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 被引量:7
1
作者 林延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60,共7页
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中,神宗之母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内阁又与司礼监发生权力之争的动荡局势下,李太后提拔、倚重冯保和张居正,罢黜高拱,建立起由她主政的内阁与司礼监协... 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中,神宗之母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内阁又与司礼监发生权力之争的动荡局势下,李太后提拔、倚重冯保和张居正,罢黜高拱,建立起由她主政的内阁与司礼监协调一致的体制,稳定了政局,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其二,信赖、支持张居正,全力进行改革朝政的事业。李太后不仅赋予张居正处理军政事务的大权,使其拥有推行改革的权威,而且在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和攻击时,也态度鲜明地支持张居正,粉碎一次又一次阻挠改革的逆流。此外,她在教育、管束万历小皇帝,使其保持对改革的热情和支持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不过,张居正病逝后,明神宗掀起“黜张”活动,否定改革时,李太后却表现出缄默、纵容甚或支持的态度。这是由封建统治者只重权位,不顾信义,以及无法长期忍受改革所带给她们的种种限制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太后 张居正 改革朝政
下载PDF
李太后与“国本之争”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延清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121,共4页
论及明朝万历政局演变,"国本之争"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但明神宗之母李太后在国本之争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和影响,史界就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本文拟对此问题做一初步解析,有不妥之处,务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 明代 李太后 国本之争
下载PDF
应怜长信寂寂深宫人——梨园戏《太后贺寿》李太后人物浅谈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子丑 《福建艺术》 2017年第2期63-64,共2页
两汉时,太后多居长信宫,数度临朝执政。明朝鉴于前代覆辙,宫闱之制清肃。终明一代,受百官拥戴,以“垂帘抚孤”的名义,参与朝政的后妃仅有两位。一位是明英宗的祖母张太后,另一位便是明神宗的生母、这次剧本中的主人公——李太后... 两汉时,太后多居长信宫,数度临朝执政。明朝鉴于前代覆辙,宫闱之制清肃。终明一代,受百官拥戴,以“垂帘抚孤”的名义,参与朝政的后妃仅有两位。一位是明英宗的祖母张太后,另一位便是明神宗的生母、这次剧本中的主人公——李太后。张太后出身靖难功臣,地位显贵,且处于明朝前期的太平盛世,内阁有“三杨”等名臣辅政,自是一派雍容平和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太后 梨园戏 人物 明神宗 主人公 明朝
下载PDF
万历与“三人集团”关系简析
4
作者 马翠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11-113,共3页
万历帝幼年,明王朝在张居正、李太后、冯保三人的管理下,经济、政治各方面均迅速发展,明王朝一度兴盛;而张、李、冯三人对万历的教育和对政权的掌控,让权力欲极强的万历得不到满足,促使他瓦解了这个集团,粉碎了张的变法运动,也导致了明... 万历帝幼年,明王朝在张居正、李太后、冯保三人的管理下,经济、政治各方面均迅速发展,明王朝一度兴盛;而张、李、冯三人对万历的教育和对政权的掌控,让权力欲极强的万历得不到满足,促使他瓦解了这个集团,粉碎了张的变法运动,也导致了明王朝全面危机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历 张居正 李太后 冯保
下载PDF
用戏服色彩描绘古人形象——梨园戏《太后贺寿》服装设计谈
5
作者 张婉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24期1-4,共4页
梨园戏《太后贺寿》是一部取材于明代史实的历史剧,该剧的服装设计,在遵循中国戏曲普遍原理与梨园戏剧种特殊风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每一个人物个性,特别是女主人公李太后,用戏服色彩图案的设计搭配,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古人形象。
关键词 梨园戏 明朝 戏服色彩 服装设计 李太后
下载PDF
张居正和后宫太后的“非常爱情”
6
作者 郦波 《当代人(下半月)》 2011年第5期83-84,共2页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之后,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成为了大明王朝新一任内阁首辅大臣。刚刚上任不久的张居正,便对跟他年龄相仿的李太后,给予了超乎寻常的关心,而李太后对张居正奇怪的百依百顺,更是让民间对于张居正与李太后...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之后,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成为了大明王朝新一任内阁首辅大臣。刚刚上任不久的张居正,便对跟他年龄相仿的李太后,给予了超乎寻常的关心,而李太后对张居正奇怪的百依百顺,更是让民间对于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之间究竟有没有过不可言说的暖昧关系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居正 李太后 爱情 政治斗争 万历皇帝 不可言说 明王朝 内阁
原文传递
《李三娘打水》——二人转传统剧目流变考证
7
作者 苏景春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4-149,共6页
二人转传统剧目《李三娘打水》,是描写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桔和李太后之间,夫妻、母子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故事。
关键词 传统剧目 二人转 考证 流变 五代十国时期 刘知远 李太后 离合
原文传递
追忆扬剧“胡琴圣手”秦恒定
8
作者 彭林刚 《剧影月报》 2018年第6期38-39,共2页
好角儿需要一流琴师相傍,统一的韵律,一致的心气,会意的共鸣。好的唱腔有了好弦子的衬托才称得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中国大戏院,68岁的扬剧宗师、"高派"艺术创始人高秀英,历经磨难,劫后余生,重新登上了阔别十... 好角儿需要一流琴师相傍,统一的韵律,一致的心气,会意的共鸣。好的唱腔有了好弦子的衬托才称得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中国大戏院,68岁的扬剧宗师、"高派"艺术创始人高秀英,历经磨难,劫后余生,重新登上了阔别十数年的扬剧舞台。戏迷们奔走相告,从四面八方涌来,把剧场围个水泄不通。高秀英饰演《断太后》中的李太后刚一出场,便迎来一个炸雷般的"碰头彩"。"想起当年宫廷之事,我好恨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剧 胡琴 追忆 相得益彰 七十年代 高秀英 李太后
下载PDF
北京永安万寿塔砖雕、泥塑作品
9
作者 越檀(文/图) 《工会信息》 2020年第16期48-48,F0003,共2页
北京永安万寿塔,建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距今已有442年的历史。该塔为万历母亲李太后捐资建造,乃仿北京辽代佛塔天宁寺塔而建。北京永安万寿塔砖雕、泥塑作品,代表了明代砖雕、泥塑技艺的高超水平。砖雕和泥塑作品的题材,都是与佛教... 北京永安万寿塔,建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距今已有442年的历史。该塔为万历母亲李太后捐资建造,乃仿北京辽代佛塔天宁寺塔而建。北京永安万寿塔砖雕、泥塑作品,代表了明代砖雕、泥塑技艺的高超水平。砖雕和泥塑作品的题材,都是与佛教相关的人物、瑞兽、乐器、器物、花卉、样云等,如佛陀、菩萨、天王、金刚、童子、神龙、狮子……从艺术的角度看,永安万寿塔的砖雕、泥塑作品皆精雕细塑、刻画入微,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是研究明代佛教雕塑艺术的重要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安万寿塔 明万历 李太后 砖雕 刻画入微 天宁寺塔 形神兼备
原文传递
从明末"移宫案"看京剧((大·探·二》
10
作者 兰侠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43,共2页
京剧《大·探·二》包括《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又名(《龙凤阁》,讲的是先皇驾崩后,国文李良蓄意夺权篡位,其女李艳妃受骗六神无主,幸好杨波、徐彦昭二位重臣力挽狂澜,保护国家的故事。对于这出戏的历史背... 京剧《大·探·二》包括《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又名(《龙凤阁》,讲的是先皇驾崩后,国文李良蓄意夺权篡位,其女李艳妃受骗六神无主,幸好杨波、徐彦昭二位重臣力挽狂澜,保护国家的故事。对于这出戏的历史背景和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最常见的说法是,认为剧中故事发生在明穆宗隆庆皇帝死后,驾崩先皇的原型是明穆宗隆庆皇帝,李艳妃的原型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明末 万历皇帝 《大保国》 《探皇陵》 《二进宫》 原型 李太后
原文传递
孝定李太后为何没有制止儿子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
11
作者 石磊 《华夏文化》 2016年第4期31-33,共3页
“提到明代历史上的改革家,最著名的当属张居正,但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张居正改革的成败,都离不开一个女人的影响”。
关键词 张居正改革 万历皇帝 李太后 清算 儿子 改革家 明代
下载PDF
由《遇皇后·打龙袍》说到仁宗朝的宫斗
12
作者 张田 张永和 《中国京剧》 2017年第2期78-83,共6页
《遇皇后》《打龙袍》是一出以花脸、老旦为主角的戏。讲的是:包拯陈州放粮归来,在天齐庙路遇一盲眼老妇前来申冤,自述其为宋仁宗之母李宸妃。二十年前,在她诞下皇子时,刘妃与内监郭槐用狸猫将太子换走,并诬其产下妖孽,因此被打... 《遇皇后》《打龙袍》是一出以花脸、老旦为主角的戏。讲的是:包拯陈州放粮归来,在天齐庙路遇一盲眼老妇前来申冤,自述其为宋仁宗之母李宸妃。二十年前,在她诞下皇子时,刘妃与内监郭槐用狸猫将太子换走,并诬其产下妖孽,因此被打入冷宫。后刘、郭企图斩草除根火烧冷宫,幸得贵人相救,方才逃至赵州桥寒窑栖身。包拯在验证过盲妃的黄绫诗帕后,确定其就是当今皇上之母李太后,决定回朝为其辨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龙袍》 宋仁宗 皇后 赵州桥 李太后 包拯 花脸 老旦
原文传递
慈圣皇太后、《九莲经》与万历佛教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启元 《佛学研究》 2014年第1期64-81,共18页
明神宗生母慈圣李太后佞佛,世所习知,其于朱翊钧即位后即大兴佛教寺院、礼遇高僧、自封宗教偶像"九莲菩萨"等作为,非独兴趣使然,兼有其政治意义。慈圣逝世后,神宗为之造伪经《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太上老... 明神宗生母慈圣李太后佞佛,世所习知,其于朱翊钧即位后即大兴佛教寺院、礼遇高僧、自封宗教偶像"九莲菩萨"等作为,非独兴趣使然,兼有其政治意义。慈圣逝世后,神宗为之造伪经《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也成为其生前菩萨化生的凭证;两经曾在世间有过一定流传。李太后热衷佛教,并礼遇高僧,对日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神宗朝前期,内宫外廷忙于求储、争国本时,佛教僧侣也作为一政治势力参与其中。此时诸高僧为图佛教之中兴,挺身而出,为亲佛之政治势力奔走呐喊;即如开雕大藏之类图书工程,亦与"国本"之争密切相关。本研究欲举慈圣内容现瑞莲、自封九莲菩萨、宫廷所造伪经及僧人参万历朝政治活动诸条,考察晚明政教关系及僧侣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圣李太后 九莲菩萨 伪经 党争 紫柏 嘉兴藏 九莲圣母神像碑记
下载PDF
论孝定李太后崇佛与晚明佛教复兴--以福建宁德支提寺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孝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40-49,共10页
福建宁德支提寺作为所谓的天冠菩萨道场,历经唐宋时期的打造,元朝至明朝中期衰微圮废,是中国佛教衰微的一个缩影。明朝万历年间,孝定李太后狂热地崇奉佛教,派遣僧人圆慧重建支提寺,改赐寺额为“万寿禅寺”,先后赏赐《大藏经》、渗金大... 福建宁德支提寺作为所谓的天冠菩萨道场,历经唐宋时期的打造,元朝至明朝中期衰微圮废,是中国佛教衰微的一个缩影。明朝万历年间,孝定李太后狂热地崇奉佛教,派遣僧人圆慧重建支提寺,改赐寺额为“万寿禅寺”,先后赏赐《大藏经》、渗金大毗卢佛像等,明神宗再赐《大藏经》,这些促成了支提寺和天冠菩萨道场佛教的复兴。晚明佛教复兴的动因是当时佛教内部的振兴自救,但是万历年间孝定李太后狂热地崇奉佛教也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提寺和天冠菩萨道场佛教的复兴正是一个极好的诠释和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提寺 天冠菩萨道场 孝定李太后 佛教复兴
下载PDF
浅谈如何塑造舞台人物
15
作者 张婵娟 《神州》 2013年第30期224-224,共1页
我是保定老调剧团的老旦演员,现为国家二级演员。1999年,拜著名老调表演艺术家辛秋花为师学习老旦行当。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成功地饰演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老旦角色。在《潘杨讼》、《忠烈千秋》、《王佐断臂》、《打龙袍》等... 我是保定老调剧团的老旦演员,现为国家二级演员。1999年,拜著名老调表演艺术家辛秋花为师学习老旦行当。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成功地饰演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老旦角色。在《潘杨讼》、《忠烈千秋》、《王佐断臂》、《打龙袍》等多个剧目中饰演老旦角色。因深得师傅的真传,保持了保定老调的朴实无华的表演特点,继承了师傅辛秋花的演唱韵味及风格,较好地塑造了余太君、乳娘、李太后等舞台人物形象。通过几年来舞台艺术生活的实践,对如何塑造好舞台人物感受颇深,现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人物形象 表演艺术家 《打龙袍》 表演特点 艺术生活 李太后 演员 老旦
下载PDF
“鼎力相助”不能用于自己帮助别人
16
作者 赵丕杰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7-67,共1页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是请求别人帮助自己时的客套话。如王火《战争和人》(三)卷三:“翘老感慨得对,我今天来,是为了冯村的事来烦请翘老鼎力相助的。”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24回:“感谢李太后与皇上对下臣的信任,也感谢...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是请求别人帮助自己时的客套话。如王火《战争和人》(三)卷三:“翘老感慨得对,我今天来,是为了冯村的事来烦请翘老鼎力相助的。”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24回:“感谢李太后与皇上对下臣的信任,也感谢冯公公……鼎力相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居正》 李太后 第二卷 熊召政 感谢
原文传递
古代称谓(连载1)
17
作者 张汝佳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17年第1期51-51,共1页
一、“称谓”概述 “称谓”,指的是人们因亲属或社会关系所得来的名称及身份定位。该语首见于《后汉书》,“改易名号,随事称谓”。此处的“称谓”可释作“称呼”,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差甚远。真正意义上的“称谓”则须上溯到《晋... 一、“称谓”概述 “称谓”,指的是人们因亲属或社会关系所得来的名称及身份定位。该语首见于《后汉书》,“改易名号,随事称谓”。此处的“称谓”可释作“称呼”,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差甚远。真正意义上的“称谓”则须上溯到《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在这里,“称谓”与现代社会的涵义相通,并被拔擢到“圣心”“天人”的高度。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称谓 连载 《后汉书》 身份定位 社会关系 现代汉语 现代社会 李太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