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
汪民安
|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8
|
|
2
|
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 |
童明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3
|
|
3
|
福柯、本雅明与阿甘本:什么是当代? |
汪民安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1
|
|
4
|
大众文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 |
傅守祥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6
|
|
5
|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 |
袁筱一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9
|
|
6
|
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 |
赵静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5
|
|
7
|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
孙文宪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0
|
|
8
|
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 |
吕芳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1
|
|
9
|
批评的漫游性:上海现代派的空间实践与视觉追寻 |
张英进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4
|
|
10
|
普鲁斯特的形象 |
瓦尔特.本雅明
张旭东
|
《天涯》
|
1998 |
21
|
|
11
|
灵韵,人群与现代性批判--本雅明的现代性经验 |
王才勇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4
|
|
12
|
寓言批评——本雅明“辩证”批评理论的主题与形式 |
张旭东
|
《文学评论》
|
1988 |
21
|
|
13
|
文化工业理论再认知:本雅明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之争 |
胡翼青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3
|
|
14
|
揭开“纯语言”的神学面纱——重读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
曹明伦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9
|
|
15
|
本雅明说的是啥? |
袁伟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0
|
|
16
|
“寓言式批评”理论的创立与成熟——本雅明文艺美学思想探讨之一 |
朱立元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3
|
|
17
|
一个捏着生命痛处的寓言──解读卡夫卡 |
曾艳兵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3
|
|
18
|
从“忠实于源文本”到“对源语文化负责”:也谈翻译规范的重构 |
刘亚猛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6
|
|
19
|
技术时代的艺术处境——本雅明与艺术现代性问题 |
睢园竹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01 |
14
|
|
20
|
游荡与现代性经验 |
汪民安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