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构造-岩浆-矿集区
被引量:
5
1
作者
邢集善
杨巍然
+1 位作者
邢作云
刘建华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70-1583,共14页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环境、岩浆岩同位素示踪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加以综合分析.通过热力学计算可知,中国东部近2亿年来的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可以存留至今,且能区分出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矿集区:(1)中生代金...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环境、岩浆岩同位素示踪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加以综合分析.通过热力学计算可知,中国东部近2亿年来的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可以存留至今,且能区分出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矿集区:(1)中生代金属矿:(a)克拉通区,软流圈沿柱身上涌,其柱头上方形成幔壳混熔花岗质岩及相应Au、Cu、Mo、Pb-Zn等矿集区,并于柱身与岩石圈块体陡接触带,形成中基性杂岩及相应富Fe矿集区;(b)褶皱带区,在软流圈上涌柱上方形成近幔源型花岗质岩,相应为Cu、Au、Pb-Zn、Mo、Ag矿集区;(c)南岭带,软流圈层在适当深度、热量充足、较大范围内"平卧",因热传导而致使地壳内物质部分重熔,形成壳源型花岗质岩及相应的W、Sn、稀有元素矿集区;(2)新生代油气田:(a)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软流圈上涌,其上方出露玄武岩,形成较大型油田;(b)与裂陷盆地有关的软流圈上涌,其上方形成大型油田,也有中小型油田.软流圈上涌与大地构造:中生代J-K时期,通过构造力特征等的综合分析,阐明燕山运动的根源及其影响;新生代侧重剖析大陆裂谷相关特征.总之,软流圈上涌是岩石圈减薄,以及中、新生代构造-岩浆-矿集区形成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
构造
软流圈上涌
软流圈平卧
柱身和柱头
金属矿集区
构造
造
山
构造
地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
被引量:
19
2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9-1852,共24页
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的沉积记录、岩浆记录和构造变形响应,重新厘定了青藏运动或横断事件的起始时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发生在上新世之前的青藏...
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的沉积记录、岩浆记录和构造变形响应,重新厘定了青藏运动或横断事件的起始时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发生在上新世之前的青藏运动是青藏高原东部最重要的构造作用阶段,起始于距今12~8Ma,并持续到上新世早期,持续时间达6~8Ma。在这个构造运动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地块(川滇地块、川青地块、西秦岭构造带和陇中地块等)有序地向东挤出,受到鲜水河、东昆仑、海原等WNW-ESE向大型断裂左旋走滑运动调节,构造挤出同时伴随地块内部逆冲褶皱变形,导致地壳增厚和高原东缘山脉快速崛起;构造挤出也超越了现今东缘地貌边界,向东扩展导致扬子地块盖层滑脱褶皱,形成龙泉山、大凉山等褶皱构造带。上新世出现的砾石层(东缘前陆地带的大邑砾石层、临夏盆地的积石砾石层、兰州盆地的五泉砾石层等)标志了青藏高原东部差异性构造地貌的形成。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3.6~1.0Ma)对应一个构造松弛阶段,青藏高原东部整体进入冰冻时期,沿其东缘发育一系列受正断层控制的南北向伸展断陷盆地,如安宁河谷地、元谋盆地、盐源盆地、滇西北盆地群等,其中加积了以昔格达组为代表的稳定河湖相沉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1.0~0.6Ma)的昆—黄运动或元谋事件使青藏高原东部地块进一步向东挤出、东缘地壳逆冲增厚和年轻山系加速隆升。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共和运动或最新构造变动阶段,起始于距今约120ka,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系统出现重大分化,南段川滇菱形地块发生绕喜玛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形成川滇双弧形旋扭构造体系;而中段川青地块的挤出伴随东缘龙门山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晚新生代
青藏运动
横断事件
昆黄或元谋事件
共和运动
构造
挤出
造
山
作用
下地壳通道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震滑坡在活跃造山带侵蚀和风化中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
7
3
作者
金章东
Robert GHILTON
+6 位作者
A.Joshua WEST
李根
张飞
汪进
李高军
范宣梅
谢孟龙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2-237,共16页
以地震为代表的构造运动在地球地貌演化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其过程包括同震抬升或沉降和地震滑坡侵蚀.地震诱发的滑坡向河流输送大量的松散物质,可造成流域物质输移通量成倍增加,且持续时间可达几十年或更久.在暴露新鲜岩石的同时,地震...
以地震为代表的构造运动在地球地貌演化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其过程包括同震抬升或沉降和地震滑坡侵蚀.地震诱发的滑坡向河流输送大量的松散物质,可造成流域物质输移通量成倍增加,且持续时间可达几十年或更久.在暴露新鲜岩石的同时,地震滑坡还剥蚀植被和土壤,这些作用都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的碳输移.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量化地震对地表过程影响的通量、速率和演化方式,但目前对这类高强度事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强度、幅度和趋势仍知之甚少.文章透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诱发的滑坡对流域侵蚀与沉积通量、河水化学和碳输移影响这一镜头,系统综述了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2015年尼泊尔Gorkha地震和新西兰历史地震等对地表过程的影响,明确了地震滑坡对构造活跃造山带流域侵蚀和风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建议,未来应加强对地震事件前后流域侵蚀-风化作用和通量的监测、地球化学示踪、沉积记录及模拟对比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加深高强度构造事件地表环境效应的机理认识,而且对于阐明高强度构造事件与大陆侵蚀-风化以及长时间尺度全球碳循环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深刻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侵蚀
化学风化
碳循环
构造
活跃
造
山
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构造-岩浆-矿集区
被引量:
5
1
作者
邢集善
杨巍然
邢作云
刘建华
机构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70-1583,共14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s.1212010733802
12120113012500
1212011220529)
文摘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环境、岩浆岩同位素示踪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加以综合分析.通过热力学计算可知,中国东部近2亿年来的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可以存留至今,且能区分出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矿集区:(1)中生代金属矿:(a)克拉通区,软流圈沿柱身上涌,其柱头上方形成幔壳混熔花岗质岩及相应Au、Cu、Mo、Pb-Zn等矿集区,并于柱身与岩石圈块体陡接触带,形成中基性杂岩及相应富Fe矿集区;(b)褶皱带区,在软流圈上涌柱上方形成近幔源型花岗质岩,相应为Cu、Au、Pb-Zn、Mo、Ag矿集区;(c)南岭带,软流圈层在适当深度、热量充足、较大范围内"平卧",因热传导而致使地壳内物质部分重熔,形成壳源型花岗质岩及相应的W、Sn、稀有元素矿集区;(2)新生代油气田:(a)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软流圈上涌,其上方出露玄武岩,形成较大型油田;(b)与裂陷盆地有关的软流圈上涌,其上方形成大型油田,也有中小型油田.软流圈上涌与大地构造:中生代J-K时期,通过构造力特征等的综合分析,阐明燕山运动的根源及其影响;新生代侧重剖析大陆裂谷相关特征.总之,软流圈上涌是岩石圈减薄,以及中、新生代构造-岩浆-矿集区形成的根源.
关键词
深部
构造
软流圈上涌
软流圈平卧
柱身和柱头
金属矿集区
构造
造
山
构造
地质
Keywords
deep structure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recumbent
plume body and head
metal mineralization region
tectonic orogen
tectonics
分类号
P3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
被引量:
19
2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9-1852,共2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2178)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167
12120114002211)联合资助~~
文摘
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的沉积记录、岩浆记录和构造变形响应,重新厘定了青藏运动或横断事件的起始时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发生在上新世之前的青藏运动是青藏高原东部最重要的构造作用阶段,起始于距今12~8Ma,并持续到上新世早期,持续时间达6~8Ma。在这个构造运动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地块(川滇地块、川青地块、西秦岭构造带和陇中地块等)有序地向东挤出,受到鲜水河、东昆仑、海原等WNW-ESE向大型断裂左旋走滑运动调节,构造挤出同时伴随地块内部逆冲褶皱变形,导致地壳增厚和高原东缘山脉快速崛起;构造挤出也超越了现今东缘地貌边界,向东扩展导致扬子地块盖层滑脱褶皱,形成龙泉山、大凉山等褶皱构造带。上新世出现的砾石层(东缘前陆地带的大邑砾石层、临夏盆地的积石砾石层、兰州盆地的五泉砾石层等)标志了青藏高原东部差异性构造地貌的形成。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3.6~1.0Ma)对应一个构造松弛阶段,青藏高原东部整体进入冰冻时期,沿其东缘发育一系列受正断层控制的南北向伸展断陷盆地,如安宁河谷地、元谋盆地、盐源盆地、滇西北盆地群等,其中加积了以昔格达组为代表的稳定河湖相沉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1.0~0.6Ma)的昆—黄运动或元谋事件使青藏高原东部地块进一步向东挤出、东缘地壳逆冲增厚和年轻山系加速隆升。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共和运动或最新构造变动阶段,起始于距今约120ka,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系统出现重大分化,南段川滇菱形地块发生绕喜玛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形成川滇双弧形旋扭构造体系;而中段川青地块的挤出伴随东缘龙门山断裂带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晚新生代
青藏运动
横断事件
昆黄或元谋事件
共和运动
构造
挤出
造
山
作用
下地壳通道流
Keywords
eastern margin of Tibet
late Cenozoic
Qingzang movement
Hengduan event
Kun-Huang or Yuanmu event
Gonghe event
extrusion-related orogeny
lower crustal flow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52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震滑坡在活跃造山带侵蚀和风化中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
7
3
作者
金章东
Robert GHILTON
A.Joshua WEST
李根
张飞
汪进
李高军
范宣梅
谢孟龙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Division of Geological and Planetary Sciences
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台湾中正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2-237,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91322、41930864)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编号:QYZDJ-SSW-DQC033)
中国科学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资助。
文摘
以地震为代表的构造运动在地球地貌演化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其过程包括同震抬升或沉降和地震滑坡侵蚀.地震诱发的滑坡向河流输送大量的松散物质,可造成流域物质输移通量成倍增加,且持续时间可达几十年或更久.在暴露新鲜岩石的同时,地震滑坡还剥蚀植被和土壤,这些作用都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的碳输移.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量化地震对地表过程影响的通量、速率和演化方式,但目前对这类高强度事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强度、幅度和趋势仍知之甚少.文章透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诱发的滑坡对流域侵蚀与沉积通量、河水化学和碳输移影响这一镜头,系统综述了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2015年尼泊尔Gorkha地震和新西兰历史地震等对地表过程的影响,明确了地震滑坡对构造活跃造山带流域侵蚀和风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建议,未来应加强对地震事件前后流域侵蚀-风化作用和通量的监测、地球化学示踪、沉积记录及模拟对比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加深高强度构造事件地表环境效应的机理认识,而且对于阐明高强度构造事件与大陆侵蚀-风化以及长时间尺度全球碳循环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深刻科学意义.
关键词
地震
侵蚀
化学风化
碳循环
构造
活跃
造
山
带
分类号
P64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P542.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构造-岩浆-矿集区
邢集善
杨巍然
邢作云
刘建华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原文传递
2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
张岳桥
李海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地震滑坡在活跃造山带侵蚀和风化中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金章东
Robert GHILTON
A.Joshua WEST
李根
张飞
汪进
李高军
范宣梅
谢孟龙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