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 L.)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晓君 房海 +1 位作者 陈翠珍 战文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60,共10页
采用分类方法,对从两起石鲽(Kareius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例的病(死)鱼中分离到的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自凝性、色素产生情况及生理生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的测定等研... 采用分类方法,对从两起石鲽(Kareius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例的病(死)鱼中分离到的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自凝性、色素产生情况及生理生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的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新亚种(subsp.nov.)并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salmonicidasubsp.flounderacidasubsp.nov.)。经血清型检定,表明60株菌均为同种血清型。选择代表菌株做对健康石鲽、牙鲆、鲤、鲫及泥鳅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了相应的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6种耐药,对头孢噻肟等25种高敏,对多黏菌素B、利福平2种敏感,对头孢唑啉等4种在株间存在一定敏感性差异。该研究结果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该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亚种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一新亚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晓君 房海 +2 位作者 陈翠珍 靳晓敏 王秀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7-923,共7页
从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的病鱼(濒死及死亡不久)中分离到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 mol%的测定。同时,选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16... 从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的病鱼(濒死及死亡不久)中分离到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 mol%的测定。同时,选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鉴定的60株菌为杀鲑气单胞菌的一个新亚种(subsp.nov.),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flounderacidasubsp.nov.)。代表菌株HQ010320-1及HQ010320-5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杀鲑气单胞菌的同源性在99%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亚种 生物学特性 系统发育学分析
下载PDF
1株乌鳢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冬仁 罗毅志 +2 位作者 杭小英 施伟达 叶雪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70,共7页
从自然发病的养殖乌鳢肝脏、肾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SY1301。该菌株在普通营养肉汤及TSA上生长缓慢,在血平板上生长迅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实为致病菌,其LD50为1.896×103cfu/mL。细菌16SrDNA全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 从自然发病的养殖乌鳢肝脏、肾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SY1301。该菌株在普通营养肉汤及TSA上生长缓慢,在血平板上生长迅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实为致病菌,其LD50为1.896×103cfu/mL。细菌16SrDNA全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多种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同源性都高达99%,通过扩增杀鲑气单胞菌表面阵列蛋白基因VapA确认为杀鲑气单胞菌,结合梅里埃ATB Expression生化结果最终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通过药敏试验发现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亚种 乌鳢 16S RDNA
原文传递
异育银鲫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亚冰 梁利国 +2 位作者 高金伟 习丙文 谢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32-1539,共8页
【目的】分离鉴定江苏省扬州市养殖场异育银鲫患病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肝脏处分离到的菌株YZ-1进行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该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长... 【目的】分离鉴定江苏省扬州市养殖场异育银鲫患病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肝脏处分离到的菌株YZ-1进行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该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长度1 446 bp,Gen Bank登录号为JX164202)与其它杀鲑气单胞菌16S r RNA基因一致性在99%-100%之间,构建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人工回感可导致异育银鲫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等23种抗生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拉定等11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链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万古霉素等10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引起异育银鲫死亡的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单胞菌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 16S rRNA基因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刘静静 李贵阳 +3 位作者 晋怀远 高晔 王会林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33,共11页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海淡水鱼类。杀鲑气单胞菌包括5个亚种,目前常用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很难实现亚种的快速精确区分。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亚种的快速鉴定和检测...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可以感染多种海淡水鱼类。杀鲑气单胞菌包括5个亚种,目前常用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很难实现亚种的快速精确区分。为实现杀鲑气单胞菌亚种的快速鉴定和检测,针对我国常见的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本研究开发了其特异性的PCR检测方法。根据Gene Bank已公布的杀鲑气单胞菌基因组信息,选择杀鲑亚种phoB基因和杀日本鲑亚种LOC111476736基因作为目标基因,根据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一步对PCR反应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和酶浓度5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应用效果。结果显示,2对引物分别可以扩增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522 bp的phoB特异性基因片段和杀日本鲑亚种515 bp的LOC111476736特异性基因片段。杀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10μ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4和1 U/μ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5、2、1.5和0.5μL。杀日本鲑亚种特异性引物最适退火温度为64℃,10μmol/L引物、2 mmol/L dNTPs、25 mmol/L MgSO4和1 U/μL KOD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75、1、1.5和0.5μL。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杀鲑气单胞菌其他亚种等14种其他水产病原菌或常见环境菌为模板进行PCR检测,均无特异性条带。该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12.8 CFU/反应(菌体)或17.6 fg/反应(DNA),对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检测灵敏度为23.8 CFU/反应(菌体)或27.2 fg/反应(DNA)。利用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杀日本鲑亚种分别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感染后取病鱼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亚种 单胞菌日本亚种 PCR 检测
下载PDF
细鳞鱼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单晓枫 康元环 +5 位作者 吴同垒 孙武文 张冬星 贾俊鹏 刘艳辉 钱爱东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93,97,I0005,共5页
为确定吉林省某渔场细鳞鱼发病死亡的病因,本研究由濒死的细鳞鱼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经动物回归试验,该菌株对细鳞鱼具有致病性,将其命名为BRL-15。经菌体、菌落形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BRL-15为杀鲑气单胞菌杀... 为确定吉林省某渔场细鳞鱼发病死亡的病因,本研究由濒死的细鳞鱼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经动物回归试验,该菌株对细鳞鱼具有致病性,将其命名为BRL-15。经菌体、菌落形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BRL-15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所选抗菌药物中绝大多数高度敏感。试验结果为细鳞鱼杀鲑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鱼 单胞菌亚种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细鳞鲑疖疮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姝伊 魏凯 +3 位作者 陈春山 何亚鹏 赵宝华 何宏轩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118,I0005,共7页
自然发病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出现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从病灶处分离得到的优势菌株,定名为BJSY-1、BJSY-2、BJSY-3。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明BJSY-1为致病菌,其LD50为6.97×10^5CFU/mL。经生理... 自然发病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出现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从病灶处分离得到的优势菌株,定名为BJSY-1、BJSY-2、BJSY-3。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明BJSY-1为致病菌,其LD50为6.97×10^5CFU/mL。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最终确定BJSY-1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该菌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高度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作为治疗药物,按20mg/kg·bw的用药量拌饵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Brachymystax Lenok) 单胞菌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 疖疮病 治疗
下载PDF
长江上游网箱养殖圆口铜鱼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与鉴定(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龙梦 李彤彤 +5 位作者 江遥 张倩倩 张德峰 张富铁 王剑伟 李爱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3-161,共9页
研究首次报道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疥疮病,从患病圆口铜鱼的肝脏中分离到优势菌株YTL1,并运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和6个管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等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基于以上实验结果,YTL1被最终鉴定为杀鲑... 研究首次报道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疥疮病,从患病圆口铜鱼的肝脏中分离到优势菌株YTL1,并运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和6个管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等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基于以上实验结果,YTL1被最终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通过标准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治疗该暴发病的有效药物,结果显示YTL1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和氨苄青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6种抗生素如杆菌肽,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有耐药性,对红霉素具有中等敏感性。因此,氟苯尼考被建议用来伴饵投喂,并取得了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草鱼幼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注射7.6×106—7.6×108 CFU/mL的YTL1菌液后,感染鱼的症状与患病圆口铜鱼症状相似。研究证明基于6个管家基因的多序列位点分型是鉴定杀鲑气单胞菌至亚种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杀鲑气单胞菌是圆口铜鱼人工养殖的最大威胁之一,并发现鲤科鱼类,如草鱼和斑马鱼均是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易感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亚种 多序列位点分型 疥疮病 感染 圆口铜鱼
下载PDF
1株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对甲酸乙酯的降解研究
9
作者 张珊珊 姚小龙 +1 位作者 王珂 尤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7,共9页
甲酸乙酯广泛存在于化工行业的废水中,对生物体及环境都具有很大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处理甲酸乙酯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富集培养法和平板划线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能降解甲酸乙酯的菌株ETH-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 甲酸乙酯广泛存在于化工行业的废水中,对生物体及环境都具有很大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处理甲酸乙酯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富集培养法和平板划线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能降解甲酸乙酯的菌株ETH-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通过摇瓶实验测定菌株ETH-3的最佳生长环境条件以及其对甲酸乙酯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最佳生长pH为8左右。该菌株具有较强降解甲酸乙酯能力,在30℃时,36 h内对0-10 500 mg/L的甲酸乙酯可达完全降解。经GC-MS对代谢产物的分析发现,甲酸乙酯会先被微生物代谢为甲酸和乙醇,后甲酸和乙醇会被微生物进一步降解为CO2和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乙酯 生物降解 单胞菌亚种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与许氏平鲉杀鲑气单胞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晋怀远 刘耀宽 +5 位作者 高晔 夏苏东 陈四清 莫照兰 边力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一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嘴部溃疡、红肿和出血。从发病鱼内脏中均可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分别命名... 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一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嘴部溃疡、红肿和出血。从发病鱼内脏中均可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分别命名为2018TS-1和2019SS-1,分离菌株经16S rRNA测序、生理生化鉴定和vap A基因分析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人工感染结果显示,2018TS-1和2019SS-1分别能引起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的死亡,被感染鱼呈嘴部红肿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8×10^(5)和0.89×10^(5) CFU/尾。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国内工厂化养殖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病例,是目前人工养殖绿鳍马面鲀的首个疾病报道,也是继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等品种后,在山东省海水养殖鱼类中再次发现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宿主范围,也为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养殖的病害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许氏平鲉 细菌鉴定 单胞菌日本亚种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胞外产物毒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战文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4,共5页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利用大鼠抗ECP血清进行的Western-blot印迹显示,组成ECP的13条蛋白带中有7条具有免疫原性,能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抗体,其分子量分别为88、70、42、39、36、22和15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日本亚种 胞外产物 毒性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大菱鲆红嘴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王振洋 李杰 +2 位作者 张黎黎 刘豪 刘晓 《齐鲁渔业》 2018年第10期1-4,共4页
为研究大菱鲆红嘴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从养殖场患病大菱鲆的溃疡处、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WB0826,该菌株在TSA琼脂平板上生长呈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稍微隆起的圆形白色菌落,直径约1mm左右。用腹腔注射和... 为研究大菱鲆红嘴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从养殖场患病大菱鲆的溃疡处、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WB0826,该菌株在TSA琼脂平板上生长呈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稍微隆起的圆形白色菌落,直径约1mm左右。用腹腔注射和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大菱鲆出现部分体表溃疡、肝脏充血、肠道充水等与病鱼相似症状,表明菌株WB0826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以引起养殖大菱鲆发生红嘴溃疡病;16SrDNA基因组测序、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与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 Mmonicida subsp.masoucida)相似度最高,综合WB0826菌株各项生理学特征和基因组测序结果,将其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红嘴溃疡病 单胞菌日本亚种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绍戊 王荻 +3 位作者 连浩淼 卢彤岩 刘红柏 尹家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4-240,共7页
杀鲑气单胞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革兰阴性短杆菌,可导致鲑鳟鱼类发生疖疮病或溃疡病。患病鱼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体侧或尾部形成特征性脓肿,严重时脓肿部位溃烂形成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脂肪组织出现点状出血[1]。已有研究表明,杀鲑气... 杀鲑气单胞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革兰阴性短杆菌,可导致鲑鳟鱼类发生疖疮病或溃疡病。患病鱼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体侧或尾部形成特征性脓肿,严重时脓肿部位溃烂形成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脂肪组织出现点状出血[1]。已有研究表明,杀鲑气单胞菌包括多个亚种如无色亚种(Achromogenes)、杀鲑亚种(Salmonicida)、杀日本鲑亚种(Masoucida)、史氏亚种(Smith)和溶果胶亚种(Pectinolytica)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疖疮病 单胞菌无色亚种 16S r RNA 组织病理变化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吕俊超 张晓华 +3 位作者 王燕 兰建新 韩茵 刘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75×103cfu/g;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显示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100%。综合上述结果,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株对复达欣、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等较为敏感。通过对人工感染菌株db14的大菱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的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心脏和脑未发现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病原菌 单胞菌无色亚种 组织病理
下载PDF
白斑狗鱼“败血症”病原及组织病理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高学 黄增荣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3-389,共7页
2003年3月和2004年4月,新疆某养殖场和西安灞桥区某养殖场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Linnaeus)相继爆发“败血症”。从具有明显症状的濒死病鱼体表病灶和内脏组织分离得到12株优势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其中10株分离菌为致病菌。对分离... 2003年3月和2004年4月,新疆某养殖场和西安灞桥区某养殖场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Linnaeus)相继爆发“败血症”。从具有明显症状的濒死病鱼体表病灶和内脏组织分离得到12株优势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其中10株分离菌为致病菌。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试验鉴定,认为该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史氏亚种(Aeromonas salmonidasubsp.smith)。血清学试验表明各分离菌株具有相同的保护性抗原。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患病狗鱼病灶肌纤维明显肿胀断裂,肌纤维束之间出现间隙;肝胰组织严重坏死,细胞核溶解消失,细胞浆崩解;肾小管绝大部分均已坏死,细胞破裂,胞浆呈红色团块状流失于管腔。脾脏细胞大量坏死,髓质内含铁血黄素沉积。代表菌株EL0304-1药敏试验结果为:对供试24种抗菌药物中的磺胺二甲嘧啶钠、磺胺二甲唑钠等不敏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新霉素等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狗鱼 败血症 单胞菌史氏亚种
下载PDF
斑点叉尾源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移斌 胥宁 +3 位作者 董靖 杨秋红 刘永涛 艾晓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7-792,共6页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 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鲙 单胞菌无色亚种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羿 叶仕根 +5 位作者 王诗瑶 邢震宇 荆笛 高东旭 黎睿君 刘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9-294,共6页
为研究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从辽宁葫芦岛地区养殖大菱鲆患病鱼的溃疡灶、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LD01,该菌株呈乳白色,圆形,直径为(0.6±0.1)mm,表面湿润、光滑;用... 为研究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从辽宁葫芦岛地区养殖大菱鲆患病鱼的溃疡灶、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LD01,该菌株呈乳白色,圆形,直径为(0.6±0.1)mm,表面湿润、光滑;用腹腔注射法和划伤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这两种方法感染大菱鲆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8.4×10~7、6.3×10~4CFU/mL,结果显示,人工感染患病大菱鲆体表出现与自然发病大菱鲆相同的溃疡灶及其他病症,表明菌株HLD01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养殖大菱鲆发生红斑溃疡病;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聚为一支。综合HLD01菌株各项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菌必治、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可参考选取以上药物来治疗和控制养殖大菱鲆溃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红斑溃疡病 单胞菌无色亚种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暴发性疖疮病的病原分离与组织病理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建男 郭羿 +4 位作者 倪萍 郭思聪 马红丽 陆晓岑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1-706,共6页
为探究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疖疮病的病因及患病大菱鲆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从患病鱼体(体质量为180 g±10 g)分离到一株优势菌DLPJC01,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并进... 为探究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疖疮病的病因及患病大菱鲆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从患病鱼体(体质量为180 g±10 g)分离到一株优势菌DLPJC01,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并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证实其为疖疮病病原;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链霉素、头孢噻肟和新霉素5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13种抗菌药物完全耐药;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病鱼呈现典型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各组织中均可见大量细菌团块;肌肉组织呈急性化脓性肌炎,肌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渗出;肝、脾、肾、鳃和肠道等组织呈多灶性或弥漫性坏死,坏死细胞的细胞核碎裂、核染色质边移。研究表明,大菱鲆疖疮病的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亚种为典型的全身性感染菌,肝、脾、肾、鳃、肠道和肌肉是其主要的靶器官或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单胞菌亚种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