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权力/知识观点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知识观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刘郦
-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1998年第4期67-72,共6页
-
文摘
20世纪中期以来,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变。其中之一就是在文化意义的背景下对知识、言谈、真理和权力关系的独特而全新的探讨。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用来增强人的能力的,它能够带来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而培根提出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在当代哲学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解释。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指出,知识是权力的工具,因此知识随权力的增长而增长。福柯则进一步否定了知识、真理的“客观性”、“纯洁性”,认为权力与知识是直接相互蕴含的。权力不是知识的障碍,权力产生知识。同样地,真理无疑也是权力的一种形式,从而为知识/权力观的当代反思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关键词
知识
权力/知识观
系谱学
权力(power)
西方哲学
-
分类号
G30
[文化科学]
-
-
题名消费者主体的历史挖掘与重塑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高友江
-
机构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出处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12-1623,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18AZD015)
-
文摘
基于福柯的权力/知识观,超越学科、全方位大跨度考察历史上的消费者主体和查看今天的消费者主体。研究发现,随着历史上营销范式的转变,在权力和知识的作用下,消费者主体不断流失。功能主义范式下的消费者主体性保持相对完整;营销管理范式下的消费者主体性开始沦陷;交易范式下的消费者主体普遍开展自我注视和自我调整;网络共创范式下的消费者主体进一步加强自我监视和自我管理,消费者生活在异质空间里。研究还表明,现实中的消费者正遭遇四大营销范式并存所引起的主体性困境,进而提出重塑消费者主体的可行性措施。
-
关键词
消费者
主体
重塑
权力/知识观
-
Keywords
consumer
subjectivity
reconstruction
outlook of power/knowledge
-
分类号
C93
[经济管理—管理学]
-
-
题名解构主义思潮对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的影响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华全红
寇国庆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9-21,共3页
-
文摘
解构主义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反对秩序与僵化,强调多元差异,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的后现代立场,为萨义德质疑东方学的一系列二元本质主义的对立提供了理论武器。萨义德以后现代立场关注边缘性、含混性,关注二元对立的消解,并以福柯的权力—知识观对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传统和西方知识的权力体系进行了批判。
-
关键词
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权力—知识观
后殖民理论
-
分类号
B565.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论福柯思想的变化过程(下)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王锺陵
-
机构
苏州大学国学研究院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5-16,152,共13页
-
文摘
完整地勾勒福柯思想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法国以至西方学术思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递嬗。福柯思想承受了两脉来源:一是法国的科学史传统,一是德国哲学。他还处于一个批判理性以及结构主义的一时兴盛与衰落的时代。他的文化边界课题的研究天然地同后现代思潮批判理性、消解主体性、否定由启蒙运动而来的人的解放及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相符合。从而,他的"人之死"的观点奏出了消解主体性的最强音。他还构建出了断裂的历史观,以反对理性主义的连续性思想。但科学史是一种史的研究,完全否定连续性而从事史的研究是难以想象的。福柯的解决办法是将历史划分为几个断裂的时期。《词与物》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最明显,从而出现了"知识型"的概念。因为外在的批评与自己在理论上的困境,福柯进而又从考古学向着谱系学发展,一改在《知识考古学》中反对追根溯源的观点,而用"身世"与"创始"的概念来谈论实际上仍然与起源相关的问题。福柯整体的思想变化,以1968年五月风暴划界,主要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总的趋势:一是从方法上说,是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状态向着后结构主义过渡,一是从观点上说,由重在颠覆理性中心、消解主体性转向强调权力的作用。他的《规训与惩罚》这部书的写法是由监狱而写社会,由犯人而写人民。如果连同《性经验史》的二、三两卷而论,则福柯的思想呈现出一个大的回旋:从消解主体,中经权力研究,再到研究主体。从欧美思想的嬗变上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福柯是将海德格尔所阐述的"在世界中"改变为在权力-知识的秩序中了,由此,人的存在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就大大加强了,从而为布尔迪厄的力量场文学观以及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兴起准备了理论基础。
-
关键词
人之死
“历史断裂”论
权力-知识观
考古学
谱系学
-
分类号
B565.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论福柯思想的变化过程(上)
- 5
-
-
作者
王锺陵
-
机构
苏州大学国学研究院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5-17,146,共14页
-
文摘
完整地勾勒福柯思想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法国以至西方学术思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递嬗。福柯思想承受了两脉来源:一是法国的科学史传统,一是德国哲学。他还处于一个批判理性以及结构主义的一时兴盛与衰落的时代。他的文化边界课题的研究天然地同后现代思潮批判理性、消解主体性、否定由启蒙运动而来的人的解放以及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相符合。从而,他的“人之死”的观点奏出了消解主体性的最强音。他还构建出了断裂的历史观,以反对理性主义的连续性思想。但科学史是一种史的研究,完全否定连续性,从事史的研究是难以想象的。福柯的解决办法是将历史划分为几个断裂的时期。《词与物》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最明显,从而出现了“知识型”的概念。因为外在的批评与自己在理论上的困境,福柯进而又从考古学向着谱系学发展。一改在《知识考古学》中反对追根溯源的观点,而用“身世”与“创始”的概念来谈论实际上仍然与起源相关的问题。福柯整体的思想变化,以1968年五月风暴划界,可以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总的趋势:一是从方法上说,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状态向着后结构主义过渡;一是从观点上说,由重在颠覆理性中心、消解主体性转向强调权力的作用。他的《规训与惩罚》这部书的写法是由监狱而写社会,由犯人而写人民。如果连同《性经验史》的二、三两卷而论,则福柯的思想呈现出一个大的回旋:从消解主体,中经权力研究,再到研究主体。从欧美思想的嬗变上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福柯是将海德格尔所阐述的“在世界中”,改变为在权力-知识的秩序中了,由此,人的存在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就大大加强了,从而为布尔迪厄的力量场文学观以及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兴起准备了理论基础。
-
关键词
福柯
人之死
“历史断裂”论
权力-知识观
考古学
谱系学
-
分类号
B565??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