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杳杳寒山道
- 1
-
-
作者
江岚
-
机构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外联部
加拿大华人文学会
-
出处
《南方文学》
2019年第5期74-82,共9页
-
文摘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唐]寒山《杳杳寒山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内大雄宝殿的后壁,嵌有清代大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的写意画像石刻。像上二位僧人蓬头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是为雍正皇帝亲封的'和(荷)合(盒)二圣'。寺内还有寒拾殿,供奉寒山、拾得的金身木雕像。
-
关键词
寒山诗
天台山
斯奈德
杳杳寒山道
凯鲁亚克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杳杳寒山道
- 2
-
-
作者
张木子
-
出处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04年第1期42-43,共2页
-
-
关键词
《杳杳寒山道》
张木子
散文
标题
中学
语文
作文指导
文学评论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3.34
-
-
题名试谈俄语诗歌中声音的表意作用
- 3
-
-
作者
郑福和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1988年第1期42-46,共5页
-
文摘
诗歌的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特别讲究声音。诗人对声音精炼加工,巧妙地调配声韵和节奏,使诗歌产生“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优美的音乐效果。俄语丰富的语音,赋予俄国诗人以创造优美悦耳的诗歌的广阔天地。本文试就俄语语音在诗歌中的表意作用谈点浅见。
-
关键词
音乐效果
短辅音
首韵
贯珠
杳杳寒山道
振玉
兵车行
诗行
如闻其声
使人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浅谈唐诗的重叠
- 4
-
-
作者
任秀珍
-
机构
河南省焦作师专中文系
-
出处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6年第9期44-45,共2页
-
-
关键词
巴山夜雨
杳杳寒山道
李商隐
《无题》
白居易
金缕衣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巧用迭字 妙不可言——寒山的《杳杳寒山道》赏读
- 5
-
-
作者
张坤
-
机构
安徽
-
出处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11年第7期18-19,共2页
-
文摘
杏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杳杳寒山道》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益智小札
- 6
-
-
-
出处
《作文世界(初中版)》
2006年第10期36-36,68,77,共3页
-
-
关键词
杳杳寒山道
石涛
诗僧
秋词
才性
郑板桥
对仗工整
碧霄
一鹤
何能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从“三美论”视角解读《杳杳寒山道》英译本
- 7
-
-
作者
杨蔚
杨明兴
-
机构
茅台学院
-
出处
《西部学刊》
2020年第8期155-157,共3页
-
文摘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认为,诗歌的翻译应该尽量传递出原诗的音美、形美、意美,唐诗英译尤其如此。而用"三美论"解读《杳杳寒山道》英译本,结果证明,Gary Snyder的译本更符合意美,赵彦春的译本更符合音美和形美。同时证明了"三美论"可以成为评析诗歌的一个尺度。
-
关键词
许渊冲
三美论
《杳杳寒山道》英译本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杳杳寒山道
- 8
-
-
作者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作文(5-6年级适用)》
2023年第10期57-57,共1页
-
文摘
第一句:寒山道上一片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寥落。这句诗将读者引入一个幽暗、偏僻、寂寥的环境中。第二句:这里常常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却寂寥冷清,很少看到人的影子。鸟儿的叫声更加烘托出山里的冷清与幽静。第三句:风淅淅沥沥地扑面而来,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在身上。风雪表明了气候寒冷,居住环境严峻,但是诗人不惧风雪,泰然自若,表现出一种脱俗的情怀。
-
关键词
鸣叫声
居住环境
杳杳寒山道
冷清
风雪
鸟儿
寂寥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杳杳寒山道》——诗僧另类人生的偈语
- 9
-
-
作者
孙永久
-
机构
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教育组
-
出处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2年第18期11-,共1页
-
文摘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诗僧寒山,人称寒山子。唐大历(766-779年)中人,一说贞观(627-649年)时人,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好吟诗唱偈,后人辑有《寒山子诗集》,计诗三百余首。
-
关键词
杳杳寒山道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