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务礼仪的哲学探析——以朱熹礼学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占立 赵群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3期372-375,共4页
首先,从礼的本体确证和礼的发用对医务礼仪的理学释义进行了论述;其次,从朱熹践礼工夫论,古代医家医务礼仪的具体实践阐述了古代医家对朱熹礼学的践履;最后,论述了如何借鉴礼构建和谐医患,表现在:识见"医乃仁术"的医德本质,... 首先,从礼的本体确证和礼的发用对医务礼仪的理学释义进行了论述;其次,从朱熹践礼工夫论,古代医家医务礼仪的具体实践阐述了古代医家对朱熹礼学的践履;最后,论述了如何借鉴礼构建和谐医患,表现在:识见"医乃仁术"的医德本质,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践行仁心仁术,以此来促进医者德性之礼的养成;同时要规范医务礼仪,包括交谈礼仪、诊断礼仪、治疗礼仪、护理礼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 朱熹 儒医 医患和谐
下载PDF
黄以周《礼书通故》对朱熹礼学的遵从与批评 被引量:1
2
作者 程继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黄以周是清代后期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著名经学家,其代表作《礼书通故》对朱熹礼学多有征引。他本着"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学术立场,超越乾嘉以来汉宋门户之争,对朱熹礼学给予了正反两方面的客观评价,代表了清代后期礼学界对... 黄以周是清代后期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著名经学家,其代表作《礼书通故》对朱熹礼学多有征引。他本着"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学术立场,超越乾嘉以来汉宋门户之争,对朱熹礼学给予了正反两方面的客观评价,代表了清代后期礼学界对朱熹礼学接受与批评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以周 书通故》 朱熹 接受 批评
下载PDF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路径及旨向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美容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4-40,共7页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以《仪礼》为经,融会诸子史书而撰的礼学巨制,是朱熹礼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朱熹以尊卑吉凶、次第伦叙为总体思路,并照诸礼在生活实践中的发生顺序,对《仪礼》篇目次第重撰增定。在释礼中,朱熹重视礼的实践性,其以...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以《仪礼》为经,融会诸子史书而撰的礼学巨制,是朱熹礼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朱熹以尊卑吉凶、次第伦叙为总体思路,并照诸礼在生活实践中的发生顺序,对《仪礼》篇目次第重撰增定。在释礼中,朱熹重视礼的实践性,其以“文质”之别释礼之“经变”,主张释礼需注重“大本大原”,并提出释礼需在遵古的基础上进行合乎“人情”的变通,实现对礼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朱熹对《仪礼经传通解》的诠释既是对其所处时代礼学思想的回应,也是对其“礼下庶人”诉求的推进,亦是其实现经世济民理想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经传通解》 朱熹 诠释 路径 旨向
下载PDF
朱熹礼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4
作者 黎昕 《炎黄纵横》 2020年第10期19-21,25,共4页
朱子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思想家、教育家。在他建构的庞大而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礼学思想。一、朱子治礼的大致经过与贡献中国古代社会,“礼”通常指各种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 思想 思想 朱子 朱熹 中国古代社会 行为规范 重要思想家 典章制度
原文传递
义理与礼制并举:读《礼理双彰——朱熹礼学思想探微》
5
作者 张新国 《原道》 2021年第1期282-287,共6页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话,应当说"礼"最能赢得共识。就儒学来讲,相对于"仁","礼"产生得更早,在儒学内部传承的时间更久远,演变出的具体理论形态也更丰富。以"轴心时代&q...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话,应当说"礼"最能赢得共识。就儒学来讲,相对于"仁","礼"产生得更早,在儒学内部传承的时间更久远,演变出的具体理论形态也更丰富。以"轴心时代"孔子立足仁学所做的创新性转化为标志,礼学逐步完成由自然宗教向教化之具的转型。宋以降,随着礼乐教化已经完成国家层面的落实,以及儒家文化世俗化的进一步推进,礼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公、私各个层面都开始彰显更加具体的作用和意义。至此,礼真正成为世俗社会秩序调节的彻上彻下的途径和方法。朱熹礼学集中彰显了这一特点。殷慧教授的新著《礼理双彰——朱熹礼学思想探微》(中华书局2019年版,以下简称《礼理双彰》),以扎实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对此作了具体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乐教化 轴心时代 世俗社会 文化世俗化
原文传递
系统研究朱子礼学的力作——殷慧教授《礼理双彰:朱熹礼学思想探微》述评
6
作者 张子峻 《哲学门》 2020年第2期356-361,共6页
自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2003)与包弼德(Peter K.Bol)《历史上的理学》(2010)刊布以来,两书在中文学界所引发的广泛讨论,逐渐促成近年学界重新理解、书写宋明理学或新儒学的契机。两书分别强调从政治文化和社会史角度切入理学研究,... 自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2003)与包弼德(Peter K.Bol)《历史上的理学》(2010)刊布以来,两书在中文学界所引发的广泛讨论,逐渐促成近年学界重新理解、书写宋明理学或新儒学的契机。两书分别强调从政治文化和社会史角度切入理学研究,强调从“思想世界”回到“历史世界”,不仅拓宽了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领域,还尤因对理学为学旨归的揭示,启发学人省思:既往偏于“道体”种种辨析的哲学研究范式,究竟多大程度揭示宋明理学的取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 朱熹 道体 宋明理 余英时 研究范式 研究 社会史
原文传递
朱熹礼学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7
作者 张蓉 《西部素质教育》 2020年第18期38-39,共2页
为了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章首先分析了朱熹礼学思想的发展背景,然后概述了朱熹礼学思想的精要内容,最后论述了朱熹礼学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思政教育 朱熹思想 文化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