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康有为、李炳宪交往和思想关系论考——兼及民初孔教运动跨越中韩之传播与取向问题
被引量:
3
1
作者
彭春凌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76,160,共21页
民初康有为的孔教改革理念及实践,影响了韩国儒者李炳宪,波及韩国。康有为立足于"教"字"上施下效"之本义,在先觉觉后觉的一致性上沟通中西,又凭借"三世"说,重建了儒教伦理法则和社会制度的普遍适用性。...
民初康有为的孔教改革理念及实践,影响了韩国儒者李炳宪,波及韩国。康有为立足于"教"字"上施下效"之本义,在先觉觉后觉的一致性上沟通中西,又凭借"三世"说,重建了儒教伦理法则和社会制度的普遍适用性。李氏受此感染,千里拜师。他承袭康有为及《孔教会杂志》之论议,发挥出儒教复原诸学说。促生制度化的传播与实践方式本是康有为革新儒教的正题,共和肇建后,他加强了孔教论述的抵抗性和悲情化,要挟说亡教就会亡国。李炳宪冀望以保存国魂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却又必须倾力论证孔教乃韩国魂。建立孔教之论跨越中韩,渐次展开。此次跨国儒教改革实践的特征是民立文庙、尊圣与尊祖并行。李炳宪用"教会式儒教"来为之命名,并以此对决"乡校式儒教"。此命名在定义中国民初孔教运动时并不十分准确,却呈现了李炳宪自身遭逢的困境。双方取向的差异,反映了历来有别的儒学径路,折射出彼时两国激烈震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其共鸣与合作,则体现了儒教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回应西洋近代文明挑战的一些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李
炳
宪
孔教运动
教会式儒教
原文传递
朝鲜儒士的“识荆之意”--李炳宪《鲁越日记》中的民初政治人物
2
作者
宋来伟
《今古文创》
2022年第16期50-52,共3页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朝鲜儒士李炳宪在本国开展孔教运动,继承了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在见到康有为之前,李炳宪也曾尝试过接触其他中国政治人物,用“识荆之意”表达对结识中国政治人物的期待。不幸的是,李炳宪与梁启超擦肩而过,未能深入...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朝鲜儒士李炳宪在本国开展孔教运动,继承了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在见到康有为之前,李炳宪也曾尝试过接触其他中国政治人物,用“识荆之意”表达对结识中国政治人物的期待。不幸的是,李炳宪与梁启超擦肩而过,未能深入交流;对袁世凯赞赏有加、仰慕已久,但对方位高权重,谒见无门。另外,李炳宪还在与中国师友交往过程中多次谈到民初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李炳宪的《鲁越日记》不仅记录下每日见闻,还留下许多时政观点,其中包括对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等中国政治人物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
炳
宪
《鲁越日记》
梁启超
袁世凯
孙中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李炳宪的儒教宗教化改革思想
3
作者
方浩范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儒学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精神支柱,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近代化过程中,面对主导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儒学在近代东亚遇到了衰退的局面。创造儒家文明的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经过几次革命的洗礼,儒学几乎让出了主导地位。...
儒学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精神支柱,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近代化过程中,面对主导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儒学在近代东亚遇到了衰退的局面。创造儒家文明的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经过几次革命的洗礼,儒学几乎让出了主导地位。儒学影响相对薄弱的日本,则早早地把儒学淹没在近代化浪潮中。但是把儒学(性理学)作为治国理念的韩国,为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提出了守护传统文化(儒学)的主张,儒林中出现了“卫正斥邪派”“开化派”等各种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的矛盾也相当激烈。面对这样的局面,以李炳宪为首的儒教改革派,积极主张对儒教进行宗教化改革,且要在韩国进行“孔教”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
炳
宪
儒教
宗教
孔教
原文传递
论李炳宪的儒教思想
4
作者
李浩然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0,共7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性理学传统失范与西方现代文明渗入的双重危机中,以李炳宪为代表的朝鲜儒林拉开了对儒教多元性探索的序幕。首先,李炳宪认为儒教可以救国救世的原因在于儒教对社会性功效的强调和重视,这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关切使得儒...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性理学传统失范与西方现代文明渗入的双重危机中,以李炳宪为代表的朝鲜儒林拉开了对儒教多元性探索的序幕。首先,李炳宪认为儒教可以救国救世的原因在于儒教对社会性功效的强调和重视,这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关切使得儒教展示出不同于西方宗教的品质。其次,以个人为实践主体,以血缘情感为道德底色的儒教通过回溯具体人伦中可以缔结成普遍法则的人性根源,使得其普适性可以存在于超越东西方文化形态的整个世界。最后,在李炳宪看来,这种儒家精神普适性的终极根源,便在于儒家哲学中内蕴的形而上的本原概念。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儒学在近现代亚洲的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
炳
宪
儒教实用性
儒教哲学性
原文传递
题名
康有为、李炳宪交往和思想关系论考——兼及民初孔教运动跨越中韩之传播与取向问题
被引量:
3
1
作者
彭春凌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76,160,共21页
文摘
民初康有为的孔教改革理念及实践,影响了韩国儒者李炳宪,波及韩国。康有为立足于"教"字"上施下效"之本义,在先觉觉后觉的一致性上沟通中西,又凭借"三世"说,重建了儒教伦理法则和社会制度的普遍适用性。李氏受此感染,千里拜师。他承袭康有为及《孔教会杂志》之论议,发挥出儒教复原诸学说。促生制度化的传播与实践方式本是康有为革新儒教的正题,共和肇建后,他加强了孔教论述的抵抗性和悲情化,要挟说亡教就会亡国。李炳宪冀望以保存国魂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却又必须倾力论证孔教乃韩国魂。建立孔教之论跨越中韩,渐次展开。此次跨国儒教改革实践的特征是民立文庙、尊圣与尊祖并行。李炳宪用"教会式儒教"来为之命名,并以此对决"乡校式儒教"。此命名在定义中国民初孔教运动时并不十分准确,却呈现了李炳宪自身遭逢的困境。双方取向的差异,反映了历来有别的儒学径路,折射出彼时两国激烈震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其共鸣与合作,则体现了儒教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回应西洋近代文明挑战的一些可能性。
关键词
康有为
李
炳
宪
孔教运动
教会式儒教
分类号
K258 [历史地理—历史学]
B258 [历史地理—中国史]
B31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朝鲜儒士的“识荆之意”--李炳宪《鲁越日记》中的民初政治人物
2
作者
宋来伟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出处
《今古文创》
2022年第16期50-52,共3页
文摘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朝鲜儒士李炳宪在本国开展孔教运动,继承了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在见到康有为之前,李炳宪也曾尝试过接触其他中国政治人物,用“识荆之意”表达对结识中国政治人物的期待。不幸的是,李炳宪与梁启超擦肩而过,未能深入交流;对袁世凯赞赏有加、仰慕已久,但对方位高权重,谒见无门。另外,李炳宪还在与中国师友交往过程中多次谈到民初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李炳宪的《鲁越日记》不仅记录下每日见闻,还留下许多时政观点,其中包括对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等中国政治人物的看法。
关键词
李
炳
宪
《鲁越日记》
梁启超
袁世凯
孙中山
分类号
B25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李炳宪的儒教宗教化改革思想
3
作者
方浩范
机构
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出处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文摘
儒学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精神支柱,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近代化过程中,面对主导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儒学在近代东亚遇到了衰退的局面。创造儒家文明的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经过几次革命的洗礼,儒学几乎让出了主导地位。儒学影响相对薄弱的日本,则早早地把儒学淹没在近代化浪潮中。但是把儒学(性理学)作为治国理念的韩国,为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提出了守护传统文化(儒学)的主张,儒林中出现了“卫正斥邪派”“开化派”等各种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的矛盾也相当激烈。面对这样的局面,以李炳宪为首的儒教改革派,积极主张对儒教进行宗教化改革,且要在韩国进行“孔教”运动。
关键词
李
炳
宪
儒教
宗教
孔教
分类号
B31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李炳宪的儒教思想
4
作者
李浩然
机构
首尔国立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0,共7页
文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性理学传统失范与西方现代文明渗入的双重危机中,以李炳宪为代表的朝鲜儒林拉开了对儒教多元性探索的序幕。首先,李炳宪认为儒教可以救国救世的原因在于儒教对社会性功效的强调和重视,这种对于现实世界的关切使得儒教展示出不同于西方宗教的品质。其次,以个人为实践主体,以血缘情感为道德底色的儒教通过回溯具体人伦中可以缔结成普遍法则的人性根源,使得其普适性可以存在于超越东西方文化形态的整个世界。最后,在李炳宪看来,这种儒家精神普适性的终极根源,便在于儒家哲学中内蕴的形而上的本原概念。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儒学在近现代亚洲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李
炳
宪
儒教实用性
儒教哲学性
分类号
B22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康有为、李炳宪交往和思想关系论考——兼及民初孔教运动跨越中韩之传播与取向问题
彭春凌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3
原文传递
2
朝鲜儒士的“识荆之意”--李炳宪《鲁越日记》中的民初政治人物
宋来伟
《今古文创》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李炳宪的儒教宗教化改革思想
方浩范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原文传递
4
论李炳宪的儒教思想
李浩然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