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主要农业气象因素变化特点初探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兴武 雷钧杰 +1 位作者 赵奇 青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75-778,共4页
通过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光照强度、气温、土壤地温等主要农业气象因素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光照强度、气温越低,冠下区光照强度明显低于远冠区光照强度;杏麦间作田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均小于小... 通过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光照强度、气温、土壤地温等主要农业气象因素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光照强度、气温越低,冠下区光照强度明显低于远冠区光照强度;杏麦间作田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均小于小麦单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气温 光照强度 地温
下载PDF
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及产量对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宏芝 陈兴武 +3 位作者 雷钧杰 乔旭 赵奇 高永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7-393,共7页
为给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合理施氮和播种提供依据,以主栽小麦品种新冬20号为材料,在播前基施农家肥(牛羊粪)15t·hm-2、尿素150kg·hm-2和磷酸二铵375kg·hm-2条件下,设置不追肥(CK)、追施尿素300kg·hm-2(N1)、追施尿素... 为给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合理施氮和播种提供依据,以主栽小麦品种新冬20号为材料,在播前基施农家肥(牛羊粪)15t·hm-2、尿素150kg·hm-2和磷酸二铵375kg·hm-2条件下,设置不追肥(CK)、追施尿素300kg·hm-2(N1)、追施尿素450kg·hm-2(N2)和追施尿素600kg·hm-2(N3)四个追氮量水平,以及375万粒·hm-2(M1)、525万粒·hm-2(M2)和675万粒·hm-2(M3)三个播种密度水平,分析了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光系统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所占的比例(qP)及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均随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旗叶Pn、ΦPSⅡ、qP及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穗数和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在N3M1条件下小麦拔节至灌浆期具有较高的Pn和ΦPSⅡ及较低的NPQ,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及穗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进而获得较高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因此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通过合理种植密度与增施氮肥可在改善小麦叶片光合性能、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的分配,进而实现小麦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氮量 密度 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 产量
下载PDF
杏麦间作系统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9
3
作者 雷钧杰 陈兴武 +5 位作者 乔旭 赛力汗.赛 高永红 赵奇 张新志 努尔买买提.拖合尼牙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39-2343,共5页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单作田 生态 生理
下载PDF
南疆杏麦复合系统条件下小麦灌浆期冠层的光特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建雄 张保军 +4 位作者 陈耀锋 谭永军 刘春惊 师海涛 陈瑞萍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0,共5页
选用新冬22号小麦品种,研究了5种不同类型杏树带型下小麦冠层光特性和6m与4m两种带型下小麦的平均产量。结果表明:①宽幅小麦冠层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优于窄幅小麦(即:6m×4m>6m×3m>4m×2m... 选用新冬22号小麦品种,研究了5种不同类型杏树带型下小麦冠层光特性和6m与4m两种带型下小麦的平均产量。结果表明:①宽幅小麦冠层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优于窄幅小麦(即:6m×4m>6m×3m>4m×2m>4m×1.5m),小麦冠层各光合指标在杏树带中从东到西呈现出由小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②小麦的光特性在幼年杏树带中优于在成年杏树带中(即:5年>7年>8年)。③6m和4m宽幅下,近树冠区小麦产量低于远离树冠区小麦产量,宽幅模式小麦产量高于窄幅模式小麦产量,表明光合特性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光照强度 光合有效辐射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不同树龄杏麦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滋林 赵莉 +2 位作者 范毅 张鲁豫 贾晓江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3-398,共6页
为揭示在杏麦间作模式下不同树龄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时序动态,调查发现在幼龄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61科189种,老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59科192种,老龄不间作杏园有节肢动物12目46科120种,同翅目昆虫为优势种... 为揭示在杏麦间作模式下不同树龄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时序动态,调查发现在幼龄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61科189种,老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59科192种,老龄不间作杏园有节肢动物12目46科120种,同翅目昆虫为优势种,是主要的植食性类群,间作小麦的老龄杏园比幼龄杏园聚集着较为丰富的物种。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杏树的物候期有关,并受间作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系统聚类法分析了各亚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杏园间作小麦可以增加杏园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树龄 节肢动物 多样性
下载PDF
南疆杏麦复合系统早春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斐 卢春生 +4 位作者 张平 樊丁宇 杨磊 贾全堂 傅连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22-1427,共6页
【目的】根据南疆喀什地区早春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实测数据,分析杏麦间作与小麦单作模式下24 h的温度变化特征。【方法】以8年生赛买提杏和新冬20号小麦为试材,采用ZDR-41型温度自动记录仪,对不同物候期、不同水平距离、不同土壤深度及气... 【目的】根据南疆喀什地区早春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实测数据,分析杏麦间作与小麦单作模式下24 h的温度变化特征。【方法】以8年生赛买提杏和新冬20号小麦为试材,采用ZDR-41型温度自动记录仪,对不同物候期、不同水平距离、不同土壤深度及气温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土壤温度变化总体呈现单"S"型。(2)20 cm土层不同模式在温度极值持续期存在差异。单作与气温均无最高或最低温度持续期,而杏麦间作模式下,距离杏树主干不同水平距离处均出现高温或低温持续期。(3)杏树萌芽期,同一土层温度均为单作高于间作,平均温度为单作>距杏主干2 m处>距杏主干1 m处>气温。【结论】早春时节,杏园间作冬小麦,在杏树萌芽期对小麦田土壤温度有一定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地温逐渐升高,到杏树花期,距离杏树主干距离的远近,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单作 早春 土壤温度 特征
下载PDF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雷钧杰 赵奇 +4 位作者 陈兴武 赛力汗 乔旭 高永红 周皓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5期97-101,共5页
为了探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杏麦间作条件下,以杏树为基点至两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将小麦种植带分为3个冠区(冠下区、近冠区、远冠区),对3个冠区的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选用‘新冬20号... 为了探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杏麦间作条件下,以杏树为基点至两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将小麦种植带分为3个冠区(冠下区、近冠区、远冠区),对3个冠区的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选用‘新冬20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小麦幼穗分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作田小麦幼穗分化快于间作田;在间作田内,距杏树越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强度越低;单作田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间作田;单作田平均灌浆速率大于间作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为单作田大于间作田,单作田产量最高,间作田平均产量比单作田减产49.72%;在间作田,千粒重与成穗数均表现为远冠区>近冠区>冠下区。结果表明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不及单作田,造成小麦产量不同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单作田 间作 产量
下载PDF
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宏芝 陈兴武 +4 位作者 雷钧杰 乔旭 赵奇 张新志 努尔买买提.拖合尼牙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2-807,共6页
【目的】研究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采用隔断杏树根系的方法,研究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长度、表面积、干重)分布、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水平方向上,扬花期和灌浆期小... 【目的】研究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采用隔断杏树根系的方法,研究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长度、表面积、干重)分布、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水平方向上,扬花期和灌浆期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表现为距杏树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垂直方向上,隔根处理扬花期和灌浆期三个冠区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不隔根处理;扬花期近冠区和远冠区20-40 cm,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隔根处理低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高于不隔根处理;灌浆期三个冠区20-100 cm土层,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隔根处理0-40 cm根系占总根系88.7%-91.4%,不隔根处理占95.7%-97.1%。隔根处理小麦根冠比低于不隔根处理,产量高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达到显著差异。【结论】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影响了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从而对根冠间的物质分配和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冠下区影响较大。间作小麦(不隔根处理)根系分布较隔根处理在土层中分布更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树根系 根系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