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迅杂文文体考辨 |
陈方竞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2
|
论鲁迅杂感文学中的“社会相”类型形象 |
刘再复
|
《文学评论》
|
1981 |
8
|
|
3
|
人·美学·电影——《如意》导演杂感 |
黄健中
|
《文艺研究》
|
1983 |
7
|
|
4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
陈平原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5
|
香港归来话文学——访老作家艾芜 |
吴红
|
《当代文坛》
|
1986 |
5
|
|
6
|
昆德拉的世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 |
胡智锋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5
|
|
7
|
从"论说"到"杂感"再到"杂文"--鲁迅文体意识脉络的钩沉 |
仲济强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8
|
鲁迅小说和“杂感”类“文章”的文类体式互侵——兼及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小品小说”问题 |
袁国兴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9
|
新发现鲁迅致内山完造短简考释 |
黄乔生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0
|
影片《红高粱》观后杂感 |
莫言
|
《当代电影》
|
1988 |
4
|
|
11
|
追求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解放军报》新闻改革杂感 |
孙晓青
|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12
|
鲁迅对杂感文的偏爱及其主要原因 |
朱晓进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3 |
2
|
|
13
|
文学史构成:一种模式,一种规范——中国文学史教学杂感之二 |
宁宗一
|
《文史知识》
|
2000 |
5
|
|
14
|
鲁迅“杂感”文体论 |
皇甫积庆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5
|
越剧《蝴蝶梦》创作杂感 |
吴兆芬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6
|
鲁迅小说的杂感化倾向 |
朱晓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3 |
3
|
|
17
|
1930年前后之《新月》 |
吴立昌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6 |
1
|
|
18
|
“以鲁视郭”心态批判——从郭沫若“薄海民”特征说开去 |
陈方竞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
1990 |
4
|
|
19
|
鲁迅“通人”冯雪峰 |
陈漱渝
|
《民主》
|
2023 |
0 |
|
20
|
巴山夜话 |
吴永刚
|
《电影艺术》
|
1981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