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来自于”中同义介词连用现象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章楠 朱璐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63-66,共4页
关于"来自于"这一组合不少学者认为其中的"自"和"于"都是表示起点的介词,存在重复累赘现象,当属误用。本文从韵律句法学的角度,探讨了介词"于"出现的语法动因以及"来自于"后NP的特点... 关于"来自于"这一组合不少学者认为其中的"自"和"于"都是表示起点的介词,存在重复累赘现象,当属误用。本文从韵律句法学的角度,探讨了介词"于"出现的语法动因以及"来自于"后NP的特点,并从结构处理和分阶段教学两方面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自 来自 介词 韵律 对外汉语教学
下载PDF
“来自”和“来自于” 被引量:3
2
作者 叶脉清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6年第4期50-54,共5页
"来自于"的使用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存在语法错误。本文从"来"到"来自"再到"来自于"的语言发展过程,分析"来自"的词汇化造成的"来自于"的羡余现象。
关键词 来自 来自 词汇化 羡余
下载PDF
“来自于”略说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成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第11期78-80,共3页
针对黄廖《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中"来自于"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来自于"用法无误,并从"来自"词汇化的程度方面分析和解释了"于"字出现羡余的原因。
关键词 来自 来自 词汇化
下载PDF
“来自”“来于”和“来自于” 被引量:1
4
作者 曾炜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3期32-33,共2页
本文从使用频率、语篇分布、意义差别、来源与发展等角度对表示来源的"来自""来于""来自于"进行了分析。认为"来自于"是当代汉语受英语影响而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的欧化形式,与"来自""来于"相比在表义与功能上没有独特价值,是... 本文从使用频率、语篇分布、意义差别、来源与发展等角度对表示来源的"来自""来于""来自于"进行了分析。认为"来自于"是当代汉语受英语影响而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的欧化形式,与"来自""来于"相比在表义与功能上没有独特价值,是应该规范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自 来自 欧化
下载PDF
生成论批判 被引量:2
5
作者 严春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4,共7页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股生成论思潮,好像一旦使用了这一理论,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实则不然,生成论并不比预成论更加优越,因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比预成论少。生成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即要生成某物,就必须预先存在生成某物的能力,而且被...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股生成论思潮,好像一旦使用了这一理论,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实则不然,生成论并不比预成论更加优越,因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比预成论少。生成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即要生成某物,就必须预先存在生成某物的能力,而且被生成的某物的性质也必须是预定的,否则生成的过程就是无序而混乱的,从而无法生成任何事物。因此,被生成的事物就以生成过程的"目的"的形式制约着生成的过程,使这一过程所生成的不是别的事物,而只能是这个事物。失去了这一约束性的生成过程,就不可能生成任何事物。生成论在本质上是解构主义的,彻底的生成论必定导致事物的解体。生成论不承认事物的预定性,认为有来自于无,这就使事物失去了来源,成为神秘之物。预成论的实质是无不能生有,这一原则是正确的,但其也存在着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同的理论之间不应是一种代替关系,而应是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可以更加完善地解释世界。然而,即使这样的互补仍存在着不可解释的问题,从而不可能提供一种无懈可击的说明。这表明,人的认识一旦超出某个界限或限度,即不再具有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论 来自 预成论 无不能生有
下载PDF
是“来自”还是“来自于”
6
作者 高登柱 《小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小学 来自 来自 词语辨析 用法
原文传递
精彩来自于放手
7
作者 曹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0年第9期22-22,共1页
曾看到一篇报道,一位年轻的母亲,扶着自己的儿子学走路。走了一段之后,孩子似乎想挣脱母亲的双手,自己试一试。探索是难的,孩子居然知道扶着墙走了,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本事大了,干脆放手离开墙的帮助,自己走。啊,他成功了!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精彩来自放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