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湾后现代社会和女性真我的展现──评朱氏姐妹的小说集《世纪末的华丽》、《威尼斯之死》 |
朱艳
|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4
|
|
2
|
“新人类”与“老灵魂”的世纪末合唱——论朱天心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 |
李娜
|
《理论与创作》
|
2000 |
3
|
|
3
|
作家骆以军:爱时间与死亡 |
苏枫
|
《小康》
|
2011 |
3
|
|
4
|
都市文学镜像中的都市异化与主体重建——以朱天文、朱天心作品中的台北书写为例 |
陆沁诗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5
|
漫游者说:论朱天心《古都》的历史书写 |
肖宝凤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8 |
2
|
|
6
|
彷徨于“无地”的记忆之书——朱天心中短篇小说集《古都》浅析 |
徐志翔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6 |
2
|
|
7
|
叙事人称、家国意识和“他者”追寻——论朱天心9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 |
杨蓉蓉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6 |
1
|
|
8
|
再来的张爱玲·爱与憎 |
唐诺
|
《上海文化》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9
|
从老兵悲歌到眷村史乘——有关族群关系的一个议题 |
朱双一
|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10
|
在朱天心的文学世界里寻找张爱玲 |
陈美霞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6 |
0 |
|
11
|
刻舟求剑人——朱天心小说印象 |
王安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2
|
朱天文:如果不写,在生活里我只会是一个很失败的人 |
|
《明日风尚》
|
2009 |
1
|
|
13
|
骆以军:我们的人生没那么复杂,四、五本小说就写完了 |
|
《明日风尚》
|
2009 |
1
|
|
14
|
文学一家人--《桃树人家》读后感 |
李风玲
|
《作文(初中年级)》
|
2022 |
0 |
|
15
|
美好时光不再,但是…… |
蔡玫姿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6
|
个人怀旧视野中的台北想象——论朱天心的《古都》 |
马建峰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7
|
中国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李亚萍
|
《华文文学》
|
2004 |
0 |
|
18
|
朱天心访谈录 |
司方维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9
|
初夏荷花的爱与欲——评朱天心《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
一笑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20
|
“老灵魂”与“异乡人”——论朱天心《古都》中时空的双重变奏 |
沈虹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