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及其区域构造型式 被引量:41
1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2 位作者 张宏飞 周汉文 游振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1-559,共9页
桐柏山是秦岭 -大别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近的构造学和岩石学详细研究表明 ,该区广泛分布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块体 ,构成一个延展长约2 0 0km和宽约 4 0km的高压变质带 .由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遭受过高... 桐柏山是秦岭 -大别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近的构造学和岩石学详细研究表明 ,该区广泛分布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块体 ,构成一个延展长约2 0 0km和宽约 4 0km的高压变质带 .由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的沉积和火山岩、由榴辉岩退变质而成的片麻岩和片岩、以及面理化的含榴或不含榴的花岗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单位 (HP) ,在组成及变质演化特征方面 ,均与大别—苏鲁地区的高压单位类似 .构造上 ,显示一典型的西北美型变质核杂岩 .分隔开由桐柏杂岩组成的核部杂岩单位 (CC)及上覆的高压单位的km尺度的伸展拆离带 ,具有下和中伸展拆离带的复合性质 ,是在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与大别山地区的高压变质带相联接的 ,据其岩石学、构造学及相关的主要构造边界展布特征 ,推测该高压变质带穿过南襄盆地有继续向东秦岭延伸的趋势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东秦岭造山带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间的构造纽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山 高压变质带 变质核杂岩 伸展拆离带 构造边界 构造纽带 榴辉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主要特征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32
2
作者 朱德丰 刘和甫 吴根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27,共19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了断裂发育史,指出它经历过三期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新近纪。新近纪的冲断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幕:中新世的冲断受制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向南扩展,更新世的冲断主要受制于西昆仑前陆冲断带的向北扩展。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东西走向段和北西走向段的构造特征尚有若干差异,前者在加里东期活动较强,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北西走向段则是加里东期出现的新生构造,在海西期进一步发展,更新世时因被卷入西昆仑的前陆冲断作用,表现出强烈而复杂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木休克断裂带 构造边界 地球物理场 三期冲断 东西两段差异 北西向新生构造 塔里木盆地西部
下载PDF
山东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洪奎 杨永波 +1 位作者 耿科 曹丽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4-606,共13页
在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编制和大地构造相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山东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山东地块是经多期增生和碰撞、镶嵌、叠覆而成的,其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具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前南华纪、南华纪——中三... 在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编制和大地构造相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山东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山东地块是经多期增生和碰撞、镶嵌、叠覆而成的,其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具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前南华纪、南华纪——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第四纪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大地构造分区分为陆块区、造山系和叠加造山——裂谷系,划分出3个I级构造单元、5个II级构造单元、18个III级构造单元和55个IV级构造单元。基于鲁东和鲁西地区在地层建造、岩浆活动、构造格局和成矿作用等存在的重大差异性,新厘定的渤海陆块作为华北陆块区之下的II级构造单元。厘定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北部边界、鲁西陆块与渤海陆块的边界。对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是弧后盆地靠近大陆边缘一侧的构造背景,在古元古代晚期的造山过程中,粉子山群和荆山群等均卷入了造山过程,其中荆山群发生了深俯冲及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金矿形成于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机制存在密切成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形成环境 演化阶段 构造边界 成矿事件 山东省
下载PDF
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山”耦合演化看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性质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1 位作者 梁兴 陈均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25,共18页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两侧 造山带 磨拉石盆地 火山岩盆地 陆表海沉积 构造边界 前白垩纪
下载PDF
从重力场识别与提取地壳变形带信息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孙艳云 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78-1587,共10页
表面形貌识别是指用具体的参数表征表面各区段几何形态及属性并最终对不同类型的表面形貌进行识别,表面刻痕识别是其中的一种.以随机过程理论为基础的表面刻痕识别技术可以确切地识别表面形貌的各项特征,其各阶谱矩及统计不变量可以对... 表面形貌识别是指用具体的参数表征表面各区段几何形态及属性并最终对不同类型的表面形貌进行识别,表面刻痕识别是其中的一种.以随机过程理论为基础的表面刻痕识别技术可以确切地识别表面形貌的各项特征,其各阶谱矩及统计不变量可以对表面的刻痕以及各向异性进行详细地刻画.区域重力场上的各向异性刻痕主要反映地壳线状变形带,它们常常是区域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本文用重力场研究地壳变形带信息识别方法,将二阶谱矩、统计不变量等参数赋予一定的地质构造含义,并定义了脊形化系数、边界脊形化系数等,从而更详细地表征地壳变形带及大陆构造单元边界信息.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试验结果均表明,地壳变形带信息识别方法不但对重力场上地壳变形产生的线形刻痕进行了有效的刻画,而且提取出的刻痕信息,可为大陆构造单元划分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识别 地壳变形带 构造边界 谱矩 地壳刻痕 脊形化系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末反转变形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均亮 李忠权 +1 位作者 应丹琳 林春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73,共11页
构造物理模拟对构造反转机制分析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模型建立至关重要。作者在深入研究松辽盆地的基底、形成发育和改造史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进行6次能再现可重复性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探讨了断陷盆地晚期反转变形的动态过程,... 构造物理模拟对构造反转机制分析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模型建立至关重要。作者在深入研究松辽盆地的基底、形成发育和改造史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进行6次能再现可重复性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探讨了断陷盆地晚期反转变形的动态过程,表明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因受基底中构造边界的制约而可能产生多组方向的背斜构造带。先存的边界条件还决定了晚期变形的产状:断面缓的一侧率先变形,对应的背斜带翼部陡且褶皱幅度大;它还制约了呈雁列式展布的正断层的发育。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正向二级背斜构造带均为明水组沉积后(白垩纪末)同一挤压应力场作用的结果,该期反转变形控制了新生代松辽地区的沉积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背斜构造 构造边界 三维构造物理模拟 白垩纪末 松辽盆地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 and regional tectonic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adjacent areas 被引量:12
7
作者 KANG GuoFa GAO GuoMing BAI ChunHua SHAO Dan FENG Li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028-1036,共9页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adjacent areas helps better understand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geodynamic pro...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adjacent areas helps better understand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geodynamic processes. Here we analyze the distri- bution laws of the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 and its vertical gradient, the deca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omaly, the contribu- tion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 bands to the anoma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omaly and the crustal regional tec- tonics in the plateau and nearby, based on a new and higher degree geomagnetic model NGDC-EMM-720-V3 constructed from the surface, aeromagnetic, marine and satellite survey data.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omali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weak, while those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are strong. The boundary agrees well with the border of the plateau regional tectonics. The anomaly is nearly east-wes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lateau, arc-shaped in the south- western and eastern, and nearly north-south in the southeastern, consistent with the tectonic trends. There are strong negative anomaly loci in the east and west syntaxis, where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among the Cenozoic blocks in the plateau interior. No direct correspondence exists between the anomaly and the crustal depth. On the background of a weak magnetic anomaly in the plateau, relatively stronger short wavelength fields from the shallower crust are overlapped in the Lhasa, Qilian, Qaidam, and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s. A strong negative anomaly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is distributed along the Himalayas, mainly caused by the middle and long wavelength bands in the deep and central crust. The magnetic structural lay- ers are stable in the Sichuan and Tarim basins. The anomali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over the southern plateau vary strongly, showing a drastic variation in the magnetic structure from the deep crust to the shallow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agnetic field model crustal magnetic anomaly vertical gradient Qinghai-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华北原地台古元古代热力活动遗迹及其构造边界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白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9-48,共10页
热力活动遗迹是由区域变质相带表现出来的。热动力变质作用 ,除负荷压力外 ,侧向挤压剪切应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造山带内 ,由同构造变质矿物组合方向性平行排列构成的片理 ,就是显著的证据。当活动带由侧向缩短而造山时 ,两侧地块在惯... 热力活动遗迹是由区域变质相带表现出来的。热动力变质作用 ,除负荷压力外 ,侧向挤压剪切应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造山带内 ,由同构造变质矿物组合方向性平行排列构成的片理 ,就是显著的证据。当活动带由侧向缩短而造山时 ,两侧地块在惯性参照系控制下 ,受地块底部摩擦力的影响 ,使侧向挤压力逐渐变小 ;最后 ,当相向运动的地块发生碰撞时 ,由于惯性参照系的彻底破坏增大了侧向压力而产生低温高压变质相 ,显示出降温升压趋势 ,成为探索构造边界有价值的证据。古元古代伊始 ,原始大陆破裂了。地壳演化开始由类似现代板块构造的机制支配 ,表现出不同性质的线形活动带和刚性地块共存的图景 ,华北原地台自相邻构造区分离出来。但是 ,在现今华北地台北缘 ,古元古代建造近南北向的原始构造和变质相带走向表明 ,在古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以前 ,华北原地台同西伯利亚克拉通是相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热动力活动遗迹 构造边界 华北地台
下载PDF
河南省西峡—内乡北部元古界与古生界间的构造边界 被引量:11
9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胡鱼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2-21,共10页
构造制图和详细的构造解析,在东秦岭造山带核部识别出一个原先未曾注意的元古代变质岩区与古生代变质岩区间的构造边界——军马河-马蹄湾断裂带。实际上,这个构造边界是一个底部韧性变形带,带内发育构造混杂岩、糜棱岩和强直片麻岩。本... 构造制图和详细的构造解析,在东秦岭造山带核部识别出一个原先未曾注意的元古代变质岩区与古生代变质岩区间的构造边界——军马河-马蹄湾断裂带。实际上,这个构造边界是一个底部韧性变形带,带内发育构造混杂岩、糜棱岩和强直片麻岩。本文阐述了各种几何学特征,它们表明变形是发生在一个缓倾斜的剪切带之上。大量的运动学标志指出,在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就位前,再造的元古代变质岩区沿着构造边界向北逆冲于古生代变质岩区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代 古生代 构造边界 糜棱岩
下载PDF
三亚地体与琼中地体构造边界的直接证据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业明 谢才富 +1 位作者 付太安 李志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第20期1482-1484,共3页
三亚地体与琼中地体之间的构造边界一直没有发现其他任何直接的地质证据。调查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构造地质体被一条大型的九所-陵水韧性剪切带所分割,其中记录了三亚地体拼贴于琼中地体之上的动力学过程的信息。这条韧性剪切带无疑是琼... 三亚地体与琼中地体之间的构造边界一直没有发现其他任何直接的地质证据。调查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构造地质体被一条大型的九所-陵水韧性剪切带所分割,其中记录了三亚地体拼贴于琼中地体之上的动力学过程的信息。这条韧性剪切带无疑是琼中地体与三亚地体对接带的直接构造记录。这项新发现对海南岛大地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所-陵水韧性剪切带 对接带 构造边界 海南岛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磁性基底深度及构造属性
11
作者 匡星涛 宁方馨 +2 位作者 肖梦楚 朱晓颖 徐曦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51-1365,共15页
为了探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磁性基底深度、性质及其对构造属性的指示意义,基于最新的高精度航磁数据,利用剖面切线法计算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磁性体最小埋深,并绘制了磁性基底深度图.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的磁性基底深度与勘探地震的沉积... 为了探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磁性基底深度、性质及其对构造属性的指示意义,基于最新的高精度航磁数据,利用剖面切线法计算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磁性体最小埋深,并绘制了磁性基底深度图.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的磁性基底深度与勘探地震的沉积盖层底界深度相差不大,表明切线法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是在塔东隆起北缘,磁性基底起伏较大,与沉积盖层底界深度差异明显.在分析磁性基底深度图的基础上,结合高精度布格重力异常以及地震解释剖面,探讨了塔东隆起和孔雀河斜坡的构造属性.研究认为,塔东隆起北缘显著的长波磁异常梯度带和较低的重力值,剧烈变化的磁性基底深度,以及大量钻遇的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均指示塔东隆起可能是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最重要的前寒武纪构造边界.孔雀河斜坡重磁异常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基于磁性基底、南华系-震旦系沉积厚度等与重磁异常的空间结构关系,以及岩石磁性特征等,认为新元古代的裂谷作用可能降低了基底磁性,而北部凹陷中南部未受裂谷作用影响,依然保留了强磁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磁异常 磁性基底 塔东隆起 构造边界 孔雀河斜坡 新元古代裂谷 地球物理学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特征及一些重要大地构造界线在海区延伸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3
12
作者 侯方辉 朱晓青 +6 位作者 张训华 吴志强 郭兴伟 祁江豪 温珍河 王保军 孟祥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1-293,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近十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最新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梳理了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探讨了陆区大地构造单元在海区的延伸。研究表明:渤海和北黄海为典型的华北型基底并发育华北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近十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最新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梳理了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探讨了陆区大地构造单元在海区的延伸。研究表明:渤海和北黄海为典型的华北型基底并发育华北型沉积盖层;南黄海为典型的扬子型基底并发育扬子型沉积盖层;东海陆架为华夏型基底,东部很可能发育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其上叠置了晚三叠世以来沉积盖层。下扬子地块西侧通过左旋走滑的郯庐断裂带,东侧通过右旋走滑的朝鲜西缘断裂带揳入华北地块中,朝鲜西缘断裂带兼具走滑和俯冲带性质。整个朝鲜半岛无论从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来看都类似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在北侧和东侧都发育“鳄鱼嘴”式构造,扬子地块的下地壳向北、向东俯冲于华北地块之下,而上地壳则仰冲于华北地块之上。江绍结合带表现为宽50~70 km的NE向高磁异常条带,进入杭州湾后走向转为近EW向,经舟山群岛、大衢山岛及附近岛屿,过东海陆架虎皮礁凸起向东进入日本九州岛。虎皮礁凸起的岩石很可能类似于大衢山岛,为一套俯冲增生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构造边界 基底类型 中国东部海域
下载PDF
华南地壳结构与构造边界特征:来自地震背景噪声和重力联合成像模型的约束
13
作者 李雪垒 李志伟 +7 位作者 夏鑫 杜南樵 包丰 石玉涛 陈浩朋 王元 郝天珧 栾金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221-3236,共16页
查明华南板块的地壳精细结构,厘清不同块体的地壳物质属性和构造边界特征,对研究华南成矿带的深部动力学成因以及华南板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方法的发展和对多类型数据的深入挖掘,对壳内精细结构的分辨率逐渐提高,有鉴于此,... 查明华南板块的地壳精细结构,厘清不同块体的地壳物质属性和构造边界特征,对研究华南成矿带的深部动力学成因以及华南板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方法的发展和对多类型数据的深入挖掘,对壳内精细结构的分辨率逐渐提高,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收集华南地区地震台站的波形数据,利用背景噪声面波和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华南板块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模型获取的布格重力异常与观测重力值拟合较好,印证了新方法的可靠性;上地壳内主要沉积盆地呈现明显的低速特征,地壳厚度由西到东呈现减薄的趋势,且在中地壳内,江南造山带南段的地壳结构呈现北东向的高低速带状穿插分布,在南北重力梯度带和江山-绍兴-萍乡-永州一线存在“蘑菇云”形状的中地壳隆升;随着深度的增加,在21~30 km下地壳,速度的横向变化不再与地壳浅层主要构造相对应,整个区域的速度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这一特征越发明显;在30~40 km深度上,速度变化的东西分界与南北的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近似重合.据此推测,江南造山带与扬子和华夏地块的构造边界分别沿着九江-常德-吉首-铜仁-百色一线和江山-绍兴-萍乡-永州-柳州-钦州一线;区域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模型显示,扬子地块不断地为江南造山带西翼的北西向逆冲推覆提供驱动力,联合反演获取的地壳结构模型为探讨印支、扬子和华夏地块碰撞拼合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背景噪声 重力 联合成像 构造边界
原文传递
大陆盆地的聚敛-闭合过程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江海 潘文庆 +1 位作者 蔡振忠 程海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印度与欧亚大陆第三纪以来碰撞汇聚,造成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缩短变形。塔里木盆地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形调节和应变分解,成为中亚板内构造的重要问题。塔里木陆块新生代以来被板内造山带及走滑断裂系环绕,盆地内部以刚性为特征,未发生强烈构... 印度与欧亚大陆第三纪以来碰撞汇聚,造成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缩短变形。塔里木盆地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形调节和应变分解,成为中亚板内构造的重要问题。塔里木陆块新生代以来被板内造山带及走滑断裂系环绕,盆地内部以刚性为特征,未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区域大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的冲断、走滑构造边界共同作用,形成盆地边缘复杂的构造系。其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盆地的构造边界上,4条构造边界显示差异性的运动特征和构造交切关系。盆地边缘构造带叠加并向盆内扩展,造成盆地总体上水平缩短,并发生应变分解。盆地内部发生沉积-构造分异,发育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复合前陆盆地、拉分盆地等单元。其中,盆地西北缘及西南缘发生陆内俯冲,形成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对盆内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区域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新生代主要发生了4期区域构造变形,第三纪以来还发生顺时针旋转。大陆盆地构造边界上的运动组合、盆内不均匀阻挡和滑脱拆离,造成其变形扩展方式的差异,并影响盆内单元构造演化。因此,塔里木盆地是认识大陆盆地聚敛与闭合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大陆盆地 构造边界 变形 新生代
下载PDF
北秦岭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亚林 《陕西地质》 1998年第2期9-16,共8页
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的构造边界是北秦岭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经历了多期、不同层次复杂的构造变形,经研究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韧性逆冲推覆变形期和晚期脆韧性逆冲推覆与走滑剪切变形期两个变形阶段。早期变形与二郎坪弧后盆地构... 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的构造边界是北秦岭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经历了多期、不同层次复杂的构造变形,经研究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韧性逆冲推覆变形期和晚期脆韧性逆冲推覆与走滑剪切变形期两个变形阶段。早期变形与二郎坪弧后盆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晚期变形反映了陆内造山阶段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郎坪岩群 秦岭岩群 构造边界 弧后盆地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重力资料圈定地质构造边界方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铁 王成龙 杨仲杰 《地质与资源》 CAS 2015年第6期577-582,共6页
依据理论模型实验的方法,讨论了利用重力资料圈定地质构造边界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了重力场垂向二阶导数、水平总梯度模极值、重力等值线梯度带、重力垂向一阶导数等方法在圈定地质构造边界方面的优缺点,为区域重力资料地质解释提供较... 依据理论模型实验的方法,讨论了利用重力资料圈定地质构造边界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了重力场垂向二阶导数、水平总梯度模极值、重力等值线梯度带、重力垂向一阶导数等方法在圈定地质构造边界方面的优缺点,为区域重力资料地质解释提供较为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构造边界 水平总梯度模
下载PDF
麻粒岩区构造地质编图原则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江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3-20,共8页
麻粒岩区的边界及亚区划分标志常为等变线、断层或剪切带。主要地质单元包括灰色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副变质表壳岩、层状侵入体、高级变质绿岩等,基性岩墙群为划分不同地质单元、建立其相对时序的重要标志。以上单元普遍被构... 麻粒岩区的边界及亚区划分标志常为等变线、断层或剪切带。主要地质单元包括灰色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副变质表壳岩、层状侵入体、高级变质绿岩等,基性岩墙群为划分不同地质单元、建立其相对时序的重要标志。以上单元普遍被构造叠置,常可识别出侵入关系。表壳岩系底部不整合及地层层序的研究对于认识大陆克拉通化过程及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大规模水平构造先后被两类变形序列叠加,第Ⅰ类与麻粒岩相变质发生于同一构造事件,第Ⅱ类与麻粒岩相变质无关,系晚期构造变形;麻粒岩区的构造样式取决于以上构造变形序列的相对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区 构造边界 地质单元 地质图 编制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与贺兰冷裂谷构造边界的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喜峰 钱壮志 +3 位作者 孙保平 吴文奎 陆彦俊 王成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西南缘的贺兰冷裂谷在古生代的构造界线位置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以何种形式穿过贺兰山并向西延伸亦有不同的见解。本文详细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及贺兰山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以及元山子、围沟井晚泥盆世上叠盆地... 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西南缘的贺兰冷裂谷在古生代的构造界线位置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以何种形式穿过贺兰山并向西延伸亦有不同的见解。本文详细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及贺兰山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以及元山子、围沟井晚泥盆世上叠盆地沉积特征,从陆架和陆坡转换地带、上叠盆地基底构造性质及其边界断裂带发育特征等着手,并参考该区的地球物理信息等进行综合研究,确认北祁连造山带与华北板块贺兰冷裂谷的界线位于青铜峡(牛首山)-固原断裂构造线,其在长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构造多向性、多期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该界线在土井子附近穿越贺兰山与内蒙东西向查汗布拉格断裂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华北板块 贺兰冷裂谷 构造边界
下载PDF
IGCP-480项目进展及第三次国际专题讨论会综述
19
作者 刘敦一 张福勤 +2 位作者 简平 苗来成 石玉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6-508,共3页
关键词 专题讨论会 中亚造山带 综述 国际 大陆内部 构造边界 陆内变形 构造关系
下载PDF
大地构造边界施洞口断裂台盘段的地文景观旅游资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泽渊 杨光忠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8年第4期128-130,共3页
施洞口断裂作为上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带的大地构造边界,在台江台盘段断层破碎带宽达200m以上,断层结构特征明显,还可见及(扬子地台)寒武系白云岩"超覆"在断层破碎带的沉积特征,而且在断裂带上发育和残留有富含树叶印模等"... 施洞口断裂作为上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带的大地构造边界,在台江台盘段断层破碎带宽达200m以上,断层结构特征明显,还可见及(扬子地台)寒武系白云岩"超覆"在断层破碎带的沉积特征,而且在断裂带上发育和残留有富含树叶印模等"化石"特征的巨大钙华岩块,同时该断层还通过断陷作用控制黔东加里东沉积盆地的演化而间接控制凯里柏松—台江龙井街铅锌矿的成矿和产出,地学内涵独特,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科普旅游观光价值高,应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边界 施洞口断裂 地文景观 台江台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