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本主体性的“富集”与“催化”——以杨炼诗为中心 |
陈仲义
|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论“第三代诗歌”的新历史主义意识 |
张清华
|
《诗探索》
|
1998 |
5
|
|
3
|
辉煌的生命空间——论杨炼的组诗 |
王干
|
《文学评论》
|
1987 |
4
|
|
4
|
多多:醉心于现代派的诗学创造——白洋淀诗群“三剑客”诗学解读之三 |
枣红马
|
《南腔北调》
|
2023 |
0 |
|
5
|
冥思板块的移动——杨炼、叶辉对谈录 |
杨炼
叶辉
|
《诗探索》
|
2003 |
3
|
|
6
|
食指:我更“相信未来”——答泉子问 |
食指
泉子
|
《诗探索》
|
2007 |
3
|
|
7
|
“终于被大海摸到了内部”从大海意象看杨炼漂泊中的写作 |
唐晓渡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8
|
诗歌将拯救我们——阿多尼斯(A)和杨炼(Y)对谈 |
阿多尼斯
杨炼
|
《诗探索》
|
2004 |
3
|
|
9
|
重新编码的传统和当代诗意景观——试论新时期汉语新诗古典意识的嬗变 |
颜炼军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0
|
“文化寻根”诗的意义与命运 |
李振声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3
|
|
11
|
中国诗歌的现代嬗变 |
高波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2
|
“后锋”写作及其他--诗人杨炼、唐晓渡访谈录 |
张学昕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3
|
诗歌语言的组合张力 |
俞兆平
|
《当代文坛》
|
1986 |
2
|
|
14
|
访谈欧阳江河访谈 |
傅小平
|
《诗歌月刊》
|
2013 |
3
|
|
15
|
理解杨炼:站在人类文明的肩头 |
雷格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16
|
个人内心构成历史的深度——在《杨炼创作总集1978-2015》新书交流暨朗读会上的对话 |
杨炼
唐晓渡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7
|
朦胧诗的三种向度与范式 |
孙基林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8
|
谈语法悖理与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
辛刚国
齐克圣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2
|
|
19
|
错动和飘移:诗美的动态考察——论新诗潮 |
谢冕
|
《当代文坛》
|
1987 |
2
|
|
20
|
蔡其矫与朦胧诗 |
邱景华
|
《诗探索》
|
200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