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0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被引量:252
1
作者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30-441,共12页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速度是 37~ 45mm/a ;哈萨克—西伯利亚地盾的运动方向约NE130° ,速度是 3~ 5mm/a。GPS所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文中给出了各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部分活动地块内部结构完整 ,以整体性的运动为主 ;个别活动地块内部发生构造变形 ,地块的整体性不好。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 ,下地壳和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 ,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速度场 全球定位系统 中国大陆 构造运动 GPS速度场 活动地块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在古亚洲域与古太平洋域构造叠加过程中的地质作用 被引量:139
2
作者 邵济安 牟保磊 +1 位作者 何国琦 张履桥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7年第5期390-394,共5页
华北北部处于古亚洲域与古太平洋域构造叠加部位,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正处在2个构造域叠加的重要时期.将通过地表和深部地质作用的耦合来论证这一时期处于岩石圈调整、热界面抬升、地壳伸展的初始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印支运动提出新的认识.
关键词 构造叠加 伸展作用 印支运动 构造运动
原文传递
关于“昆仑-黄河运动” 被引量:129
3
作者 崔之久 伍永秋 +3 位作者 刘耕年 葛道凯 庞其清 许清海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1期53-59,共7页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地貌、构造、沉积相、地层及其生物组合特征表明 ,本区在距今 1 1Ma开始至 0 7Ma前后发生了一次先是大面积抬升 ,后是突发性断块隆起与沉陷的构造运动 ,这次构造运动的后期具有发生突然 ,抬升幅度大的特点 ,青藏高原...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地貌、构造、沉积相、地层及其生物组合特征表明 ,本区在距今 1 1Ma开始至 0 7Ma前后发生了一次先是大面积抬升 ,后是突发性断块隆起与沉陷的构造运动 ,这次构造运动的后期具有发生突然 ,抬升幅度大的特点 ,青藏高原由此上升到临界高度 30 0 0m以上 ,导致高原第四纪以来最大冰期的发生 ,并且这次抬升可能还是我国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构造 气候旋回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驱动因素 ,将这次构造运动被命名为“昆仑 黄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昆仑-黄河运动 环境演变
原文传递
阿尔金断裂带晚第四纪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运动转换模式讨论 被引量:110
4
作者 徐锡伟 P.Tapponnier +8 位作者 J.Van Der Woerd F.J.Ryerson 王峰 郑荣章 陈文彬 马文涛 于贵华 陈桂华 A.S.Meriaux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67-974,共8页
在高分辨率SPOT卫星数字影像和大比例尺航片处理、断错地貌制图、野外核实与位移测量基础上,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碳十四(^(14)C)和热释光(TL)等多种测年手段,厘定了各断错地貌面的形成年龄,得到了阿尔金断裂带不同段落... 在高分辨率SPOT卫星数字影像和大比例尺航片处理、断错地貌制图、野外核实与位移测量基础上,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碳十四(^(14)C)和热释光(TL)等多种测年手段,厘定了各断错地貌面的形成年龄,得到了阿尔金断裂带不同段落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阿克赛以西的中、西段左旋走滑速率可达(17.5±2)mm/a,肃北-石包城段为(11±3.5)mm/a左右,疏勒河口段减少到(4.8±1)mm/a左右,东端宽滩山段仅约(2.2±0.2)mm/a,左旋走滑速率突变点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存在分支活动逆断层向南东扩展的肃北、石包城和疏勒河等三联点上.矢量分析表明,三联点东、西两侧左旋滑动速率的减少量转换成了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南盘北西向活动道断层上的地壳缩短和上盘推覆体抬升,形成了党河南山、大雪山、祁连山等条块山地.因此,青藏高原北部物质向东挤出的速率和幅度是有限的,符合“叠瓦状道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晚第四纪 左旋走滑速率 构造运动 构造转换 挤出构造 转换模式
原文传递
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被引量:104
5
作者 姚伯初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8,共9页
讨论了南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中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历程;认识到中中新世之前,这里经历了一系列构造运动,但在中中新世之后,这里无构造运动,只是发生了区域沉降。由此认为南海应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进而估算了南海天然气水... 讨论了南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中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历程;认识到中中新世之前,这里经历了一系列构造运动,但在中中新世之后,这里无构造运动,只是发生了区域沉降。由此认为南海应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进而估算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总资源量达643.5亿──772.2亿t油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地貌 构造运动 天然气水合物 资源量 南海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110
6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石川有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0-781,共12页
系统研究了1918~2006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15个M4.6以上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到中国大陆地壳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结果.探讨了大陆应力场的结构,以及周围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应力场影响作用范围... 系统研究了1918~2006年间中国大陆及其周缘发生的3115个M4.6以上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到中国大陆地壳区域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空间分布的统计结果.探讨了大陆应力场的结构,以及周围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应力场影响作用范围及其界线.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又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至琉球海沟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的方位为170°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映出,该区地震发生为NEE向挤压应力和NNW向张应力的共同作用结果.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所产生的强烈的挤压应力,控制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乃至延伸到天山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和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20°~40°,形成了近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大量逆断层型强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和西部周缘地区以及天山等地区.本文结果表明,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的地区.证明了青藏高原周缘区域发生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的同时,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明显的近东西向的扩张运动.根据本文最新结果,得到了华北、华南块体之间地壳区域应力场的控制边界线,发现该分界线与大地构造、岩石圈板块构造图等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大别及其以东地区,该分界线向东南偏转,在沿海的温州附近转向东,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台湾纵谷断层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挤压边界,来自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应力控制了从台湾纵谷、华南块体,直到中国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地域的应力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还表明,南北地震带南段西侧其P轴大约为NNE方向,与青藏高原的P轴方位一致.南北地震带南段东侧其P轴大约为NW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构造运动 地震断层类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5
7
作者 邸领军 张东阳 王宏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37,共3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引发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地质演化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事件 ,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侧向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宏观上表现出大面积隆升、侵蚀强烈、周边强烈下沉和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特点 ,...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引发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地质演化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事件 ,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侧向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宏观上表现出大面积隆升、侵蚀强烈、周边强烈下沉和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特点 ,它的活动不仅影响盆地、山川、地貌的发生、发展 ,而且还影响着古老断裂的重新活动。对盆地新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系统以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等诸多现象的观察研究及对新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的相关作用的研究表明 ,微裂隙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一性是造成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地震泵”机理对盆地中的油气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喜马拉雅运动 构造运动 地震 地震泵机理 微裂隙 非均质性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90
8
作者 邱楠生 杨海波 王绪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3-429,共7页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型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参数 ,对准噶尔盆地各构造单元进行热演化模拟 ,结果表明 :该盆地随地质历史的演化地温梯度逐渐减小 ,且各构造单元的地温演化不同。古生代时地温梯度较高 ,石炭纪时地温梯度达 43 3~ 5 0...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型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参数 ,对准噶尔盆地各构造单元进行热演化模拟 ,结果表明 :该盆地随地质历史的演化地温梯度逐渐减小 ,且各构造单元的地温演化不同。古生代时地温梯度较高 ,石炭纪时地温梯度达 43 3~ 5 0℃ km ,二叠纪末减小为 36 3℃ km ;中生代地温梯度减小 ,到三叠纪末为 33 8℃ km ,侏罗纪末为 2 8 4℃ km ,白垩纪末为 2 4 8℃ km ;第三纪以后地温梯度已接近于现今状况。盆地的这种地温演化与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构造-热演化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含油气盆地 构造运动 地温梯度 古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灾害效应 被引量:89
9
作者 彭建兵 马润勇 +2 位作者 卢全中 李喜安 邵铁全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57-466,共10页
根据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加速的特征 ,将其整个隆升过程分为 4个隆升阶段15个隆升幕 ,即喜马拉雅运动 (6个加速隆升幕 )———递进式压缩隆升阶段 ;青藏运动 (3个加速隆升幕 )———构造变形、断裂运动性质调整阶段 ;昆黄运... 根据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加速的特征 ,将其整个隆升过程分为 4个隆升阶段15个隆升幕 ,即喜马拉雅运动 (6个加速隆升幕 )———递进式压缩隆升阶段 ;青藏运动 (3个加速隆升幕 )———构造变形、断裂运动性质调整阶段 ;昆黄运动 (3个加速隆升幕 )———高原造貌主阶段 ;共和运动阶段 (3个加速隆升幕 )———地质灾害高发期。由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 ,最终使其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青藏高原周缘西北部的黄河上游流域、东南部的长江上游流域、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区及其东南部的“三江地区” ,成为地质灾害事件集中发生的区域 ,其中的地震、崩滑流、断裂活动等地质灾害效应最为强烈 ,成为影响现代人类工程活动和生存环境的主要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构造运动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六盘山东麓朝那剖面红粘土年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7
10
作者 宋友桂 方小敏 +3 位作者 李吉均 安芷生 杨东 吕连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7-463,共7页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之下的红粘土的年代和形成可为六盘山隆起、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事件提供重要证据。六盘山东麓厚达303m的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年代地层学表明朝那红粘土开始堆积于8.1MaBP,是目前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之下的红粘土的年代和形成可为六盘山隆起、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事件提供重要证据。六盘山东麓厚达303m的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年代地层学表明朝那红粘土开始堆积于8.1MaBP,是目前黄土高原上发现的最老的红粘土。8.1MaBP前后一次强烈构造运动使得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相对下沉地区接受红粘土沉积,六盘山地区开始隆起,这可能与青藏高原强烈的构造抬升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磁性地层 构造运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 被引量:84
11
作者 程绍平 邓起东 +1 位作者 闵伟 杨桂枝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8-239,共2页
本文通过黄河晋陕峡谷河段21个地点的阶地横剖面观察和阶地对比研究,确定出6级宽谷阶地序列,同时,依据17个放射性测年数据对阶地定年。6级宽谷阶地序列揭示了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区域造陆隆起和局部构造变形,区域造陆隆起的发生时间... 本文通过黄河晋陕峡谷河段21个地点的阶地横剖面观察和阶地对比研究,确定出6级宽谷阶地序列,同时,依据17个放射性测年数据对阶地定年。6级宽谷阶地序列揭示了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区域造陆隆起和局部构造变形,区域造陆隆起的发生时间比之青藏高原隆起要滞后0.113~0.25Ma,而且,平均区域造陆隆起量比之青藏高原的内部和边缘的隆起量小得多。晋陕峡谷河段发生过3期加积作用幕,指示着造陆隆起景观中的气候变化时间线。渭河盆地北缘的韩城断裂悬崖带记录着构造基准面下降,影响的河流长度仅为21~12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晋陕峡谷河段 河流阶地 第四纪 构造运动
下载PDF
黄骅盆地一级构造变换带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87
12
作者 邬光辉 漆家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黄骅盆地一级构造变换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与主体伸展构造高角度相交的复杂断裂带,位于盆地伸展量变化区段,具有扭动的特点,并造成盆地结构与沉积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盆地基底结构的差异是区域性构造变换带发生的前提条件,不均... 黄骅盆地一级构造变换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与主体伸展构造高角度相交的复杂断裂带,位于盆地伸展量变化区段,具有扭动的特点,并造成盆地结构与沉积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盆地基底结构的差异是区域性构造变换带发生的前提条件,不均匀斜向伸展是区域性构造变换带形成的主导因素,盆地裂陷作用的迁移及其活动的强弱变化是区域性变换带形成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换带 黄骅盆地 成因 构造体系 构造运动
下载PDF
陕甘宁盆地储层裂缝特征及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84
13
作者 张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24,共4页
根据陕甘宁盆地延河剖面、延长川口油田以及长庆安塞油田的裂缝研究资料,分析了盆地内裂缝的走向、成因类型,提出陕甘宁盆地为稳定盆地,盆地内褶皱和断层相对不发育,但裂缝广泛存在;盆地内的E—W向区域裂缝最发育,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次... 根据陕甘宁盆地延河剖面、延长川口油田以及长庆安塞油田的裂缝研究资料,分析了盆地内裂缝的走向、成因类型,提出陕甘宁盆地为稳定盆地,盆地内褶皱和断层相对不发育,但裂缝广泛存在;盆地内的E—W向区域裂缝最发育,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次为NE向裂缝,为喜山期构造运动的产物;野外露头上的裂缝方位和实际注水动态反映的裂缝方位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与由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现今构造应力场和盆地内砂体的展布方向有关;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沉积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盆地 储层 裂缝 延河剖面 断层 喜山期 构造运动 构造应力场 沉积相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 被引量:90
14
作者 李平鲁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3年第6期11-17,共7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新生代发生过五次构造运动: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神狐运动、早-中始新世间的珠琼运动一幕、中-晚始新世间的珠琼运动二幕、晚渐新世的南海运动和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五次构造运动构成裂陷,裂后和块断...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新生代发生过五次构造运动: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神狐运动、早-中始新世间的珠琼运动一幕、中-晚始新世间的珠琼运动二幕、晚渐新世的南海运动和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五次构造运动构成裂陷,裂后和块断升降三个演化阶段,与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构造背景和热体制方面有明显差异。故珠江口盆地在含油气规律方面具有其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新生代 构造运动 裂陷 裂后 块断升降 油气地质
下载PDF
黔中隆起性质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88
15
作者 邓新 杨坤光 +1 位作者 刘彦良 佘振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9-89,共11页
"黔中隆起"是雏形于晚寒武世郁南运动的东西向平缓隆起,经历了都匀运动水下隆起向陆上隆起的转化发展阶段。通过对比沉积岩相与古地理研究,黔中隆起水陆转换开始于晚奥陶世涧草沟期,即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鼎盛时期发育在晚奥... "黔中隆起"是雏形于晚寒武世郁南运动的东西向平缓隆起,经历了都匀运动水下隆起向陆上隆起的转化发展阶段。通过对比沉积岩相与古地理研究,黔中隆起水陆转换开始于晚奥陶世涧草沟期,即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鼎盛时期发育在晚奥陶世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广西运动期间,受到来自南部云开地块与桂滇-北越地块的挤压和南东向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汇聚、碰撞脉动式收缩的远程效应,出现了以黔中背斜、乌当-二比向斜为代表的东西向构造带和以麻江背斜为代表的南北向构造带共存的现象,之后,"黔中隆起"作为独立意义的构造单元消失,与"江南古陆"相连接进入联合发展时期。东吴运动和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改变了黔中隆起控制东西走向的沉积古地理格架,变为近南北向,黔中隆起与上扬子地区的构造演化彻底融为一体,标志黔中隆起演化的彻底结束。黔中隆起南缘边界的镇远—贵阳断裂中的钾镁煌斑岩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61.3±8.0)Ma,很好地指示了黔中隆起作为独立单元发展的最后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构造运动 U-PB年龄 构造性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8
16
作者 孙洁 晋光文 +1 位作者 白登海 王立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73-180,共8页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简称MT)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进行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研究,得到了该区具有特殊的电性结构特征,探测结果清晰揭示出:(i)鲜水河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岩石圈断裂,它是川滇菱形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ii)测区为...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简称MT)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进行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研究,得到了该区具有特殊的电性结构特征,探测结果清晰揭示出:(i)鲜水河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岩石圈断裂,它是川滇菱形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ii)测区为强震多发区,断裂两侧块体介质的差异是强震活动带重要的深部背景;(iii)川滇菱形块体北部地区十几公里下,发现存在大规模低阻体,电阻率仅为几~几十欧姆·米,该层约以45°角向北东下延,与青藏高原侧向挤出,物质向东流变,受刚性块体阻挡有关。从深部介质电性特征,推断现今川滇菱形块体北部处在热状态,是近代很活动的块体之一;(iV)测区内岩石圈厚度由西段(川滇北部块体)逐渐向东(扬子块体)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地壳 上地幔 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测深 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
原文传递
安县构造运动 被引量:74
17
作者 王金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3-234,共12页
“须家河群”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坳陷沉积物:下盆为大陆边缘坳陷,上盆为强烈造山运动后的前渊坳陷,导致须下盆转交为须上盆的重要构造运动就是安县造山构造运动。安县运动是中国板块与外来板块相撞的重大地质事件,它对四川盆地西部乃... “须家河群”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坳陷沉积物:下盆为大陆边缘坳陷,上盆为强烈造山运动后的前渊坳陷,导致须下盆转交为须上盆的重要构造运动就是安县造山构造运动。安县运动是中国板块与外来板块相撞的重大地质事件,它对四川盆地西部乃至全盆的油气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坳陷 构造运动 油气 沉积物
下载PDF
略论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 被引量:74
18
作者 汤良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8-114,共7页
塔里木运动造就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形。加里东中期运动使塔里木由寒武一奥陶纪时的克拉通内拉张盆地转化为志留一泥盆纪挤压盆地,天山早期运动、天山晚期和末期运动以及印支运动产生的3次构造反转、块断活动、隆升剥蚀和准平... 塔里木运动造就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形。加里东中期运动使塔里木由寒武一奥陶纪时的克拉通内拉张盆地转化为志留一泥盆纪挤压盆地,天山早期运动、天山晚期和末期运动以及印支运动产生的3次构造反转、块断活动、隆升剥蚀和准平原化作用,对塔里木构造变形有着重大影响。喜马拉雅运动使盆缘山系强烈挤压缩短和隆升剥蚀,盆地发生强烈挠曲沉降。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的发生与板缘的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碰撞闭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构造运动 板块碰撞 块断活动
下载PDF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被引量:76
19
作者 齐德利 于蓉 +2 位作者 张忍顺 葛云健 李加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52,共12页
通过分析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主要研究了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的景观异质性。东南区(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 通过分析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主要研究了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的景观异质性。东南区(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西南区(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以赤壁与急流瀑布相伴为主要景观特色;西北区(包括陇山周围、河湟谷地)则呈现出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区内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如小气候及流水作用,黄土盖层成分及其存在与否的差异性,区内景观异质性显著。从三区的构造运动上升速度、降水强度、植被等生物作用、河川过程以及黄土作用等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生物、理化等内外动力作用,分析了形成这种景观差异性的原因、形成机理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丹霞地貌 空间格局 景观异质性 构造运动 降水强度 生物作用 地质地理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系统主要形成时代的新认识 被引量:77
20
作者 肖安成 杨树锋 +3 位作者 李曰俊 王清华 陈汉林 程晓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1-302,共12页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内部断裂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北侧与之相邻的柯坪冲断带走向近东西向,属于南天山构造体系。两个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呈近于正交的关系。巴楚隆起大面积缺失中新生界,其内部断裂体系起始活动时间的...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内部断裂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北侧与之相邻的柯坪冲断带走向近东西向,属于南天山构造体系。两个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呈近于正交的关系。巴楚隆起大面积缺失中新生界,其内部断裂体系起始活动时间的确定较为困难。本文通过对于巴楚和柯坪地区新生代地层序列特征对比研究及其接触关系分析,指出中新世巴楚隆起南北向断裂体系开始形成,向北一直延伸到柯坪构造带之中。同时对两个构造单元的南北向断裂的对应性进行了研究,指出柯坪东西向断裂系统的主要活动期是上新世(N2 )以后,现今柯坪构造带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体系是不同时期构造的叠加。以此给出了巴楚和柯坪断裂体系形成的构造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隆起断裂系统 形成时代 地层序列特征 叠加方式 构造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