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禹偁——两宋尊杜第一人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忠纲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3,共5页
杜甫在宋代倍受推崇,确立了"诗圣"的地位。其间,王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白体代表人物的王禹,主张学白而实亦崇杜。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受到杜甫的深刻影响。"子美集开诗世界"的卓识,在杜诗学史上有... 杜甫在宋代倍受推崇,确立了"诗圣"的地位。其间,王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白体代表人物的王禹,主张学白而实亦崇杜。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受到杜甫的深刻影响。"子美集开诗世界"的卓识,在杜诗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两宋尊杜第一人",王禹是当之无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禹偁 杜甫 尊杜 宋代 主张 创作实践 白居易 杜诗 审美情趣
下载PDF
论杜诗校勘史上的“以意改字”现象——以宋代杜诗校勘学为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微 王新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41,共8页
宋代以后的杜诗校勘中出现了以意改字的现象,这是迥异于摹写、翻刻、避讳等因素导致的杜诗异文。校勘者或有对杜诗众多异文归于一是者,或有通过更改难释之字句以求诗意通畅者,甚或有径改文本以蒙骗世俗、炫耀才华者,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杜... 宋代以后的杜诗校勘中出现了以意改字的现象,这是迥异于摹写、翻刻、避讳等因素导致的杜诗异文。校勘者或有对杜诗众多异文归于一是者,或有通过更改难释之字句以求诗意通畅者,甚或有径改文本以蒙骗世俗、炫耀才华者,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杜诗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又体现了宋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并对其后杜诗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以意改字 杜诗校勘 宋代
下载PDF
杜诗学史上的“以杜证杜”方法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新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6-94,共9页
在杜诗学史上,“以杜证杜”是和“诗史互证”相比肩的注释方法,此法来源于校勘学中的本证法,最初只用于校经校史,到了宋代方被移植到杜诗注释之中。当对杜诗本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使用“以杜证杜”法往往能收到一锤定音、立竿见影之... 在杜诗学史上,“以杜证杜”是和“诗史互证”相比肩的注释方法,此法来源于校勘学中的本证法,最初只用于校经校史,到了宋代方被移植到杜诗注释之中。当对杜诗本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使用“以杜证杜”法往往能收到一锤定音、立竿见影之效,可以有效避免主观臆测、牵强附会之弊,表明此法具有其他注释方法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然而由于杜诗存世数量有限,此法存在不能完全互证的先天缺陷;而且作为一种本证法和内证法,“以杜证杜”需要与外证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另外,受到留存诗歌的完整性以及创作手法写实性的影响,“以杜证杜”并不具备无限推广的普适性。不过此法仍被历代注家发挥出极大的效能,对推动杜诗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作为古典诗歌注释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杜证杜 杜诗 本校法 方法论
下载PDF
论卢震的《杜诗说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时蓉 詹杭伦 《杜甫研究学刊》 2013年第4期12-24,共13页
清人卢震(1628-1704)和丁耀亢(1599-1669)名下各有一部《杜诗说略》,卢氏之书传世而丁氏之书亡佚,然而丁氏与卢氏有师生之谊,这两部同名的著作之间可能有承传关系。《杜诗说略》分正派、变法、渊源、元气、胎骨、体裁、品格、章法、声... 清人卢震(1628-1704)和丁耀亢(1599-1669)名下各有一部《杜诗说略》,卢氏之书传世而丁氏之书亡佚,然而丁氏与卢氏有师生之谊,这两部同名的著作之间可能有承传关系。《杜诗说略》分正派、变法、渊源、元气、胎骨、体裁、品格、章法、声律、诗眼、诗情、诗典、诗史、诗病、浅深、虚实、生熟、平奇、雅俗、大家、扫除、游涉、参悟、神化,共二十四则,在杜诗学史上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震 丁耀亢 杜诗说略》 杜诗
下载PDF
张元《读杜诗十六绝句》探析
5
作者 沈时蓉 《杜甫研究学刊》 2003年第1期62-67,共6页
清代的杜诗学者不少人擅长运用绝句的形式来表达对杜诗的看法 ,张元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张元有《读杜诗十六绝句》 ,多方面表达出他对杜诗及其杜诗学史的看法。本文对其《读杜诗十六绝句》逐首作出探析 。
关键词 张元 《读杜诗十六绝句》 清代 古代文研究 杜诗 杜甫 诗歌
下载PDF
陈友琴先生的杜甫研究
6
作者 陈才智 《杜甫研究学刊》 2014年第4期53-69,共17页
陈友琴一向以白居易研究专家而知名,其实他对杜甫也有深入研究。1933年即有《李天生论杜诗律》、《杜诗"船"字之意义》二文,此后又有《杜甫不爱巫峡说》、《杜甫六绝句浅释》、《杜工部及其草堂》。解放后撰有《漫谈杜甫的题... 陈友琴一向以白居易研究专家而知名,其实他对杜甫也有深入研究。1933年即有《李天生论杜诗律》、《杜诗"船"字之意义》二文,此后又有《杜甫不爱巫峡说》、《杜甫六绝句浅释》、《杜工部及其草堂》。解放后撰有《漫谈杜甫的题画诗》、《谈杨慎批评杜甫》、《读杜甫的〈阁夜〉》、《论杜甫对学习、继承和批评的看法》四篇论文,此外还有札记性质的《略谈杜甫诗的句法》等。综而言之,有宏观论述,有微观细读,有随笔性质的散文,也有考据性质的札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总体而论,皆能实事求是,有为而作,见微知著,由表及里,态度公正而平恕,解放后,尤其注重学习和运用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分析中国古典文学遗产,多次强调评论作家作品要看它的全貌,避免片面的分析,同时注意从人民性的角度,阐发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意义,可谓老辈学者的文章典范,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杜诗学史的一个典型个案和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友琴 杜甫 杜诗
下载PDF
体大思精 勇于开拓——评赵睿才《百年杜甫研究的平议与反思》
7
作者 赵海菱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第4期93-94,共2页
“杜诗学”,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历久不衰之“显学”。然而,犹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样,不同时代的“杜诗学”,面貌也各有不同,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去这一百年的“杜诗学”,也呈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独特景象。赵睿才教授由国家... “杜诗学”,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历久不衰之“显学”。然而,犹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样,不同时代的“杜诗学”,面貌也各有不同,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去这一百年的“杜诗学”,也呈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独特景象。赵睿才教授由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出版的《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议与反思》(以下简称《平议》)一书,既注重对大陆及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杜甫研究成果的搜集与评述,又致力于百年杜诗学史理论框架之构建;既注重展现百年杜诗学宏观之学术流变,又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杜诗学”研究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研究 平议 反思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杜诗 国家社科基金 术流变 研究成果
下载PDF
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评介
8
作者 陈丽琳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第2期94-95,共2页
宋代之于杜甫及其诗歌而言,是一个再发现和再阐释的重要时期。随着对杜诗研究的深入,杜诗学逐渐成为一门学问。迄今有关杜诗学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杜诗学史的撰写,仍然属于杜诗学研究领域的薄弱地带。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致力于"在宋... 宋代之于杜甫及其诗歌而言,是一个再发现和再阐释的重要时期。随着对杜诗研究的深入,杜诗学逐渐成为一门学问。迄今有关杜诗学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杜诗学史的撰写,仍然属于杜诗学研究领域的薄弱地带。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致力于"在宋代文化和诗学背景下考察杜诗在宋代的阐释和接受”,是系统研究宋代杜诗学史的一部力作。多重视角和客观平允是该书的突出特点,以下就这两点略作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宋代文化 评介 研究 系统研究 多重视角 阐释 诗歌
下载PDF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新拓展——评孙微《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
9
作者 张忠纲 《杜甫研究学刊》 2011年第2期103-105,共3页
杜诗学文献研究一直是孙微博士近年来的治学重点,此前已先后出版了《清代杜诗学史》、《清代杜诗学文献考》、《杜诗学研究论稿》等专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的《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是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杜诗学文献研究一直是孙微博士近年来的治学重点,此前已先后出版了《清代杜诗学史》、《清代杜诗学文献考》、《杜诗学研究论稿》等专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的《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是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订完成的,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杜诗学的研究心得。归纳起来,我认为此书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文献研究 河北大出版社 2010年 文献 研究 博士后 清代
下载PDF
“误用其心”的杜律注本——萧云从与他的《杜律细》
10
作者 宋开玉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2-75,共4页
萧云从的《杜律细》对杜诗中的拗句通过改变字音强使其协于平仄,遭到了王士禛的严厉批评,因而该书逐渐不为学界所重,乃至最终散佚。四库馆臣更贬其书为“误用其心”的杜律注本。其实《杜律细》一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示着后来的注杜者们... 萧云从的《杜律细》对杜诗中的拗句通过改变字音强使其协于平仄,遭到了王士禛的严厉批评,因而该书逐渐不为学界所重,乃至最终散佚。四库馆臣更贬其书为“误用其心”的杜律注本。其实《杜律细》一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示着后来的注杜者们彻底放弃以叶音注杜的路径,其注杜实践的失败,在杜诗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本 误用 警示意义 杜诗 音强 散佚 馆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