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兰芳 再醉东瀛——《袁世海自述》之四
1
作者 袁世海 袁菁 《中国京剧》 2023年第4期54-58,共5页
(接上期)1956年的五一节前后,应日本朝日新闻社邀请,国家派遣民间形式的京剧团访日。团长梅兰芳,第一副团长兼总导演欧阳予倩,副团长兼秘书长马少波,副秘书长欧阳山尊,团员姜妙香、李少春、我、李和曾、江新蓉、梅葆玖、梅葆玥等,还有... (接上期)1956年的五一节前后,应日本朝日新闻社邀请,国家派遣民间形式的京剧团访日。团长梅兰芳,第一副团长兼总导演欧阳予倩,副团长兼秘书长马少波,副秘书长欧阳山尊,团员姜妙香、李少春、我、李和曾、江新蓉、梅葆玖、梅葆玥等,还有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随团拍摄纪录片的两位摄影师王德成、张永生,共86人。将上演《霸王别姬》《醉酒》《游园惊梦》《奇双会》和《断桥》等27个各具特色的剧目。我给梅先生配演项羽,以及《将相和》《黑旋风李逵》《除三害》等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园惊梦》 朝日新闻社 《霸王别姬》 除三害 袁世海 奇双会 梅先生
原文传递
《白毛女》创演始末——《袁世海自述》之五
2
作者 袁世海(口述) 袁菁 《中国京剧》 2023年第5期37-42,共6页
(接上期)文化部直属机关的整风在深入地进行着,激荡着首都文艺界的反浪费、反保守运动也推向新高潮。中国京剧院全体人员的精神面貌皆为之一振,主要体现在演出的场次和挖掘整理的新剧目大大增多。三团中,少春的嗓音经过多月休息逐渐恢复... (接上期)文化部直属机关的整风在深入地进行着,激荡着首都文艺界的反浪费、反保守运动也推向新高潮。中国京剧院全体人员的精神面貌皆为之一振,主要体现在演出的场次和挖掘整理的新剧目大大增多。三团中,少春的嗓音经过多月休息逐渐恢复,能和我、李和曾三人有分有合地演出了。我除主演《黑旋风李逵》《李逵探母》等戏外,也在李少春的《闹天宫》或李和曾的前边演些《黄一刀》《牛皋招亲》等折子戏,时与少春演出《野猪林》,时与和曾演出《赠绨袍》《除三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毛女》 中国京剧院 袁世海 除三害 少春 演出 精神面貌
原文传递
不记名弟子忆李和曾
3
作者 王展云 《中国京剧》 2022年第4期24-25,共2页
我父亲跟李和曾大爷幼时在一起向高庆奎先生学戏,像“三斩一逍”。并且学完要演出,多锻炼。李大爷后来有时候也想自己挑一个班。那时候挑班不一定你的艺术有多高,但得有经济后盾,你才能挑班。你没有这个,多好都不行。李大爷经济方面达不... 我父亲跟李和曾大爷幼时在一起向高庆奎先生学戏,像“三斩一逍”。并且学完要演出,多锻炼。李大爷后来有时候也想自己挑一个班。那时候挑班不一定你的艺术有多高,但得有经济后盾,你才能挑班。你没有这个,多好都不行。李大爷经济方面达不到,所以他就搭班了。他和我父亲搭过两次班,他们俩之间没有争什么,关系一直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爷 不记名 高庆奎 经济 父亲
原文传递
解读复排后的经典京剧《摘星楼》暨纪念著名老生李和曾先生百年诞辰
4
作者 张琳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9-62,共4页
辛丑岁末,由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以下简称“吉京”)复排的京剧高派名剧《摘星楼》在长春大众剧场做了专场汇报演出。这部剧也是继《赠绨袍》《凤凰二乔》之后复排的第三部京剧高派经典剧目。近年来,吉京3次申请并完成中国京剧艺术基... 辛丑岁末,由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以下简称“吉京”)复排的京剧高派名剧《摘星楼》在长春大众剧场做了专场汇报演出。这部剧也是继《赠绨袍》《凤凰二乔》之后复排的第三部京剧高派经典剧目。近年来,吉京3次申请并完成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资助的“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项目,不仅成功复排这些高派经典剧目,并且对这些剧目进行了音像的录制,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京剧艺术 经典剧目 摘星楼 京剧团 复排 汇报演出 百年诞辰
原文传递
深切怀念我的恩师李和曾先生
5
作者 倪茂才 《中国京剧》 2022年第4期5-7,共3页
回想初次与恩师的“见面”,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是河北省艺术学校的一名学生,李和曾先生带团到石家庄演出《孙安动本》,我坐在第一排。虽然我当时对高派艺术并不了解,但是我深深地被李先生的舞台魅力所吸引,也就是在这个时... 回想初次与恩师的“见面”,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是河北省艺术学校的一名学生,李和曾先生带团到石家庄演出《孙安动本》,我坐在第一排。虽然我当时对高派艺术并不了解,但是我深深地被李先生的舞台魅力所吸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的心中埋下了一个种子,那就是将来一定要做像李和曾先生一样优秀的艺术家。但当时由于年龄小,而且又是学校统一组织观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师 观摩 河北省 石家庄 《孙安动本》 艺术
原文传递
回忆恩师李和曾
6
作者 辛宝达 《中国京剧》 2022年第4期8-13,共6页
时间过得真快,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已经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颐养天年的老人,在闲暇之余偶尔和孙子嬉闹一番。但静下心来的时候,每每又不能平复自己复杂的心情,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那些曾经的艰辛、曾经的辉煌,无时无刻不勾... 时间过得真快,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已经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颐养天年的老人,在闲暇之余偶尔和孙子嬉闹一番。但静下心来的时候,每每又不能平复自己复杂的心情,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那些曾经的艰辛、曾经的辉煌,无时无刻不勾起我对恩师的思念。如果没有我的恩师李和曾先生的辛勤培育,没有他老人家对京剧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热爱,就不会有大师的辉煌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艺术 恩师 辉煌
原文传递
和李和曾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7
作者 吴平 《中国京剧》 2022年第4期14-15,共2页
我早期曾向富连成社的刘世勋先生学习过高派戏《辕门斩子》《除三害》等,对高派艺术算是初步入门了。20世纪80年代我两次带团去上海、南京等地巡回演出,主演的《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摘星楼》等,在上海中国大戏院连演13场,获得观众... 我早期曾向富连成社的刘世勋先生学习过高派戏《辕门斩子》《除三害》等,对高派艺术算是初步入门了。20世纪80年代我两次带团去上海、南京等地巡回演出,主演的《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摘星楼》等,在上海中国大戏院连演13场,获得观众好评。著名戏剧家翁思再先生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文章《铁嗓钢喉唱名剧,青岛京剧有人才》给予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郎探母》 辕门斩子 除三害 摘星楼 《新民晚报》 富连成社 著名戏剧家
原文传递
怀念李和曾先生
8
作者 李文林 《中国京剧》 2022年第4期16-19,共4页
李和曾先生虽离我们而去,但往事历历在目,先生的音容笑貌和他在舞台上演出的每一出戏都浮现在我的眼前。1982年,我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工作。当时我在戏曲学院学演了高派剧目《逍遥津》《辕门斩子》《斩黄袍》《碰碑》... 李和曾先生虽离我们而去,但往事历历在目,先生的音容笑貌和他在舞台上演出的每一出戏都浮现在我的眼前。1982年,我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工作。当时我在戏曲学院学演了高派剧目《逍遥津》《辕门斩子》《斩黄袍》《碰碑》,分到剧团后,我心里想:要是能分到先生那个团该有多好,把高派戏学好唱好。一年后我终于调到先生身边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参加排练,看先生的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京剧院 辕门斩子 斩黄袍 一出戏 逍遥津 排练
原文传递
宗高师麒 别是一家——纪念恩师李和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9
作者 单佑安 刘子驹 《中国京剧》 2022年第4期20-23,共4页
与李和曾先生相识已近半个世纪了,往事萦怀,难以排遣。每每忆起在先生座前请安,向先生求教请益时的情景,便不由得悲从中来。回想当年,先生于我耳提面命,对我的艺术严格要求,亦教我以“学戏必先学做人”之道理。先生德艺双馨,令我高山仰... 与李和曾先生相识已近半个世纪了,往事萦怀,难以排遣。每每忆起在先生座前请安,向先生求教请益时的情景,便不由得悲从中来。回想当年,先生于我耳提面命,对我的艺术严格要求,亦教我以“学戏必先学做人”之道理。先生德艺双馨,令我高山仰止。数十年来,我以先生为楷模,亦步亦趋——学做人,学艺术。今者,我虽已年将耄耋,但老则老矣,“宁移白首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是一家 白首之心 德艺双馨 严格要求
原文传递
白山黑水间 与皮黄共舞——倪茂才深情演绎《杨靖宇》
10
作者 赓续华 《中国京剧》 2022年第11期61-63,共3页
燕赵之子倪茂才,在二十世纪90年代毅然闯进关东大地,成为黑土地上一棵根深叶茂的白桦树,顶风冒雪近三十载。倪茂才科班出身,10岁开始习艺,1986年从河北省艺校京剧科毕业,入职河北省邯郸市京剧团。1994年,进入吉林省京剧院并担任主演。... 燕赵之子倪茂才,在二十世纪90年代毅然闯进关东大地,成为黑土地上一棵根深叶茂的白桦树,顶风冒雪近三十载。倪茂才科班出身,10岁开始习艺,1986年从河北省艺校京剧科毕业,入职河北省邯郸市京剧团。1994年,进入吉林省京剧院并担任主演。倪茂才天赋异禀,他有一条高亢宽亮的佳喉,又得拜高(庆奎)派优秀传人李和曾为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团 河北省邯郸市 白桦树 皮黄 杨靖宇 黑土地 白山黑水
原文传递
新风长存--《高韵和鸣》正逢时
11
作者 封杰 《中国京剧》 2022年第1期38-39,共2页
2022年是京剧艺术家李和曾先生诞辰100周年,再次翻开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高韵和鸣》,书中所要突出的主题给了我更深的触动,那就是李和曾先生的人性、品性、党性,他的艺术是与时俱进的,他的原则是牢固不催的,他的为人是值... 2022年是京剧艺术家李和曾先生诞辰100周年,再次翻开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高韵和鸣》,书中所要突出的主题给了我更深的触动,那就是李和曾先生的人性、品性、党性,他的艺术是与时俱进的,他的原则是牢固不催的,他的为人是值得崇敬的。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到,李和曾先生处处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艺术家的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时俱进 高韵 党性 共产党员
原文传递
“电视戏曲”还是“戏曲电视” 被引量:1
12
作者 费泳 《戏曲研究》 CSSCI 2012年第3期137-149,共13页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的研究若涉及戏曲与电视的关系时,会面临一个问题:该项研究的对象究竟是"戏曲电视"还是"电视戏曲",很有必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据资料记载,"电视戏曲"
关键词 写意性 现场性 梅兰芳先生 中国京剧 故事内容 王传淞 《空城计》 刘长瑜 游龙戏凤
原文传递
我眼中的李和曾爷爷
13
作者 康静 《中国京剧》 2022年第4期26-27,共2页
我所尊敬的李和曾爷爷是高庆奎先生最器重、最为培养的徒弟,可以说是高派最为出色的继承者。李爷爷有一副好嗓子,高、厚、亮的音色别具一格。李爷爷没有门户之见,在熟练掌握高派艺术的精髓后,他又拜周信芳先生为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 我所尊敬的李和曾爷爷是高庆奎先生最器重、最为培养的徒弟,可以说是高派最为出色的继承者。李爷爷有一副好嗓子,高、厚、亮的音色别具一格。李爷爷没有门户之见,在熟练掌握高派艺术的精髓后,他又拜周信芳先生为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康秉钧经常有演出任务,同时还要照顾我,所以就在演出的时候带着我去后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信芳 麒派 门户之见 高庆奎 风格特色 爷爷 继承者
原文传递
春红凋落太匆匆——忆李少春先生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永泉 《戏曲艺术》 1988年第1期65-69,共5页
北池子大街北口路东,有一所四套不同平房组合起来的院落,这里曾是中国京剧院旧址。1959年我们由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分配在这里工作。一进大门是个小礼堂,每天便在这里练功。一天,我们都在压腿,不知谁喊了一声:“李少春来了!”大家便一... 北池子大街北口路东,有一所四套不同平房组合起来的院落,这里曾是中国京剧院旧址。1959年我们由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分配在这里工作。一进大门是个小礼堂,每天便在这里练功。一天,我们都在压腿,不知谁喊了一声:“李少春来了!”大家便一窝蜂地飞奔到各个敞开的窗口上,争着探出脑袋向外张望。他中等身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春 中国京剧院 戏曲学校 中等身材 余叔岩 北口 杨文广 穆桂英 袁世海
原文传递
不记名弟子忆李和曾
15
作者 王展云 《中国京剧》 2019年第4期84-86,共3页
我父亲跟和曾大爷有时一起向高庆奎先生学戏,像'三斩一碰',并且学完要演出。我父亲对李大爷的评价是,在中华戏校,虽然他是后起来的,但是他始终红到老,是戏校老生第一名。王和霖大爷到了宁夏了,嗓子不行了;关德咸大爷唱了没几年... 我父亲跟和曾大爷有时一起向高庆奎先生学戏,像'三斩一碰',并且学完要演出。我父亲对李大爷的评价是,在中华戏校,虽然他是后起来的,但是他始终红到老,是戏校老生第一名。王和霖大爷到了宁夏了,嗓子不行了;关德咸大爷唱了没几年,后来就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沈金坡叔叔在上海,并不完全是高派,所以专门的高派就是李大爷。并且李大爷的武功相当好,表现相当不错,还唱花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爷 高庆奎 袁世海
原文传递
高庆奎传(十一)
16
作者 李舒 余久久 《上海戏剧》 2015年第11期30-31,共2页
1936年,高庆奎的嗓子完全坏了。通过好几家医院的中外医生诊断,他患的是"咽喉癌",声带完全坏了,不能张开闭拢,声音发不出来,说话的时候还有一点点沙哑的声音,不过很费力气。高庆奎辍演后,高派艺术一时之间在舞台上消失了。他也是心灰... 1936年,高庆奎的嗓子完全坏了。通过好几家医院的中外医生诊断,他患的是"咽喉癌",声带完全坏了,不能张开闭拢,声音发不出来,说话的时候还有一点点沙哑的声音,不过很费力气。高庆奎辍演后,高派艺术一时之间在舞台上消失了。他也是心灰意冷,终日沉醉大烟不能自拔。在1938年时,一个机会引起了他的注意,促使了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那就是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庆奎 咽喉癌 金仲荪 堂会戏 玉茹 洪春 谭派 唱念 严师出高徒
下载PDF
李世济与唐在炘(上)
17
作者 徐城北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4-28,共5页
儿子不让送我是1979年底调入中国京剧院做编剧的。大约前后脚,李世济和唐在炘也由北京京剧院调入中国京剧院,与李和曾“并挂”于二团。此后两三年间,应当视为世济夫妇从亲情角度来讲最可纪念的时期,因为他们的独子小皓(学名敦皓)开始登... 儿子不让送我是1979年底调入中国京剧院做编剧的。大约前后脚,李世济和唐在炘也由北京京剧院调入中国京剧院,与李和曾“并挂”于二团。此后两三年间,应当视为世济夫妇从亲情角度来讲最可纪念的时期,因为他们的独子小皓(学名敦皓)开始登台了。先是《锁麟囊》,圆乎乎、胖墩墩的小皓扮演薛湘灵的儿子大器,凭他那清脆的一声“妈呀——”,同台对面的世济不禁要从心底发笑,台下的观众则会放声大笑。等谢幕时,掌声把操京胡的唐在炘从侧幕招呼出来,一家三口站在台口频频鞠躬,观众乐了,他们自己也乐了。后是《文姬归汉》,小皓饰演文姬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济 中国京剧院 北京京剧院 唐在 锁麟囊 文姬归汉 湘灵 贺后骂殿 程砚秋
原文传递
当代秦腔传承为何举步维艰
18
作者 贾志刚 《戏曲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4,共2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传承,戏典也不例外。如果从唐代教坊和梨园算起,中国传统戏曲已经传承一千三百多年了,在此期间戏曲的传承一帆风顺,卓有成效。这其中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是从唐代至清朝末年,可称为"旧式传承"。齐如山将...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传承,戏典也不例外。如果从唐代教坊和梨园算起,中国传统戏曲已经传承一千三百多年了,在此期间戏曲的传承一帆风顺,卓有成效。这其中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是从唐代至清朝末年,可称为"旧式传承"。齐如山将旧式传承归纳为四种方式,即戏班、科班、票房、相公堂(又叫"私寓"),其中相公堂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戏曲名伶三分之二强皆出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齐如山 易俗社 高玉倩 中国文化传统 玉茹 师徒制 难分难舍 美学概论
原文传递
且说“五同”——悼念傅德威师兄
19
作者 王金璐 《戏曲艺术》 1988年第3期13-16,共4页
当我拿起笔准备写故去不久的师见傅德威生前事迹的时候,日历上正好是清明。多年来我虽不太注重什么扫墓、祭祀的活动,但也一直没断了参加这些不得不去、可去了明摆着是最低也得找一肚子别扭的举动。我想除此以外应多搞些比这个更有意义... 当我拿起笔准备写故去不久的师见傅德威生前事迹的时候,日历上正好是清明。多年来我虽不太注重什么扫墓、祭祀的活动,但也一直没断了参加这些不得不去、可去了明摆着是最低也得找一肚子别扭的举动。我想除此以外应多搞些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传统习俗也没必要改变。从这天起,我就挤时间回忆并记录些有关他和我的往事。我总认为较之跑到墓地单单凭吊一番实际得多。不过,这么作的心情却更为沉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叉阵 孟获 挤时间 探寒窑 德威 我们俩 长坂坡 《四郎探母》 丁永利
原文传递
中国京剧院的艺术风格与马少波同志
20
作者 郑亦秋 《戏曲艺术》 1988年第3期19-20,共2页
任何一个表演艺术团体都有自己的风格。 中国京剧院不但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在相当长时间都为人称道,至今仍让人怀念不已并把它作为振兴剧院工作的一个标志来看待。
关键词 中国京剧院 艺术风格 杜近芳 袁世海 叶盛兰 新编历史剧 同台演出 演员阵容 一出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