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1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680
1
作者 舒良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5-1053,共19页
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 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志留纪发生的板内碰撞-拼合事件使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再次缝合,形成真正统一的中国南方大陆。在震旦纪—早侏罗世期间,整个华南基本处于陆内滨海-浅海-斜坡环境,内部没有切穿岩石圈的断层,没有大规模幔源岩浆和火山喷发的记录,多次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均在统一的华南岩石圈之上进行。经过早—中侏罗世的构造体制转换,才演化成为晚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从早到晚,华南岩石圈经历了多期、幕式的生长,以侧向增生为主(块体拼合),垂向生长为辅(岩浆上侵)。到晚中生代,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陆内伸展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华南盆岭构造。长期的板内构造演化和多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使华南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成为各种矿产与资源的富集区。新元古代南华纪和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华南最有利的成矿期,尤以后者矿种最多、储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陆内造山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华南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601
2
作者 张国伟 孟庆任 +3 位作者 于在平 孙勇 周鼎武 郭安林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3期193-200,共8页
秦岭是经过3个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Pt_3-T_2)是3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 秦岭是经过3个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Pt_3-T_2)是3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尤其从点接触初始碰撞经面接触碰撞到全面碰撞成山等造山的细节过程,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构造 板块构造 造山过程 造山带 动力学
原文传递
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74
3
作者 李锦轶 何国琦 +5 位作者 徐新 李华芹 孙桂华 杨天南 高立明 朱志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8-168,共21页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在新疆北部地质调查积累的资料,并结合对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简要讨论了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该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是垂向上具有双层结构,侧向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在新疆北部地质调查积累的资料,并结合对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简要讨论了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该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是垂向上具有双层结构,侧向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分区。新生代侧向构造分区表现为盆山构造,古生代晚期侧向构造分区总体表现为显生宙造山带与古老地块的镶嵌,具体划分为两个弧形造山系、两个雁行斜列的帚状构造和3条线性造山系,分别属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喀拉塔格等4个古板块;喀拉塔格古板块是新元古代地壳作为基底的古岛弧与其周围的海洋岩石圈组成的板块,残迹保存在南天山碰撞带之中;阿尔泰山、东准噶尔、准噶尔—吐哈地块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西准噶尔和中亚地区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的组成部分,查尔斯克—斋桑带、依连哈比尔尕带和康古尔塔格带,构成了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南界,南天山是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古板块的碰撞带。在纵向上,该区地壳被划分为震旦纪至石炭纪、二叠纪至侏罗纪和白垩纪以来的陆内演化等3个构造层。该区构造格架的形成过程包括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晚期古洋盆的演化与关闭、二叠纪至侏罗纪受古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洋演化影响、以及新生代期间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等3个构造阶段;在某些地质时期还与幔源岩浆的底垫对地壳或岩石圈的改造有关。该区前身的古洋盆包括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两个洋盆。从动力学角度看,该区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分别受控于水平方向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垂直方向上软流圈地幔与上覆岩石圈或地壳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不仅使该区大陆地壳的增生有水平的和垂直的两种方式,而且使该区地壳演化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两种方式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及邻区 地壳构造格架 形成过程 镶嵌 叠覆 板块构造 地幔 岩石圈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72
4
作者 张国伟 张宗清 董云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1-114,共14页
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 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它们反映着秦岭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物质组成与结构。它们记录着秦岭造山带长期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多种造山作用及其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丰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岩石 构造地层单元 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
下载PDF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被引量:195
5
作者 郑亚东 G.A.Davis +2 位作者 王琮 B.J.Darby 张长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9-302,共14页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林罗期(180 Ma);②晚侏罗期(161~148 Ma);③早自垩期(143~127 Ma→117 Ma)。前中侏罗期的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林罗期(180 Ma);②晚侏罗期(161~148 Ma);③早自垩期(143~127 Ma→117 Ma)。前中侏罗期的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有关。晚保罗世—早白垩世的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与蒙古—华北拼合板块沿其北1000~1800km外,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的板内响应。我国东部NNE向构造与岩浆的展布以及京北云蒙山区早白垩世向南的基底推覆和岩体侵人间密切的时空关联表明,它们遭受了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相关的热体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俯冲 燕山带 板块构造 中生代 构造事件
下载PDF
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201
6
作者 何世平 任秉琛 +1 位作者 姚文光 付力浦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40,共11页
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归属历来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笔者结合区内的地质实际 ,拟定出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和命名的一般原则 ;运用板块构造观点和多旋回开合构造理论 ,将本区共划分出 3个一级构造单元 ,8个二级构造单元和 2 6个三级... 北山地区构造单元归属历来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笔者结合区内的地质实际 ,拟定出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和命名的一般原则 ;运用板块构造观点和多旋回开合构造理论 ,将本区共划分出 3个一级构造单元 ,8个二级构造单元和 2 6个三级构造单元 ;阐述了各构造单元主要地质特征。认为本区先后存在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早古生代 )和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 (晚古生代 )两条缝合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内蒙古 北山地区 板块构造 构造单元命名原则 划分方案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167
7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陕西地质》 1997年第2X期1-14,共14页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垂向加积增生 板块构造 陆内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177
8
作者 ZHU RiXiang XU YiGang +3 位作者 ZHU Guang ZHANG HongFu XIA QunKe ZHENG Tian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1565-1587,共23页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major research project,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few years by Chinese scientists through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major research project,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few years by Chinese scientists through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c observations,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NCC destruction, the structure of deep earth and shallow geological records of the craton evolution, the mechanism and dynamics of the craton destruction. From this work the foU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exists in the NCC lithospheric thickness and crustal structure, which constrains the scope of the NCC destruction. (2) The nature of the Pal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CLM) underneath the NCC is characterized in detail. In terms of water content, the late Mesozoic CLM was rich in water, but Cenozoic CLM was highly water deficient.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gmatism and surface geological response confirms that the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s governed by cratonic destruction processes. (4) Pacific subduction is the main dynamic factor that trigger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CC, which highlights the role of cratonic destruction in plate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FC major research project research progress craton destruction North China Craton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燕山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俯冲作用关系 被引量:143
9
作者 邵济安 刘福田 +1 位作者 陈辉 韩庆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3,共8页
本文通过对华北的大兴安岭—燕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本文展示了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 本文通过对华北的大兴安岭—燕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而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本文展示了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蒙古额尔德尼查干的地震层析图象,揭示了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形态特征;再结合对俯冲时间及俯冲作用与岩浆作用时差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板块俯冲与研究区的岩浆活动无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底侵作用年代学的研究,将大兴安岭—燕山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层析图象显示的大陆板内软流圈上涌体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燕山地区 板块构造 火山-深成岩带 俯冲作用 晚中生代 地震层析图像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与古元古代板块构造体系 被引量:120
10
作者 朱日祥 郑天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950-1961,共12页
在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范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其动力学作用,需要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及其周围的地幔状态和构造有整体的认识.从地震学研究构建的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出发,分析研究... 在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范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其动力学作用,需要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及其周围的地幔状态和构造有整体的认识.从地震学研究构建的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出发,分析研究了岩石圈厚度、壳-幔边界性质、上地幔结构和变形的构造特征和变化规律;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提出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流动模型.我们认为: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使东亚大陆下方地幔流动呈现快速和不稳定的特点.这一独特的区域地幔流动体系促进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中熔流体含量的增加和岩石圈软化,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不同地区分别以拆沉和热侵蚀为主的不同方式被破坏.同时,根据华北克拉通地壳记录的东-西块体碰撞拼合、古洋壳消减以及古陆壳残留的证据,揭示了地球在古元古代已经进入与现今相似的板块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地震成像 地幔流动 古元古代 板块构造
原文传递
华北陆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 被引量:105
11
作者 李江海 钱祥麟 +1 位作者 黄雄南 刘树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0,共10页
依据区域构造分析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库 ,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主要可以区划为以下构造单元 :1)鄂尔多斯陆块新太古代被动边缘沉积 ;2 )恒山 -承德太古代末期构造带 ;3)太古代末期五台 -登封岛弧带杂岩及构造缝合带 ;4)鲁西 -冀东 -辽吉... 依据区域构造分析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库 ,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主要可以区划为以下构造单元 :1)鄂尔多斯陆块新太古代被动边缘沉积 ;2 )恒山 -承德太古代末期构造带 ;3)太古代末期五台 -登封岛弧带杂岩及构造缝合带 ;4)鲁西 -冀东 -辽吉新太古代活动大陆边缘岩浆杂岩带 ;5 )胶辽陆块 ;6 )冀北 -固阳古元古代初造山带及内蒙 -冀东再造麻粒岩相带 ;7)吕梁 -中条古元古代裂谷带 ;8)辽南古元古代裂谷带。华北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涉及东部陆块西缘的岛弧增生及其与西部陆块的碰撞拼合 ,太古代末期克拉通北缘开始形成增生型陆缘活动带 ,并造成克拉通中部的裂谷作用。东部古郯庐断裂带的活动造成辽南 -鲁北古元古代裂谷带的形成。最后 ,以古元古代末期的拗拉谷系、基性岩墙群为标志的伸展构造体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 表壳岩系 板块构造 华北陆块 基底构造格局
下载PDF
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 被引量:93
12
作者 葛肖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54-261,共8页
本文从周缘环境的演变上论述了华北古板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T—J_2因相邻古板块之间碰撞和陆内俯冲,导致南北边部Ew向推覆造山带的形成;J_3—K_1由西太平洋活动高潮期形成的NNE向造山带波及古板块内部;K_2—R由于滨太平洋带的弧后拉... 本文从周缘环境的演变上论述了华北古板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T—J_2因相邻古板块之间碰撞和陆内俯冲,导致南北边部Ew向推覆造山带的形成;J_3—K_1由西太平洋活动高潮期形成的NNE向造山带波及古板块内部;K_2—R由于滨太平洋带的弧后拉张作用,形成板内陷落带和断块山,本文强调板内次级构造单元应按古板块碰撞的不同阶段和特征予以划分和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板块构造 华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00
13
作者 赵宗举 吴兴宁 +4 位作者 潘文庆 张兴阳 张丽娟 马培领 王振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9-955,共17页
通过大量钻井取芯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首次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8张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图,发现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5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北台地、巴... 通过大量钻井取芯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首次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8张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图,发现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5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北台地、巴楚—塔中台地、罗西台地、塘南台地及库鲁克塔格台地)及其"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对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初发生于早震旦世及早寒武世的塔里木板块北缘大陆裂谷运动及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张裂构造环境控制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形成,而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岛弧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及其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则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 板块构造 海相 碳酸盐岩 岩相古地理 奥陶纪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01
14
作者 赵宗举 罗家洪 +2 位作者 张运波 吴兴宁 潘文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7-948,共12页
通过钻井取心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分布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对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3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 通过钻井取心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分布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对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3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西台地、罗西台地及库鲁克塔格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古地理格局,塔西南地区存在寒武系深水盆地相沉积分布区,并且该深水盆地相沉积分布区可能是以和田河气田为代表的塔西南地区海相油气藏的主力烃源区。发生于早震旦世和早寒武世的塔里木板块北缘大陆裂谷运动,以及震旦纪—寒武纪的张裂构造环境控制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形成。从早寒武世到晚寒武世,虽然塔里木板块内的古地理格局总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以塔西台地为主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均发生了进积—加积作用而变得更大,并且不同时空台地边缘类型及其叠置型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早寒武世以发育缓坡—(斜坡坡度较小的)弱镶边台地边缘为主,中—晚寒武世以发育弱镶边—(斜坡坡度较大的)镶边台地边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 板块构造 海相 碳酸盐岩 岩相古地理 寒武纪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100
15
作者 李三忠 余珊 +11 位作者 赵淑娟 刘鑫 龚淑云 索艳慧 戴黎明 马云 许立青 曹现志 王鹏程 孙文军 杨朝 朱俊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94,共30页
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期间的动力学演化始终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大陆边缘性质、类型和演化过程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系统综述了40多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二叠纪以来板块重建的主要方案,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陆缘新... 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期间的动力学演化始终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大陆边缘性质、类型和演化过程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系统综述了40多年来已有东亚大陆边缘二叠纪以来板块重建的主要方案,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陆缘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晚三叠世以来东亚大陆边缘类型转换、不同构造域的交接—转换过程。认为东亚陆缘总体经历了三叠纪前的被动陆缘阶段、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大陆岩浆弧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的走滑拉分盆地发育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阶段和渐新世以来的日本型活动大陆边缘阶段。这对于认识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盆地成因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分析了各阶段海—陆分布特征及其变迁规律、板块格局变动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东亚 板块重建 太平洋 印度洋 大陆边缘
下载PDF
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特征 被引量:94
16
作者 左国朝 张淑玲 +1 位作者 何国琦 张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5-314,T001,共11页
位于甘肃省西北边界和内蒙古自治区西端的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由塔里木板块东段北缘和北侧贝加尔期分裂出来的旱山微板块组成,其间被石板井-小黄山蛇绿混杂岩带所分隔。在漫长的构造演化进程中发育有蛇绿岩带。同时,经历了大... 位于甘肃省西北边界和内蒙古自治区西端的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由塔里木板块东段北缘和北侧贝加尔期分裂出来的旱山微板块组成,其间被石板井-小黄山蛇绿混杂岩带所分隔。在漫长的构造演化进程中发育有蛇绿岩带。同时,经历了大西洋型、安第斯型(?)和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陆壳增厚,地壳成熟度增加,由大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向大陆型地壳转化。晚古生代初,全区进入板内活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北山 地区 早古生代
下载PDF
新疆北部古生代大陆增生构造 被引量:87
17
作者 舒良树 卢华复 +3 位作者 印栋浩 马瑞士 夏飞 卢汉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9-63,共5页
古生代亚洲中部是一幅两陆夹一洋、洋中多地体的构造图案,大地构造框架与现代西南太平洋格局十分相似。中亚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复杂地体的拼贴带。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4类成因的8个地体构造。它们以裂解陆块地层块体、海山和火山弧的形式... 古生代亚洲中部是一幅两陆夹一洋、洋中多地体的构造图案,大地构造框架与现代西南太平洋格局十分相似。中亚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复杂地体的拼贴带。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4类成因的8个地体构造。它们以裂解陆块地层块体、海山和火山弧的形式散布在中蒙大洋中,诸地体间是一系列的小洋盆。晚古生代,这些地体开始彼此拼贴并导致强烈推覆作用。石炭纪末—二叠纪初,中蒙大洋闭合,散布其中的诸地体分别增生到塔里木大陆北缘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北天山—准噶尔地区6条蛇绿岩带记录了诸地体间碰撞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晚古生代 大陆增生 地体 板块构造 造山带 蛇绿岩 火山岩
下载PDF
扬子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被引量:90
18
作者 周建波 郑永飞 +1 位作者 李龙 谢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8-352,共15页
在总结大洋板块俯冲形成加积楔的基础上,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及北缘浅变质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它们是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这些浅变质岩既有产出在造山带北缘,也有少量出露在超高压变质带的内部,它们均形成于前印支期... 在总结大洋板块俯冲形成加积楔的基础上,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及北缘浅变质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它们是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这些浅变质岩既有产出在造山带北缘,也有少量出露在超高压变质带的内部,它们均形成于前印支期扬子板块北缘,主体为低绿片岩相变质的复理石相沉积岩和少量侵入岩,并遭受了与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相同的加里东—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削下来的构造残片——加积楔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垂向剖面上,这些浅变质岩原岩主要由表层浅海复理石相沉积岩系和下伏陆壳基底岩石(花岗质侵入体—变质中基性杂岩—大理岩组合)两部分组成,而超高压变质岩原岩主要为扬子板块北缘的俯冲陆壳基底岩石。将构造加积楔形成理论纳入到印支期扬子板块俯冲过程,通过对部分浅变质岩与超高压变质岩在地质特征上的对比,综合探讨了扬子板块俯冲与超高压变质岩及构造加积楔形成过程的时空耦合关系,确定了扬子板块俯冲加积楔不同构造部位浅变质岩的构造组合特点,探讨了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构造加积楔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积楔 板块构造 扬子板块 浅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夕卡岩矿床研究的某些重要新进展 被引量:77
19
作者 赵一鸣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20,136,共9页
夕卡岩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 ,是世界上富铁矿、钨、锡、铋、铅锌、金和金云母、透辉石、硅灰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重要来源。这类矿床不仅分布广泛、矿物组合特殊 ,而且包含有内生成矿作用许多复杂的成因信息。因此 ... 夕卡岩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 ,是世界上富铁矿、钨、锡、铋、铅锌、金和金云母、透辉石、硅灰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重要来源。这类矿床不仅分布广泛、矿物组合特殊 ,而且包含有内生成矿作用许多复杂的成因信息。因此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对夕卡岩矿床的研究长盛不衰 ,不断有所创新。文章回顾了近二十年来 ,在成矿的构造背景、矿床的多成因性、岩浆期和岩浆夕卡岩、碱交代与成矿、交代分带、含银铅锌锰质夕卡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卡岩矿床 板块构造 成矿作用 金属矿床 岩浆期 碱交代 非金属矿床
下载PDF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88
20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1 位作者 董云鹏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共12页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 陆内构造 秦岭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 雪峰陆内构造变形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