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逆冲构造带大地电磁测深初步成果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3 位作者 朱迎堂 徐权辉 黄文彬 高树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8-403,共6页
通过对穿过龙门山逆冲构造带中段松潘-中江大地电磁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及川西前陆盆地30 km深度的地壳电性结构,发现龙门山-松潘地壳15~20 km深部存在西倾连续的壳内高导层,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明显... 通过对穿过龙门山逆冲构造带中段松潘-中江大地电磁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及川西前陆盆地30 km深度的地壳电性结构,发现龙门山-松潘地壳15~20 km深部存在西倾连续的壳内高导层,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明显显示龙门山深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龙门山深部电性结构初步研究,对于分析其与相邻构造单元的关系,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陆内造山带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内高导层 逆冲构造 大地电磁 松潘-甘孜褶皱 四川盆地 龙门山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川西松潘-甘孜弧前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宗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3-59,共7页
地处柴南缘昆中蛇绿杂岩带与羌塘地块北缘可可西里 金沙江古缝合线之间的松潘 甘孜褶皱带 (包括东昆仑构造带 ) ,其主体应属古特提斯洋晚石炭世—晚三叠世时期向其北侧的柴达木古陆南缘俯冲过程中在活动陆缘弧 沟间隙之间增生形成的... 地处柴南缘昆中蛇绿杂岩带与羌塘地块北缘可可西里 金沙江古缝合线之间的松潘 甘孜褶皱带 (包括东昆仑构造带 ) ,其主体应属古特提斯洋晚石炭世—晚三叠世时期向其北侧的柴达木古陆南缘俯冲过程中在活动陆缘弧 沟间隙之间增生形成的一个大型弧前构造带。具有由弧前盆地沉积楔和基底增生杂岩构成的双重结构特点 ,其形成与冈瓦纳大陆北缘若尔盖“三角”地块的楔入及俯冲带向南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褶皱 弧前盆地 古特提斯洋 活动陆缘 川西 三叠系复理石杂岩系
下载PDF
三江北段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作用和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弟成 王青 +1 位作者 詹琼窑 谢锦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5,共14页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经历了西向和东向的双向俯冲,于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闭合,甘孜-理塘洋可能是金沙江洋东向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弧后盆地,在217 Ma以前已经闭合。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晚三叠世岩浆岩均属于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可能分别与岩石圈拆沉和东向俯冲的金沙江洋俯冲板片的断离有关。这些晚三叠世碰撞后岩浆活动记录了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镁铁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地壳的净生长。三叠纪不同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了明显造山作用,造成了具有空间差异性的地壳增厚和山脉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褶皱 义敦地体 甘孜-理塘洋 金沙江洋 晚三叠世岩浆作用
下载PDF
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方法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地貌隆升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洪艳 赵银兵 +2 位作者 王运生 辛聪聪 张婷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43-51,共9页
为对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构造与侵蚀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利用ArcGIS对龙门山断裂带内的ASTER-DEM30 m数据进行面积-高程积分计算,并结合构造、岩性、第四系以及河流等基础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隆升差异。结果表明: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ic ... 为对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构造与侵蚀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利用ArcGIS对龙门山断裂带内的ASTER-DEM30 m数据进行面积-高程积分计算,并结合构造、岩性、第四系以及河流等基础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隆升差异。结果表明: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ic integral,HI)>0.43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及北部同时,其值与区域内的夷平面具有较好的耦合性;HI>0.60在松潘—甘孜褶皱带内的分布较广,在扬子地台分布范围最少,龙门山构造带无分布;HI<0.35分布主要沿着龙门山构造带为中心进行展布,以侵蚀下切为主。在构造带较为活跃的区域,构造活动依然是区域作用的主要背景,在内动力直接作用的区域内,HI>0.43,以隆升为主;河流、岩性分布特征以及构造断裂的密度会随着后期作用逐渐对抬升起到抑制作用,断裂带发育密集、第四系分布较广以及岩性复杂的龙门山构造带,HI<0.35,是以侵蚀下切为主;扬子地台河流发育密集且发育程度高,HI偏低,以隆升停滞或侵蚀为主。可见,构造、岩性、第四系以及断裂带的分布对区域地貌特征影响较为明显,而局部区域上的差异是由影响因素发挥作用差异决定的。根据值,为避免工程选址处于构造活动强烈区域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 龙门山断裂 面积高程积分 松潘-甘孜褶皱 DEM
下载PDF
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上三叠统物源及构造抬升: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祥 詹琼窑 +3 位作者 朱弟成 王青 谢锦程 张亮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13-3526,I0007-I0018,共26页
碎屑锆石年代学不但能够限定地层沉积开始的最大时限,还能为示踪沉积物源区提供关键信息。中国西南部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广泛出露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其物源区和可能存在的同期抬升与剥蚀历史并未得到很好约束。本文获得的松潘-... 碎屑锆石年代学不但能够限定地层沉积开始的最大时限,还能为示踪沉积物源区提供关键信息。中国西南部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广泛出露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其物源区和可能存在的同期抬升与剥蚀历史并未得到很好约束。本文获得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雅江地区上三叠统四套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侏倭组、新都桥组、两河口组和雅江组)5件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最年轻锆石年龄指示侏倭组从~229Ma后开始沉积,新都桥组则从~223Ma后开始沉积。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图显示四套地层都具有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65~398Ma)和中二叠世-晚三叠世(271~225Ma)的年龄峰。除两河口组外的其他三套地层还具有较强的古元古代(1.90~1.86Ga)和新元古代(872~712Ma)的年龄峰。锆石Hf同位素显示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上三叠统小于300Ma的锆石颗粒主要来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义敦岩浆弧。本文物源区示踪结果表明,华南板块和义敦地体可能为松潘-甘孜褶皱带南部地层的主要物源区。晚三叠世由于周缘地体的强烈汇聚,松潘-甘孜褶皱带在小于~18Myr的时间内经历了快速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剥蚀产生的碎屑物质被搬运至四川盆地的西缘再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褶皱 碎屑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物源区 隆升剥蚀
下载PDF
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物源变化及对扬子板块西缘构造活动的启示
6
作者 田亚杰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杨威 金惠 周国晓 白壮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8-2556,共19页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对这一转变过程仍缺乏研究。本文综合利用砂岩颗粒成分统计、电子探针测试重矿物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方法,研究了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岩物源转变时间,并结合其他地区物源研究探讨了扬子板块西南缘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电气石主要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其次来自富铝贫钙变质碎屑岩;铬尖晶石来自具有洋岛和大火成岩省背景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碎屑锆石U-Pb年龄的主要分布在730~850Ma范围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由石英、岩屑和长石组成,具有再旋回造山带物源;电气石大部分来自富铝贫钙、贫铝贫钙的变质碎屑岩,小部分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铬尖晶石主要来自具岛弧背景的橄榄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300Ma、400~500Ma、650~850Ma、1750~1950Ma和2400~2600Ma年龄段。综合分析表明,马鞍塘组的物源为康滇构造带的新元古代花岗质结晶基底,并包含少量新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岩、变质碎屑岩和二叠纪基性-超基性火山岩;须家河组的物源包括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三叠系浊积岩、花岗岩类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古生界碎屑岩与新元古界基底。马鞍塘组与须家河组之间的物源转变,表明扬子板块西缘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取代康滇构造带成为新的地貌高部位和主要剥蚀区,这一古地理格局的转变发生于马鞍塘组沉积之后,即晚三叠世的卡尼期与诺利期之间或诺利期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南缘 晚三叠世 物源变化 龙门山断裂 松潘-甘孜褶皱 康滇构造
下载PDF
川西北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构造显微应变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1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706,共10页
区域显微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变形机制已经成为造山带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模型的重要约束。对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带15个定向构造样品显微薄片的研究表明:弧形带以中—浅层共轴挤压同变形-变质作用为主,形成残缕构造、对称眼球构造、... 区域显微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变形机制已经成为造山带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模型的重要约束。对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带15个定向构造样品显微薄片的研究表明:弧形带以中—浅层共轴挤压同变形-变质作用为主,形成残缕构造、对称眼球构造、膝折构造等;弧形带构造变形具有典型对称性应变的特征,东西两翼应变强度大致相当(γ≌1.8)、压缩率大致相等(C≌27%),由北向南相同单元内应变特征具有一定的增强趋势(而不同单元之间具有微弱减小的趋势),尤其是弗林指数K值(K>1)由北向南具有明显增大的特征,总体为三轴长椭球应变,为伸长型应变型式。较场弧形带的显微应变特征与典型弧形构造的"走滑成因"机制非对称性的特征迥异,其成因应归于以南北向主应力所控制的差异应力-应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应变 三轴长椭球应变 差异应力-应变机制 较场弧形 松潘-甘孜褶皱
下载PDF
松潘-阿坝和西秦岭三叠系砂岩组分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志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根据采自松潘-阿坝和西秦岭地区的约180件三叠系砂岩样品的薄片观察和统计,利用Dickinson三角图解对其物源区背景进行了判别,在此基础上对三叠纪原型盆地性质进行了探讨。松潘-阿坝和西秦岭三叠系复理石砂岩以岩屑长石杂砂岩和长石岩屑... 根据采自松潘-阿坝和西秦岭地区的约180件三叠系砂岩样品的薄片观察和统计,利用Dickinson三角图解对其物源区背景进行了判别,在此基础上对三叠纪原型盆地性质进行了探讨。松潘-阿坝和西秦岭三叠系复理石砂岩以岩屑长石杂砂岩和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具有高杂基含量、低成分成熟度和低结构成熟度的特点,物源主要来自于碰撞造山带。若尔盖坳陷北部与洮河坳陷物源区相似,碎屑主要来自过渡再旋回、切割弧及二者的混合区,大洋物质多于大陆物质,显示源区具有成熟度和稳定度较差到中等构造背景。若尔盖坳陷南部和马尔康坳陷北部物源主要来自石英再旋回;但大洋物质少于大陆物质,源区具有成熟度和稳定度较高的构造背景。中三叠世拉丁晚期到晚三叠世卡尼期,松潘-阿坝地区为一残余海盆,向其提供物源的是北侧的东昆仑-秦岭造山带、东侧的大别造山带和东南侧的扬子古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褶皱 西秦岭 三叠纪 复理石 砂岩组分 物源 原型盆地
下载PDF
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构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4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司建涛 郭兵 田小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42,共12页
根据详细野外露头特征及显微构造特征将较场弧形带由南向北分为三个变形带:弧顶部、弧核部和弧翼部,不同分带具有明显不同的变形特征。由南向北变形特征由以塑性变形为主过渡为脆性变形为主,变质流体活动喜马拉雅构造期活动强烈,且向北... 根据详细野外露头特征及显微构造特征将较场弧形带由南向北分为三个变形带:弧顶部、弧核部和弧翼部,不同分带具有明显不同的变形特征。由南向北变形特征由以塑性变形为主过渡为脆性变形为主,变质流体活动喜马拉雅构造期活动强烈,且向北逐渐增强;弧核部以叠瓦状逆冲构造特征分隔弧顶和弧翼部;弧翼部东西两翼变形及变质流体活动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较场弧形带总体体现出多期次南北向挤压—张性应力变形构造特征,叠加北西—北北西向同构造期挤压变质运动,其宏观和微观变形特征与典型"走滑成因"模式弧形构造特征相异,为其大地构造成因机制的解释提出了新的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弧形构造 较场弧形 松潘-甘孜褶皱
下载PDF
松潘-甘孜褶皱带复理石火山岩夹层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祥辉 王成善 +3 位作者 刘树根 冉波 徐文礼 周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886,共8页
在四川北部松潘西北和甘肃南部合作市一带的上三叠统(深海沉积)复理石中发现了数套火山(碎屑)岩夹层。利用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件安山岩、凝灰岩样品锆石的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5.9±1.6Ma、208.9±1.8Ma、210.4±1.6Ma和... 在四川北部松潘西北和甘肃南部合作市一带的上三叠统(深海沉积)复理石中发现了数套火山(碎屑)岩夹层。利用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件安山岩、凝灰岩样品锆石的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5.9±1.6Ma、208.9±1.8Ma、210.4±1.6Ma和212.3±1.5Ma,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晚期—瑞提期早期。此系第一次较为精准地报道松潘-甘孜褶皱带晚三叠世复理石火山岩夹层及其可能代表的火山喷发年龄。研究结果表明,直到瑞提期早期松潘-甘孜古残留海盆还未停止接受沉积物供给。该套火山(碎屑)岩的测年结果为松潘-甘孜褶皱带上三叠统复理石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约束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事件时限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安山岩 凝灰岩 复理石 晚三叠世 松潘-甘孜褶皱
下载PDF
侧缘前陆构造带:一种前陆构造带的新类型——以龙门山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召杰 赵浩男 张元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77-1489,共13页
前陆构造带是造山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与造山带相邻的带状构造区域,由前陆冲断带和前陆盆地组成,可以分为周缘前陆构造带和弧后前陆构造带。前人在研究中国中—西部盆山系统时又提出了再生前陆构造带的概念,由再生造山带的前... 前陆构造带是造山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与造山带相邻的带状构造区域,由前陆冲断带和前陆盆地组成,可以分为周缘前陆构造带和弧后前陆构造带。前人在研究中国中—西部盆山系统时又提出了再生前陆构造带的概念,由再生造山带的前陆冲断带与再生前陆盆地组成。然而,晚三叠世由龙门山前陆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组成的龙门山前陆构造带在构造位置、沉积特征、地球动力学机制等方面与这3类前陆构造带有很大不同。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龙门山前陆构造带在晚三叠世为一种新的前陆构造带类型——侧缘前陆构造带。由于松潘—甘孜褶皱带楔形的几何学特征,叠加其深部滑脱层的解耦作用,使得滑脱层之上的造山带表壳物质与下部"解耦",向SE方向发生大规模侧向挤出,导致造山带侧缘龙门山地区的地壳发生缩短增厚和挠曲沉降,形成龙门山侧缘前陆冲断带和川西侧缘前陆盆地。小金弧形构造带内显示区域应力状态由松潘—甘孜褶皱带内部NE—SW向挤压,向龙门山前陆冲断带NW—SE向挤压过渡,是对侧缘前陆构造带特殊应力环境的应变响应。侧缘前陆构造带在形成和演化上依赖于造山带特殊的楔形几何样式和深部软弱沉积层构成的滑脱层。前者为强烈缩短变形的造山带表壳物质提供一个"出口",后者使得滑脱层以上的表壳物质与下部的基底"解耦",随着造山带的持续挤压缩短,受空间限制的表壳物质无法消减,从而向容易挤出的方向发生大规模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缘前陆构造 侧缘前陆盆地 龙门山断裂 松潘甘孜褶皱 川西前陆盆地
原文传递
轻矿物对岷江第四纪河流沉积物源变化的指示
12
作者 丁力 向芳 +2 位作者 杨奇 刘一鸣 郭宇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8-346,共9页
探讨岷江第四纪物源区的变化过程。从岷江下游沉积物入手,通过对宜宾地区岷江阶地和现代沉积物进行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利用轻矿物的多矿物法分析(Dickinson图解),并结合重矿物组合特征讨论岷江物源区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从岷江阶地沉... 探讨岷江第四纪物源区的变化过程。从岷江下游沉积物入手,通过对宜宾地区岷江阶地和现代沉积物进行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利用轻矿物的多矿物法分析(Dickinson图解),并结合重矿物组合特征讨论岷江物源区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从岷江阶地沉积到现代沉积,其物源区表现出从石英型循环造山带向过渡型循环造山带的演变,阶地沉积物特征与现代沉积物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岷江下游宜宾地区阶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龙门山构造带,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松潘-甘孜褶皱带,这种物源区的变化过程,指示了岷江水系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矿物 Dickinson图解 龙门山构造 松潘-甘孜褶皱 岷江演化
下载PDF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92
13
作者 王二七 孟庆任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21-1233,共13页
5.12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协调青... 5.12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协调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水平生长,其现今的地质地貌格局就形成于这两构造事件的叠加作用.在晚三叠世,扬子西缘发生陆内汇聚作用,在川西形成龙门山构造带,并导致四川前陆盆地的形成,龙门山与四川前陆盆地表现出典型的盆山耦合关系.然而,在中生代大部分时间里,松潘-甘孜构造带与扬子地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造山极性.扬子地块沿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持续发生顺时针旋转,并主要在四川盆地发育一套河湖相沉积,而松潘-甘孜构造带则以大规模北东.南西向挤压缩短为特征,并发生整体抬升.在新生代大部分时间里,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对青藏高原的生长和抬升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构造和沉积响应.在地壳表面水平变形速率很低的背景下,现今的龙门山却呈现出非常年轻的高峻地貌特征,其地形梯度之大甚至超过喜马拉雅山.由此可以推测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汇聚作用可能发生在地壳深部,可能受下地壳流动的控制.晚新生代时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在龙门山山前突然卸载了大量的洪积物,充填在成都平原内,是气候还是构造成因?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和河流的堰塞,这些地质灾害给我们的启示是:成都平原的砾石沉积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与地质历史中大地震引发的洪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邑砾岩.在大邑砾岩之下还存在一套沉积特征截然不同的砾岩,其年龄可能是晚中新世(8~13Ma),这些砾岩连同上覆的大邑砾岩和下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汶川地震 龙门山松潘-甘孜褶皱 地壳旋转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陈斌 李勇 +3 位作者 王伟明 李海兵 苏德辰 颜照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7-872,共16页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裂以东区域。近期的汶川科学钻探首次在北川-映秀断裂以西发现了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为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上三叠统诺利阶须家河组下部的砂岩骨架颗粒中石英、长石、岩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4%和35%,岩屑颗粒呈次棱角状,岩屑主要为弱变质的粉砂岩、泥岩,具有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晶石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表明物源来自再旋回沉积岩。据Dickinson的三角判别图解分析,其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再旋回造山带。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再次确定其物源为上地壳长英质岩。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与松潘甘孜中—上三叠统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以及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相似。通过与须家河组潜在物源区的综合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诺利期的须家河组具有前陆盆地的双物源特征,其物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并有少量来自扬子板块西缘。微量和稀土元素比值特征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表明,诺利期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的沉积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沉积盆地类型应为弧后前陆盆地。结合龙门山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事件研究,以及本文对于须家河组下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在卡尼末期古特提斯洋东缘出现强烈挤压,松潘甘孜东缘发生褶皱并逆冲在扬子板块西缘之上形成古岛弧,逆冲断裂为茂汶断裂,须家河组的西侧沉积范围,即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茂汶断裂。到诺利期末和瑞替期初,龙门山造山带形成,须家河组沉积范围缩至北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龙门山 松潘甘孜褶皱 前陆盆地 地球化学 扬子板块西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