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多巴胺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中的心理机制:新近理论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
7
1
作者
束庆
段直光
+1 位作者
胡刚
李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3384-3398,共15页
精神分裂症是造成个人和社会巨大经济负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病因至今未明.由于还原论在科研领域的指导作用,人们过多地重视了由基因、分子及受体水平得到的发现去解释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基因、分子及受体水平的...
精神分裂症是造成个人和社会巨大经济负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病因至今未明.由于还原论在科研领域的指导作用,人们过多地重视了由基因、分子及受体水平得到的发现去解释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基因、分子及受体水平的研究结果去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虽然该病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这一微观水平上产生的,但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评定都是根据患者的行为表现这一宏观层面做出的.因此,要更全面地认识精神分裂症,研究者们需要有一套以基本的神经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来阐明该病发生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同时结合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更好地探究本病的发病机制.本文将以该病的妄想和幻觉这阳性症状为主线,选择性地阐述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理生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中的作用及相关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诠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将重点叙述由Shitij Kapur提出的多巴胺-动机突显学说,并结合本实验室在条件反射躲避动物模型实验中的行为药理学研究结果对该理论进行深化和支持.文中介绍的这一学说将分子水平观察到的变化和行为改变彼此之间有机联系起来,强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多巴胺功能紊乱,导致了动机突显这一心理过程的异常,进而引起了患者阳性症状的出现.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正是通过阻断多巴胺递质系统,抑制了异常的动机突显过程,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精神分裂症和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从多巴胺分子水平和心理学的变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药物治疗机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
妄想
动机突显
条件
躲避
反射模型
原文传递
抗精神病药长期使用引起的敏化和耐受效果及其相关机制
2
作者
高军
李鸣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4年第4期45-53,共9页
抗精神病药已经有60余年的使用历史,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疾病伴随的幻觉、妄想症等症状。临床和动物研究都提示抗精神病药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即产生敏化或耐受效果。在急性用药情况下,多种临床常...
抗精神病药已经有60余年的使用历史,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疾病伴随的幻觉、妄想症等症状。临床和动物研究都提示抗精神病药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即产生敏化或耐受效果。在急性用药情况下,多种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作用都可以抑制条件躲避反应和苯环利定诱发的运动增强。以这两个动物模型为基础,我们建立了研究抗精神病药敏化和耐受的行为学范式。以此为基础,我们一系列研究发现长期用药可导致药物敏感性加强或减弱,即敏化或耐受。并进一步考察了敏化和耐受的行为学特征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结果表明大多数抗精神病药长期用药会导致敏化,这些药物包括:奥氮平、阿塞那平、阿立哌唑、利培酮、氟哌啶醇等,而只有氯氮平会导致耐受。在行为学层面,敏化和耐受在不同抗精神病药间存在迁移效应,并且可以长期保持。在受体机制方面,我们发现多巴胺D_2受体和五羟色胺2A(5-HT_(2A))受体参与调控敏化和耐受。在中枢机制方面,发现内侧前额叶以及中脑边缘系统核团参与调控敏化和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
敏化
耐受
条件
躲避
反应
苯环利定诱发的运动增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巴胺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中的心理机制:新近理论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
7
1
作者
束庆
段直光
胡刚
李鸣
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
大理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3384-3398,共15页
基金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基金(R01MH085635)资助
文摘
精神分裂症是造成个人和社会巨大经济负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病因至今未明.由于还原论在科研领域的指导作用,人们过多地重视了由基因、分子及受体水平得到的发现去解释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基因、分子及受体水平的研究结果去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虽然该病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这一微观水平上产生的,但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评定都是根据患者的行为表现这一宏观层面做出的.因此,要更全面地认识精神分裂症,研究者们需要有一套以基本的神经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来阐明该病发生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同时结合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更好地探究本病的发病机制.本文将以该病的妄想和幻觉这阳性症状为主线,选择性地阐述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病理生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中的作用及相关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诠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将重点叙述由Shitij Kapur提出的多巴胺-动机突显学说,并结合本实验室在条件反射躲避动物模型实验中的行为药理学研究结果对该理论进行深化和支持.文中介绍的这一学说将分子水平观察到的变化和行为改变彼此之间有机联系起来,强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多巴胺功能紊乱,导致了动机突显这一心理过程的异常,进而引起了患者阳性症状的出现.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正是通过阻断多巴胺递质系统,抑制了异常的动机突显过程,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精神分裂症和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从多巴胺分子水平和心理学的变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药物治疗机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
妄想
动机突显
条件
躲避
反射模型
Keywords
schizophrenia
dopamine
psychosis
motivational salience
conditioned avoidance response
分类号
R749.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抗精神病药长期使用引起的敏化和耐受效果及其相关机制
2
作者
高军
李鸣
机构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西南大学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心理学系
出处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4年第4期45-53,共9页
基金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基金项目(R01MH085635)资助
文摘
抗精神病药已经有60余年的使用历史,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疾病伴随的幻觉、妄想症等症状。临床和动物研究都提示抗精神病药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即产生敏化或耐受效果。在急性用药情况下,多种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作用都可以抑制条件躲避反应和苯环利定诱发的运动增强。以这两个动物模型为基础,我们建立了研究抗精神病药敏化和耐受的行为学范式。以此为基础,我们一系列研究发现长期用药可导致药物敏感性加强或减弱,即敏化或耐受。并进一步考察了敏化和耐受的行为学特征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结果表明大多数抗精神病药长期用药会导致敏化,这些药物包括:奥氮平、阿塞那平、阿立哌唑、利培酮、氟哌啶醇等,而只有氯氮平会导致耐受。在行为学层面,敏化和耐受在不同抗精神病药间存在迁移效应,并且可以长期保持。在受体机制方面,我们发现多巴胺D_2受体和五羟色胺2A(5-HT_(2A))受体参与调控敏化和耐受。在中枢机制方面,发现内侧前额叶以及中脑边缘系统核团参与调控敏化和耐受。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
敏化
耐受
条件
躲避
反应
苯环利定诱发的运动增强
Keywords
antipsychotic drug
sensitization
tolerance
conditioned avoidance response
PCP-induced hyperlocomotion
分类号
R749.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多巴胺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中的心理机制:新近理论和研究进展
束庆
段直光
胡刚
李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7
原文传递
2
抗精神病药长期使用引起的敏化和耐受效果及其相关机制
高军
李鸣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