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之“无”: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本无论”精神 被引量:3
1
作者 史鸿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学的“本无论”和“存有论”是辩证统一的。有人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概念解释庄、禅之“无”影响下的“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法则,是对中国美学“本无论”精神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无' 中国美学 无论 存有论
下载PDF
王弼“本无”视阈下的意象观
2
作者 王中栋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5,188,189,共12页
在王弼玄学体系中,“言”与“象”就是现象之“有”,而“意”则是本体之“无”。“无”虽然不可言说,却可以通过“有”去体会和把握,这种资有而悟无的思维方式,与他所讲的寻象以观意是相通的。王弼强调“言”“象”皆以“意”为本,唯有... 在王弼玄学体系中,“言”与“象”就是现象之“有”,而“意”则是本体之“无”。“无”虽然不可言说,却可以通过“有”去体会和把握,这种资有而悟无的思维方式,与他所讲的寻象以观意是相通的。王弼强调“言”“象”皆以“意”为本,唯有忘言、忘象,才能明象、存意,这不仅纠正了汉代易学“存象忘意”的理论弊端,而且揭示了言、象、意逐层递增的意指关系。王弼在阐发《周易》意象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以玄静之心来映照万物,以观感化物为基础,在拟象中融入主体的情思和意趣,才能使客观物象升华为审美之象,从而形成了静、观、拟的意象创构机制。王弼通过对“本无”论与意象关系的辨析,极大地拓展了意象的内涵层次和使用范围,对后来的文学艺术批评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无论 资有悟无 得意忘象 静观拟物
原文传递
生命“无”境:庄子哲学“本无论”文本的解释学阅读——简论《庄子》一书以“无”为核心的概念系统
3
作者 史鸿文 史丽晴 《中国美学研究》 2018年第2期202-215,共14页
'无'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表明了庄子人生追求的超越性、开放性和虚无化特点,并蕴含了丰厚的人生解脱及精神解放意义。《庄子》一书中有关'无'的延伸概念和相关范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表明了庄子人生哲... '无'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表明了庄子人生追求的超越性、开放性和虚无化特点,并蕴含了丰厚的人生解脱及精神解放意义。《庄子》一书中有关'无'的延伸概念和相关范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表明了庄子人生哲学浓重的'本无论'色彩,并对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本文从解释学角度对这些概念及其系统做了多维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庄子》 无论
原文传递
“无无”是什么
4
作者 张耀南 《中国哲学史》 1994年第4期70-72,共3页
本文通过对《庄子》关于“无无”的观念的考察和对几种关于“无无”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从“无无”作为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本体、作为一种感受方式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等方面阐释了“无无”的基本涵义。
关键词 庄周 三种境界 人的存在 非有非无 “无” 中国哲学史研究 《齐物论》 “有” 感受方式 无论
下载PDF
您知道这些数词吗?
5
作者 杨立君 于铁军 《东北亚外语研究》 1997年第5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数词 阜新市 印度恒河 通货膨胀 数字单位 无论 数字概念 江户时代 物价政策 数字表示
下载PDF
日本人的工作观
6
《广西经贸》 1999年第2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人的工作 工资待遇 物价上涨指数 个人与集体 无论 工作意义 人生的意义 人生之路 经营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