tg,碳密度为25.92 t/hm2,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为179.22 Tg,碳密度为23.67t/hm2;天然林碳储量为82.62 Tg,碳密度为32.65 t/hm2;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占全国乔木人工林总碳储量的15.9%。(2)北方地区杨树人工林碳储量达172.94 Tg,占杨树人工林总碳储量的96.5%,为我国杨树人工林固碳增汇集中区域;内蒙古、河南及山东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35.45、24.51、22.42 Tg,占总碳储量的55.9%,为我国利用杨树人工林固碳增汇的大省。(3)杨树中幼人工林面积达547.68万hm2,占总面积的72.3%,其碳储量达117.95 Tg,占总碳储量的65.9%,是我国杨树人工林碳汇潜力所在。因此,杨树人工林,尤其是北方地区杨树人工林,为我国利用杨树固碳增汇主要森林,也是我国北方人工林重要的碳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林分蓄积量 碳储和碳密度 固碳增汇
下载PDF
采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与更新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董希斌 王立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2-125,共4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部分林区不同林型的调查 ,分析了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和更新效果的影响 ,并应用统计学原理 ,对不同采伐强度与林分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和年平均更新株数进行拟合分析 ,得出不同林型不同采伐强度... 通过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部分林区不同林型的调查 ,分析了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和更新效果的影响 ,并应用统计学原理 ,对不同采伐强度与林分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和年平均更新株数进行拟合分析 ,得出不同林型不同采伐强度与林分蓄积年平均生长量和年平均更新株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采伐强度与林分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和更新株数间呈抛物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强度 林分蓄积量 生长 林分更新 影响因素 关系模型
下载PDF
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远东 刘彦春 +1 位作者 刘世荣 张笑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7-125,共9页
基于树木年轮学与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3种恢复森林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及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旨在尝试年轮学在森林生长过程反演中的运用,并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恢复类型发育... 基于树木年轮学与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3种恢复森林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及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旨在尝试年轮学在森林生长过程反演中的运用,并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恢复类型发育至20年以后,均进入生长加速期,平均胸径间差异逐渐显著,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胸径增长最快,明显高于天然恢复的次生桦木(Betula spp.)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在恢复过程中,次生针阔混交林一直保持最高的林分平均地上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其地上平均生物量一直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p<0.05),在20年以后显著高于次生桦木林(p<0.05)。与人工云杉林相比,次生桦木林在25年前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量,而在25年之后则低于人工云杉林。在0-20年桦木林林分蓄积量略高于云杉林,而20年以后,云杉林蓄积量则超过桦木林。不同恢复类型的生产力大小对比显示,30年之前,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30年之后,针阔混交林生产力仍然最高,而人工云杉林则超过次生桦木林。川西林区次生针阔混交林恢复模式在生物量和蓄积量积累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森林恢复 净第一性生产力 林分蓄积量 年轮
原文传递
福建桉树人工林材积表和蓄积量表编制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廖祖辉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0,共4页
通过对桉树人工林83块标准地和164株样木进行调查,选择V=aDbHc和V=aDb方程并进行多方程拟合对比,编制桉树人工林二元材积表和一元材积表,结果表明:该表可在森林调查中应用,且误差小,能满足林业生产上的精度要求。同时为提高林分蓄积量... 通过对桉树人工林83块标准地和164株样木进行调查,选择V=aDbHc和V=aDb方程并进行多方程拟合对比,编制桉树人工林二元材积表和一元材积表,结果表明:该表可在森林调查中应用,且误差小,能满足林业生产上的精度要求。同时为提高林分蓄积量的测定效率,选择林分平均高和断面积为辅助变量,建立桉树人工林林分蓄积量预估模型,该模型经检验适用,可用于林业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编制 林分蓄积量 福建 一元材积表 二元材积表 林分平均高 方程拟合 森林调查 精度要求 林业生产 辅助变 预估模型 生产实践 标准地 断面积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材用樟树幼林生长和蓄积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新亮 章挺 +2 位作者 邱凤英 符潮 周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27,60,共6页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呈现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最大;2)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较小,枝下高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高,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高;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林分蓄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最大值;4)各密度条件下林分胸径生长过程相似,但胸径生长旺盛期的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胸径生长旺盛期持续时间最长;5)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分单株材积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少;6)综合考虑,樟树人工林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合理造林密度范围为1 111~1 667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樟树人工林 造林密度 幼林 生长过程 林分蓄积量
下载PDF
杉木林分蓄积量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9
6
作者 吕勇 刘辉 王才喜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50-53,共4页
以同一块杉木林分为对象 ,对 9种常用的林分蓄积量测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测定方法 :无测树用表或相关数学模型时以等株径级标准木法较好 ,测树用表或数学模型齐全时最好采用形高表法 .
关键词 杉木 林分蓄积量 测定方法 测树学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林分蓄积量估测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燕琼 吴奕敏 +1 位作者 黄平 侯长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77,共5页
应用RS、GIS等方法对林分蓄积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别用GIS可提取的因子和TM数据对连续清查间隔期内的不同林分蓄积量进行多元估测,精度均能达到连续清查的要求.
关键词 RS GIS 林分蓄积量 估测技术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数据收集 TM数据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阳锋 尹光天 +3 位作者 杨锦昌 李荣生 邹文涛 王旭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89,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浮市造林后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7、2 500株·hm^(-2))林...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浮市造林后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7、2 50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优势木高、胸径、保留率和枝下高等生长指标进行连续4年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米老排林分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保留率、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显著减小,而枝下高、林分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显著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造林密度对林分高生长的影响比较小。造林后第6年,密度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最大(11.4 m),优势木高以密度1 111株·hm^(-2)林分的最大(13.3m),树高连年生长量以密度625株·hm^(-2)林分的最大(1.5 m·a^(-1));密度625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14.3 cm、2.5 cm·a^(-1)、0.097 3 m^3和0.038 2 m^3·a^(-1),比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分别增加27.7%、81.0%、49.0%和82.4%;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枝下高、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6.0 m、149.4 m^3·hm^(-2)和44.8 m^3·hm^(-2)·a^(-1),分别是密度625株·hm^(-2)林分的2.61、2.52、1.95倍。[结论]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米老排初期生长的影响,对米老排人工林的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树高 胸径 枝下高 保留率 单株材积 林分蓄积量
下载PDF
基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杉木兼容性林分蓄积量模型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雄清 张建国 段爱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7,共6页
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的研究,为改善杉木的经营管理、揭示杉木的生长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模拟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单木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和基于林分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本研究通过组合预测法把单木模型和林分模型... 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的研究,为改善杉木的经营管理、揭示杉木的生长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模拟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单木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和基于林分水平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本研究通过组合预测法把单木模型和林分模型组合起来,使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一体化。利用组合预测法对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组合,分散单项模型的预测误差,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基于江西杉木固定样地数据,并利用最优加权法计算组合预测模型中各模型的权重系数。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法预测杉木林分蓄积量比单项模型(单木模型、林分模型)预测精度高,同时组合预测法可提高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模型的兼容性,保证杉木林分蓄积量预测的一致性,为杉木林分蓄积量一体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蓄积量 兼容性 组合预测法 杉木
下载PDF
灰色系统理论在林分蓄积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正刚 吴秉礼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1-174,共4页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祛,以甘肃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1989—1996年对白龙江-洮河林区调查的林分蓄积量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的GM(1,1)拓扑模型,从中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对白龙江-洮河林区1997-2001年的林分蓄积量进行预测。预...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祛,以甘肃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1989—1996年对白龙江-洮河林区调查的林分蓄积量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的GM(1,1)拓扑模型,从中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对白龙江-洮河林区1997-2001年的林分蓄积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经过1997年蓄积量调查数据的实践检验,精度达到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理论 林分蓄积量 预测
下载PDF
基于混合模型的油松林分蓄积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少杰 邓华锋 +2 位作者 向玮 黄国胜 王雪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8,46,共11页
【目的】建立预估精度高的林分蓄积量混合模型,为北京地区不同初期密度油松林分提供个性化模型方程,为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以北京地区76块油松连续清查样地为研究对象,按初期的油松林分密度(ID)将油松样地分为... 【目的】建立预估精度高的林分蓄积量混合模型,为北京地区不同初期密度油松林分提供个性化模型方程,为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以北京地区76块油松连续清查样地为研究对象,按初期的油松林分密度(ID)将油松样地分为Ⅰ(ID<400株/hm^2)、Ⅱ(400≤ID<800株/hm^2)、Ⅲ(800≤ID<1 200株/hm^2)、Ⅳ(1 200≤ID<1 600株/hm^2)、Ⅴ(ID≥1 600株/hm^2)5个水平,选用以断面积和优势木平均高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构建油松蓄积量基础模型,在基础模型上分别考虑油松林分的密度水平效应、样地效应和嵌套两水平效应,用R语言的nlme模块建立油松混合效应模型,并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 3个评价指标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拟合嵌套两水平混合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98 2,高于密度水平效应和样地效应2个单水平混合模型,且||和RMSE均小于2个单水平混合模型;嵌套两水平混合模型的、RMSE分别为0.069 8和0.100 6,比基础模型降低了78.86%和82.39%。指数函数异方差结构和[ARMA(1,1)]时间序列相关性结构加入混合模型后,模型拟合精度均有一定提高。【结论】单水平和嵌套两水平混合模型拟合精度均高于基础模型,嵌套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精度优于基础模型和单水平混合模型,指数函数能够消除数据间的异方差,[ARMA(1,1)]结构能够较好地表达样地间的误差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林分蓄积量 混合模型 密度水平效应 异方差 时间序列相关性
下载PDF
Biomass Carbon Storage and Its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Afforestation under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in China 被引量:10
12
作者 ZHOU Wangming Bernard Joseph LEWIS +4 位作者 WU Shengnan YU Dapao ZHOU Li WEI Yawei DAI Lim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06-413,共8页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hina′s Seventh Forest Inventory for the period of 2004–2008, area and stand volum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age-classes of plantation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ass den...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hina′s Seventh Forest Inventory for the period of 2004–2008, area and stand volum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age-classes of plantation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ass density and age of planted fores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plantation area in the first-stage o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NFP) program(1998–2010), 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biomass carbon storage of the afforestation in the first-stage of the program. On this basis,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se forests was estimated for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program(2011–2020). Biomass carbon storage of plantation established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rogram was 33.67 Tg C, which was majority accounted by protection forests(30.26 Tg C).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carbon storage in different regions, which depend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iomass carbon density, forest age and plantation area. Under the natural growth, the carbon storage was forecasted to increase annually from 2011 to 2020, reaching 96.03 Tg C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stage of the program in 2020. The annual growth of the carbon storage was forecasted to be 6.24 Tg C/yr, which suggested that NFP program has a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enhanc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lantation forests under its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NFP) program AFFORESTATION carbon storage carbon sequestration China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震 鲁乐乐 +3 位作者 张雄清 张建国 姜丽 段爱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71,共8页
[目的]探究杉木林分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经营管理杉木人工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福建邵武卫闽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和逐步回归法(SR... [目的]探究杉木林分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经营管理杉木人工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福建邵武卫闽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和逐步回归法(SR)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与林分变量因子(包括初植密度、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每公顷株数、平方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年龄)和气候因子(包括年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湿热指数、低于0℃天数、夏季平均最高温度、冬季平均最低温度、春季平均气温)的关系模型。[结果]杉木林分蓄积量随着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平方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年龄、夏季平均最高温、春季平均温和低于0℃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诸多的影响因子,SR法所确定的模型并不在BMA选出的后验概率较高的前5个模型中,模型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模型后验概率角度看,SR模型精度较低。[结论]杉木林分蓄积量受到林分变量因子和气候因子的显著影响。相比于SR法,在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方面,BMA方法考虑了模型的不确定性,模型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蓄积量 林分因子 气候因子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逐步回归法 杉木
下载PDF
林分直径枯损模型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生英 喻利华 王秀芬 《辽宁林业科技》 1999年第3期11-13,共3页
林分株数分布函数和林木生长模型在预估直径生长、径阶株数分布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种直径枯损模型的基础上,全面比较和检验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利用林分株数分布函数或林木生长模型预估林... 林分株数分布函数和林木生长模型在预估直径生长、径阶株数分布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种直径枯损模型的基础上,全面比较和检验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利用林分株数分布函数或林木生长模型预估林分直径枯损分布,具有结构合理、适用性强及预测精度高等特征,成为预估林分枯损的最佳模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直径枯损 预测 林分蓄积量
下载PDF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林分蓄积量的长期水氮耦合效应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嘉磊 薄慧娟 +5 位作者 李璇 文春燕 王江 聂立水 田菊 宋莲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5,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持水量和纯氮施用量对毛白杨人工林单位面积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确定毛白杨无性系最佳水氮组合方案。【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河北威县林地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不同无性系(BT17,B331,S86,1316)毛白杨林分蓄...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持水量和纯氮施用量对毛白杨人工林单位面积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确定毛白杨无性系最佳水氮组合方案。【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河北威县林地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不同无性系(BT17,B331,S86,1316)毛白杨林分蓄积量影响。【结果】1)无性系在不同纯氮施用量和田间持水量灌溉条件下单位面积上林分生长量有差异,S86无性系对高水肥处理响应较好,1316无性系响应较差。2)对杨树人工林进行水分灌溉管理措施时,应该设置田间持水量75%以上作为灌溉临界值同时灌溉临界值应考虑造林地区的环境条件、造林密度、林龄等因素。3)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上纯氮施肥量范围是在100~400kg·hm^-2,且施肥量应当根据实验地区肥力等级状况进行酌量加减。【结论】在河北威县S86无性系是在田间持水量75%以上和每株施氮量160g的管理措施下能实现速生丰产的毛白杨无性系,建议在相近地区进行杨树人工林速生丰产林培育时候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毛白杨 林分蓄积量 无性系 速生丰产
下载PDF
雷州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林分蓄积量与胸径树高密度及其之间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梁理勇 《广东林业科技》 2004年第3期25-27,共3页
采用雷州林业局 2 0 0 2年森林二类调查的刚果 12号桉W 5无性系林分 10 71块样地中 2 79块样地材料 ,进行蓄积量与胸径、树高、密度及其之间关系的探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胸径是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树高与密度 ;树高与... 采用雷州林业局 2 0 0 2年森林二类调查的刚果 12号桉W 5无性系林分 10 71块样地中 2 79块样地材料 ,进行蓄积量与胸径、树高、密度及其之间关系的探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胸径是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树高与密度 ;树高与胸径关系密切 ,呈正相关 ,但两者的生长随着造林密度的加大而显著下降。因此 ,进行W 5无性系林分密度试验 ,提出合理的造林密度 ,是提高其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刚果12号桉 W5无性系 林分蓄积量 胸径 树高 密度
下载PDF
全站仪在林业数字化工程上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云伟 冯仲科 +2 位作者 刘永霞 李树伟 王红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06-309,共4页
全站仪作为一种精密电子测量型仪器,将其应用于林业领域,对林业迈向精准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总结了目前全站仪在测量单株立木的树高、胸径、材积等微观领域的应用技术,并探讨和研究其在林分密度、蓄积量的测定以及标准地... 全站仪作为一种精密电子测量型仪器,将其应用于林业领域,对林业迈向精准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总结了目前全站仪在测量单株立木的树高、胸径、材积等微观领域的应用技术,并探讨和研究其在林分密度、蓄积量的测定以及标准地的调查测定等宏观领域的应用前景。由于全站仪能够自动通讯、自动记录、自动处理各种测树要素,实现一体化观测,因此全站仪将在林业上的更多领域得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站仪 树高 胸径 材积 样地 林分蓄积量 林分密度
下载PDF
应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建立东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蓄积生长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贾勃 王新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金沟岭林场198块固定样地数据,分别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建立东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蓄积量生长模型,分析林分蓄积生长与林分因子、气候因子的关系,并比较两种方法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建模时将多个... 根据金沟岭林场198块固定样地数据,分别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建立东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蓄积量生长模型,分析林分蓄积生长与林分因子、气候因子的关系,并比较两种方法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建模时将多个模型组合进行加权建模,减少了冗余变量,建立的模型较逐步回归更为准确;海拔、林分断面积、林分密度、林分平均胸径、低于0℃积温、低于18℃积温、参考蒸发量是影响林分蓄积生长的主要因素;逐步回归的决定系数(R^(2))为0.95,均方根误差(R_(MSE))为17.53;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决定系数(R^(2))也为0.95,均方根误差(R_(MSE))为3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针阔混交林 林分蓄积量 先验信息
下载PDF
基于RS技术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蓄积量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余坤勇 刘健 +2 位作者 亓兴兰 黄维友 黄春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1-485,共5页
以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中杉木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RS)技术,构建林分蓄积量估测模型,对1986、2000和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蓄积量进行估测,并对近18 a的森林资源变化状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 以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中杉木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RS)技术,构建林分蓄积量估测模型,对1986、2000和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蓄积量进行估测,并对近18 a的森林资源变化状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3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分总蓄积量呈上升趋势;1986、2000和2003年阔叶林的林分蓄积量与针叶林的林分蓄积量的比值分别为1∶1.46、1∶3.06和1∶4.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RS) 林分蓄积量 估测模型 动态监测 生态公益林
下载PDF
渫水流域森林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径流及泥沙影响分析和GM模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欧阳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805-808,共4页
通过对亚流域内森林蓄积量和降水量的变化 ,分析其对年输沙模数、年平均含沙量、年最大含沙量、年平均流量、年最大流量、年最小流量、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的影响 ,而且也就森林蓄积量的变化对逐月的平均流量、最小流量... 通过对亚流域内森林蓄积量和降水量的变化 ,分析其对年输沙模数、年平均含沙量、年最大含沙量、年平均流量、年最大流量、年最小流量、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的影响 ,而且也就森林蓄积量的变化对逐月的平均流量、最小流量、平均水位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引起以上各种水文要素时间变化的灰色系统GM (1,N)动态模型 ,还建立了各种林种 (杉木、马尾松、阔叶林 )蓄积量、不同龄组 (幼林、中龄林、成过熟林 )蓄积量、降水量对各种水文要素影响的GM模型 ,并对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 GM模型 林分蓄积量 水文要素 森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