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诗接受的另一面向:论杜诗在官修唐史之生成与注释中的作用
1
作者 贾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9,共12页
文章聚焦杜诗与唐史的关系,着力探讨杜诗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官修唐史的影响,并对以杜诗证唐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溯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史臣对杜诗的使用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反映其对杜诗的不同... 文章聚焦杜诗与唐史的关系,着力探讨杜诗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等官修唐史的影响,并对以杜诗证唐史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溯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史臣对杜诗的使用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反映其对杜诗的不同接受;同时,结合当时的杜诗学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史臣的利用取径;扩大以往仅仅从文学史出发的视域,更为全面地勾勒杜诗接受史的整体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接受 官修唐史 以杜入史 以杜入注 杜诗证唐史
下载PDF
“杖藜”事象的形成与书写——宋代杜诗接受的一个侧面
2
作者 胡嗣男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55,共9页
“杖藜”成为诗歌用语,始于唐代,杜甫是其主要的使用者。经过杜甫诗歌的反复书写,“杖藜”具有了诗歌事象的功能,杜诗也为“杖藜”事象提供了基本的情境内涵。“杖藜”事象的凝定,则要经历宋人接受杜诗的过程才能完成,宋人诗歌中的“杖... “杖藜”成为诗歌用语,始于唐代,杜甫是其主要的使用者。经过杜甫诗歌的反复书写,“杖藜”具有了诗歌事象的功能,杜诗也为“杖藜”事象提供了基本的情境内涵。“杖藜”事象的凝定,则要经历宋人接受杜诗的过程才能完成,宋人诗歌中的“杖藜”事象承自杜诗,但又通过持续的书写沉淀下新的诗歌意蕴,构建出更具宋诗风貌的诗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杖藜 事象研究 杜诗接受 宋诗
下载PDF
家国之慨前后同归:清代台湾文人陈肇兴的杜诗接受
3
作者 肖庆伟 胡悦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1期51-62,77,共13页
清代台湾文人陈肇兴的杜诗接受是杜甫诗歌在中国台湾传播的重要标志,他模仿杜甫前后出塞体诗、集杜诗及次韵《北征》诗,继承了杜甫以诗纪史的传统,表现出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感。陈肇兴杜诗接受是清代杜诗学盛行的主要表征之一,是清代中期... 清代台湾文人陈肇兴的杜诗接受是杜甫诗歌在中国台湾传播的重要标志,他模仿杜甫前后出塞体诗、集杜诗及次韵《北征》诗,继承了杜甫以诗纪史的传统,表现出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感。陈肇兴杜诗接受是清代杜诗学盛行的主要表征之一,是清代中期以来杜诗接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清代杜诗接受史乃至于清代文学史予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肇兴 《陶村诗稿》 杜诗接受
下载PDF
邵傅《杜律集解》考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汪欣欣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39,F0002,共13页
邵傅的《杜律集解》是一部重要的杜甫律诗集评本,由《杜律五言集解》和《杜律七言集解》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以赵汸《杜律五言赵注》为底本,以单复《杜律单注》为补充;后者则以赵大纲《杜律测旨》为底本,兼采旧题虞集《杜律虞注》之... 邵傅的《杜律集解》是一部重要的杜甫律诗集评本,由《杜律五言集解》和《杜律七言集解》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以赵汸《杜律五言赵注》为底本,以单复《杜律单注》为补充;后者则以赵大纲《杜律测旨》为底本,兼采旧题虞集《杜律虞注》之评语。《杜律集解》主要采用"熔裁"式的集评方式,典型体现了明代杜诗集评本的诠释方法与特点,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此书在日本流传甚广,表明了日本学界对杜诗的接受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受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律集解 底本 和刻本 杜诗接受
原文传递
日本新世纪(2000-2020)杜甫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蕊蕊 《杜甫研究学刊》 2021年第1期77-93,共17页
在上世纪杜甫研究奠定的良好学术基础上,新世纪二十年日本的杜甫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体表现在:杜甫诗集文献整理与研究创获颇多,杜甫生平交游研究逐步推进,杜诗文本阐释的多元化与深细化,杜诗在日本的接受研究迅猛... 在上世纪杜甫研究奠定的良好学术基础上,新世纪二十年日本的杜甫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体表现在:杜甫诗集文献整理与研究创获颇多,杜甫生平交游研究逐步推进,杜诗文本阐释的多元化与深细化,杜诗在日本的接受研究迅猛发展等。这些成果既有对旧有存疑问题的明晰,又有对杜甫研究新视野的探索;不仅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深度和广度,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也非常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文献整理 杜甫研究 杜诗阐释 杜诗接受
下载PDF
《香囊记》引杜用杜蠡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鹏飞 《保定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6-60,共5页
《香囊记》引杜用杜有47处,涉及杜诗67句,分别源出于36首杜诗,这在历代戏剧中是极为少见的。结合时代政治背景以及邵璨引杜用杜的手法可知,作者除了宣扬伦理道德外,还饱含着一种异代同悲的失意情绪和忧患心态。而这种现象,不仅生动反映... 《香囊记》引杜用杜有47处,涉及杜诗67句,分别源出于36首杜诗,这在历代戏剧中是极为少见的。结合时代政治背景以及邵璨引杜用杜的手法可知,作者除了宣扬伦理道德外,还饱含着一种异代同悲的失意情绪和忧患心态。而这种现象,不仅生动反映出了明中叶文坛上“复古”和“学唐”的普遍风气,也为研究杜诗接受与传播情况提供了有效的文本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囊记》 杜诗接受 杜诗传播
下载PDF
“集大成”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建构——宋诗话的杜诗接受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爱平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3期43-57,共15页
“集大成”的杜诗是勾连传统与当代、并指向未来的开放体系。“集大成”是宋诗在唐诗之后可以继续开辟胜景,并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论前提。杜诗对传统的继承不仅反映诗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是诗歌继续向前发展的不二法门:杜... “集大成”的杜诗是勾连传统与当代、并指向未来的开放体系。“集大成”是宋诗在唐诗之后可以继续开辟胜景,并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论前提。杜诗对传统的继承不仅反映诗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是诗歌继续向前发展的不二法门:杜甫在前人“写”的基础上进行“再写”,不仅通过继承延续了诗歌史,同时也建立起诗人的独立身份。但是“集大成”并未突出诗人的主体能动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诗人的主体能动性,这既是宋代注重学问的风气使然,也是诗话作者有意将诗歌创作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果;诗歌创作是在学问之下的运作,天才表现为对传统的融会能力。宋诗话对杜诗“集大成”的接受,既成就了宋诗,也反映了宋诗的某些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大成 宋诗话 杜诗接受 再写 文本创新
下载PDF
宋代特殊情境下的杜诗书写与杜诗接受
8
作者 张家壮 《华中学术》 2019年第3期56-64,共9页
在"诗可以怨"的传统理论框架内,通过对宋代某些书杜者书杜样态的分析,探询杜诗接受史中的一个特殊支脉是如何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展开、他们的"托杜以怨"具有怎样的历史特征,进而把握其中易为人忽略然而同样耐... 在"诗可以怨"的传统理论框架内,通过对宋代某些书杜者书杜样态的分析,探询杜诗接受史中的一个特殊支脉是如何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展开、他们的"托杜以怨"具有怎样的历史特征,进而把握其中易为人忽略然而同样耐人寻味的那一部分文化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书写 托“杜”以怨 杜诗接受
原文传递
明前期台阁文人杜诗接受略探 被引量:1
9
作者 汤志波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第3期11-16,共6页
明前期台阁文人推崇杜诗,其对杜诗的阐释集中在忠君忧国之愤慨、不为世用之悲苦以及诗歌中的激烈感情等方面,但这与台阁诗学中发为治世之音、感情平淡闲雅等要求冲突。台阁诗人对此矛盾避而不谈,仍以"性情之正"为标签推崇杜诗... 明前期台阁文人推崇杜诗,其对杜诗的阐释集中在忠君忧国之愤慨、不为世用之悲苦以及诗歌中的激烈感情等方面,但这与台阁诗学中发为治世之音、感情平淡闲雅等要求冲突。台阁诗人对此矛盾避而不谈,仍以"性情之正"为标签推崇杜诗,究其原因,是限于台阁诗学思想中对性情的约束,不敢直面重视杜诗中的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阁诗学 杜诗接受 性情之正 性情之真 明前期
下载PDF
论清代滇桂诗坛的“杜诗”接受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升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第3期25-31,共7页
清代滇桂诗坛在"学杜诗"方面,有三个特点,比较显著:题材上多写时事;文体上多用歌行体;诗论上坚持雅正、质实,普遍推崇杜甫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批判精神与"会通""求新""杜诗有法""转益多... 清代滇桂诗坛在"学杜诗"方面,有三个特点,比较显著:题材上多写时事;文体上多用歌行体;诗论上坚持雅正、质实,普遍推崇杜甫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批判精神与"会通""求新""杜诗有法""转益多师"的诗学观。时事诗、歌行体、唐宋互参、诗史意识与批判精神以及推崇但不盲从的学杜观念反映了滇桂诗坛在接受杜诗时的深度与高度,其背后所彰显出来的"师古"与"自立"结合的理路以及致力于传统诗文创作的追求和实践,既是清代滇桂文学创作与诗论趋于自觉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表现。在清代滇桂诗坛杜诗接受研究比较薄弱,以及滇桂地区位居中华文化与越南等东南亚文化圈交汇处的背景下,上述探析具有比较重要的诗学意义和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滇桂诗坛 杜诗接受 诗论 师古 自立
下载PDF
明代诗、史有别论视野下的杜诗接受
11
作者 金生奎 《天中学刊》 2015年第6期106-109,共4页
在明中期高涨的诗学辩体意识的支撑下,以杨慎为代表,以对宋人"诗史"说的批判为起点,形成了诗、史有别的"诗史"观,成为明人主导性的"诗史"认识。明人诗、史有别论包含三层内容:诗体与史书有别,诗法与史笔... 在明中期高涨的诗学辩体意识的支撑下,以杨慎为代表,以对宋人"诗史"说的批判为起点,形成了诗、史有别的"诗史"观,成为明人主导性的"诗史"认识。明人诗、史有别论包含三层内容:诗体与史书有别,诗法与史笔有别,诗情与史实有别。明人诗史有别论是杜诗"诗史"阐释史中重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杜诗接受 史有别
下载PDF
玩杜以遣意:清初张潮的杜诗接受
12
作者 张红欣 孙微 《保定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72-75,80,共5页
清初张潮的杜诗接受独具个性,其《海棠上杜工部书》为海棠鸣不平,《饮中八仙令》以杜诗为佐酒之令,《集杜梅花诗》则集杜诗专咏梅花,皆明显表现出玩杜以遣意的倾向,这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及性格密切相关。
关键词 张潮 清初 杜甫诗歌 杜诗接受
下载PDF
论金庸《神雕侠侣》对于杜诗的接受
13
作者 李新 《杜甫研究学刊》 2011年第3期94-97,共4页
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神雕侠侣》,在其"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主题设定与男、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上,均对于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的思想精神与艺术境界有所依承,并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
关键词 金庸 《神雕侠侣》 杜诗接受
下载PDF
历史视野与文学本位的双重考察——评金生奎《明代杜诗接受研究》
14
作者 潘天英 《中国诗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12-214,共3页
20世纪80年代,来自西方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在中国文论界可谓应者云集,以"接受"为目标的研究亦成为古典文学的选题热门。研究者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取之不竭的研究源泉。凡作家对后学创作上有借鉴、人格上有... 20世纪80年代,来自西方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在中国文论界可谓应者云集,以"接受"为目标的研究亦成为古典文学的选题热门。研究者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取之不竭的研究源泉。凡作家对后学创作上有借鉴、人格上有垂范的表现,其理论主张被后世推崇或批判,作品被后人校释、鉴赏的实践皆可以"接受"目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阁诗人 性情之正 文学本位 《明代杜诗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 前七子 李梦阳 王钟陵 历史视野 杜诗 胡应麟 作家群体
原文传递
杜诗词语接受史——以苏轼为中心的例说
15
作者 杜华平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第4期51-56,共6页
将历代注家对词语出处的考索,提升为词语接受史的研究,是杜诗接受史研究可行的路径。考索杜诗用词的始源及早期演化,查明杜诗词语在唐人,以及在苏轼前后的宋人那里的运用实例,形成一个个杜诗词语的接受史图景,这些微观的接受史对于勾画... 将历代注家对词语出处的考索,提升为词语接受史的研究,是杜诗接受史研究可行的路径。考索杜诗用词的始源及早期演化,查明杜诗词语在唐人,以及在苏轼前后的宋人那里的运用实例,形成一个个杜诗词语的接受史图景,这些微观的接受史对于勾画更加宏大的杜诗接受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具体考论了"老罢""眼枯""放箸""野航""众目怜""同一云"等六个杜诗词语的接受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接受 词语接受 杜甫用词 苏轼学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