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指肠和小肠肿瘤P27mRNA,PTENmRNA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国利 杨竹林 徐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8-20,共3页
研究十二指肠和小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P2 7mRNA ,PTENmRNA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标本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 ,P2 7mRNA和PTENmRNA染色方法为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 :4 4例腺癌P2 7mRNA和PTENmRNA阳性率 (5 2... 研究十二指肠和小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P2 7mRNA ,PTENmRNA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标本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 ,P2 7mRNA和PTENmRNA染色方法为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 :4 4例腺癌P2 7mRNA和PTENmRNA阳性率 (5 2 % ,5 7% )明显地低于 10例腺瘤 (90 % ,90 % ) ,P2 7mRNA和PTENmRNA阴性病例均为同 1例腺上皮呈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组织学分级Ⅰ级、癌细胞未侵袭肌层 +浅肌层、肿块最大径≤ 3cm和淋巴结未转移病例P2 7mRNA、PTEN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Ⅲ级、癌细胞侵袭深肌层 +浆膜层、肿块最大径 >3cm和淋巴结转移病例。P2 7mRNA和PTENmRNA在腺癌中表达无明显相互关系。结论 :P2 7mRNA和PTENmRNA表达与十二指肠和小肠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转移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检测十二指肠和小肠良性病变P2 7mRNA或 /和PTENmRNA表达对预防和早期发现恶性肿瘤可能有重要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小肠肿瘤 肿瘤抑制基因类 信使RNA 杂交染色
下载PDF
冰冻切片在临床病理诊断与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袁永辉 吴人亮 张韵风 《实用医技杂志》 2003年第11期1240-1242,共3页
本实验详细介绍冷冻切片的方法、影响因素、标准化与质量控制及其在临床快速病理诊断的HE、免疫组织化学和核酸原位杂交染色方法。制备的冷冻切片组织结构完整,细胞染色清晰、境界清楚、核质分明、对比度好,无刀痕、皱折、重叠、冰晶、... 本实验详细介绍冷冻切片的方法、影响因素、标准化与质量控制及其在临床快速病理诊断的HE、免疫组织化学和核酸原位杂交染色方法。制备的冷冻切片组织结构完整,细胞染色清晰、境界清楚、核质分明、对比度好,无刀痕、皱折、重叠、冰晶、切片平整、厚薄均匀一致等;可用于临床快速病理诊断的HE染色、脂肪黏液染色、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核酸原位杂交以及原位PCR等病理诊断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切片 病理诊断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免疫组织化学 核酸原位杂交染色
下载PDF
豌豆-玉米216和豌豆-玉米18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培坤 张洪胜 +3 位作者 党高兵 张亚建 方雷 张越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12期213-215,共3页
将豌豆的染色体及其片段作为供体,玉米细胞作为受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导入到受体玉米的细胞中,和受体细胞的玉米染色体进行染色体杂交,形成豌豆-玉米的杂交染色体,并分化培育获得豌豆-玉米染色体杂交植株。这些杂交植株产生剧烈变异,与对... 将豌豆的染色体及其片段作为供体,玉米细胞作为受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导入到受体玉米的细胞中,和受体细胞的玉米染色体进行染色体杂交,形成豌豆-玉米的杂交染色体,并分化培育获得豌豆-玉米染色体杂交植株。这些杂交植株产生剧烈变异,与对照玉米比较,其茎秆、叶片、果穗、籽粒等生物学性状均发生明显变化,由这些变异株中选育了两个不同的株系。对其中的豌豆-玉米216和豌豆-玉米18杂交植物的制作和生物学性状的比较作一简要的分析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玉米 杂交染色 豌豆-玉米 植物染色杂交 植物纲间杂交
下载PDF
胰腺良恶性疾病组织中Smad4mRNA,PTENmRNA,P73mRNA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竹林 李永国 +3 位作者 王群伟 钟德玝 黄生福 刘栋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 研究胰腺癌、癌旁上皮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Smad4mRNA ,PTENmRNA ,P73mRNA表达特征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  2 0例慢性胰腺炎导管上皮和腺泡上皮Smad4mRNA ,PTENmRNA均为阳性表达 ,但P73mRNA... 目的 研究胰腺癌、癌旁上皮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Smad4mRNA ,PTENmRNA ,P73mRNA表达特征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  2 0例慢性胰腺炎导管上皮和腺泡上皮Smad4mRNA ,PTENmRNA均为阳性表达 ,但P73mRNA均为阴性表达 ;2 5例胰癌旁上皮仅 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呈Smad4mRNA ,PTENmRNA阴性表达和P73mRNA阳性表达 (均为同一病例 ) ;5 3例胰腺癌Smad4mRNA ,PTENmRNA ,P73mRNA阳性病例分别为 34例 (6 4 % )、31例 (5 8% )和 2 7例 (5 1% ) ;胰腺癌Smad4mRNA ,PTEN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胰腺炎 (χ2 =9 6 ,P <0 0 0 5 ;χ2 =11 8,P <0 0 0 5 )和癌旁上皮 (χ2 =9 0 ,P <0 0 0 5 ;χ2 =11 4 ,P <0 0 0 5 ) ;而P73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 (χ2 =15 2 ,P <0 0 0 5 )和癌旁上皮 (χ2 =16 2 ,P <0 0 0 5 )。高分化腺癌和未转移病例Smad4mRNA ,PTEN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 (χ2 =4 4 ,P <0 0 5 ;χ2 =4 7,P <0 0 5 )和转移癌 (χ2 =4 2 ,P <0 0 5 ;χ2 =3 9,P <0 0 5 ) ;而P73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 (χ2 =6 4 ,P <0 0 2 5 )和转移癌 (χ2 =4 7,P <0 0 5 )。Smad4mRNA与PTE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呈正相关 (χ2 =5 6 ,P <0 0 2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慢性胰腺炎 癌基因炎 癌基因蛋白类 信使RNA 原位杂交染色
原文传递
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的KiSS-1 mRNA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梁珊 杨竹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目的:建立Sprague-Dawely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模型中胰腺导管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KiSS-1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将二甲基苯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直接置入胰腺被膜下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组(A组),另一组同样注入DMBA并每周腹... 目的:建立Sprague-Dawely大鼠胰腺癌模型,研究模型中胰腺导管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KiSS-1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将二甲基苯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直接置入胰腺被膜下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组(A组),另一组同样注入DMBA并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trichostatin,TSA)设立干预组(B组),A组和B组于3~5个月内处死,对照组(C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大组织及HE染色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KiSS-1mRNA。结果:(1)实验组(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癌,1例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癌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及A组、B组胰腺非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2)A组和B组胰腺癌组织中KiSS-1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非癌胰腺组织(P<0.01),A组和B组胰腺癌KiSS-1mRNA阳性率分别低于相应A组和B组非癌组织(P<0.01),非癌胰腺组织中KiSS-1mRNA阴性表达者导管上皮均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C组胰腺组织KiSS-1mRNA均阳性表达。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干预胰腺癌的生长;KiSS-1失表达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KiSS—1转移抑制基因 原位杂交染色 大鼠
下载PDF
奥曲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孟瑞华 杨柳 +1 位作者 孙蕾 张文一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3-427,共5页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 将鼠龄7d的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不予任何处理;其他4组置于氧箱中饲养。实验组分别皮下注射奥曲肽20和50μg&#...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 将鼠龄7d的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不予任何处理;其他4组置于氧箱中饲养。实验组分别皮下注射奥曲肽20和50μg·kg-1·d-1,实验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PBS,连续用药5d,高氧组不注射奥曲肽。将鼠龄17d的小鼠处死,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光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原位杂交法检测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在视网膜上的表达。电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正常对照组标本HE染色几乎未见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高氧组和实验对照组可见较多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而实验组的数目明显少于高氧组和实验对照组。SSTR2原位杂交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高氧组、实验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及血管内皮细胞SSTR2强阳性表达,实验组呈弱阳性表达,其中大剂量实验组的表达更弱于小剂量实验组。电镜下可见缺氧引起小鼠视网膜视细胞层的破坏,奥曲肽治疗后,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明显好转。结论 奥曲肽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缺氧造成的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实验研究 抑制 视网膜超微结构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 正常对照组 生长抑素类似物 SSTR2 视网膜内界膜 生长抑素受体 组织超微结构 原位杂交染色 血管内皮细胞 皮下注射 镜下观察 阳性表达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病理性瘢痕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勇 王少华 +4 位作者 唐胜建 李健 王燕华 吕建平 李记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1628-1630,共3页
目的:观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取正常皮肤20例、成熟瘢痕20例、增生性瘢痕20例和瘢痕疙瘩20例标本,经HE染色、原位杂交(SABC法)染色... 目的:观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取正常皮肤20例、成熟瘢痕20例、增生性瘢痕20例和瘢痕疙瘩20例标本,经HE染色、原位杂交(SABC法)染色,用图象分析系统定量分析CTGF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CTG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中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成熟瘢痕、增生瘢痕边缘正常皮肤呈弱阳性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GF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GF 病理性瘢痕 原位杂交染色 图像分析 面密度值
下载PDF
液态阳性对照在EB病毒编码小RNA原位杂交染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丁伟 王波 徐黎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4,共2页
EB病毒编码小RNA( EBER)原位杂交在病理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最让医师担心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假阴性,在无阳性对照的情况下无法判别染色是否成功,极易引起误诊,导致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由于现有的阳... EB病毒编码小RNA( EBER)原位杂交在病理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最让医师担心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假阴性,在无阳性对照的情况下无法判别染色是否成功,极易引起误诊,导致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由于现有的阳性对照方法费时、费力、步骤繁琐,在很多实验室都没有很好的普及应用。近年来,我们找到了一种简单、快捷、方便、容易制备的液态阳性对照方法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通过反复实验,我们在EBER原位杂交实验中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染色 EB病毒编码 阳性对照 小RNA 应用 质量控制 液态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原文传递
植物杂交概念的拓展——四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培坤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19,共8页
在植物染色体杂交中,一个受体细胞的染色体和外源的染色体在胞内发生染色体杂交,使得分化中的受体细胞具有杂交染色体,从而发育出杂交植物.这和植物有性杂交中精子和卵子两个细胞结合不同,也和植物体细胞杂交中两个脱壁体细胞融合也不同... 在植物染色体杂交中,一个受体细胞的染色体和外源的染色体在胞内发生染色体杂交,使得分化中的受体细胞具有杂交染色体,从而发育出杂交植物.这和植物有性杂交中精子和卵子两个细胞结合不同,也和植物体细胞杂交中两个脱壁体细胞融合也不同,因此植物染色体杂交拓展了植物杂交的概念,即从两个相异细胞的融合杂交到一个细胞内两种不同染色体的融合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染色杂交:杂交染色 杂交基因 植物杂交概念的拓展
下载PDF
实验性禽脑脊髓炎中MIP-1β和IL-8的mRNA原位杂交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纯洁 马学恩 金晓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禽脑脊髓炎病毒内蒙古地方毒株NH937株经脑内注射感染。于攻毒后 3,5 ,10 ,14 ,2 0 ,2 5 ,30d ,取攻毒组 4只 ,对照组 2只。取材大脑、小脑于 95 %乙醇中固定 ,经原位杂交染色 ,结果 :着染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及皮质下各核团的... 禽脑脊髓炎病毒内蒙古地方毒株NH937株经脑内注射感染。于攻毒后 3,5 ,10 ,14 ,2 0 ,2 5 ,30d ,取攻毒组 4只 ,对照组 2只。取材大脑、小脑于 95 %乙醇中固定 ,经原位杂交染色 ,结果 :着染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及皮质下各核团的较大神经元的胞浆内 ,呈现蓝紫色连成片或单独数个较大颗粒 ,小脑蒲肯野细胞胞浆内也较多见 ;此外小胶质细胞胞浆内也发现很多呈阳性。在病情严重时的 10d开始增多 ,直到病情恢复的 30d时 ,仍然很普遍。相对于未攻毒的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多。说明禽脑脊髓炎过程中脑组织细胞内MIP_1β和IL_8的mRNA大量上调 ,主要与趋化T淋巴细胞到血管外形成管套 ,再从管套弥散向周围神经组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1Β IL-8 原位杂交染色 趋化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胰腺癌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HBVDNA原位杂交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生福 杨竹林 +3 位作者 李清龙 王群伟 邓星辉 李永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1期52-54,共3页
目的研究胰腺癌和肝癌组织HBVDNA状况及其病因学意义。方法51例胰腺癌和37例肝癌手术切除标本经10.0%福尔马林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HBVDNA染色方法为原位杂交法。结果16例胰腺癌(31.4%)HBVDNA阳性,阳性病例血清HBsAg均阳性;28例... 目的研究胰腺癌和肝癌组织HBVDNA状况及其病因学意义。方法51例胰腺癌和37例肝癌手术切除标本经10.0%福尔马林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HBVDNA染色方法为原位杂交法。结果16例胰腺癌(31.4%)HBVDNA阳性,阳性病例血清HBsAg均阳性;28例肝癌(75.6%)HBVDNA阳性,阳性病例AFP值阳性率及肝硬化程度明显地高于阴性病例,HBVDNA与胰腺癌和肝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结论HBV感染除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外,也可能是胰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致癌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肝肿瘤 乙肝病毒 病因学 原位杂交染色
下载PDF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12
作者 朱培坤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13,共9页
染色体杂交技术(CHT)是作者发明的一种无性杂交技术.运用该技术,在特定条件下,供体植株的染色体片段和受体植物的染色体发生整合.经CHT形成的具有杂交染色体的杂合子(Zygote),经过反复的有丝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类型植物.新型植物简称Z1,... 染色体杂交技术(CHT)是作者发明的一种无性杂交技术.运用该技术,在特定条件下,供体植株的染色体片段和受体植物的染色体发生整合.经CHT形成的具有杂交染色体的杂合子(Zygote),经过反复的有丝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类型植物.新型植物简称Z1,供体和受体植物则分别被命名为Zd和Zr.获得Z1植株是该技术的关键.通常,与Zr相比Z1的表型将发生明显地改变.文中图示了大量植物通过该技术发生了表型的改变.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的本质是基因杂交.首次提出杂交基因的概念.杂合子包含来自于供体植物的基因以及供体植物和受体植物无性杂交形成的融合基因.F1代植物是从Z1的有性自交(或杂交)而来,简称ZF1.许多性状在ZF1、ZF2代发生剧烈分离.文中也详细解释了性状分离和稳定的原因.总之,无性的染色体杂交技术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将成为改善多基因调控的性状和创制植物新品种的最有效的育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染色 杂交基因 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 染色杂交植物表达的性状
下载PDF
小鼠内耳COCH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洪涛 刘兆华 王锦玲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39-642,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内耳COCH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转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反义RNA探针,内耳样本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杂交反应。结果发现除已报道的耳蜗螺旋韧带、壶腹嵴间质等内耳组织外,COCH基因在内淋巴囊周围间质成纤维细胞亦表达阳性,其mRNA水... 目的观察小鼠内耳COCH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转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反义RNA探针,内耳样本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杂交反应。结果发现除已报道的耳蜗螺旋韧带、壶腹嵴间质等内耳组织外,COCH基因在内淋巴囊周围间质成纤维细胞亦表达阳性,其mRNA水平(原位杂交染色平均积分光密度0.68±0.25)与耳蜗螺旋韧带(0.77±0.19)相似,强于壶腹嵴间质(0.47±0.21)。结论COCH基因在小鼠内淋巴囊周围间质细胞高表达,为COCH基因内耳功能的后续研究及其与梅尼埃病关系的探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内淋巴囊 原位杂交 梅尼埃病 COCH基因 内耳组织 间质成纤维细胞 反义RNA探针 原位杂交反应 原位杂交染色
下载PDF
小肠腺瘤和腺癌促血管生长因子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杨 凌奇荷 +2 位作者 魏启幼 粟占山 霍继荣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目的 研究小肠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 (bF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反应蛋白 1(TSP 1)三种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收集小肠腺癌手术标本 44例 ,病理类型包括腺癌Ⅰ、Ⅱ、Ⅲ级各 11、2 6、7例 ;癌... 目的 研究小肠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 (bF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反应蛋白 1(TSP 1)三种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收集小肠腺癌手术标本 44例 ,病理类型包括腺癌Ⅰ、Ⅱ、Ⅲ级各 11、2 6、7例 ;癌细胞未侵犯肌层或仅达浅肌层 12例 ,侵犯深肌层 18例 ,浆膜层 14例。 10例良性病变包括十二指肠腺瘤 9例和回肠腺瘤 1例。三种mRNA染色方法均为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  44例小肠腺瘤bFGFmRNA、PDGFmRNA和TSP 1mRNA阳性率分别为 5 7% ,48%和 36 % ,10例小肠腺瘤则分别为 2 0 % ,30 %和 90 %。小肠腺瘤bFGF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 (P <0 .0 5 ) ,而TSP 1mRNA则相反 (P <0 .0 5 )。腺癌Ⅰ级 +Ⅱ级、癌细胞未侵犯肌层 +侵犯浅肌层、肿块最大径 <3cm和未见淋巴结转移病例 ,bFGFmRNA、PDGF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腺癌Ⅲ级、癌细胞侵犯深肌层 +浆膜层、肿块最大径≥ 3cm和淋巴结转移病例 ,但TSP 1mRNA表达则相反。bFGFmRNA在腺癌中表达与PDGFmRNA表达呈正相关 ,但与TSP 1mRN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bFGF、PDGF和TSP 1均为重要的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因子 ,其中bFGF、PDGFmRNA表达与小肠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转移及其预后有密切关系 ,为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而TSP 1mRNA表达者可能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肿瘤 血管生成因子类 血管生成 原位杂交染色 腺瘤 腺癌
原文传递
全自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染色机染色失败解决方案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萍 金晓婷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7年第3期233-234,共2页
该文分析总结了Leica Bond Max全自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染色机染色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常见人员操作失误与机器自身故障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全自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染色 染色失败
下载PDF
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SMAD4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文毅 张国梁 +4 位作者 陈澍周 樊勇 施公胜 黄华 陈玉泉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25-28,共4页
目的 通过检测SMAD4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表达 ,研究它们在肝外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 4 2例肝外胆管癌中SMAD4mRNA、P73mRNA的表... 目的 通过检测SMAD4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表达 ,研究它们在肝外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 4 2例肝外胆管癌中SMAD4mRNA、P73mRNA的表达 ,并以同期 2 0例慢性胆管炎作对照。结果 ①SMAD4mRNA阳性表达率为 6 1.90 % (2 6 /42 ) ,显著低于其相应良性对照组 (为 10 0 % ) ;P73mRNA表达率为 5 4 .76 % (2 3/42 ) ,显著高于相应良性对照组 (为 0 % )。②SMAD4mRNA、P73mRNA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 ;SMAD4mRNA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是否发生周围神经、血管、淋巴管浸润转移显著相关 (P <0 .0 5 )。③SMAD4mRNA、P73mRNA的表达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SMAD4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反映了肝外胆管癌生物学特性 ,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 ,并为探索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和干预性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染色 肝外胆管癌 SMAD4MRNA P73mRNA
下载PDF
Bowen样丘疹病中高风险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p16蛋白和hTERT蛋白表达有关
17
作者 Urabe K. Moroi Y. 任建文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11期18-19,共2页
Background: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 type E6 and E7 oncoproteins contribute to oncogenesis in multiple ways by modulating the activities of host components in cell-cycle regulation including the expressi... Background: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 type E6 and E7 oncoproteins contribute to oncogenesis in multiple ways by modulating the activities of host components in cell-cycle regulation including the expression of p16 protein (p16) and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 The expression of p16 and hTERT protein in Bowenoid papulosis (BP) has not been studied. Methods: Biopsy samples of BP from 26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in situ hybridization for various HPV strain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p16 and hTERT. Results: Among the 26 biopsy specimens, in situ hybridization using DNA probes for HPV 16/18 revealed positivity in 18 specimens (69.2%), one of which also showed positivity with the probes for HPV 6/11. HPV 31/33/35 was found in three specimens (11.5%). Two specimens (7.7%) were positive for unclassified HPV. Twenty-one BP specimens that were infected with hrHPV were positive for p16 and/or hTERT. Moderate or strong and diffuse immunostaining was observed for p16 in 15 hrHPV-infected specimens and for hTERT in 16 hrHPVinfected specimens. The expression of p16 or hTERT was each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hrHPV. Conclusions: hrHPVs were involved in inducing p16 and hTERT overexpression in BP. Moreover,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mmunohistochemical p16 and hTERT expression might be a useful marker of hrHPV infection in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WEN HTERT蛋白 丘疹病 P16蛋白 人乳头瘤病毒 原位杂交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 宿主细胞
下载PDF
BMP-2基因转染对hBMSC增殖、分化及VEGF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景元海 朱庆三 +3 位作者 许文彬 周继辉 陈嘉利 吴乃琴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年第3期285-287,共3页
关键词 Ad-BMP-2 VEGF表达 基因转染 细胞增殖 分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位杂交染色 WESTERN BMP-2基因 细胞转染
下载PDF
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9
作者 张国梁 陈澍周 +4 位作者 樊勇 章文毅 陈玉泉 施公胜 黄华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联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42例肝外胆管癌中PTENmRNA,P73mRNA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管炎作对照。结果PTENmRNA...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联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42例肝外胆管癌中PTENmRNA,P73mRNA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管炎作对照。结果PTENmRNA阳性表达率为57.1%(24/42),显著低于良性对照组(为100%);P73mRNA表达率为54.8%(23/42),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为0)。经统计学分析PTENmRNA,P73mRNA的表达都分别与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显著相关(P<0.05);PTENmRNA的表达还与肝外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尚不能认为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的表达两者有相关关系。结论PTEN,P73基因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有助于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染色 肝外胆管癌 PTENMRNA P73mILNA
下载PDF
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IL-8 mRNA、TSP-1 mRNA的表达及意义
20
作者 付星 舒国顺 刘国良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3年第6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8(IL 8)mRNA和血小板反应素 1 (TSP 1 )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将 5 2例胃癌和 32例胃良性病变标本经 1 0 %福尔马林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 ,采用原位杂交染色法研究其IL ... 目的研究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8(IL 8)mRNA和血小板反应素 1 (TSP 1 )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将 5 2例胃癌和 32例胃良性病变标本经 1 0 %福尔马林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 ,采用原位杂交染色法研究其IL 8mRNA和TSP 1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IL 8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 (6 1 .5 %vs 6 .2 % ,P <0 .0 1 ) ,TSP 1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胃良性病变 (5 0 .0 %vs 90 .6 % ,P <0 .0 1 ) ,胃腺癌IL 8mRNA阳性率较明显低于印戒细胞癌 ,而TSP 1mRNA则相反 ,但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 >0 .0 5 )。组织学分级Ⅰ级、癌细胞未浸润深肌层及无淋巴结转移病例IL 8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Ⅲ级、癌细胞浸润深肌层或浆膜层和淋巴结转移病例 ,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TSP 1mRNA表达则相反。结论IL 8mRNA和TSP 1mRNA可能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转移发生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良性病变 胃疾病 IL-8 MRNA TSP-1 原位杂交染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