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 被引量:65
1
作者 陈社发 邓起东 +4 位作者 赵小麟 罗志立 刘树根 CJL.Wilson P.Dirks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13-421,共9页
川西前陆盆地是从晚三叠世晚期(须家河期)以来开始发育的,其形成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推覆的结果。本区的构造发展经历了伸展裂陷、构造反转和持续推覆3个主要阶段。构造变形的力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北东~... 川西前陆盆地是从晚三叠世晚期(须家河期)以来开始发育的,其形成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推覆的结果。本区的构造发展经历了伸展裂陷、构造反转和持续推覆3个主要阶段。构造变形的力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北东~南西向收缩派生的南东向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推覆构造 构造演化 构造变形机制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 被引量:10
2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05,共7页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 ,同时在研...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 ,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相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构造 第四纪地质 活动构造 构造变形机制 深部构造
下载PDF
长乐—南澳剪切带晋江段构造岩特征及其构造变形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马国锋 《福建地质》 1991年第4期281-296,共16页
长乐—南澳左行韧性剪切带位于东南沿海,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并借助透射电镜对变形石英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变形石英显微构造参数估算剪切带中的应力差值,由此探讨了形成构造岩... 长乐—南澳左行韧性剪切带位于东南沿海,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并借助透射电镜对变形石英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变形石英显微构造参数估算剪切带中的应力差值,由此探讨了形成构造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剪切带 构造 构造变形机制 大陆边缘构造
全文增补中
祁连山构造带的新构造变形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侯康明 张忻 刘小龙 《华南地震》 1999年第2期50-56,共7页
论述了祁连山构造带新生代以来的变形过程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 祁连山构造带的变形过程是在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汇聚作用下发生和发展的, 其变形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同步进行。其中阿尔金断裂在其东段的走滑贯通对祁连... 论述了祁连山构造带新生代以来的变形过程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 祁连山构造带的变形过程是在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汇聚作用下发生和发展的, 其变形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同步进行。其中阿尔金断裂在其东段的走滑贯通对祁连山- 河西走廊地区的构造运动影响很大。上新世末或第四纪初阿尔金断裂东段的走滑导致了祁连山地区应力场的旋转, 进而增大了沿 N W W 向主断裂的水平走滑分量。它是引起主断裂发生走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祁连山构造 构造变形机制 断层
下载PDF
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基于构造地貌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丹 董有浦 +3 位作者 焦骞骞 张东越 段佳鑫 余华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16-3028,共13页
滇中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晚期构造变形机制的理想场所.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下地壳流”和“刚性块体挤出”两种模式,前者认为地块构造活动分布较为均匀,后者认为构造活动沿断裂带更为强... 滇中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晚期构造变形机制的理想场所.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下地壳流”和“刚性块体挤出”两种模式,前者认为地块构造活动分布较为均匀,后者认为构造活动沿断裂带更为强烈.由于地貌指数对构造活动非常敏感,为厘定研究区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基于30 m分辨率的SRTM‐3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滇中地区319个(亚)流域盆地,通过分析获得了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及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形状指数(BS)、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谷底宽度与谷间高度比(VF)这5种地貌指数,综合这五种指数得出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_(at)),并利用构造地貌指数(I_(at))揭示了研究区的相对构造活动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及金沙江两侧的I_(at)值相对较小,其他部位相对较高,这表明滇中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发育在断裂带附近,与“刚性块体挤出”模式相一致.滇中地块中部的金沙江两侧I_(at)值相对较低,表明其地貌活动性较强.这是由于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隆升及河流重组,导致的金沙江及其支流切割力增强,从而造成金沙江两侧HI值、BS值、SLK值增高和VF值降低,使得金沙江两侧I_(at)值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 新生代 构造变形机制 河流地貌 相对构造活动性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过渡带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地震风险评估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何登发 鲁人齐 John Suppe 《国际地震动态》 2010年第6期4-5,共2页
龙门山前至龙泉山构造带是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向东南扩展及其与四川地块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也是探讨2008年5.12汶川MW8.0级地震的构造变形机制及开展地震风险评估的关键部位。
关键词 构造变形机制 四川盆地 风险评估 龙门山 地震 几何学 过渡带 运动学
下载PDF
Seismotectonic Zonation of the Longmengshan and Chengdu Region
7
作者 Kong Jun Shi Bingxin +1 位作者 Zhou Rongjun Wang Shiyu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4期566-577,共12页
The principle of three-level delineation is adopted in determination of a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for the new National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ing Map of China,to embody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spatial d... The principle of three-level delineation is adopted in determination of a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for the new National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ing Map of China,to embody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ackground seismic activity and induct a uniform seismotectonic model for each seismotectonic region. Based on achievements of determining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s in southwestern China,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earthquakes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identification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in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s for the Longmenshan and Chengdu seismotectonic region in the Longmenshan seismic region,establishes the seismogenic model for each seismotectonic region,and identifies the upper limit of background earthquakes. A simple method is also put forward for calcula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a background seismic 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Seismotectonic reg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下载PDF
鄂西远安白垩纪盆地的宏观构造变形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乔彦波 单业华 +2 位作者 田野 聂冠军 孙蓓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5,共12页
白垩纪远安盆地是江汉盆地西北缘的次一级地堑构造,发育有多种类型的低温宏观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变形带、断层、节理、脉体和缝合线。除断层外,其它构造变形机制的分布明显受不同岩性地层或单层厚度的控制。节理主要发育在盆地南、北两... 白垩纪远安盆地是江汉盆地西北缘的次一级地堑构造,发育有多种类型的低温宏观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变形带、断层、节理、脉体和缝合线。除断层外,其它构造变形机制的分布明显受不同岩性地层或单层厚度的控制。节理主要发育在盆地南、北两边上白垩统跑马岗组中至厚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里,缝合线和方解石脉只形成在盆地西缘上白垩统罗镜滩组砾岩里,变形带只出现在盆地南部上白垩统红花套组块状砂岩里。主要根据变形构造交切或限制关系,本文将这里的宏观变形构造划分为四期,并恢复出各期的构造应力场。前两期属于拉张成因,出现在晚白垩世裂谷阶段,第一期的拉张方向为近EW向,第二期拉张方向NWW-SEE向;后两期属于挤压成因,出现在晚白垩世以后的后裂谷阶段。相应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分别呈NNE-SSW向和NWW-SEE向,具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应力场 古应力分析 远安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