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論清華簡《厚父》應爲《夏書》之一篇 被引量:6
1
作者 郭永秉 《出土文献》 2015年第2期118-132,共15页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厚父》一篇近來已經正式公佈。[1]自我拿到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簡第五册贈書之後,這篇竹書一直是我讀來最感興趣的,倒不完全是因爲《孟子·梁惠王下》以'《書》曰'的形式引...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厚父》一篇近來已經正式公佈。[1]自我拿到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簡第五册贈書之後,這篇竹書一直是我讀來最感興趣的,倒不完全是因爲《孟子·梁惠王下》以'《書》曰'的形式引過它的文句,[2]主要還是因爲我曾經做過一點古史傳說的東西,而這篇裏面談到禹、啓、皋陶、孔甲等人事迹之故,[3]至可珍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書 西 中心 古史 贈書 文句 形式 傳說 國竹
下载PDF
論殷墟新發現的兩座“甲骨貞人”墓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毓靈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13年第1期329-340,共12页
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殷墟西南王裕口村南地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大面積發掘共清理殷墟時期墓葬共330餘座。它們多以家族墓地的形態分佈。其中位於F區墓葬有41座,可視作一組家族墓,突出特徵是墓葬多東西向,墓主... 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殷墟西南王裕口村南地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大面積發掘共清理殷墟時期墓葬共330餘座。它們多以家族墓地的形態分佈。其中位於F區墓葬有41座,可視作一組家族墓,突出特徵是墓葬多東西向,墓主頭向多朝東,仰身直肢居多,時代多爲三、四期。①F區內M103及M94兩座墓葬特徵明顯,據考古出土隨葬器物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安陽 考古 墓葬 殷墟 甲骨 工作
下载PDF
完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初次的討論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建功 《国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1-31,共31页
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這部書,我們知道了才二十多年.那是北京大學印行《十韻彙編》中間的'王二'材料發現以後的事.所謂'王二',因爲有'王一'合起來算的.現在我們講這一種,就只好排著次序叫做'王三'了... 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這部書,我們知道了才二十多年.那是北京大學印行《十韻彙編》中間的'王二'材料發現以後的事.所謂'王二',因爲有'王一'合起來算的.現在我們講這一種,就只好排著次序叫做'王三'了.王一是伯希和教授(P.Pelliot)從敦煌發現的,劉復博士(Dr.Fu-Liu)鈔回來刻在《敦煌掇瑣》下輯裏.王二原來藏在清宫書畫堆子裏,羅振玉、王國維他們發現了,一面由延光室照相複寫,一面由唐蘭先生摹寫石印,羅氏給題名做:'内府藏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在民國十四年(1925)秋天.王三也是清宫的東西,三十六年(1947)北平故宫博物院收買回來,印行了已有大半年.這是一部完全本子的唐代韻書.唐蘭先生已經寫過一篇長跋在後面附著.我用王一寫過一篇《陸法言〈切韻〉以前的幾種韻書》,在北大《國學季刊》三卷二號發表了;又總括叙述王一、王二在《十韻彙編序》裏,用《論〈切韻〉系的韻書》題目在《國學季刊》五卷三號發表過;現在王三出來了,還繼續著向來的論點寫這一篇東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清宫 國學 題目 切韻 韻書 季刊
原文传递
善本仿真再造說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致忠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09年第1期134-151,共18页
'再造'的概念很寬泛,任何一種東西,只要能够將它仿真複製出來,都可以叫做'再造'。就書而言,將它加以傳鈔、影抄、新刻、重刻、覆刻、影刻,乃至其後出現的石印、珂羅版、膠印、縮微複製,直至當今的數字掃描等等,都可以稱... '再造'的概念很寬泛,任何一種東西,只要能够將它仿真複製出來,都可以叫做'再造'。就書而言,將它加以傳鈔、影抄、新刻、重刻、覆刻、影刻,乃至其後出現的石印、珂羅版、膠印、縮微複製,直至當今的數字掃描等等,都可以稱為'再造'。這些再造的手段,有的只能承傳其内容,而不能在版式字體上仿真;有的不僅在内容上完全能够承傳,在行款版式、字形字體上也能畢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影刻 行款 數字 覆刻 版式 字體 新刻
原文传递
六經之所由作
5
作者 丁紀 《切磋集系列》 2014年第1期1-18,共18页
六經當然是人類文明所可能有的最好的東西,此固不特於中國文明以言之。過去的學者所以專以中國言,是在夷夏之辨極爲明定的前提下說的,而非在夷狄有君、諸夏之亡1的意義上說。
关键词 中國 西 意義 全體 人類 學者
原文传递
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補考
6
作者 伊强 《出土文献》 2016年第2期217-225,共9页
一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裏有一種被稱作'遷蓋'的東西,見於以下兩簡:(1)偶人二人,其一人操■蓋,一人操矛。馬王堆M3遣策7/7(2)遷蓋一。馬王堆M3遣策8/8[1]《發掘報告》在簡7的注釋中說:'‘遷’與‘仙’通。《釋名·釋長幼... 一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裏有一種被稱作'遷蓋'的東西,見於以下兩簡:(1)偶人二人,其一人操■蓋,一人操矛。馬王堆M3遣策7/7(2)遷蓋一。馬王堆M3遣策8/8[1]《發掘報告》在簡7的注釋中說:'‘遷’與‘仙’通。《釋名·釋長幼第十》:‘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按此說對'遷蓋'一詞的理解實質上没有什麼幫助。鄭曙斌《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之'明童'問題研究》一文引到簡7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西 問題 偶人 實質 報告
下载PDF
“天弢”與“天刑”——生命的社會屬性與莊子的生存焦慮
7
作者 程水金 《诸子学刊》 2010年第1期73-92,共20页
人生在世,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周圍的人與事形成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是無須證明的事實。這種複雜的人生關係,在孔子及儒家那裏,被稱爲人之'大倫'。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便是這'大倫'... 人生在世,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周圍的人與事形成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是無須證明的事實。這種複雜的人生關係,在孔子及儒家那裏,被稱爲人之'大倫'。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便是這'大倫'的總和。而'長幼之節','君臣之義',則是這'大倫'所規定的關係準則。當然,儒家所認識的所謂人之'大倫',莊子並不否認。只是在莊子看來,這種人之'大倫',並不是一種令人愉快的東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西 屬性 大倫 社會 莊子 父子 兄弟 君臣 生命
下载PDF
承襲與出新:新井白石《東音譜》與方以智《切韻聲原》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無未 鍾雪珂 《汉语史学报》 2019年第1期14-28,共15页
日本江户時期著名學者新井白石的《東音譜》(1719)與中國方以智《切韻聲原》之間存在着非常密切的關係。《東音譜》對《切韻聲原》的承襲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出新的一面則更爲突出。新井白石對《切韻聲原》的形式與内容做了較大程度的調... 日本江户時期著名學者新井白石的《東音譜》(1719)與中國方以智《切韻聲原》之間存在着非常密切的關係。《東音譜》對《切韻聲原》的承襲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出新的一面則更爲突出。新井白石對《切韻聲原》的形式與内容做了較大程度的調整與改造,基本實現了本土化,進一步拓展了《切韻聲原》的應用範圍,增强了其標記中日兩國語音的"音值"功能,將《切韻聲原》化變爲《東音譜》後,其研究成果脱穎而出,附著上了更爲突出的"近代學術"外衣,令人驚異不已。由此,從整個東亞音韻學視閾的角度來看,新井白石《東音譜》不但有效地繼承了中國方以智《切韻聲原》音韻學思想,而且還使東西方音韻學思想真正做到了極爲重要的一次有效整合與升華,標誌着東亞音韻學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東亞音韻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將《東音譜》與《切韻聲原》進行比較研究,更是全面地認識方以智與新井白石兩位中日近代學術"巨匠"音韻理論意識在東亞乃至於世界範圍内科學性價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井白石《音譜》 方以智《切韻聲原》 西方音韻學史 有效整合與升華
原文传递
韓滉與德宗——兼論德宗削藩戰爭中的鎮海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碧妍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1年第2期157-205,共49页
唐代的東南藩鎮一直是以養兵少、實力弱的形象示人,但成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鎮海軍、浙江東西道,卻乘借"涇師之變",在節度使韓滉的經營下成爲當時南方最强大的藩鎮,並在德宗朝的削藩戰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衍爲當時唐廷... 唐代的東南藩鎮一直是以養兵少、實力弱的形象示人,但成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鎮海軍、浙江東西道,卻乘借"涇師之變",在節度使韓滉的經營下成爲當時南方最强大的藩鎮,並在德宗朝的削藩戰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衍爲當時唐廷得以生存的基石。韓滉並藉此而成爲唐後期權勢最重之宰輔,而其與唐德宗的矛盾由此産生。韓滉死後,德宗爲弱化江東的藩鎮勢力,遂進行了改革。對韓滉這個歷史人物形象的探討,有助於我們了解中晚唐時代政治形勢變化對當時士人價值觀的衝擊,以及後人對東南藩鎮與東南藩帥特定認知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韓滉 唐德宗 鎮海軍 浙江西 西
下载PDF
張玉田年譜 被引量:1
10
作者 孫虹 胡慧聰 《词学》 CSSCI 2016年第2期-,共58页
通過宋元之際著名詞人張炎《山中自雲詞》三○二首詞作以及同時友人的序跋、贈詩,結合相關史料,作成張玉田年譜,並爲詞集中一八○首詞編年.考證出其一生曾兩次北行大都,皆於次年南歸杭州.初次北行歸杭後,作浙水東西之遊;再次北行歸杭後... 通過宋元之際著名詞人張炎《山中自雲詞》三○二首詞作以及同時友人的序跋、贈詩,結合相關史料,作成張玉田年譜,並爲詞集中一八○首詞編年.考證出其一生曾兩次北行大都,皆於次年南歸杭州.初次北行歸杭後,作浙水東西之遊;再次北行歸杭後,又作浙東、浙西之遊.在兩次遊歷時段內,都曾數次短期回到杭州.因此,友人序跋中所謂「不入古杭」,是指不能安居杭州;「猶家錢塘十年」,也並非定居於杭.玉田在宋朝並無職守,但他也是未肯屈志新朝的愛國遺民,可與周草窗、鄭所南鼎足而三,屬於「增亡國之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張玉田 年譜 兩次北行 浙水西之遊 西之遊
原文传递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日本文学——研究の動向と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小峯和明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9年第2期81-89,共9页
近年、人文社会科学の各分野で急速に進展している東アジアの課題について、前近代の文学研究の側から研究の動向を概観し、かつあらたな展望を提起した。〈漢文文化圏〉の呼称説を引き継ぎ、中国と日本の比較研究が一対一対応の一方通... 近年、人文社会科学の各分野で急速に進展している東アジアの課題について、前近代の文学研究の側から研究の動向を概観し、かつあらたな展望を提起した。〈漢文文化圏〉の呼称説を引き継ぎ、中国と日本の比較研究が一対一対応の一方通行に終始する受容論を批判、朝鮮·琉球·越南(ベトナム)まで視野に入れた多面的多層的な視座を設定、比較論から共有論への転換を提起し、理論研究にとどまらない基礎的な資料調査にもとづく資料学からの構築を提唱、あわせて西洋も視野に入れた〈東西交流文学〉論の方向性にも言及し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文文化圏 資料学 共有文学圏 西交流文学
原文传递
從族群分佈論早期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綫
12
作者 徐剛 《传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33-57,共25页
一般認爲,上古三代的政治地理是以“夷夏東西”爲代表的東西格局,南北的分立是東漢以後的格局。但這只揭示了部分歷史事實。本文認爲在上古三代歷史上,由於自然地理的分隔,使得族群的分佈也大致呈現出南北分立的格局,只是隨着三代疆域... 一般認爲,上古三代的政治地理是以“夷夏東西”爲代表的東西格局,南北的分立是東漢以後的格局。但這只揭示了部分歷史事實。本文認爲在上古三代歷史上,由於自然地理的分隔,使得族群的分佈也大致呈現出南北分立的格局,只是隨着三代疆域不斷往南拓展,南北分界綫也有一個從北到南推移的過程,並且隱含在族群融合的表象之後,所以不容易被發現。本文從族群分佈和遷移的角度,結合考古研究的成果,討論了早期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綫,指出夏商之際至商周之際,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綫是“南河—濟水”;西周至春秋逐漸往南推移,變成“衡山山脉”;戰國至西漢,楚人勢力深入長江以南,則又以楚人與苗人、越人的勢力消長而形成“雪峰山—五嶺—武夷山”的凹形分界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分界綫 族群分佈 南河 濟水 衡山山脉 夷夏西
下载PDF
文明大交换的如椽之筆 《中西文化關係通史》讀後
13
作者 顧濤 《中国文化》 2020年第1期437-441,共5页
張國剛的新著《中西文化關係通史》以宏大的學術視野抒寫了從張騫到馬戛爾尼這兩千多年間東西方各大文明間各種大交换的複雜而多樣態的長時段歷程。將這部著作置於不同文明的戰争與和平之間來看待,將迸發出巨大的經世意義。文明間所發... 張國剛的新著《中西文化關係通史》以宏大的學術視野抒寫了從張騫到馬戛爾尼這兩千多年間東西方各大文明間各種大交换的複雜而多樣態的長時段歷程。將這部著作置於不同文明的戰争與和平之間來看待,將迸發出巨大的經世意義。文明間所發生的戰争,讓那塊被西緒福斯推起的巨石,迅速滚落至深谷,而所有致力於"大交换"的各種力量,都是歷史要銘記的"西緒福斯",是他們的合力將巨石難難地推起,推向和平的山之巔。文明間的交流越充分,關係越深入,也就意味着人類將擁有更多的和平時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文明 文化交流 西緒福斯 和平時刻 蒙古西
原文传递
《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出版
14
作者 盧雅凝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6年第1期149-149,共1页
榮新江著《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一書已於2015年8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是作者有關絲綢之路的研究論集,分作五編,主要探討漢唐絲綢之路的走向,絲綢之路與某些區域或城鎮的關係;研究通過絲綢之路的東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國... 榮新江著《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一書已於2015年8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是作者有關絲綢之路的研究論集,分作五編,主要探討漢唐絲綢之路的走向,絲綢之路與某些區域或城鎮的關係;研究通過絲綢之路的東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國與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鮮半島、日本的文化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西 中國 新江 城鎮 論集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弁言
15
作者 余欣 《中古中国研究》 2017年第1期16-16,共1页
在新材料和新理論的推動下,中古中國研究的論域與視角日益呈現多元化態勢,中外學者運用文獻、考古、藝術相結合的方法,鎔鑠古今,會通東西,不断開拓新學境,創獲甚豐。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在認識並揭示制度與社會變遷進程與趨向外,更爲活性... 在新材料和新理論的推動下,中古中國研究的論域與視角日益呈現多元化態勢,中外學者運用文獻、考古、藝術相結合的方法,鎔鑠古今,會通東西,不断開拓新學境,創獲甚豐。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在認識並揭示制度與社會變遷進程與趨向外,更爲活性化地探求中國歷史深層波瀾之源和天數世道潛運默移之故?在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史研究范式所构建的'大印象'之外,是否可以嘗試更真切地触摸感知時代的氣息和脉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國 運用 研究 西 社會 經濟 深層 潛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