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15
1
作者 佟怀宇 张远征 +2 位作者 潘隆盛 周涛 朱儒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 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 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 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肿瘤 半椎板切除 外侧
原文传递
开展侧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郑召民 王建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5-388,共4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分为前方和后方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分为前方和后方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近年来开展的侧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可经腹膜后间隙直达椎间隙,处理椎间盘组织,进行椎体间融合,并完成椎管间接减压及冠状面或矢状面序列不良矫正。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LLIF术式主要包括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umbar intervertebrae fusion,XLIF或DLIF)、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LLIF由ALIF演变而来,侧方经腰大肌入路最初报道于1982年,XLIF经腰大肌技术由Ozgur等在2006年率先报道并命名,而OLIF技术2012年首次发表于Asian Spine Journal,强调不分离腰大肌而从其前缘进入。其中,OLIF因其术后神经并发症少,不需要术中神经监护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青睐。然而,由于缺少高等级临床证据、适应证难以界定等情况,许多医生仅靠个人经验来选择LLIF技术。因此,LLIF仍有较多争议之处,笔者结合自己有限实践及文献复习,在此总结、发表一些浅见,供拟开展本技术的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融合术 侧方 LUMBAR 腰椎退变性疾病 外侧 外科医生 临床证据 腰椎融合术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入路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何磊 戎利民 董健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6-1050,共5页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手术常需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医生协助,存在大血管与内脏损伤、男性还存在逆行射精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相关并发症 外侧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安全性 lumbar 腰椎退行性疾病 经椎间孔
下载PDF
XLIF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浩志 马向阳 +3 位作者 邹小宝 王宾宾 夏虹 吴增晖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8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究XLIF微创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21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XLIF技术微创通道下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记录... 目的探究XLIF微创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S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21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XLIF技术微创通道下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根据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评估患者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8 min(50~1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3 mL(20~50 m L),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术后6个月X线片、CT检查示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植骨均获融合;随访期间无ASD复发病例。结论应用XLIF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可避开原有内固定的干扰,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期间 邻近节段退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外侧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胸椎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明亮(综述) 曾纪焕 肖强(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227,共6页
胸椎椎间融合术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开胸入路(thoracotomy approach)、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经椎弓根入路(transpedicular approach)、肋横突关节切除入路(costotransversectomy approa... 胸椎椎间融合术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开胸入路(thoracotomy approach)、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经椎弓根入路(transpedicular approach)、肋横突关节切除入路(costotransversectomy approach)、侧方胸腔外入路(lateral extracavitary approach,LECA)等[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术 胸腔镜手术 肋横突关节 手术 传统开胸 外侧 胸椎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关靖宇 卢天舒 佟晓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9年第4期403-407,共5页
目的从临床术者视角出发,定量测量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颈静脉结节、枕髁、寰椎侧块三个骨性障碍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影响,为临床切除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颅颈交界区CT骨窗片上测量... 目的从临床术者视角出发,定量测量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颈静脉结节、枕髁、寰椎侧块三个骨性障碍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影响,为临床切除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颅颈交界区CT骨窗片上测量枕髁、寰椎侧块模拟磨除1/3,颈静脉结节全部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改变。应用所测得数据在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术前术后CT薄扫对比。结果骨性标本及寰枕交界CT测量显示枕髁、寰椎侧块、颈静脉结节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视角及术野宽度明显增加。模拟手术证实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部分磨除后使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致水平视角。结论极外侧入路中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的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及病变的切除有显著的作用。术前颅颈交界区三维CT检查对极外侧入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量化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卢宏伟 杨正伟 +1 位作者 许建中 何清义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818-822,共5页
目的观察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X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围... 目的观察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X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X射线片和CT三维重建测量手术前后腰椎间隙高度和椎管面积,并计算术后融合率,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3.7±6.7)个月;手术时间(64.1±15.2)min,术中出血量(61.6±30.6)mL,住院时间(4.7±1.8)d;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均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患者术后出现屈髋无力,6周内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100%。Macnab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优良率为100%。结论XLI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用于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可获得较高的术后椎间融合率,手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外侧 腰椎椎间融合 腰椎管狭窄症 单节段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Stand-alone X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2
8
作者 许俊杰 吴增晖 +2 位作者 陈恩良 杨善智 梁达轩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0年第4期204-208,共5页
目的评估Stand-alone XLIF(即不使用螺钉内固定的单纯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Stand-alone XLIF治疗的15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8例、双节段4例、三节段1例、... 目的评估Stand-alone XLIF(即不使用螺钉内固定的单纯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Stand-alone XLIF治疗的15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8例、双节段4例、三节段1例、四节段2例,共27个节段。采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和椎间孔高度,观察随访期间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9年,平均随访时间4.2年。末次随访时腰椎ODI、JOA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前、末次随访腰椎冠状面Cobb角和椎间孔高度分别为(28.1±5.8)°、(11.7±3.6)°和(16.3±2.5)、(19.2±2.7)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4个节段(89%)获植骨融合,3个节段植骨延迟愈合。术后4例出现腹胀,5例出现腹股沟区一过性麻木或疼痛。随访期间未有内固定松动、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Stand-alone XLIF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可有效治疗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退变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外侧 Stand-alone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黎建文 黎松波 +5 位作者 刘先银 方冠军 陈耀鑫 卢健锋 叶国标 刘志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5-320,共6页
【目的】评价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接受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的临... 【目的】评价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接受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前、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ESR、CRP及腰椎节段后凸矫正、节段高度恢复、椎体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0.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0~280(214±9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0~350(263±63)m L;术前平均腰痛VAS为(7.2±1.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5±1.2)分,术前平均ODI为(63.3±5.4)分,末次随访为(31.9±3.7)分,末次随访复查血ESR和CRP结果均恢复正常水平,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测量手术节段后凸角和节段高度分别为(7.1±4.7)°和(64.8±9.3)m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5.2±3.5)°和(69.4±10.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椎体间植骨融合满意,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或结核复发情况。【结论】在全身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临床效果确切,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病灶清除 内固定 腰椎结核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对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10
作者 莫万彬 杜贻庆 +3 位作者 蒋常文 唐景峰 唐乐剑 王文波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1237-1238,共2页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有中央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下动脉。中央支供血于脑干,迷路动脉走行面听神经的下方,回返穿通动脉行于面听神经之间,弓下动脉行于面听神经的后上方。结论:小脑下前动脉与脑干、展神经、面听神经关系密切。脑干腹侧及桥小脑角病变手术中应妥善保护小脑下前动脉主干及分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小脑下前动脉 显微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体表投影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靖宇 卢天舒 佟晓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0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和量化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为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寰椎、枢椎标本,以颧弓上缘为基线,经过乳突尖部的垂直基线的垂直线为参照线,游标卡尺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 目的探讨和量化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为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寰椎、枢椎标本,以颧弓上缘为基线,经过乳突尖部的垂直基线的垂直线为参照线,游标卡尺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SPSS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在国人成人带颈头颅湿性标本上模拟的枕下极外侧入路中参考应用各项数据。结果寰椎横突在基线下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12.08±4.84)mm,寰椎横突在参照线前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8.24±1.61)mm。枢椎横突在基线下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11.39±2.27)mm,枢椎横突在参照线后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9.22±1.94)mm。枕大孔与寰椎间距为(7.33±2.22)mm,寰椎枢椎间距为(8.26±1.54)mm,寰椎横突结节宽度(5.97±1.23)mm,椎动脉沟近中线点距横突结节距离(28.94±3.77)mm。在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过程中应用参照各项数据可以在硬膜外操作过程中安全地暴露游离椎动脉。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体表投影的量化研究结果为术者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量化 显微解剖 尸体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用于脑干及脑干腹侧病变的显微手术
12
作者 莫万彬 杜贻庆 +4 位作者 周晓坤 王文波 阳永东 唐乐剑 夏学魏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应用于脑干及脑干腹侧病变的显微手术效果。方法采用极外侧入路对脑干及脑干腹侧、腹外侧的病变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和讨论。结果7例病人中有6例肿瘤,其中5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1例动脉...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应用于脑干及脑干腹侧病变的显微手术效果。方法采用极外侧入路对脑干及脑干腹侧、腹外侧的病变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和讨论。结果7例病人中有6例肿瘤,其中5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1例动脉瘤成功夹闭。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永久性面瘫1例,脑积水1例,随诊12~57个月,平均21个月,肿瘤复发1例。结论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对脑干及脑干腹侧、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肿瘤 外侧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枕骨大孔区脊膜瘤一例
13
作者 朱季子 桂志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07X期156-157,共2页
枕骨大孔区肿瘤位于颅颈交界,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6%,因肿瘤累及脑干、上部颈髓、挤压小脑、后组颅神经,解剖结构复杂1。其血供主要来自椎动脉,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极高,任何血管、神经组织损伤均会导致... 枕骨大孔区肿瘤位于颅颈交界,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6%,因肿瘤累及脑干、上部颈髓、挤压小脑、后组颅神经,解剖结构复杂1。其血供主要来自椎动脉,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极高,任何血管、神经组织损伤均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有生命危险。近日,我院神经外科在显微镜下采用极外侧入路成功切除枕骨大孔区脊膜瘤1例,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区肿瘤 脊膜瘤 手术操作空间 神经组织损伤 肢体功能恢复 后组颅神经 外侧 颅颈交界
下载PDF
极外侧经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解剖学
14
作者 缪国专 杜长生 +1 位作者 周定标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基础。方法:(1)通过50个干性寰枢椎标本的测量,主要测量齿突和寰椎外侧缘的平均高度;(2)6具成人尸体标本在显微镜操作下模拟手术入路。结果:齿突的平均高度(14.84±2.55)mm,寰椎外... 目的:探讨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基础。方法:(1)通过50个干性寰枢椎标本的测量,主要测量齿突和寰椎外侧缘的平均高度;(2)6具成人尸体标本在显微镜操作下模拟手术入路。结果:齿突的平均高度(14.84±2.55)mm,寰椎外侧缘的高度左侧(17.38±2.49)mm,右侧(17.28±2.52)mm。齿突的平均高度明显低于寰椎外侧缘的高度(P≤0.01);该入路仅需磨除部分寰椎侧块,就能够很好的显露齿突。结论: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可以不磨除枕骨髁,就能满意显露齿突。该入路有足够的空间行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解剖 寰枢椎脱位
下载PDF
乳突后直切口枕下极外侧入路的局部解剖及操作要点 被引量:14
15
作者 薛毅辉 张远征 +2 位作者 陈锦峰 周定标 贾云凤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9-312,共4页
目的 介绍乳突后直切口枕下极外侧入路处理枕大孔区腹侧病变的有关解剖和手术技术要点。方法  4具尸体枕部解剖 6例 ,模拟手术操作过程 3例 ;6例手术实践体会。结果 乳突后直切口是从肌肉间隙中入路 ,涉及的肌肉只有部分的胸锁乳突... 目的 介绍乳突后直切口枕下极外侧入路处理枕大孔区腹侧病变的有关解剖和手术技术要点。方法  4具尸体枕部解剖 6例 ,模拟手术操作过程 3例 ;6例手术实践体会。结果 乳突后直切口是从肌肉间隙中入路 ,涉及的肌肉只有部分的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以及上、下斜肌 ,肌肉无需大范围的剥离切断。枕骨髁可磨除后 1/ 3。从椎动脉前方切开硬脊膜 ,视角可达 180度。能从颅脊神经和椎动脉的前方切除肿瘤 ,不牵延髓。从椎动脉后方切开硬脊膜 ,能处理低达颈 2、 3的肿瘤。结论 乳突后直切口枕下极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手术视角好、对延髓牵拉轻微、切口易延扩和便于联合入路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枕下外侧 局部解剖 枕大孔区
原文传递
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谭海涛 江建中 +5 位作者 谢兆林 陈国平 甘锋平 黄圣斌 邹艺 李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8-624,共7页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53.2±18.7岁。XLIF通道建立过程中采用自发肌电图监测神经根在术中是否受到牵拉、激惹等刺激,通过计算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得出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利用诱发肌电图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分析并推测手术中肌电监测的影响因素,尽量控制监测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为评价肌电监测的临床效果,记录肌电监测的阳性和阴性结果例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46例患者共69个节段行椎间融合(L1/2 5例,L2/3 9例,L3/4 32例,L4/5 23例)。自发肌电监测有16例发现异常肌电波形,其中14例(真阳性)经调整手术操作后能恢复正常波形,2例(假阳性)经短暂观察后自行恢复至正常,14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其余30例术中无异常肌电波形的患者中,有3例(假阴性)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27例(真阴性)术后无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通过上述数据计算得出术中自发肌电图监测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为93.10%。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采用诱发肌电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L1:8枚,L2:15枚,L3:27枚,L4:48枚,L5:34枚),其中118枚螺钉置入时肌电监测提示阴性,术后CT提示其中有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另外14枚螺钉攻丝后,刺激强度为10m A时出现肌电图反应,术后有13个椎弓根出现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折表现。患者术前JOA评分14.8±2.1分,术后为23.9±2.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ODI评分为38.3±3.1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监测 外侧椎间融合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
下载PDF
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徐灿华 吴增晖 +1 位作者 郑轶 张清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37-1841,共5页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平均47.3个月)后,出现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及对应的腰腿痛症状患者,采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9例。其中,邻近节段病变发生在融合节段上方8例、下方1例;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4例、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凸1例。根据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判断手术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邻近节段病变,行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65.6±15.0)min,出血量(27.8±5.6)mL,术中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的发生,住院(5.7±1.1)d;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分别为2.8±1.9、23.5±3.7,较术前(7.9±2.7、13.0±5.1)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手术损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 外侧椎间融合 邻近节段病变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 被引量:8
18
作者 宋明 单宏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18-320,共3页
关键词 枕下外侧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谭海涛 江建中 +5 位作者 谢兆林 李颖 韦英婷 黄圣斌 陈国平 甘锋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0月采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椎结核患者4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男16...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0月采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椎结核患者4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男16例,女7例)和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各23例。导航组年龄37.7±16.7岁,对照组年龄39.2±18.4岁。合并神经功能障碍17例,导航组7例(ASIA分级C级5例、D级2例),对照组10例(C级6例、D级4例)。术后门诊随访记录植骨融合的时间、VAS评分、ASIA分级及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ASIA分级、VAS评分及脊柱后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导航组术中出血量为447±139.6ml,对照组为627±251.3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导航组术中C型臂X线透视累计曝光时间为31±14.2s,对照组为96±44.6s,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为158±73.6min,对照组为213±88.2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切口裂开1例,缝合后治愈;导航组1例术后1个半月切口形成窦道,换药治疗2个月后治愈。对照组术前6例C级患者中,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D级3例、E级3例;4例术前D级患者恢复至E级。导航组术前5例C级患者中,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D级3例、E级2例;2例术前D级患者恢复至E级。导航组的VAS评分、脊柱后凸Cobb角及骨融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工作通道下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应用计算机导航可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术中射线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结核病灶清除 计算机导航 外侧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路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润 彭翔 +2 位作者 屈宏彦 江锋 陈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中的显微解剖结构,以提高颅颈交界区病变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1个尸体头颅标本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相关结构。结果该径路中可观察到的解剖结构... 目的研究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中的显微解剖结构,以提高颅颈交界区病变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1个尸体头颅标本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相关结构。结果该径路中可观察到的解剖结构主要有:①椎动脉第Ⅱ段的上部及第Ⅲ、Ⅳ段的走行及其分支。②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③后组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椎动脉第Ⅲ段右侧长度为(23.6±2.9)mm(17.5~26.6mm);左侧长度为(24.1±2.1)mm(19.2~25.6mm);椎动脉穿硬膜处到枕骨大孔后正中缘的距离,右侧(22.1±3.1)mm(18.2~28.3mm);左侧(22.0±2.9)mm(17.4~26.8mm)。寰椎横突是重要的骨性标志。枕下三角和C2神经根腹侧支是确定椎动脉的重要标志。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磨除枕髁后、内1/3就可以较好地显露颅颈交界区腹外侧。熟悉掌握该区椎动脉走行及枕髁的毗邻关系,可以预防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中损伤重要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外侧 颅颈交界区 椎动脉 枕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