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6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被引量:434
1
作者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9-403,共15页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关键词 龙门山 岷山 构造活动 动力学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113
2
作者 祝意青 徐云马 +1 位作者 吕弋培 李铁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38-2546,共9页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②成都地区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③映秀及北川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达12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前映秀和北川两个极震区附近的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④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稳定,而较显著的重力变化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川西高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重力异常 地壳运动 构造活动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89
3
作者 孙洁 徐常芳 +3 位作者 江钊 史书林 王继军 何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5-45,共11页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地幔电性结构 构造活动 地震
下载PDF
中国大陆重力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9
4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4 位作者 湛飞并 刘芳 徐云马 郭树松 刘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4-813,共10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中国大陆6.8级以上大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重力变化≥90×10-8 m.s-2)和重力变化发生转折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地震
下载PDF
不同层次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0
5
作者 方爱民 侯泉林 +2 位作者 琚宜文 卜英英 卢继霞 《中国煤田地质》 2005年第4期15-20,共6页
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影响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3个不同的层次剖析了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就含煤盆地层次而言,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是控制煤层气聚集区带形成和分布的根本要素;就含煤盆地内部次级构... 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影响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3个不同的层次剖析了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就含煤盆地层次而言,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是控制煤层气聚集区带形成和分布的根本要素;就含煤盆地内部次级构造层次而言,不同的构造样式及构造岩性圈闭是控制煤层气赋存、富集的主导因素;而从储层层次来看,构造通过对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的影响控制了煤层渗透率及其非均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含煤盆地 构造活动 构造样式 储层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沉积相及其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被引量:63
6
作者 张喜林 朱筱敏 +3 位作者 钟大康 梁兵 曹冰 杨立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江苏油田的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区,是一个南断北超的典型箕状断陷湖盆,其中的古近系戴南组为一套厚度近2 0 0 0m的河湖相砂泥岩地层,从下到上分为一段和二段。通过沉积充填分析和沉积相编图,戴南组一段沉积时,苏北盆地...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江苏油田的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区,是一个南断北超的典型箕状断陷湖盆,其中的古近系戴南组为一套厚度近2 0 0 0m的河湖相砂泥岩地层,从下到上分为一段和二段。通过沉积充填分析和沉积相编图,戴南组一段沉积时,苏北盆地断陷构造活动相对强烈,地形高差大,水体相对较深,水体范围相对较小,从南向北分别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戴南组二段沉积时,断陷构造活动有所减弱,地形高差变小,水体相对较浅,水体范围扩大至整个凹陷,从南向北分别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利用砂岩等厚图等资料,确定了戴南组的沉积相图。沉积相在平面上分布范围明确,纵向上既有差异性又有继承性。高邮凹陷边缘和内部的同沉积断层对沉积相和砂体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沉积相控制了油气分布,特别是对隐蔽油气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高邮凹陷戴南组的隐蔽圈闭类型主要有地层超覆、断层—岩性、砂岩上倾尖灭及透镜体圈闭等。湖底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中扇等为有利的储集岩相带。结合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沉积相 戴南组 古近系 近岸水下扇 三角洲前缘 石油地质条件 构造活动 地形高差 砂泥岩地层 同沉积断层 湖底扇 油气勘探 江苏油田 断陷湖盆 充填分析 扇三角洲 分布范围 油气分布 控制作用
下载PDF
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59
7
作者 高波 马玉贞 +1 位作者 陶明信 马根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45-349,共5页
对煤岩的生储气能力、煤储层渗透率、煤层气保存条件等影响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岩组分和煤变质程度是影响煤层生储气能力的主控因素。煤层的储气能力与温度、压力、灰分及水分含量等亦有关。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层... 对煤岩的生储气能力、煤储层渗透率、煤层气保存条件等影响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岩组分和煤变质程度是影响煤层生储气能力的主控因素。煤层的储气能力与温度、压力、灰分及水分含量等亦有关。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层本身的裂隙系统 ,而裂隙的发育程度又与煤变质程度及构造活动的强弱相关。煤层气的保存则取决于顶底板的封盖能力、构造活动、水动力环境等条件。煤层气成藏条件是煤层气基础地质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应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富集 煤岩 储气能力 渗透率 保存条件 温度 压力 灰分 水分 裂隙 构造活动 封盖能力
下载PDF
绿洲演变及其调控因素初析 被引量:44
8
作者 穆桂金 刘嘉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39-547,共9页
绿洲是荒漠区适宜多种生物共同生息繁衍的地域。它通过人为干扰、气候波动和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变化调控而发生演变。构造活动对绿洲演变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和时间滞后性;气候波动则表现为区域相对一致性,随时间发展的渐变性和过程的... 绿洲是荒漠区适宜多种生物共同生息繁衍的地域。它通过人为干扰、气候波动和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变化调控而发生演变。构造活动对绿洲演变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和时间滞后性;气候波动则表现为区域相对一致性,随时间发展的渐变性和过程的复杂性;人为干扰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段上都有很强的局限性,但其发展迅速和时空不稳定性(社会原因)成为影响绿洲演变的调控因素,同时也是人工干预绿洲演变,实施永序管理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演变 人为干扰 气候波动 构造活动 荒漠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52
9
作者 胡宗全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1期12-15,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具有多油气源、多套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期成藏的特征。文中运用烃源岩地化指标对烃源岩进行了对比 ,分析了多套烃源岩各自对油气成藏的贡献 ,并对源岩地化特征与油气地化特征进行比较 ,确定油...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具有多油气源、多套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期成藏的特征。文中运用烃源岩地化指标对烃源岩进行了对比 ,分析了多套烃源岩各自对油气成藏的贡献 ,并对源岩地化特征与油气地化特征进行比较 ,确定油气的来源。运用包裹体测温资料分析了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差异 ,确定了不同层系油藏的成藏时间。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期次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构造演化和沉降埋藏史分析 ,充分考虑在不同成藏阶段多套烃源岩的供烃差异和成藏要素匹配关系 ,建立了多烃源岩、多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成藏模式 烃源岩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构造活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异常压力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9
10
作者 罗晓容 肖立新 +3 位作者 李学义 张立强 曾治平 王兆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412,共9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盆地演化时间长 ,近期构造活动剧烈 ,构造应力场复杂 ,地层异常压力高且分布极不规律 ,对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对油气的成藏过程影响极大 .据实测资料和间接估算数据所展示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分析了砂砾岩地层和泥岩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盆地演化时间长 ,近期构造活动剧烈 ,构造应力场复杂 ,地层异常压力高且分布极不规律 ,对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对油气的成藏过程影响极大 .据实测资料和间接估算数据所展示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分析了砂砾岩地层和泥岩地层在压力成因和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从不同渗透性地层内压力形成的机制和分布特征的角度讨论了控制和影响现今压力分布的地质因素 .准噶尔盆地南缘存在的极高地层压力是在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所形成的地层高压背景下 ,叠加了近期因断裂活动和背斜构造快速形成所引起的他源高压而形成的 .沉积相带分布、压实作用、构造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构造活动 地层压力 地质因素 增压机制
下载PDF
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小波分析及其在现今构造活动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51
11
作者 陈顺云 刘培洵 +2 位作者 刘力强 马瑾 陈国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4-830,共7页
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还受到大气、太阳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何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是热红外遥感用于研究断层活动或者地震活动的难点之一.从频率域看,地表热红外辐射主要存在3种频段:(1)高频,... 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还受到大气、太阳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何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是热红外遥感用于研究断层活动或者地震活动的难点之一.从频率域看,地表热红外辐射主要存在3种频段:(1)高频,周期小于1年的天气变化;(2)中频,以1年周期为主的太阳、植被与季节变化;(3)低频,大于1年周期的大气变化的长周期成份,地壳缓慢的运动引起的热辐射变化亦属于长周期变化.本文运用小波理论将地表热红外辐射分解为上述3个频率成份,并结合气象资料和地震活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成份的热异常更接近于断层活动所引起的热信息,能为断层或地震活动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低频成份的高温异常区(条带)跟构造特征、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辐射 小波分析 构造活动
下载PDF
川滇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强震危险含义 被引量:49
12
作者 祝意青 刘芳 +2 位作者 李铁明 郑兵 王青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87-4196,共10页
基于川滇地区2011—201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2年云南彝良MS5.7、2013年四川芦山MS7.0、2014年云南鲁甸MS6.5和四川康定MS6.3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 基于川滇地区2011—201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2年云南彝良MS5.7、2013年四川芦山MS7.0、2014年云南鲁甸MS6.5和四川康定MS6.3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讨论了近期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川滇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变化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重力资料对测区内2012年以来发生的4次MS5.7以上强震均有较好反映,地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观测到明显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观测到的重力前兆信息.3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受挤压隆起、面压缩率和重力上升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4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壳垂直与水平运动及地质构造活动等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研究区的一些重力异常部位仍存在中-长期大震危险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重力场变化 构造活动 芦山地震 鲁甸地震 中-长期地震危险背景
下载PDF
西安地裂缝活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新生 闫文中 +1 位作者 李同录 孙国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39-43,共5页
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及活动主要受构造活动及人类活动因素影响 ,而近来地裂缝的超常活动主要与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有关。根据对抽水及地面荷载引起地层压密固结过程的分析、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应用 Ver-hulst模型... 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及活动主要受构造活动及人类活动因素影响 ,而近来地裂缝的超常活动主要与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有关。根据对抽水及地面荷载引起地层压密固结过程的分析、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应用 Ver-hulst模型计算、预测结果 ,西安地裂缝的强烈活动将有减缓或逐渐稳定的趋势。有关地裂缝活动的最新实际监测数据已显示出一些相应的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活动趋势分析 西安市 构造活动 人类活动 地下水 地面沉降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 被引量:41
14
作者 李廷栋 莫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东海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根据刘光鼎院士的意见,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海构造演化过程可归纳为陆核形成阶段(Ar-Pt1-2)—古全球构造阶段(Pt1-C)—中间构造变动阶段(P-T2)—新全球构造发展阶段(T3-Q)。最后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 东海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根据刘光鼎院士的意见,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海构造演化过程可归纳为陆核形成阶段(Ar-Pt1-2)—古全球构造阶段(Pt1-C)—中间构造变动阶段(P-T2)—新全球构造发展阶段(T3-Q)。最后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3次变革运动,即:T3-K1的挤压、改造;K2-E32的拉张、聚敛;E32-Q的俯冲、沉降,从而塑造出现今中国海、陆的大地构造面貌。东部大陆边缘海,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代表,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至中新世,经历了断陷—拗陷—区域沉降3个演化阶段。东海一个特殊的地质构造即冲绳海槽,关于它的成因说法不一。但从它具有高热流、强地震、多火山、活断层等现代构造活动的显著特征,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发育在大陆边缘,由陆壳扩张而成,尚处于扩张早期的弧后活动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东海 构造活动 地质构造 中国 冲绳海槽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44
15
作者 祝意青 李铁明 +4 位作者 郝明 梁伟锋 赵云峰 徐云马 郝庆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44-3752,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5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NS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5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NS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异常变化与祁连山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祁连山断裂带(段)在2011—2015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2)门源MS6.4地震前,测区内先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到临近发震前显示出相对闭锁的现象,且围绕震中区周围出现四象限分布特征的局部重力变化,地震发生在重力反向变化过程中,并出现显著的四象限分布特征的重力异常变化,其中,青海门源与甘肃天祝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 m·s-2以上.(3)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物质北东流的动态效应,门源震中附近区域地壳受挤压变形显著、面压缩率和重力剧烈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4)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壳垂直与水平运动及地质构造活动等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门源地震 重力场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前兆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袁万明 杜杨松 +2 位作者 杨立强 李胜荣 董金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11-2917,共7页
南木林地区属于冈底斯地块的南带,研究样品取自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地层,本文报道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构造活动的新成果。总计获得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其中3个样品属于同组年龄,分剐为5.9±0.7Ma,5.2±0.6... 南木林地区属于冈底斯地块的南带,研究样品取自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地层,本文报道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构造活动的新成果。总计获得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其中3个样品属于同组年龄,分剐为5.9±0.7Ma,5.2±0.6 Ma和8.7±1.0Ma,平均径迹长度为13.0→13.2±2.2μm,并呈单峰分布,表明它们是最近一次构造热事件的体现。另2个样品属于混合年龄,系由7.1Ma、30Ma、9.6Ma、51Ma和100Ma等5组年龄组成。所有这些年龄值,先后与区内碰撞前、同碰撞、碰撞后和陆内快速隆升作用有关。自印度-亚洲大陆强烈碰撞以来,总体上具有2阶段热演化历史,其中6~0Ma期间冷却速率为11.3℃~16.7℃/Ma,隆升速率为0.85~0.99mm/a,总计隆升幅度达5100~5940m,是本区冷却隆升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 冷却隆升 热历史 裂变径迹 冈底斯地块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6
17
作者 邓清禄 王学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36-141,共6页
论文总结了三峡库区的新构造活动规律及其与滑坡之间的关系。三峡库区新构造运动呈现出良好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为 :地壳快速隆升期与相对稳定的阶地发育期相间 ,断裂活动、地震活动活跃期与宁静期相间。滑坡也具有阶段性 ,并且与构造活... 论文总结了三峡库区的新构造活动规律及其与滑坡之间的关系。三峡库区新构造运动呈现出良好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为 :地壳快速隆升期与相对稳定的阶地发育期相间 ,断裂活动、地震活动活跃期与宁静期相间。滑坡也具有阶段性 ,并且与构造活动阶段性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即滑坡的高峰期对应着构造活动的高峰期。这些说明 ,在新构造期构造活动因素在三峡滑坡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地震的活动周期显示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构造活动处于平静期 ,人类活动可能成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库区 构造活动 滑坡 地震活动
下载PDF
河西地区重力场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39
18
作者 祝意青 胡斌 +1 位作者 朱桂芝 操启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44-48,共5页
系统分析了河西地区 1992~ 2 0 0 1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 ,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地震孕育发生阶段 ,重力场出现一定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震前震后重力变化所反映的构造活动含义不同 ;重力场变化与断裂活动密切相... 系统分析了河西地区 1992~ 2 0 0 1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 ,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地震孕育发生阶段 ,重力场出现一定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震前震后重力变化所反映的构造活动含义不同 ;重力场变化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特别是跨断裂的重力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断层活动特征 ;重力场变化与区域应力 应变场微动态活动及地震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重力场 动态演化 地壳运动 构造活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场演化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39
19
作者 祝意青 李辉 +1 位作者 朱桂芝 徐云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76-84,186,共9页
通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系统分析了 1 992~ 2 0 0 1年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利用统一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 ,较完整地反映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孕震... 通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系统分析了 1 992~ 2 0 0 1年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利用统一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 ,较完整地反映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孕震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 .在地震孕育发生阶段 ,重力场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并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 .重力场动态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重力场的有序性演化与地震活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东北缘 重力场演化 构造活动 孕震特征
下载PDF
八宝山断裂带形变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38
20
作者 薄万举 谢觉民 郭良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3-68,共6页
八宝山断裂带上布设有7处形变跨断层台点,多年来,这些台点形变资料所显示的断层活动性质差异很大,有的互相矛盾。近几年又出现了大的量级变化,是构造活动的加强还是局部环境因素的干扰,众说不一。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是干扰所致。... 八宝山断裂带上布设有7处形变跨断层台点,多年来,这些台点形变资料所显示的断层活动性质差异很大,有的互相矛盾。近几年又出现了大的量级变化,是构造活动的加强还是局部环境因素的干扰,众说不一。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是干扰所致。通过进一步的实地考察,将多台点资料与地质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八宝山断裂带上观测到的形变变化的主要部分属断层构造活动所致,并非局部干扰所致。不同台点异常变化的不一致性是局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体现,总体上反映了NW向永定河断裂和NE向八宝山断裂交互分隔的控制作用,并且目前这种作用还比较强烈。这一研究结果对该区域现今地质构造活动的研究以及地展形变的前兆分析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分析 构造活动 八宝山 断裂带 地震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