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解析与建模——以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为例 被引量:31
1
作者 管树巍 张朝军 +4 位作者 何登发 石昕 JOHN Suppe 汪新 吴晓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31-1140,共10页
构造解析应从构造的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变形量和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入手,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是构造解析的基础,论文将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等几何学方法应用到地震解释中,从以上4个方面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做了系统的构造解... 构造解析应从构造的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变形量和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入手,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是构造解析的基础,论文将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等几何学方法应用到地震解释中,从以上4个方面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做了系统的构造解析。地层结构揭示第一排背斜带深部发育楔状构造,楔状构造由5个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的断层转折褶皱叠加而成,是潜在的勘探目标群。在构造楔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台阶状逆断层的大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另一部分位移量则沿西山窑组煤层向北传递至第二排背斜带,在总位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第一排背斜带和第二排背斜带在走向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位移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构造解析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 等倾角区划分 轴面分析
下载PDF
西藏构造楔与塔里木-华南地块的裂解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丕基 E.Norling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6期1512-1515,共4页
1 塔里木-华南统一地块长期以来,中国的地质学家把塔里木地块与华北或中朝地块联系在一起编制地质和古地理图件,认为它们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近年来有些西方地质学家也在沿用这一观点.最新的研究表明:塔里木地块早古生代的生物相属于冈瓦... 1 塔里木-华南统一地块长期以来,中国的地质学家把塔里木地块与华北或中朝地块联系在一起编制地质和古地理图件,认为它们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近年来有些西方地质学家也在沿用这一观点.最新的研究表明:塔里木地块早古生代的生物相属于冈瓦纳型,晚古生代属于特提斯型,从地层层序、岩相和生物相分析,它与华南地块有惊人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构造 塔里木-华南 地块
原文传递
台湾岛南部海域的前碰撞构造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春峰 周祖翼 +3 位作者 李家彪 陈焕疆 耿建华 李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9-659,共11页
在2001年进行了一次从南海跨越吕宋岛弧到西菲律宾海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获得了一条高质量深反射地震剖面.以此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结合重磁数据的正反演,系统分析了台湾岛南部海域的区域构造地球物理学特征,特别是相邻块体之间碰撞... 在2001年进行了一次从南海跨越吕宋岛弧到西菲律宾海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获得了一条高质量深反射地震剖面.以此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结合重磁数据的正反演,系统分析了台湾岛南部海域的区域构造地球物理学特征,特别是相邻块体之间碰撞拼接前的构造关系以及不同块体的构造属性,以帮助更好地认识形成台湾岛造山带的早期弧陆碰撞过程.马尼拉增生楔的组成及自西向东的递进变形表明南海的俯冲经历过多个次级俯冲活跃阶段.北吕宋海槽内存在活跃的前碰撞地壳缩短过程,导致地层倾角产生6°~13°的倾斜,但是由地层倾斜而造成的缩短量只占区域总缩短量的很小的一部分.吕宋岛弧的东翼比岛弧的其他部分显得更为活跃,在东翼的弧内盆地内存在活动断裂与褶皱作用.磁反演结果表明吕宋岛弧可能经历了多期次的岩浆过程,造成磁性横向不均一性.布格重力异常及重力正反演结果显示花东海盆具有明显高于南海和吕宋岛弧的地壳和上地幔密度,且与南海北部之间存在较大的海底深度差异,表明花东海盆与南海北部不可能如前人认为的在整体或部分上曾经属于同一个洋壳.加瓜海脊作为一片隆升的洋壳,可能由早期菲律宾海板块在加瓜海脊东侧短暂的西北向俯冲有关.所有证据表明台湾岛南部海域正在进行多块体的拼接,为一大陆增长的典型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岛弧陆碰撞 马尼拉俯冲带 构造 重磁模拟 布格重力异常 花东海盆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沟驿向斜的形成演化与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登发 孙方源 +3 位作者 翟咏荷 包洪平 马静辉 开百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0-390,共21页
向斜构造是一种基本的褶皱样式,是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盐类以及铀矿等矿产资源赋存的主要场所之一。研究向斜的形成机制将为剖析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奠立重要基础。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石沟驿向斜为例,... 向斜构造是一种基本的褶皱样式,是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盐类以及铀矿等矿产资源赋存的主要场所之一。研究向斜的形成机制将为剖析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奠立重要基础。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石沟驿向斜为例,应用新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与深探井资料,解析向斜的深层地质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石沟驿向斜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与中段的过渡部位,形成于中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是在以羊虎沟组—山西组含煤岩系为滑脱层形成的叠瓦冲断系统基础上,下伏的早期阶状正断层组合反转形成的大型构造楔的上层褶皱体系;惠安堡断层为一正反转断层,在该区起构造-沉积分划作用;石沟驿向斜及邻区的上石炭统—二叠系的致密砂岩气具有自生、自储、自封闭成因,于早白垩世成藏。石沟驿向斜的形成期早于油气成藏高峰期,天然气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构造 褶皱样式 石沟驿向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楔的发现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动力学机制的约束 被引量:10
5
作者 鲁人齐 何登发 +5 位作者 John Suppe 管树巍 马晓鸣 王明健 桂宝玲 高金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105,共13页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山前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垂向上具有多套滑脱层。其中深层次滑脱层位于前震旦系基底深度约(19±2)km的地方,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加构造楔,构造楔是龙门山...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山前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垂向上具有多套滑脱层。其中深层次滑脱层位于前震旦系基底深度约(19±2)km的地方,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加构造楔,构造楔是龙门山中段山前带重要的构造样式之一。工区A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后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达45.5 km;B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前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约16.6 km;构造楔的形成导致上部断裂和岩层隆升并褶皱变形,A、B剖面山前地层相对川西平原最大抬升量分别为8 km和3 km。构造楔沿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走向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几何形态;分析其形成时间较晚,可能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通过对深层叠加构造楔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定量计算,其正演运动学模型与实际剖面解释相吻合。深层叠加构造楔的形成在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有着其相应的成因机制,在所能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与成因,可以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动力机制提供一定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滑脱层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 几何模型 运动学 龙门山中段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构造地质大剖面解析及棋盘井向斜构造成因新解
6
作者 邹松 何登发 +1 位作者 成祥 毛丹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722,共11页
西缘冲断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地处众多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区域,其地质特征十分复杂。近年来,西缘冲断带的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拓宽,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影响了油气从生成、运聚到被破坏的整个过程,对这些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变... 西缘冲断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地处众多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区域,其地质特征十分复杂。近年来,西缘冲断带的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拓宽,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影响了油气从生成、运聚到被破坏的整个过程,对这些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形样式和过程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基础。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一条最新处理的近东西向高精度二维地震测线,结合钻井以及露头资料对其进行精细解析和刻画,并运用2D-move软件对解析后的剖面进行反演与正演模拟。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棋盘井镇地区的向斜构造为基底复合构造楔向东楔入形成,向斜核部地层加厚与桌子山—横山堡断裂的活动有关;2)过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的构造地质剖面现今长度120 km,经过反演平衡恢复后的剖面长度为137.68 km,累计构造缩短量17.86 km,整体构造缩短率约13%,其中燕山期的缩短量最大,缩短量12.72 km,缩短率为10%;3)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演化模拟可知棋盘井向斜的形成时间大致在燕山中期,银川地区在该时期为高部位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棋盘井向斜 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中央拗陷南缘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6
7
作者 欧阳征健 周鼎武 +1 位作者 冯娟萍 张小浩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中央拗陷带南缘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的关系。方法对野外调研、地震勘探、钻探及解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央拗陷带南缘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发育对冲、叠瓦和构造楔 ,其中的石板墩与黑墩构造带中二叠统烃源岩叠置,构造裂缝十分发... 目的探讨中央拗陷带南缘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的关系。方法对野外调研、地震勘探、钻探及解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央拗陷带南缘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发育对冲、叠瓦和构造楔 ,其中的石板墩与黑墩构造带中二叠统烃源岩叠置,构造裂缝十分发育,油气成藏条件较为优越。结论中央拗陷带南缘构造带呈现自北西向南东渐趋复杂的构造面貌,且石板墩与黑墩构造带是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逆冲推覆构造 冲断带 构造
下载PDF
米苍山东河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上扬子北部陆内俯冲机制的约束 被引量:6
8
作者 文竹 何登发 +3 位作者 樊春 李英强 孙衍鹏 贺鸿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108,共16页
米苍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受秦岭造山带由北向南挤压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特征复杂,深入研究米苍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对陆内造山作用以及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米苍山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对地表产状进行详细观测,建... 米苍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受秦岭造山带由北向南挤压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特征复杂,深入研究米苍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对陆内造山作用以及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米苍山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对地表产状进行详细观测,建立了米苍山地区东河地表地质大剖面,并且利用等倾角区划与轴面分析,对东河剖面进行构造解析,建立了米苍山造山带构造几何学模型,通过构造楔模型分析了米苍山扇形隆升机制,通过不整合面分析,对四川盆地北部米苍山构造变形时间进行了研究。米苍山南缘基底发育4个构造楔,是影响米苍山南部地层抬升的主要原因,其顶部滑脱层为震旦系,底部滑脱层为元古界变质岩,前缘单斜带由嘉陵江—雷口坡组膏岩层作为滑脱层产生的反冲断层控制,寒武系滑脱层与震旦系滑脱层共同影响了大两会背斜的形成,而米苍山北缘则发育单个构造楔,其顶部滑脱层为震旦系,元古界变质岩为底部滑脱层;通过对米苍山地区不整合面研究,米苍山造山带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印支期与燕山期两次大规模的隆升。因此,米苍山前表现为多期次多层滑脱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苍山 滑脱层 平衡复原 构造 不整合面
下载PDF
库车坳陷西段盐构造二维平衡恢复与复原构造剖面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高麟 汪新 饶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7-1739,共13页
天山南麓库车坳陷西部沉积古近系膏盐岩,盐层下伏中生界发现万亿立方米储量天然气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气源。库车坳陷盐下是油气勘探关注目标,目前研究认识不能满足勘探需求,尤其是盐构造形成机制存在争议,盐构造平衡恢复是研究难点... 天山南麓库车坳陷西部沉积古近系膏盐岩,盐层下伏中生界发现万亿立方米储量天然气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气源。库车坳陷盐下是油气勘探关注目标,目前研究认识不能满足勘探需求,尤其是盐构造形成机制存在争议,盐构造平衡恢复是研究难点。本文应用二维构造平衡剖面技术,综合地震剖面、钻井和地表地质资料,选取库车坳陷西段四条剖面,通过StructureSolver公司开发的构造恢复软件(简称SS),开展平衡恢复工作,分层恢复盐上层、膏盐层、盐下层,复原挤压变形前地震剖面。研究结果揭示库车坳陷西段发育二期盐构造:渐新世-中新世发育刺穿型盐丘,上新世-第四纪发育挤压型盐构造。挤压作用下早期盐丘演变为盐席、盐墙,盐上层发育盐逆冲断层和盐背斜,盐下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和挤压构造楔。库车坳陷西段盐层上覆冲积扇沉积(重力)差异负载是发育盐丘的原因,盐丘分布于山前冲积扇前端和却勒冲积扇南侧。库车坳陷盐下发育逆冲构造楔,应用临界楔理论研究构造楔顶面坡度与底部滑脱层角度变化,盐下构造楔顶面坡度突变,指示底部滑脱层角度发生变化,推断古生代基底正断层卷入逆冲构造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构造 二维平衡恢复 构造 基底断裂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阿什里背斜精细构造建模 被引量:5
10
作者 甄宇 何登发 +3 位作者 李涤 张磊 赵永福 张奎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5-1252,共18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经历了多期叠加构造活动,构造变形特征复杂,对研究陆内造山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阿什里背斜处于北天山后方前陆部位,构造样式为分层滑脱变形体系控制的复式叠加背斜,垂向上包括浅层薄皮推覆构造系统和中深层...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经历了多期叠加构造活动,构造变形特征复杂,对研究陆内造山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阿什里背斜处于北天山后方前陆部位,构造样式为分层滑脱变形体系控制的复式叠加背斜,垂向上包括浅层薄皮推覆构造系统和中深层复合构造楔系统。钻井和地震反射信息揭示,阿什里地区主要滑脱层为基底滑脱层,石炭系、二叠系泥岩层,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煤层。阿什里背斜侏罗系底部不整合面受基底发育的叠加构造楔(由2~3个冲断席构成)控制,反冲断层之上石炭系-三叠系构成不对称背斜。阿什里西南大型石炭系推覆体之下发育泥盆系-石炭系组成的冲断席,构成(楔端点向上方突破的)构造楔。阿什里背斜北侧以一向斜与喀拉扎背斜过渡,指示冲断位移沿浅部滑脱层向北继续传播。阿什里及邻区发育的石炭系与三叠系-中下侏罗统不整合、二叠系内部不整合、二叠系与三叠系削截不整合、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新近系与第四系不整合揭示了中-晚二叠世以来多期构造活动。其中,阿1井核部二叠系梧桐沟组之下钻遇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年龄为289.1±7Ma(95%置信度),指示了晚海西期的构造活动。根据阿什里地区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解析,结合关键不整合面,划分了5个关键构造演化期次:中二叠世阿什里西南逆冲推覆形成古隆起;晚二叠世-晚三叠世阿什里地区存在两期小规模冲断活动;侏罗纪整体稳定沉降或弱坳陷;白垩纪-古近纪多幕隆升构造活动使阿什里地区沿基底发育叠加构造楔;中新世北天山剧烈造山活动中阿什里基底构造楔向北突破形成阿克屯-喀拉扎背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多期变形 构造 分层变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潜在的油气区带:构造楔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小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6-154,共9页
塔里木盆地内部,受不同地质年代的造山(形变)作用影响,在毗邻烃源岩区正向单元(构造褶皱隆起)一侧或两侧的斜坡地带上所形成的“构造楔”将成为油气运聚圈闭成藏的场所。当它们有良好的储集与封盖条件,可望成为塔里木盆地今后油... 塔里木盆地内部,受不同地质年代的造山(形变)作用影响,在毗邻烃源岩区正向单元(构造褶皱隆起)一侧或两侧的斜坡地带上所形成的“构造楔”将成为油气运聚圈闭成藏的场所。当它们有良好的储集与封盖条件,可望成为塔里木盆地今后油气勘查并实现突破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油气区 非背斜 油气运聚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地震断裂的剖面断层和构造楔组合类型及其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华林 李海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1-81,共11页
本文分析讨论了不同组合类型地震断裂的剖面断层和构造楔的特点,提出不同组合类型的剖面断层和构造楔形成、演化机制,恢复古地震事件的准则。通过一些典型实例证明了这些认识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本... 本文分析讨论了不同组合类型地震断裂的剖面断层和构造楔的特点,提出不同组合类型的剖面断层和构造楔形成、演化机制,恢复古地震事件的准则。通过一些典型实例证明了这些认识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本文获得的认识和成果将在活断层和古地震的深入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面断层 构造 古地震 地震地质 组合类型
下载PDF
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与构造模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龙博 何登发 +2 位作者 文竹 梅庆华 李英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401,共18页
通南巴背斜发育于四川盆地东北米仓山冲断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的构造叠合部位,其形成与演化受到米仓山与大巴山的联合影响,然而目前其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认识尚且不清楚,精细研究通南巴背斜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对于揭示背... 通南巴背斜发育于四川盆地东北米仓山冲断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的构造叠合部位,其形成与演化受到米仓山与大巴山的联合影响,然而目前其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认识尚且不清楚,精细研究通南巴背斜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对于揭示背斜成因机制以及认识陆内构造变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覆盖通南巴背斜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复原等方法,精细刻画出通南巴背斜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并建立构造模型,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通南巴背斜总体具有“东西分段、上下分层、早晚期构造叠加”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受控于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滑脱层、志留系泥岩局部滑脱层以及前震旦系滑脱层,通南巴背斜分为上、中、下、深4套构造层,表现为多层滑脱变形特征,其中,中部构造层变形强度最大;2)深部(前震旦系)构造楔发育于整个通南巴背斜,其个数和几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形态以及分段性背斜高点差异;3)位移沿楔端点向前传递过程中,受到川中刚性基底的阻挡,背斜前翼旋转,形成次级褶皱调节断层;4)通南巴背斜晚期受大巴山向西南推覆挤压的叠加作用,表现为中部构造层在东北段发育一系列双重构造和叠瓦构造,并导致嘉陵江组以上地层被动变形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南巴构造 几何学 运动学 多层滑脱变形 构造
下载PDF
克拉美丽山南缘西段盆山耦合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易泽军 李涤 连奕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9-184,共16页
克拉美丽山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晚古生代克拉美丽洋盆向北俯冲消亡,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地块在该地区发生碰撞造山。目前,就石炭纪之后克拉美丽山的构造活动存在持续挤压、拉分、伸展、挤压-伸展转换多种观点,构造样式也各不相同... 克拉美丽山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晚古生代克拉美丽洋盆向北俯冲消亡,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地块在该地区发生碰撞造山。目前,就石炭纪之后克拉美丽山的构造活动存在持续挤压、拉分、伸展、挤压-伸展转换多种观点,构造样式也各不相同。本文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从盆山过渡带现今构造样式人手来探讨克拉美丽山南缘西段盆山耦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克拉美丽山西段在石炭纪之后经历了中二叠世早期、早三叠世早期、晚三叠世末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期和古新世末期6次构造隆升。前4期相对稳定沉积,晚白垩世早期,晚古生代地层沿着下二叠统底部的泥岩层滑脱面以叠瓦状构造楔样式向南楔人,构造缩短量大于15km,现今盆山构造样式初步形成。始新世构造楔遭受后期突破断层改造。始新世后,克拉美丽山大规模的构造活动基本停止,地层遭受剥蚀最终形成现今地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美丽山 盆山耦合机制 构造 突破断层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背斜构造解析与平衡演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冀冬生 徐亚楠 +1 位作者 肖立新 陈军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62-266,共5页
选取齐古背斜典型地震剖面,结合地表构造测量和钻井资料等,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构造样式,通过平衡恢复技术正演地震剖面的变形过程,建立齐古背斜构造模型,构建齐古背斜平衡构造剖面,厘定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背斜构造变形机制和演化... 选取齐古背斜典型地震剖面,结合地表构造测量和钻井资料等,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构造样式,通过平衡恢复技术正演地震剖面的变形过程,建立齐古背斜构造模型,构建齐古背斜平衡构造剖面,厘定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背斜构造变形机制和演化史,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支撑,多口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研究表明:准南山前第一排构造发育两期构造变形,山前的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构造楔为主,齐古背斜受隐伏构造楔前端反向断层控制,反向断层下盘为油气勘探有利区,两期构造演化控制齐古背斜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齐古背斜 构造解析 平衡演化 构造
下载PDF
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构造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宇生 吴松涛 +4 位作者 路玉 郑孟林 刘得光 孔玉华 吴海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5-168,共14页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扎伊尔山前,是夹持在南部四棵树凹陷和东部沙湾凹陷之间的三角构造带。然而对于这个三角构造带是原地掩伏构造,山前推覆构造,还是走滑构造控制形成的认识还存在争议。目前对于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扎伊尔山前,是夹持在南部四棵树凹陷和东部沙湾凹陷之间的三角构造带。然而对于这个三角构造带是原地掩伏构造,山前推覆构造,还是走滑构造控制形成的认识还存在争议。目前对于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而过渡带是研究该区构造变形与演化的良好区域,精细研究该区域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对于揭示其构造变形机制以及认识盆山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并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研究区的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不整合面识别、轴面分析及平衡剖面等方法,对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建模与构造复原。研究表明,过渡带发育下二叠统(Pj-Pf),中二叠统(P2x-P2w),上二叠统(PsW),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与古近系-第四系(E-Q)7个构造变形层序。发育佳木河组底部及石炭系内部滑脱层。深部(前二叠系)构造楔发育于整个过渡带,其个数和几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形态。构造楔在早二叠世开始楔人,挤压作用持续至三叠纪末期。晚三叠世发育生长地层,显示了P—T构造层褶皱变形的时间,随后三叠纪末期,过渡带受到来自西北缘造山带方向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叠加作用,表现在后缘发育一系列叠瓦构造,推覆距离约为8km,南部逆冲断层上盘二叠系-三叠系被剥蚀完全,北部残余少量下二叠统佳木河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 几何学 运动学 构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沟驿向斜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昊 何登发 《中外能源》 CAS 2021年第9期29-37,共9页
根据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以断层相关褶皱为理论依据,对石沟驿向斜进行精细构造解释,进而揭示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探究西缘构造变形及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石沟驿向斜东陡西缓,主体呈北北东向构造,具有断距大、... 根据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以断层相关褶皱为理论依据,对石沟驿向斜进行精细构造解释,进而揭示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探究西缘构造变形及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石沟驿向斜东陡西缓,主体呈北北东向构造,具有断距大、发育晚、演化复杂等特征,石炭系以上地层构造相对不发育,但其下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两侧受边界断层控制,东侧沙井子断层为早石炭世正断层,在其上盘沉积下石炭统臭牛沟组,晚三叠世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变为上陡下缓的逆断层,这一反转构造使断距差异明显。后缘奥陶系米钵山组粉砂质板岩受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由西向东推覆变形,以石炭系煤层及寒武系泥页岩为顶底界滑脱形成构造楔楔入,导致西翼抬升,且抬升高度与下伏构造楔楔入高度相一致,因此,石沟驿向斜的形成以多期构造相叠加且不断改造最终定型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沟驿向斜 滑脱层 平衡复原 构造 沙井子断层
下载PDF
新疆吐谷鲁背斜构造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晋进 陈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9-11,167-168,共5页
吐谷鲁背斜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霍玛吐构造带。立足于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新进展对山前复杂构造带的构造解释,主要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根据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建模,推断吐谷鲁背斜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为早期深部构造楔与后期突... 吐谷鲁背斜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霍玛吐构造带。立足于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新进展对山前复杂构造带的构造解释,主要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根据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建模,推断吐谷鲁背斜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为早期深部构造楔与后期突破推覆构造的叠加组合。最终运用三维可视化成图软件形成直观的构造解释三维图,方便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 三维成图
下载PDF
构造楔形成作用,蓝片岩变质作用和蓝片岩出露是可兼容的吗?
19
作者 Wakab.,J 张秋明 《国外地质科技》 1996年第3期57-61,共5页
关键词 蓝片岩 变质作用 构造 形成作用
原文传递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特征 被引量:112
20
作者 卢华复 贾承造 +4 位作者 贾东 陈楚铭 刘志宏 王国强 王胜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由一系列向南运动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冲断楔的北部以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逆冲构造为主。断层楔的前缘发育了很好的滑脱膝折背斜 ,全为肓断层控制 ,形成隐蔽式前锋。冲断层的就位从中新...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由一系列向南运动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冲断楔的北部以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逆冲构造为主。断层楔的前缘发育了很好的滑脱膝折背斜 ,全为肓断层控制 ,形成隐蔽式前锋。冲断层的就位从中新世开始 ,自北向南迁移 ,前锋的构造形成在第四纪。造成逆冲断层的地壳水平缩短作用速度在中新世较慢 ,平均为 0 .35 5mm/a ,上新世中期达 0 .82mm/a ,而到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速度增大了约一个数量级 ,达到 1.2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 冲断构造 新生代构造 逆冲断层相关褶皱 背斜前翼生长三角 地壳缩短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