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孢子菌肺炎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叶宁 朱明利 +1 位作者 李茜茜 刘寿荣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604-605,608,共3页
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过去称卡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Pc),是一种引起呼吸系统严重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机会性致病菌。PCP主要发生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过去称卡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Pc),是一种引起呼吸系统严重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机会性致病菌。PCP主要发生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恶性肿瘤以及自身免疫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是AIDS患者首要的并发症和死因,被视为AIDS的“标志病”。PJ的培养方法虽有少量报道,但均不能获得可见菌落,一般认为不能或难于培养,因此其镜检、PCR等方法的应用就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氏肺孢子菌 肺孢子菌肺炎 机会致病菌 获得免疫缺陷病 诊断
原文传递
重度肥胖患者肠道内机会性致病菌Escherichia coli微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梅 王睿瑞 +2 位作者 徐佳 方超 赵宇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56,共5页
本研究利用志贺氏菌显色培养基和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从一名重度肥胖患者肠道内分离出19种不同ERIC类型的分离物。选取不同ERIC类型的代表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19种代表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和埃希氏菌... 本研究利用志贺氏菌显色培养基和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从一名重度肥胖患者肠道内分离出19种不同ERIC类型的分离物。选取不同ERIC类型的代表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19种代表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的相似性达到99%。经生理生化反应鉴定,19种代表菌株均为肠杆菌科的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体外生物学分析发现19种E.coli代表菌株在生化特性、耐药性、毒性方面有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来自一名重度肥胖患者肠道内同一种群的E.coli在菌株水平上具有丰富的微多样性,不同ERIC类型的E.coli在生理生化特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且部分菌株具有潜在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致病菌 肠埃希氏菌 微多样 肥胖症
原文传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秦秀燕 徐竹 +2 位作者 陈映 尚涛 熊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48-553,共6页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28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28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 1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艾滋病脑病(5例)、慢性脑膜炎(3例)、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和获得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各1例)、脑梗死(1例)和肌肉病(1例)。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42.86%(12/28)。至少合并1~2种以上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最为多见,发病率为83.33%(10/12);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为25%(7/28)。结论 HIV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及肌肉。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混合感染,以真菌最为常见;临床以消瘦、间歇性发热、头痛、咳嗽、认知功能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与体征为主,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依靠脑脊液检查、肺部CT、头部CT和(或)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临床上作中应注意筛查,尽早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致病菌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下载PDF
广东地区345例HIV/AIDS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丽芬 唐小平 +4 位作者 蔡卫平 雷春亮 张复春 陈伟烈 叶晓新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病例的死亡原因。方法对345例HIV/AIDS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3406例,死亡345例,病死率10.13%。自2005年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病死率...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病例的死亡原因。方法对345例HIV/AIDS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3406例,死亡345例,病死率10.13%。自2005年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病死率较前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病死率为14.61%(299/2046),与≥200个/μl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D4^+下降,病死率上升。(2)机会性感染累及99.42%(343/345)死亡病例,共出现机会性感染924例次,与死亡直接相关的占84.64%。机会性感染以真菌和细菌感染最常见,感染部位以肺部、口腔、全身播散性、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其中重症肺炎、播散性青霉菌病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艾滋病指征性机会性感染占29.65%。引起HIV/AIDS死亡的因素还有机会性肿瘤、HIV相关性疾病及艾滋病非相关性疾病等,占15.36%。无接受有效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亦构成死亡的因素,其中接受HARRT者疗程超过3个月只占6.96%。结论终末期艾滋病患者病死率极高,机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HIV/AIDS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控制机会性感染,及时有效HAART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致病菌感染 CD4^+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87例CD4^+T淋巴细胞低水平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康文臻 李媛 +4 位作者 庄严 黄德东 翟嵩 赵柯 孙永涛 《传染病信息》 2010年第6期347-349,384,共4页
目的分析CD4+T淋巴细胞低水平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我院感染科就诊的87例CD4+T淋巴细胞低于100/μl的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机会性感染谱及预后情况。结果 87例中67例发生机... 目的分析CD4+T淋巴细胞低水平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我院感染科就诊的87例CD4+T淋巴细胞低于100/μl的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机会性感染谱及预后情况。结果 87例中67例发生机会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消瘦、乏力、口腔白斑、头晕、呕吐、气短、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主要机会性感染依次为:细菌性肺炎、口腔念珠菌感染、肺结核、带状疱疹、肺孢子菌肺炎等。总共发生107例次机会性感染,在接受对症治疗的70例次中,治愈或好转59例次,治疗无效8例次;3例因机会性感染死亡。发生过多种机会性感染的患者与未发生机会性感染患者相比,有较低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较高的病毒载量,但并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结论 CD4+T淋巴细胞低水平的AIDS患者易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为77.01%,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机会性感染对降低AIDS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 机会致病菌感染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因子变化及机会性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饶和平 冯磊 +2 位作者 李丹 Bader A 吴南屏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观察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不同时期及其机会性感染者血清辅助性 T 淋巴细胞(helper T-Lymphoeytes,Th)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正常对照组17例。研究组 HIV 阳性85例(A 期17例,B 期29例,C ... 目的观察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不同时期及其机会性感染者血清辅助性 T 淋巴细胞(helper T-Lymphoeytes,Th)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正常对照组17例。研究组 HIV 阳性85例(A 期17例,B 期29例,C 期39例),其中机会性感染31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 CD_4^+T 利 CD_8^+T 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数据采用 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研究组 CD_4^+细胞(361.85±230.61)10~6/L 低于对照组(772.41±161.56)10~6/L(t=6.992,P<0.01),IL-2(61.82±63.59)pg/ml 低于对照组(11 1.25±66.14)pg/ml(t=2.907,P<0.01),研究组 CD_8^+T细胞(713.36±317.59)10~6/L 高于对照组(583.24±96.28)10~6/L(t=3.127,P<0.01)、IL-10(1362.70±869.49)pg/ml 高于对照组(818.54±276.22)pg/ml(t=4.704,P<0.01)和 IL-6(1883.14±1058.61)pg/ml 高于对照组(1208.52±745.36)pg/ml(t=2.502,P<0.05)。随着病程进展,IL-2逐渐下降,C 期(51.72±62.28)pg/ml 和 B 期(69.02±62.77)pg/ml 分别低于对照组,而 IL-6、IL-10逐渐上升,C 期的 IL-6(2040.27±1078.95)pg/ml、IL-10(1472.10±982.03)pg/ml 均高于对照组;B期的 IL-10(1347.35±780.95)pg/ml 高于对照组(818.54±276.22)pg/ml。机会性感染组 IL-6(2236.24±1052.42)pg/ml 高于无机会性感染组(1680.43±1017.05)pg/ml(t=2.395,P<0.05)。结论 HIV 感染者应动态检测血清 IL-2、IL-6、IL-10的变化,同时可考虑上调 IL-2和下调 IL-6、IL-10,调整机体 TH1/TH2细胞的平衡,以延缓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机会致病菌感染 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